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教材分析
玛丽莲梦兔
530次浏览
2021年01月23日 17:59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获奖感言怎么写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认识乘法
一、教材简析:
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比较容易的加、
减法口算的基础上,本单元教学乘法,
重
点是乘法的意义。全单元包括两道例题、两次
“
试一 试
”
、一次
“
想想做做
”
和练习
一。教材编排有以 下特点:
1
、强化对相同数连加的认识和计算,为初步认识乘法作比较充分的准备。
乘法和加法是有密切联系的,
掌握了加法就具备继续学习乘法的条件。
在已学过
的加法中,
学生比较熟悉的是两个数相加和三个不相同的数连加,
对几个相同的
数连 加,
由于接触较少,
显得相对陌生。
为此,
教材在教学乘法前加强对几个相< br>同数连加的感性认识,
提高学生计算几个相同的一位数连加的能力,
为学习乘法
扫除障碍,打下扎实的基础。
2
、让学生充分体会乘法的意义。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 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教材没有把乘法意义机械地灌输给学生,
而是让学生既用加法也用乘法解答 求几
个相同加数和的实际问题,
从中体会乘法的意义,
感受乘法意义的两个主要内涵:
在几个相同数相加时才能用乘法算,列乘法算是往往比加法算式简便。
3
、 把理解乘法意义和应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优化概念形成的过
程。乘法意义属于运算概念,小学 生形成概念的一般过程是
“
在实践活动中积累
有关概念的感性认识
→
把感性认识加工成表象或抽象成概念
→
在实践中应用概
念并进一步拓展概念
”
,可见概念的形成始终和实际问题联系在一起。本单元教
材改变了过去的数学教材先教学乘法意 义再教学乘法应用题的内容结构,
从蕴含
乘法意义的例题起,就把形成概念和应用概念融为一体 。
二、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经理把几个相同的数相加 表示成乘法算式的形成过程,初步理
解乘法的意义,初步体会乘法和加法的联系和区别;能正确地写、读 乘法算式,
知道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会通过加法算得乘式的积。
2
、使学 生初步学会从简单的实际情景中抽象出求几个几相加是多少的数学
问题,
并根据数学问题列出乘 法算式,
培养有条理地思考的习惯,
提高解决问题
的能力。
3、使学生在初步认识乘法并应用乘法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习数学的兴
趣和合作学习的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1
、重点: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2
、难点:初步体会乘法和加法的联系和区别。
第二单元、乘法口诀(一)
一、教材简析:
本单元在初步认识乘 法的基础上教学
1
~
6
的乘法口诀。这些口诀分三段教
学。本单元教 材有以下编排特点:
1
、教给学生编乘法口诀的方法。教科书不是把编好的乘法口诀 教给学生,
也不是想学生展示口诀是怎样编的,
而是让学生参加编口诀的活动,
体会编 口诀
的方法,逐步学会编乘法口诀。教给学生编乘法口诀的方法是有计划地进行的。
2
、把记忆乘法口诀和应用乘法口诀紧密结合。本单元教材改变了过去数学
教科书中
“
记忆口诀
→
用口诀算乘法
→
用乘法解答应用题
”
的 编写模式,
在编出乘
法口诀后,
就把记口诀和用口诀结合起来,
让学生在“
用
”
中
“
记
”
,
在
“记
”
中
“
用
”
。
在用口诀时,
又把用 口诀算乘法和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避免了大量机
械重复训练,使学生能充满情趣地练 习乘法口诀。
二、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在学习乘法口诀的过程 中,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
1
~
6
的乘法口诀,提高应用乘法解决实际 问题的能力。
2
、使学生在应用
16
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中,熟记这些乘法口诀。
3
、让学生在实际问题的情景中初步认识乘加、乘减算式,知道在乘加、乘
减算式中要 先算乘法,并能利用乘加、乘减计算帮助记忆乘法口诀。
4
、使学生经历编乘法口诀 的过程,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积累学习情感,享
受成功喜悦。
5
、
在整理
1
~
6
的乘法口诀以及其他一些练习中,
初步培养学生发现简 单规
律的能力。
三、课时划分:共
12
课时
第三单元
认识图形
一、教材简析:
本单 元的教学内容为四边形、
五边形、
六边形的初步认识,
并结合安排了一
次实践 活动《有趣的七巧板》
。本单元教材的编排特点:
1
、紧密联系学生以有的 经验,通过丰富的活动,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平面图
形中的多边形。
教材以学生已经认识的长方形 、
正方形、三角形、
平行四边形等
图形为起点,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图形边的数量,知道 可以以它们边的数量分类、
命名。这样安排,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认识平面图形。
2
、
通过折、
剪、
拼等活动,
突出图形的变换,
是学生感知图 形之间的联系。
教材安排了大量的折、
剪、
拼等活动,
让学生通过这些活动,
充分感受图形之间
的联系和变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
、通过一向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热情,培养学生创
新意识和实行能力,并有目的 地培养学生的交往合作意识。
二、教学目标:
1
、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初步认识四边形、五变形、六边形等平面图形。
2
、
通过对图形的折、
剪拼等活动,
使学生体会图形的变换,
发展 空间观念。
3
、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意识
三、课时安排:
共
3
课时:
认识多边形
2
课时
有趣的七巧板
1
课时
第四单元
认识除法
一、教材简析
本单元 在学生初步认识乘法和掌握
1
~
6
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教学除法,重
点是让学生在平均分的活动中,
体会和了解除法的含义。
全单元内容包括分一分
和认识 除法两部分。
第一部分内容主要是学生通过实践活动,
认识平均分,
知道
平均 分的具体过程。
第二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在认识平均分的基础上了解除法
的含义。
1
、加强了平均分的操作活动,为认识出发积累较丰富的感性经验。出发来
源于日常生 活中的平均分活动,把一些物体分成相等的几份是除法的实质含义。
教材在教学除法前先安排了四道例题 来组织平均分的操作活动,
使学生经历平均
分的过程,学会把一些物体平均分,并通过观察、讨 论等活动对
“
平均分
”
获得比
较充分的感性认识,为建立除法的含义 积累丰富的经验。
2
、结合具体的情景和平均分的活动,让学生充分认识除法的含义 。把一些
物体分得同样多,求可以分成几份,或者求每份是多少,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教材没 有把除法的含义用结语的形式揭示出来,
而是结合两道例题和两个试一试
所提供的实例,
以及一些分物体的具体过程,
出现相应的除法算式,
让学生体会
除法算式的含义。< br>让学生明白把一些物体分成相等的几份,
虽然分的过程可以不
同,
但结果都是平 均分,
都可以用除法来表示,
从而从整体上初步理解除法的实
际意义。
二、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 操作方法,初
步理解除法的含义,
初步体会除法和乘法的联系,
能正确读、
写 除法算式,
知道
出发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
、使学生从平均分的 活动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能够根据数学问题列出相应
的除法算式,
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培养有条理的思考的习惯,
提高解决
问题的能力。
3
、< br>使学生在初步认识除法的过程中,
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积极参与具体、
直观的 教学活动,
体验成功的乐趣,
逐步具有自主探索的精神、
信心和与同学合
作学 习、学会交流的态度。
三、课时安排:
共
6
课时:
平均分
3
课时
认识除法
3
课时
第五单元
口诀求商
一、教学内容:
1
、运用
2~6
的乘法口诀口算有关的除法。
2
、运用除法含义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二、教材简析:
< br>通过前面的学习,
学生已经掌握了
2~6
的乘法口诀,
也初步理解了除 法的意
义,知道
“
平均分
”
用除法算,并已有
“
平 均分
”
的感性积累。在这基础上,本单元
教学用
2~6
的乘法口诀求 商。
全单元教材编排一道例题和练习二,
按照被除数从
大到小的顺序分成了两段,并结合出现相关的解决问题。
例题和
“
想想做做
”
的第
1~5
为第一段,
这里出现的被除数都不超过
12
。
之后的教材为第 二段,
要求学生
用
2~6
的任意一句乘法口诀求商。本单元教材有以下编排特 点:
1
、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习除法的计算方法。计算是解决的工具。本单元教材改变了过去的那种先教学计算,
再教学相关应用题的编写模式,
从单元教学开
始 ,
一直到最后的练习,
都注意紧密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
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素
材作为教学题材,
引导学生探求算法,
避免单纯的技能训练,
让学生在实际问题
的解决中学习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算法。
2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算法多样化, 就是鼓励学生
“
创造
”
,培养学生
自己解决新问题的意识。
因此,
教材没有告诉学生可以直接用乘法口诀求商,
而
是放手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
经验、
探索各种算法,
交流探索成果。
最后联系
学生的各种算法,< br>体会都是用
“5
个
2
是
10”
这样的事实算出商是< br>5
的,
从而导出
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通过这样的安排,
促 使学生在计算知识的学习中得到多
方面的发展。
3
、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探 索交流的学习空间。数学教学的过程应该留有学
生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的活动空间,
以 此,
本单元教材不仅在教学内容的引入时,
倡导学生独立思考,
探究各种算法;
而且在教学内容的展开中,
只编排了一道例
题,给学生学习留有成分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 数学活动机会。
三、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参与探索除法计算方 法的活动,比较熟练地运用
2~6
的乘法口诀
口算有关的除法。
2
、使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可运用除法含义解决的简单数学问题的过
程,
培养数学 意识;
能运用除法的含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社会问题,
能有条理
地思考,提高解决问 题的能力。
3
、
让学生在与人交流算法的过程中,
享受独立思考后 发表自己见解的快乐,
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习的主动性,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四、教学重点:运用除法含义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五、课时安排建议:
共
4
课时:口诀求商
2
课时
练习五
2
课时
第六单元、厘米和米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厘米和米,
包括与之相关的线段、
度量 单位等知识。
全单元分四
个部分:
线段的认识、
认识厘米和用厘米作单位量长 度、
认识米和用米作单位量
长度,以及实践活动
“
量一量
”
。本单元教材有以下编排特点:
1
、注重学生的实际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领悟知识 。例如,在教学认识线
段时,
让学生捏一捏一根线的两端,
然后拉直,
使学生 在这样的活动中获得对线
段的直观认识。
再如,
在认识度量单位厘米前,
让学 生经历用不同的方式测量物
体长度的过程,
这些方式,
既是生活中用得着的,
同时又自然地引出统一度量单
位的客观需要。
2
、注重
1
厘米、
1
米的长度表象的建立。对
1
厘米、
1
米的认识,需 要有丰
富的表象支撑。
因此,
教材注意让学生通过看一看、
比一比、
量一量等实践活动,
使学生了解
1
厘米、
1
米大约有多长,从而初步 建立起厘米、米的长度表象。教
材根据需要安排了一定的实践作业,
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 手操作能力,
而
且会使所学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应用。
3
、注 重估测能力的培养,估测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加强估测能力
的培养,
有利于学生逐步形 成有关长度单位实际长短的准确观念,
有利于增强学
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教材中经常要求 学生先估测再测量,然后进行比照,
积累经验。
二、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经过实际的观察和操作,初步认识线段,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
段的特征,
会数简单图形中线段的条数,
会画线段和量长度的长度
(限整厘米)
。
2
、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
动中,体会建立 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3
、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初步建立厘米和米的表象,知道
“
米
”
和
“
厘米
”
间
的进率。< br>
4
、
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
并进行简单测量,
会恰 当选用长度单位,
发展空间观念。
5
、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具 有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倾向,
以及与同伴合作的良好意愿,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三、课时安排:
共
4
课时:
认识线段
1
课时
认识厘米和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
1
课时
认识米
1
课时
量一量
1
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