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别妄想泡我
551次浏览
2021年01月23日 18:42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受戒读后感

2021年1月23日发(作者:敬老院)
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
(
精选
)


一、高中诗词鉴赏

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书怀寄中朝

往还






平生自许少尘埃,为吏尘中势自回。

朱绂

久惭官借与




白头还叹老将来。

须知世路难轻进,岂是君门不大开。

霄汉几多同学伴,可怜头角尽卿材。

【注释】

中朝:朝廷。
往还:往来,此处指朋友。

朱绂:古代系印章或玉佩的红
色丝带。< br>④
借与:即借绯。唐代五品以上官员穿绯衣,官阶不到五品而特许穿绯衣的称为
借绯。< br>

1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诗标题说明诗人想借写诗给在朝廷为官的朋友之机,表露自己的心声。

B.
首联写诗人本自不愿为世俗沾染,却发现做官后自己仍然难免沦于世俗。

C.
颔联写面对自己的官服感到惭愧,自责鬓角已白,却无所作为,白拿俸禄。

D.
颈联写诗人明白仕途是艰难的,虽然朝廷大门对天下人才都是大大敞开的。


2
)诗歌后两联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


1

C


2)对自己官场不得志的抑郁和不满。颈联说朝廷对天下打开了大门而自己仕途难进,其
实是反嘲自己 不获重用,表达了不得志的抑郁。尾联写自己的同窗好友都在朝廷做了大
官。看似称赞居高位者必有其材 ,实则表露自己对未受重用的不满。


【解析】
【分析】(
1

C
项,

颔联写面对自己的官服感到惭愧,自责鬓角已白,却无所
作为,白拿俸禄

错误,从诗中来看,颔联

朱绂久惭官借与,白头 还叹老将来



朱绂


以系印章的丝带来代指 官职,而



则说明身处该官职的时间之长,

借与
则暗示官职不
高,为官时间之久与官位之低形成反差,这里要表达的是对为官已久却未得 重用的痛心。
故选
C




2
)颈联< br>“
须知世路难轻进,岂是君门不大开

意思是要知道仕途是难以轻易进入,(我
仕途不顺)难道是朝廷的大门没有打开吗?表面看来诗人认为朝廷的大门大开,而自己却
仕途难 进,实际上却是借这样的反嘲来表达自己不得重用的抑郁和不满;尾联

霄汉几多同
学 伴,可怜头角尽卿材

意思是朝廷上有很多官员都是自己的同窗好友,他们能够身在高位
一定是身怀其材,表面看来是夸赞友人的才华,而实际上借写友人的得志来展示自己的不
得志,借以表 露自己不受重用怀才不遇的不满。


故答案为:⑴
C



⑵对自己官场不得志的抑郁和不满。颈联说朝廷对天下打开了大门而自己仕途难进,其实是反嘲自己不获重用,表达了不得志的抑郁。尾联写自己的同窗好友都在朝廷做了大官。
看似称赞居 高位者必有其材,实则表露自己对未受重用的不满。

【点评】(
1
)本题属 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
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 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
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 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
进行分析概括。



2
)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
带感情色彩的关键 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
时所说的要

知 人论世




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秋斋独坐寄乐天兼呈吴方之大夫

刘禹锡

空斋寂寂不生尘,药物方书绕病身。

纤草数茎胜静地,幽禽忽至似佳宾。

世间忧喜虽无定,释氏销磨尽有因。

同向洛阳闲度日,莫教风景属他人。


1


简要赏析颔联的表达效果。



2
)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


1
)以动衬静,以忽至的幽禽反衬出环境的静谧;作者 以静谧的环境烘托出内
心的宁静以及孤独;并照应开头的

空斋寂寂




2
)劝勉、宽慰友人莫负风景;作者身处困境的豁达乐观;也暗含远 离政治中心,只能消
磨时光的一丝无奈。


【解析】
【分析】 (
1
)这两句明显写景,可以从描写手法(动静的角度)、结构(照应上
文)来分析。 前句

纤草数茎胜静地

写出了环境的幽静,后句

幽禽忽 至

,突然飞来几只
幽禽,以鸟的飞来衬托幽静的环境。一切景语皆情语,所有的景都 与情相关,这里的环境
的幽静与题目的

独坐

联系起来,以静谧的 环境烘托出内心的宁静以及孤独。在结构上此
句的



与上文
空斋寂寂

形成照应。



2
) 尾联

同向洛阳闲度日,莫教风景属他人



莫教风景属 他人

,劝勉、宽慰友人莫负
风景;

同向洛阳闲度日
”< br>中

闲度日

说明作者没有得到重用,身处困境,但他依然劝诫朋

莫教风景属他人

,这里其实也是自我劝慰,体现了他的豁达乐观;

闲度日

,每天只
能无所事事,聊以度日,也暗含远离政治中心, 只能消磨时光的一丝无奈。


故答案为:⑴以动衬静,以忽至的幽禽反衬出环境的静 谧;作者以静谧的环境烘托出内心
的宁静以及孤独;并照应开头的

空斋寂寂




⑵劝勉、宽慰友人莫负风景;作者身处困境的豁达乐观;也暗含远离 政治中心,只能消磨
时光的一丝无奈。

【点评】⑴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
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 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⑵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 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
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 即我们平时所
说的要

知人论世




3

阅读下面的诗歌
,
完成下列小题。


南涧中题


柳宗元

秋气集南涧,独游亭午时。

回风一萧瑟,林影久参差。

始至若有得,稍深遂忘疲。

羁禽响幽谷,寒藻舞沦漪。

去国魂已远,怀人泪空垂。

孤生易为感,失路少所宜。

索寞竟何事,徘徊只自知。

谁为后来者,当与此心期。

【注释】

南涧:地处永州之南,作者谪居时作。


1
)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秋气

两句交待了游览的时令、地点,



字更多地体现了诗人的主观感受。

B.

始至

两句写出游观之感
,
初来这里别有感触
,
稍入深润 沉浸其中就忘记了疲惫。

C.

谁为

两句道出诗人的 期许
,
要是以后碰到知心人的话
,
定当把我此时的心意告诉他。

D.
整体看
,


孤生



索寞



只白知
”,
诗人孤寂郁结之感豁显,


独游

相承。


2
)对这首诗中一些用词的理解
,
不恰当的一项是(




A.

独游亭午时

与郦道元

自非亭午夜分
,
不见曦月


亭午

都指中午
,“





意。

B.

回风一萧瑟

与 苏轼

回首向来萧瑟处



萧瑟

都是 拟声词
,
形容风吹树叶的声音。

C.

去国魂已游
与范仲淹

去国怀乡
,
忧谗畏讥



去国

都是说离开国都。

D.

失路少所 宜

与王勃

关山难越
,
谁悲失路之人



失路

都意为迷失道路。


3
)一 般认为
,
这首诗分作两层笔墨
,
前八句为一层
,
主写诗人游 观南润所见之景,《唐诗直
解》评说道
:“
以此景色
,
可喜可悲。< br>”
请据此评赏析

羁禽响幽谷
,
寒藻舞沦漪

两句。


【答案】


1

C


2

D


3


上承

回风

四句的话
,“
羁禽响幽谷

不失

鸟鸣山更幽

的 意境
,“
寒藻舞沦漪

著一个



字可 想见水藻在涧水中

招摇
”,
涟漪生水之意趣
,
清幽可喜, 所谓山水之乐
,
自谓适情。

再由

去国

八句反观
,“
响幽谷

的偏是

羁禽
”,
一个




,
暗合着诗人漂泊离群、被拘系被
捆缚的境遇
,“
舞沦漪

的又是

寒藻
”,“

字一出,诗人心中凄冷跃然纸上
,
孤独寒凉
,
不无 可思
,
所谓寄情山水
,
愈见愁绪种种。


【 解析】
【分析】(
1

C
项,

谁为后来者,当与 此心期

,意思是将来迁谪到永州来的
人,也一定能领略我此诗的衷肠,而非

以后碰到知心人的话
,
定当把我此时的心意告诉


;故 选
C




2

D
项,两处< br>“
失路

均指不得志;故选
D




3
)在结构上,

羁禽响幽谷
,
寒藻舞沦漪

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上承

回风

四句的话,
又下启
去国

八句。诗句中描写了幽深的山谷中响起似乎是被系住的鸟儿的叫声,涧中 的
寒藻也随涟漪回荡,这样的景色里,

羁禽响幽谷

不失

鸟鸣山更幽

的意境
,“
寒藻舞沦漪

著一个< br>“


字可想见水藻在涧水中

招摇
”,
涟 漪生水之意趣
,
清幽可喜,所谓山水之乐
,
自谓适
情,这是

可喜

之处;可是,

响幽谷

的偏是

羁禽
”,
一个




,
暗合 着诗人漂泊离群、被
拘系被捆缚的境遇
,“
舞沦漪

的又是

寒藻
”,“


字一出,诗人心中凄冷跃然纸上
,
孤独寒凉
,

无可思
,
所谓寄情山水
,
愈见愁绪 种种,这又是

可悲

之处。仅仅十个字,却有两种情感,难
怪《唐 诗直解》评说道
:“
以此景色
,
可喜可悲。


故答案为:⑴
C
;⑵
D





上承

回风

四句的话
,“
羁禽响幽谷

不失

鸟鸣山更幽

的意境
,“
寒藻舞沦漪
著一个



字可想见水藻在涧水中

招摇
”,
涟漪生水之意趣
,
清幽可喜,所谓山水之乐
,
自谓适情 。




去国

八句反观
,“
响幽谷

的偏是

羁禽
”,
一个



,
暗合着诗人漂泊离群、被拘系被捆缚
的境遇
,“
舞沦漪

的又是

寒藻
”,“


字一出 ,诗人心中凄冷跃然纸上
,
孤独寒凉
,
不无可思
,
所谓寄情山水
,
愈见愁绪种种。

【点评】⑴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 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
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 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
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 象、意境等进
行分析概括。


⑵此题考查把握诗歌重点字意思的能力。此题 可以将各个解释放入各自的中具体语境(上
下文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应是正确 的。


⑶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 是在该诗中
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4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屯田词


(唐)戴叔伦

春来耕田遍沙碛,老稚欣欣种禾麦。

麦苗渐长天苦晴,土干确确

锄不得。

新禾未熟飞蝗至,青苗食尽余枯茎。

捕蝗归来守空屋,囊无寸帛瓶无粟。

十月移屯来向城,官教去伐南山木。

驱牛驾车入山去,霜重草枯牛冻死。

艰辛历尽谁得知,望断天南泪如雨。

【注释】

屯田:自汉代以后 政府利用军人、农民或商人垦种荒地,征取收成作为军饷,
称为

屯田
。屯田分为军屯、民屯和商屯。这里指民屯。隋以后,

屯田

又称为< br>“
营田



确确:土块坚硬的样子。


1



本诗依次叙写了屯田农民种麦、
________

________
的生活,反映了中唐时期人
民悲惨命运 。



2
)这首诗在叙事上有何特色?试作简要分析。


【答案】


1
)捕蝗;伐木


2

作者用以第三者的口吻叙事,表达情感显得更客观、冷静。

诗歌按 照时间顺
序,从春耕种麦、十月移屯到冬季草枯牛死,脉络分明,使读者印象深刻。

前面十二句
详写屯田者春耕种麦,遭遇旱灾、蝗灾,被迫伐木,层层铺叙、渲染。

叙 事中流露出个
人的情感。这首诗叙事屯田农民的艰辛生活,表现了作者对屯田者生活艰辛的同情。


【解析】
【分析】(
1
)这首诗开头四句写一些驻屯兵在 戈壁滩上春耕种麦,老的少的都欢
欢喜喜。可是等到麦苗渐长,天却不下雨,以致土地干燥得无法下锄。 以下四句写种榖子
的地方。庄稼没有熟,就闹了蝗灾,所有的青苗都被蝗虫吃尽,只留下满地桔茎。于是 出
动全体老小去驱捕蝗虫,好容易把蝗虫赶走,回到自己的屋子里,空洞洞地无衣无食。禾
是榖 物的总称,小米、玉米、高粱、稻都称为禾,不过此处肯定不会是水稻。以下四句叙
述这些驻屯兵到了冬 季,没有粮食,只好移屯到靠近城市的地方。应该是生活得好些了,
谁知又被长官派去南山中伐木。于是 驾着牛车进山去,在霜重草枯的严寒气候里,牛都冻
死了,人的命运可想而知。以上共十二句,四句一绝 ,每绝描写屯田兵士的一种艰辛的生
活面。于是用两句来做结束:边疆上的驻屯军历尽种种艰辛,何人知 道
?
仰望南天,有家而
归不得,只有眼泪簌簌地如雨水一般落下。

春来耕田遍沙碛,老稚欣欣种禾麦

凸显出农
民种麦子的过程。

捕 蝗归来守空屋,囊无寸帛瓶无粟

写的是农民在捕捉蝗虫的操劳;


月移屯来向城,官教去伐南山木

突出农民伐木的艰辛。


(< br>2
)这首诗歌以第三人的具体身份陈述客观事实依据,展现出具体的叙述背景,叙述角
度 别致,客观冷静,充满理性。在叙述具体事务的时候,突出时间顺序,先写种麦子,在
紧接着写屯草,显 得错落自然,层次清晰明了,诗歌中流露出内心的感受也是通过叙述来
得出的,全诗饱含对农人艰辛的同 情,突出生活的不易。


故答案为:⑴捕蝗;伐木




作者用以第三者的口吻叙事,表达情感显得更客观、冷静。

诗歌按照时间 顺序,
从春耕种麦、十月移屯到冬季草枯牛死,脉络分明,使读者印象深刻。

前面十 二句详写
屯田者春耕种麦,遭遇旱灾、蝗灾,被迫伐木,层层铺叙、渲染。

叙事中流 露出个人的
情感。这首诗叙事屯田农民的艰辛生活,表现了作者对屯田者生活艰辛的同情。
< br>【点评】(
1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内容的基本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 中
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译文:


春耕时节屯兵在戈壁滩上,老老少少 欢欢喜喜地种麦。等到麦苗渐长天却不下雨,以致土
地干燥得无法下锄。庄稼还没成熟就闹了蝗灾,青苗 被蝗虫吃尽仅剩桔茎。驱捕蝗虫回到
自己的屋子,袋子罐坛空洞洞无衣无食。冬季移屯到靠近城市地方, 谁知被官府派去南山
伐木。老老少少驾着牛车进山去,寒山霜重草枯牛都冻死了。历尽种种艰辛又何人知 晓?
仰望南天簌簌眼泪如雨水。



2
)本题考查鉴赏古 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分析用了那
些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为什么是这 个手法,最后写出这种手法的作用和效果。


5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海棠

(唐)郑谷

春风用意匀颜色,销得携觞与赋诗。秾丽最宜新著雨,娇娆全在欲开时。

莫愁

粉黛临窗懒,梁广丹青点笔迟。朝醉暮吟看不足,羡他蝴蝶宿深枝。

菩萨蛮

(唐

五代)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注释】

莫愁:古代美丽女子的代称。


1


郑谷诗的颔联抓住了海棠在
________
时秾丽的颜色和娇娆的形态。



2
)郑诗写

莫愁粉黛临窗懒

,温 庭筠词写

懒起画蛾眉

,两诗都写到人物之




,作用
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


1
)新著雨、花待放


2


本诗写莫愁的懒是表现她临窗欣赏海棠入迷,所以忘记梳妆,从侧面表现出海棠< br>的娇艳美丽,用女子来衬托海棠,能更加突出海棠的形象特征。

温诗中的
“< br>懒

是一种慵
懒,表现女子美貌如花却无人相伴、无人赏识的孤寂,是正面描写 人物形象。


【解析】
【分析】(
1
)首先圈 出颔联,即

秾丽最宜新著雨,娇娆全在欲开时

,然后理解
这两句 话的意思,即海棠花最秾丽是在刚刚著雨之时,最妖娆在要开的时候,由此可见,
海棠最美最动人之处就 在于含苞待放之时。海棠花蕾

新著雨

而又在

欲开时< br>”
,色泽分外
鲜红艳丽,看上去有如少女含羞时的红晕,娇娆而妩媚。海棠显得别具一番 风韵,显得异
常之美。



2
)首先看郑诗,

莫愁粉黛临窗懒,梁广丹青点笔迟

,那美丽勤劳的莫愁女为欣赏海
棠的娇艳 竟懒于梳妆,善画海棠的画家梁广也为海棠的娇美所吸引而迟迟不动笔,不肯轻
易点染,唯恐描画不出海 棠的丰姿神韵。海棠的美丽和风韵也就可想而知,真所谓,尽得
风流。此处写美人、梁广其实是为了侧面 衬托海棠的特点。然后再看温词,

懒起画蛾


,意思是

懒得起来,画一画蛾眉

,此处的




慵懒

,这是直接描写美人的情态,
从词中来看,美人美貌如花却无人 相伴、无人赏识,故





慵懒



画蛾眉

也是慵懒,
这是正面描写人物形象。


故答案为:⑴新著雨、花待放




本诗写莫愁的懒是表 现她临窗欣赏海棠入迷,所以忘记梳妆,从侧面表现出海棠的
娇艳美丽,用女子来衬托海棠,能更加突出 海棠的形象特征。

温诗中的



是一种慵
懒, 表现女子美貌如花却无人相伴、无人赏识的孤寂,是正面描写人物形象。


【点 评】⑴本题考查分析鉴赏诗句与把握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此类题要求考生结合诗歌
中对人物形象的描写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把握其性格、情感、心理等形象特征。本
题中颔联抓住了海棠颜色和形态在什 么情况下出现的。


⑵此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含义与鉴赏诗歌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 。做这类题目,首先要理
解诗歌所表现的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价其深层内涵。对 诗歌中流
露出来的复杂感情,我们要站在一定的高度,对诗歌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此题形式
是比较诗歌题不同处,可以考虑手法,情感态度方面。


6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水龙吟
·
登瓜步江楼

徐之瑞



怒涛千叠横江,是谁截断神鳌足

?却思当日,风云叱咤,气吞巴蜀

。江左夷吾





风流顿尽,神州谁复?但茫茫睹此,河山如故。悲何限、吞声哭。


正拟清游堪续,剩荒台、乱鸦残木。伤心地、莫话,南朝旧事,春波犹绿。鼎鼎华年,
滔滔逝水,浮生何 促!指三山缥缈,凌云东去,醉吹霜竹。

【注释】

徐之瑞:字兰生,浙江 仁和人。明崇祯九年举人,入清不仕。

传说女娲断
鳌足做撑天之柱。
西晋初期,王濬率军自巴蜀顺江东下,迫使吴国投降。

温峤认为
王导有管仲(夷 吾)之才,能辅助局势未稳的东晋。


1


这首词的上片多处用典,作者借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2
)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这首词的下片。


【答案】


1
)词人以女娲断鳌足、王濬降吴、江左夷吾之典,抒 发了期盼有人

撑天


国的愿望,以及对古人功业的追慕和神州难 复的亡国之痛。


2


写哀景抒哀情。以荒凉残破之景 抒发凄凉孤寂之情,以沧桑巨变抒发亡国之痛。

触景生情。本想游赏,可眼前荒台、乱鸦、残 木之景十分荒凉,让词人联想到南朝旧
事,勾起亡国之恨。

以乐景衬哀情。春波犹绿 ,故国不再,令人伤怀。

寓情于景。
年华蹉跎如滔滔逝水,

浮生 何促

,抒发词人对年华易逝、人生短促的感慨与救国无术的
愤懑悲痛之情。

虚实结合,创设虚景,抒发感伤之情。

春波犹绿

,抒发亡国之 恨,

浮生何促

,表达对年华易逝、人生短促的感慨。


【解析】
【分析】(
1
)解答本题时,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 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
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 因此对诗
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女娲断鳖足,女娲氏炼五色
石,以补其阙,断鳌之足,以立四极。比喻开创新局面,创建伟业。王濬降吴,王浚率领
,
沿 着大江
,
顺流向东进攻,迫使吴国投降。管夷吾,春秋时期政治家管仲,相齐桓公成霸
业。后代诗文中多指有辅国救民之才的人,温峤认为王导有管仲(夷吾)之才,能辅助局
势未稳的东晋。 作者抒发企盼有人

撑天

护国的愿望,对古人功业的追慕,神州难复的痛< br>苦。



2
)本题主要考查情和景的关系。所写之景:眼前 荒台、乱鸦、残木之景,以荒凉残破
之景抒发凄凉孤寂之情,以沧桑巨变抒发亡国之痛,写景和情感协调 一致,属于写哀景抒
哀情,触景抒情;春波犹绿,而故国不再,情和景形成强烈对比,属于以乐景衬哀情 。


浮生何促

,年华蹉跎如滔滔逝水,寓情于景,抒发词人人生 短促的感慨与救国无术的愤
懑悲痛之情。


故答案为:⑴词人以女娲断鳌足 、王濬降吴、江左夷吾之典,抒发了期盼有人

撑天

护国
的愿望, 以及对古人功业的追慕和神州难复的亡国之痛。




写哀景抒哀 情。以荒凉残破之景抒发凄凉孤寂之情,以沧桑巨变抒发亡国之痛。

触景生情。本想游赏,可 眼前荒台、乱鸦、残木之景十分荒凉,让词人联想到南朝旧事,
勾起亡国之恨。

以乐 景衬哀情。春波犹绿,故国不再,令人伤怀。

寓情于景。年华
蹉跎如滔滔逝水,
浮生何促

,抒发词人对年华易逝、人生短促的感慨与救国无术的愤懑
悲痛之情。

虚实结合,创设虚景,抒发感伤之情。

春波犹绿
”< br>,抒发亡国之恨,

浮生
何促

,表达对年华易逝、人生短促 的感慨。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诗歌的情感分 析的
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
破 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
的答案要包含诗歌 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
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抒情手法的鉴赏能力。古代诗歌的抒情方式分直接抒情(直抒胸
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入景)、托物言志、怀古伤
今、即事 抒怀。


7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各题。


送李九贬南阳

钱起

玉柱金罍

醉不欢,云山驿道向东看。

鸿声断续暮天远,柳影萧疏秋日寒。

霜降幽林沾蕙若,弦惊翰苑失鸳鸾。

秋来回首君门阻,马上应歌行路难。

【注】

金罍:大型盛酒器和礼器。蕙若:蕙草与杜若,皆香草。


1
)作者如何以



贯穿全诗?请简要分析。



2
)请概述诗歌颈联表达的丰富情感。


【答案】


1
)首联从送别之宴写起,点出送别地点;颔联描绘送 别之景;颈联抒发送别
之情;尾联想象别后友人途中的情形。


2
)对友人才高志洁的称赞;对友人横遭贬谪的同情;自己失去同道的伤感。


【 解析】
【分析】(
1
)全诗以



字为线索,首 联交代送别地点,描绘送别时把酒言欢依
依不舍的场景。颔联重在描绘送别之时的环境氛围,营造了清冷 悲寂的意境,通过环境衬
托出送别之时的悲伤之情。

蕙若
”“
鸳鸾

在古诗里都象征着贤能的人才,颈联通过写

蕙若

被霜 打湿,翰林院失去了

鸳鸾

来表达对友人被贬、无奈送友离去的惋惜和痛心 。尾联最
终写送别之前,友人不得不踏上征途的无奈处境。考生按照这种思路思考作答即可。



2


霜降
”“
弦惊
体现友人遭到贬官的艰难现状。

蕙若
”“
鸳鸾

象征 友人的贤能,这样的
贤能之人被贬触发了作者对于友人同情与感伤,朝廷失去了这样的贤能之人也暗含作 者的
惋惜之情,从

蕙若
”“
鸾鸳

等词汇也可以 看出作者对朋友高尚品格和出众才华的赞赏。此
外面对友人的离去,本联也包含了作者的不舍与难过。理 解分析古诗情感是古诗鉴赏中学
生必备的能力,本题整体难度中等,要求学生们能从整体上把握古诗。答 题时应注意审
题,锁定范围,可以结合送别诗常见的典型情感,及其本诗的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故答案为:⑴

首联从送别之宴写起,点出送别地点;颔联描绘送别之景; 颈联抒发送别之
情;尾联想象别后友人途中的情形。




对友人才高志洁的称赞;对友人横遭贬谪的同情;自己失去同道的伤感。

【点评】⑴ 本题综合考查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仔细阅读原诗,逐句
翻译,理解诗歌内容,。< br>

⑵该题考查诗歌情感的把握。完成这类题型,需要看题目,知作者、懂关键词、把握 意
象、理解注释,读懂表层含义,读懂深层情感。这就需要考生平时多做练习,培养语感,
熟能 生巧。


8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答张十一功曹


韩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

闲开艳艳红。

未报恩波

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

觉霜毛一半加。

【注】

张十一:名署,与韩愈同任监察御史,因劝谏德宗皇帝,两人同时被贬。韩愈被
贬广东阳山,张署被贬到 湖南临武。

踯躅:杜鹃花科。

恩波:皇帝的恩泽。

斗 :







1
)前四句描写景物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



2
)诗歌的颈联寄寓了作者复杂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


1


以声衬静,猿的哀 鸣打破了山村的宁静;

拟人,

竞长
”“
闲开

写出了
春天的生机;

寓情于景,猿的哀鸣触动了诗人内心的悲愁,色彩鲜艳 、充满生机的春景
反衬了诗人的哀怨之情。


2

无辜被贬的愤怨与哀愁(苦闷、悲愤);

对自己从此消沉下去的担心;

自己
被贬南荒回归无望的叹息;

对未来建功立业的憧憬。


【解析】
【分析】(
1
)本题,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 处两三家。筼筜竞长纤纤笋,踯
躅闲开艳艳红

,意思是春山明净,春江空阔,清澈得 以见到江底的沙粒,悲伤哀怨的猿啼
声处处可听;粗大的筼筜与纤纤嫩笋争相滋长,羊踯躅清闲自得,随 处开放出鲜艳的花
朵。诗的前半部分写景。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勾画出阳山地区的全景。
春山明净,春江空阔,还传递出一种人烟稀少的空寂。淡淡几笔 ,生动地摹写了荒僻冷落
的景象。接下来是两组近景镜头,

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闲 开艳艳花。

这一联,可以说
是作者为前面一联的冷落景象又点缀了一些鲜艳、明快的 色彩,增添了些许春天的生气。



字把嫩笋争相滋长的蓬勃景象写活了;



字则把羊踯躅随处开放、清闲自得的意态
托写出来。这四句诗 ,先写远景,后写近景,层次分明。有淡墨涂抹的山和水,又有色彩
艳丽的绿竹和红花,浓淡相宜,形象 突出。再加上哀猿的啼叫,真可谓诗情画意,交相辉
映。这首诗中的景物,是与作者此时的处境与心情紧 密相连的。它体现了这样两个特点,
一是静、二是闲。静从空旷少人烟而生,作者从繁华嘈杂、人事纷扰 的京城一下子到了这
僻远荒冷的山区,哀猿啼声处处有,人间茅舍两三家,这种静与作者仕途的冷遇相互 作
用,使他倍感孤独和凄凉。这种闲,由他的处境遭遇而来,这里的一切都显得悠闲超脱,
没有 羁绊,然而不免使人触景生情。身虽居闲地,心却一刻也没能摆脱朝廷的束缚,常常


未报恩波

所烦扰,不能得闲,故而分外感慨。作者虽然写的是景,而实际上是在抒发
自己内心深处的隐情。据此整理概括。



2
)本题,

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前句的


字贯







,意谓皇帝的深恩自己尚未报答,死所也未可得知,但求不要在南方炎热的瘴气中虚度余生而已。这
两句是全诗 的关键,孕含着作者内心深处许多矛盾着的隐微之情:有无辜被贬的愤怨与悲
愁,又有对自己从此消沉下 去的担心;有自己被贬南荒回归无望的叹息,又有对未来建功
立业的憧憬。他虽然没有直接说忧愁怨恨, 只提到

死所



炎瘴

,却比说出来 更为深
切。在这样的处境里,还想到

未报恩波

,这体现着儒家< br>“
怨而不怒

的精神。


故答案为:⑴

以声衬静,猿的哀鸣打破了山村的宁静;

拟人,

竞长
” “
闲开

写出了春
天的生机;

寓情于景,猿的哀鸣触动了 诗人内心的悲愁,色彩鲜艳、充满生机的春景反
衬了诗人的哀怨之情。




无辜被贬的愤怨与哀愁(苦闷、悲愤);

对自己从此消沉下去的担心;< br>③
自己被
贬南荒回归无望的叹息;

对未来建功立业的憧憬。

【点评】⑴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诗歌的技巧主要包括表现手法、抒情手
法、描写 手法以及修辞手法。描写手法包括: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
寂衬、乐景衬哀情、哀景 衬乐情;联想和想像

(又叫虚实结合);对比;白描。修辞手法
包括:比喻、拟人、 夸张、双关、用典,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借代、对偶等。表现手法
主要有渲染、烘托等。抒情手法主要 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答题步骤:准
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 种手法,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
的感情。


⑵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 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
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 。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柳秀才往连州

看弟

马戴

离人非逆旅,有弟谪连州。

楚雨沾猿暮,湘云拂雁秋。

蒹葭行广泽,星月棹寒流。

何处江关锁,风涛阻客愁。

【注释】

连州,位于广东清远。


1


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



2
)联系全诗,概括

客愁

的原因。


【答案】


1


选取典型景物(意 象):选取了

楚雨
”“
湘云
”“

”“

”“
蒹葭
”“
星月

等景
物(意象);

视听结合:


”“

”“
蒹葭
”“< br>星月

是视觉形象,



指猿啼,是听觉形象;< br>③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将愁苦之情寓于萧瑟清冷的景物之中。


2
)弟弟遭贬;路途遥远;行路艰难;惜别友人。


【解析】
【分析】(
1



列举楚雨沾猿暮,湘 云拂雁秋。蒹葭行广泽,星月棹寒流

,选
取了

楚雨
”“
湘云
”“

”“

”“
蒹葭
”“
星月

等景物(意象);写景角度,


”“

” “
蒹葭
”“
星月

是视觉形象,


”< br>指猿啼,是听觉形象;结合文本分析写景的作用,即从景与情的关系等
方面作答。



2
)此题概括



的原因,根据诗 中

有弟谪连州

可知弟弟遭贬;

楚雨沾猿暮,湘云拂< br>雁秋

可知路途遥远;

蒹葭、广泽、星月、寒流

可知路途艰难;题目

送柳秀才往连州

看弟
”“
客愁
可知,惜别友人。


故答案为:⑴

选取典型景物 (意象):选取了

楚雨
”“
湘云
”“

”“
”“
蒹葭
”“
星月

等景物
(意象);
视听结合:


”“

”“
蒹葭
” “
星月

是视觉形象,



指猿啼,是听觉形象 ;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将愁苦之情寓于萧瑟清冷的景物之中。


⑵弟弟遭贬;路途遥远;行路艰难;惜别友人。

【点评】⑴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诗歌 景物描写角度的分析理解能力。描写景物的角度:正
侧结合;动静结合;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多感官 结合;虚实结合等。本题中,

颔联、
颈联选取典型景物(意象)、视听结合、寓情于 景(情景交融)、想象(虚写)、俯仰结
合来写景,注意结合诗句分析即可。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与情感的理解鉴赏能力。答题要注意在理解全诗意思的基础
上,对诗歌的 主题思想,意象及意境,语言以及作者的情感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本题
中,

客愁< br>”
的原因包括弟弟遭贬;路途遥远;行路艰难;对友人的惜别。联系全诗,概括
即可。< br>

10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虞美人
·
有美堂赠述古

苏轼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

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注释】此 词作于熙宁七年(
1074
)七月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时杭州太守陈襄(字述古)
调任 ,宴僚佐于杭州城中吴山上的有美堂。应陈襄之请,苏轼即席写下了本词。


1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上片前两句极写有美堂美丽壮观的胜景,大处落墨,境界阔大,气势不凡。

B.
上片后两句运用设问,询问友人,期待与述古有朝一日能再次相会,把酒痛饮。

C.
下片前两句化用杜牧

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

词句,直抒内心痛 别之情。

D.
上片以乐景写忧思,寓情干景;下片因景寓情,由忧而乐:情感表现极有层次。


2
)词的最后两句如何理解?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1

C


2

夜深风静扶醉欲归时,夜景如画:一轮明月映照下,钱塘江水澄明如镜(玻
璃 );

词人以明澈、温静的江月,象征述古为人高洁耿介,也象征二人友情的纯洁深
挚 ;

以景结情,既表达了对朋友人格的赞美,也表达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深情。


【解析】
【分析】(
1

C
项,
直抒内心痛别之情

表述错误,下片前两句化用杜牧

谁家
唱水 调,明月满扬州

词句,杜牧在他的著名的《扬州》诗中写道:

谁家唱水调 ,明月满
扬州。

直到宋代,此曲仍风行民间。这种悲歌,此时更增添离怀别思。离思 是一种抽象的
思绪,能感觉到,却看不见,摸不着,对它本身作具体描摹很困难。词人借助灯火和悲歌,既写出环境,又写出心境,离怀别思表现含蓄蕴藉,并非直抒胸臆。故选
C




2
)诗歌最后两句是

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 碧琉璃

,写有美堂上所观夜景。
词人借

碧琉璃

喻指江水的碧绿清澈,生动形象地形容了有美堂前水月交辉、碧光如镜的
夜景。走笔至此,词人的感情 同满江明月、万顷碧光凝成一片,仿佛暂时忘掉了适才的宴
饮和世间的纷扰,而进入到人与自然融为一体 的美妙境界。这里,明澈如镜、温婉静谧的
江月,象征友人为人高洁耿介,也象征他们友情的纯洁深挚。 这首词把景物和情思交织起

-受戒读后感


-受戒读后感


-受戒读后感


-受戒读后感


-受戒读后感


-受戒读后感


-受戒读后感


-受戒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