张怀瓘书论
萌到你眼炸
553次浏览
2021年01月23日 15:06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幻想与现实
张怀瓘
唐代书法家、书学理论家。海陵
(
今 江苏泰州
)
人。活动于开元
(713-714)
间,官翰
林供奉、右 率府兵曹参军。南宋陈思《书小史》称其善正、行、草书。对自己书法十
分矜恃,自称:
“正、行可比虞
(
世南
)
、褚
(
遂良
)
,草欲独步于数百年间。
”
手迹无存。
著有《书议》、《
书断
》、《 书估》、《评书药石论》等,为书学理论重要著作。
张怀瓘作品:
张怀瓘的书法评论著作,有《书断》、《证书药 石论》、《书估》、《书议》、
《玉堂禁经》、《用笔十法》、《书诀》、《六体论》、《文字论》等行 于世。又著
《画断》,可惜久已亡佚,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引有部分逸文。
--------------------------------------
《书断》述十体书源流,评书家三品等第。《书估》评书之价值贵贱,《书议》< br>评议
19
位名书家,
《文字论》系与友论书,
《玉堂禁经》、
《用笔十法》、
《书诀》、
《评书药石论》等皆叙书艺技巧,《画断》评画家三品等第。
《书断》共上、中、下三卷。上卷卷首一篇自序,序后列总目,总目后逐一叙 述
书之十体源流,
各系以评赞,
终为总论。
中卷和下卷罗列古今书家,
从黄帝时苍颉起,
迄至唐代卢藏用止,
3200
多年间共
86
人, 分神、妙、能三品,各列小传,传中附录
38
人。卷未有通评一篇。
张怀瓘的几部著作,成书年代先后为:
《书断》玄宗开元
15
年(
727
年)、
《书
估》玄宗天宝
13
年(
754< br>年)、《书议》肃宗乾元元年(
758
年),在唐立国后的
110
年至
141
年间。全唐
289
年,恰当其中。这期间,书坛是什么状况呢?宇宙万 事
万物,是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书体变化也一样,百状千态。至南北朝时期,书坛好
比春秋战 国,群雄逐鹿,诸子百家蜂起,真、隶、行、草,各极其变。发展到唐时,
君臣上下,竞相钻研此道。且 书体已难有出新斗奇之势,转而更加注重笔法结构的争
胜,日益强调法度。就书体而言,有六体说(秦朝 )、八体说(汉许慎)、三十六体
说(王憧)、五十六体说(韦绩),更有多至百体说等等。这复杂纷繁 的百家争鸣态
势,带来了书体分类学的进步。张怀瓘在《书断序》中写道:
“
苍黄者唱 首,冥昧者
继声,风议浑然,罕详孰是。及兼论文字始祖,各执异端,臆说蜂飞,竟无稽古。盖
眩如也。
”
他对当时书体分类混乱情况的叙述是确当的。张怀瓘为了
“
芟夷浮 议,扬榷
古今,拔狐之根,解纷拏之结,考穷乖谬,探索幽微
”
,因著《书断》阐述< br>“
书有十体
源流
”
,评判
“
学有三品优劣
”
。无疑,他对书学的贡献是巨大的。
张怀瓘列书十体:古文、 大篆、籀文、小篆、八分、隶书、章节、行书、飞白和
草书。他指出
“
十书之外,乃有 龟、蛇、麟、虎、云、龙、虫、鸟之书,既非世要,
悉所不取也
”
。此所不取者,唐孙 过庭在他的《书谱》一书中,持论和他一样。这些
杂书,直到现在,于民间还偶有所见,但皆不列入书学 研究范围。
张怀瓘说:
“
(籀文)与古文、大篆小异 。
”
换句话说,古文、大篆和籀文,大体
都差不多。既然如此,本着
“
去小异,取大同
”
的分类原则,将以上三体合并为一体,
统称为篆书。小篆是秦并六 国后,始皇用李斯
“
书同文
”
的国策,禁用其他书体,并焚
书,创立 小篆。所谓
“
篆
”
,他说:
“
篆者,传也。
”所谓大篆、小篆,并不是指字形有
大有小,这里是古今的意思。古今相传,大篆是篆,小篆也是篆。 他说:
“
(小篆是)
增损大篆,异同籀文。
”
既然如此,并古文、大 篆、籀文和小篆为一类,统称篆书可
也。
他又说:
“
楷、隶初制,大范几同
”
,
“
盖大小篆,方圆而为隶书。
”
这清楚地告诉
我们两点:一、将篆字的圆转变为方就是隶,隶带有篆意;二、楷、隶大体相同。 由
是,我们可知,唐时所说的隶就是楷,这同今天我们认定的隶书有出入。而
“
(八分 )
本谓之楷书
”
,
“
盖其岁深,渐若八字分散,又名之为八分。”
总而言之,现在我们可以
把隶和八分笼统地归于一类,统称为隶书。
草书包括章草、行草、今草(小草)、狂草(大草)。他指出
“
草书之先, 因于
起草
”
,这是草书形成与发展的根本原因,即他所言
“
祖出于此
”
。
“
章草即隶书之捷,
草亦章草之捷
”
,这句话 说出了章草与草的本质联系,特别是与今草的联系更为密切。
他在《书断》中没有用
“
狂草
”
的名称。他写道,草书字体
“
上下牵连,或借上字之下而
为下 字之上,奇形离合,数意兼包
”
,
“
神化自若,变态不穷
”
,这已属狂草的描述。因
此,章草、今草、狂草,以及行草,可以笼统地划分为草书一类。
张怀瓘在《书断》中说:行书
“
即正书之小伪
”
。什么是正书?正书属于哪一类书
体?他没有说,但他运用了这个概念。他又说行书
“
非草非真
”
,什么是真书?真书属
于哪一类书体?他也没有说,但也运用了这个概念 。今日,我们知道
“
正书
”
、
“
真书
”
和
“
楷书
”
,说的是同一书体,仅名称不同而已。关于行书,他又说:
“
行书非草非真,
离方循圆,在乎季孟。兼真者谓之真行,带草者谓之行草。
”
有没有既不兼真,又不
带草的这种行书呢?他没有说,确实也难说。既已将行草纳入草书之类,那么, 真行
便可以纳入真书之类。因实用性强,将兼真带草的这两种行书,仍划分行书体。
至于飞白体,张怀瓘说,东汉蔡邕某日见修饰鸿都门的
“
役人以垩帚成字, 心有
悦焉,归而为飞白之书
”
,
“
并以题署宫阁
”
。这是一种实用书体,其法失传,其迹不存,
无从稽考。故专辟一体,已无必要。
中国的文字及书法,自古迄今,形态、风韵各具特色。显示了中华民族无比惊人
的智 慧和创造力。就书体分类而言,从狭义上说,人各一体;从广义上讲,应舍小异、
取大同,尽量简约。张 怀瓘将书体归纳为十体,无疑是一大进步。今将汉字分为真、
行、草、隶、篆五体,或真、草、隶、篆四 大体,毫无疑问,是受了张怀瓘书体分类
的很大影响。
清代兴 化人刘熙载在他的著作《艺概》中写道:
“
书凡两种:篆、分、正为一种,
皆详而静者 也。
”
行、草为一种,皆简而动者也。
”
分为详、简即动、静两类。这是简< br>之不能再简的一种分类了。有趣的是,书之笔画也是两类:点和线。点、线间架有纵
横、上下、斜 正、揖让、向背。墨写的点线与白色的纸,构成黑与白。动与静、点与
线、黑与白,相反相成,体现了阴 阳之道,构筑起一个书法世界。体现了天人合一的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所追求的哲学思想和审美情趣。
张怀瓘所列十体书,每体首先指明由某某所造,这不免有些勉强。但他在《 书断
●
论》中又论道:
“
权舆十体,相沿互明。创革万事,皆始自微渐,至于 昭著。
”
这也
是正确的。这说明,文字及其书法的产生和运用。以及在运用的长期过程 中,不断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