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赏析古诗词的一般方法

绝世美人儿
929次浏览
2021年01月23日 18:38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我家的家规

2021年1月23日发(作者:过去式和过去分词)
赏析古诗词的一般方法归纳总结如下:



一、注意积累古诗词的背景知识



这些背景知识主要包括诗人的 生平经
历、思想感情、艺术风格等。掌握了这些内
容,
我们在鉴赏诗歌时就能对诗歌进 行高屋
见瓴的分析。如:
李白愤世疾俗的人生、清
新飘逸的风格
;
杜 甫忧国忧民的人生、
沉郁顿
挫的风格
;
辛弃疾抗金复宋的大业,
在气 势雄
伟的主调之外,也不乏婉转悱恻。
王维诗含
蓄生动,
白居易诗雅俗共赏,
李商隐诗清丽
俊逸,
李煜词颓靡伤感却又细腻感人,
欧阳
修词清丽明 媚而又语近情深,
柳永词缠绵悱
恻,
苏轼词雄健豪放,
李清照词婉约凄切,< br>陆游风格雄浑奔放,明朗流畅
……



二、掌握几类常用的赏析术语



1

常见的意 境:
恬静优美、
清幽明净、
明丽清新、
雄浑壮丽、
壮阔苍凉、
萧瑟凄凉、
孤寂冷清、清冷幽静等。



2
、常见的表现技巧:



(1)
修辞手法:< br>比喻、
拟人、
借代、
夸张、
对偶、排比、对比、双关、设问、反问等。



(2)
描写手法主要有:
托物言志、
小中见
大、动静结合、虚实相生、联想想像、正侧
面结合、比较衬托、乐景写哀、欲扬先抑、
象征、渲染、白描、用典等。



(3)
抒情方式:
直抒 胸臆
(
开宗明义、开
门见山、画龙点睛
)
、间接抒情
(寓情于景、
借景抒情、借事抒情
)


(4)
语言风格 :
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
风格,
能用来答题的词语一般有:
清新自然、< br>朴实无华、
明白晓畅、
多用口语、
华美绚丽、
委婉含蓄、简练生动、雄 浑豪放、沉郁顿

……需要强调的是,
用以上这些术语赏析
诗词时,
不能空洞,
更不能一概而论,

“因
诗而异”
,根据各诗不同特点, 结合相关诗
句,有的放矢地进行赏析。


三、积累不同的诗作题材



就诗作题材内容的不同,古诗词可分
为写景
(
抒情)
诗、记事
(
咏怀
)
诗,咏史
(
怀古
)
诗、田园
(
山水
)
诗、边塞
(
征战
)< br>诗等。



1
、写景诗:
写景抒情,寄情于景,< br>常用白描、衬托的写法描绘山川美景,抒写
热爱祖国河山之情,或抒闲适情调,表达自
己 的高洁品格。



2
、咏怀诗:
叙事抒怀,通过具体的< br>事件的叙写来抒写胸臆,抒写个人的恨别、
怀远、思乡、离愁、感时等情怀的作品。



3
、咏史诗:
诗人对某一历史事件或
历史人物的咏叹,
一般融进了诗人独到的见
识,以史咏怀,以史颂人,以史治史,以史
喻今。



4
、咏物诗:
主要特点是托物言志。
这类古诗中的“物 ”多具有特定意义。如桃
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宝贵、杨花有飘零之
意等,不同的意象有不同的 内涵。



5
、山水田园诗:
写田园生活和山水
风景,东晋的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南
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
唐代形成了山
水田园诗派,主要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
等。



6
、 边塞诗:
描写边塞生活与民族矛
盾,这类诗成就最高明的是高适、岑参、王
昌龄、王之 涣等。



四、掌握常用的典故和惯用意象



古诗常用典故,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
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
动性和 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赅、耐人寻味
的效果。
平时接触过后和常识的一定要尽可
能多掌 握。如“武陵人”

“烂柯人”

“廉颇
老矣”等。古诗中的一些惯 用意象有特定的
用法,
如送别诗中常用
“柳”

“月”
等意 象,
抒愁写恨的常用“流水”

“春雨”等意象,
表达思念的常用“雁”
“红豆”等,表现志
节的常用“竹”

“兰”

“梅 ”

“菊”等。



一、古诗鉴赏表述方法常见的套话:

1
、思想情感:

忧国伤时:
揭露统治者的荒淫残暴;反映离
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对国家民族命运的
担忧。

建功报国

建功立业的渴望; 报国无门的悲
伤;山河沦丧的痛苦;壮志难酬的悲叹。

思乡怀人

羁旅愁思;
思亲念友;
边关思乡;
闺中怀人。

生活杂感

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昔胜今
衰的感慨;借古讽今的情怀;青春易逝的伤
感。

2

情感表达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
修辞手法、 表现手法),写出了(意象)的
(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
思想感情,起到了( 某某)的作用。

二、创作风格:
朴素自然、清新飘逸、沉郁
顿挫、淡雅高远 、雄健高昂、悲壮苍凉、严
谨细腻、清丽婉约……

明特色(用一两个词准确点名语言 特色)
+
列例证(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
色)
+
析感情(指 出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三、赏析表达技巧

1

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议论、说明、
抒情

2

结构形式

照应、衔接、过渡、铺垫、
伏笔等。

3

修辞手法

比喻、借代、夸张、互文、
通感、双关 、衬托、对比、反复等


4

表现手法

托物言 志、借古抒怀、借古
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想象、烘
托、欲扬先抑、以小见大、动静 结合、以动
写静、虚实相生、比兴(间接抒情的诗歌)
等。

5

意象

作品中具体的人、物、景等

意境
由寄托作者思想的意象艺术的组合到
一起,形成诗歌基本的整体情境。如孤独凄
凉、激情飞越、闲适淡泊、清新飘逸、沉郁
顿挫……

6
、作用:
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
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
等。
< br>7
、词语赏析:
释含义(解释该字在句中的
含义)
+
描景象( 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
象)
+
析效果(该词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表达了怎 样的感情)

★古诗词赏析答题方式:
这……句运用
了……写作手法
(修辞手法)

描绘了……,
抒发了作者……感情。其中,“……”词使
用得 好,传神地表现了……

四、熟练掌握答题方法,大胆使用常用的鉴
赏术语,做到卷面 整洁、表述严密、条理清
晰、逻辑合理。

中考试题
-
诗词鉴赏题集


一、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
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
里送行舟。




1
、这首诗中间两联描绘舟过荆门时
所见景色,其中第二联中的“随”“入 ”两
字用得好,
历来被人称道。
请简要分析
“随”
字好在何处。
答:
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
置逐渐变化、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 ,给人
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2
、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
样的情感?

答:
抒发了诗人思念故乡的深情



二、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
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呲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
览众山小。

⒈这首诗颔联是描写 近望泰山所见扔景物,
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
道。请简要分析“割”字好在 何处?

答:
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
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 种不同的自然景
观,窋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
写出
“窋突出了泰山遮 天蔽日的形象”
这一意思
的即可)

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 了
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一名言。在这里
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

答:
写出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精神
和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三、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













钱塘湖春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
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
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下面是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
不准确
的一项是(D







A



这首诗,从总体着眼描绘了钱塘湖蓬
勃的春意。

B



颔联、颈联写莺、燕、花、草四种最
能体现春色的景物。

C



诗人善于把握景物特征,
运用最准确、
最具有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

D



尾联详细描写了“白沙堤”的美丽景
色。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这两句诗把春 的情态描摹得妩媚动人,
生机
勃勃,试品一品其妙处。

答:
这两句 诗作者抓住了
“乱花”

“浅草”
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妩
媚动人;又以“浅欲”、“才能”描绘了春
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
机。
















































































四、下列对所选古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
确的两项是(B

)(C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
遥有此寄

李白

-我家的家规


-我家的家规


-我家的家规


-我家的家规


-我家的家规


-我家的家规


-我家的家规


-我家的家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