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好的故事》.docx

温柔似野鬼°
546次浏览
2021年01月23日 18:09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春天的儿歌

2021年1月23日发(作者:有你才有温暖的家)
《好的故事》教学设计

一、课文内容分析





《草原》这篇课文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创作于
1925
年。当时 鲁
迅生活在北洋军阀统治下的北京,
切身感受到社会的黑暗,
就像处于异常
“ 昏沉
的夜”。鲁迅在梦境中看见了远方水乡的美丽风景,但这一风景刚出现即消逝,
表现出他的 怅惘和失望,而课文中对梦境里那“好的故事”的描绘,则表现出鲁
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课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第
1

2
自然 段,写“我”在“昏沉的夜”
闭目养神的情状;第二部分是第
3

9
自然段,写“我”在梦境中“看见一个好
的故事”,水乡各种奇妙的景物以及“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依 次展现开来;第
三部分是第
10

12
自然段,写“我”骤然惊醒, 梦境中“好的故事”消失了,
重新回到“昏沉的夜”。



本文在 表达方面很有特色,
主要运用了对比的写法。
开头和结尾都写到
“昏
沉的夜” ,形成呼应,营造出一种昏沉、悲凉的氛围,读者可以从中感受到作者
低沉、消极的情绪。中间描绘了美 丽、幽雅、有趣的梦境,反映出作者开朗的心
境。两种截然不同的情调和情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读 者以强烈的冲击。



本文在表达方面的另一个特色是运用了象征手法。从 表面看,“昏沉的夜”
是指作者写作的夜晚时分,
其实另有深意,
暗指当时中国的黑暗 社会。
鲁迅后来
回忆当年在北京生活时的感受,

“实在黑暗的可以”

其时正值北洋军阀统治,
政治混乱,民生凋敝,身处其中的正直知识分子倍感压抑。因此, 文中“昏沉的

-春天的儿歌


-春天的儿歌


-春天的儿歌


-春天的儿歌


-春天的儿歌


-春天的儿歌


-春天的儿歌


-春天的儿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