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精练课外古诗词鉴赏100首(含答案)
别妄想泡我
601次浏览
2021年01月23日 19:31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我的油布伞
精选精练课外古诗词鉴赏
100
首(含答案)
1.
采桑子
欧阳修
十年前是尊前客,月白风清。忧患凋零,老去光阴速可惊。
鬓华虽改心无改,试把金觥①。旧曲重听,犹似当年醉里声。
注:①金觥:大酒杯。
词的上阙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请具体分析。
词的下阙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
【小题
1
】
①“月白风清”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 法,借明朗美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处境的顺利,
心情的愉悦(从衬托角度,答成以乐景衬托愉悦心情也 行)
②上阙前后对比:用十年
前愉悦心情和在忧患凋零中老去的伤感构成对比。
【小题
2
】
“鬓华虽改心无改”,而今年岁已老,但他那颗充满活 力的心,却还似从前一样,老当
益壮,不愿服老。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 内容以及写作特色的分析理解能力。文章写作技巧有用典、联
想想象、衬托或烘托、象征、对比、直抒胸 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等。答题时结合
词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方面分析。
结合具体句子分析 ,
“月白风清”运用了借景抒情的
手法,借明朗美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处境的顺利,心情的愉 悦(从衬托角度,答成以
乐景衬托愉悦心情也行)。
上阙前后对比:用十年前愉悦心情和在忧患凋零中老去的
伤感构成对比。
此 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及其作者情感的理解把握能力。解答时,应先通读全诗,理清
诗意;然后细读诗歌 的关键语句,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最后结合全诗内容分析品味即
可。结合词的内容,“鬓华虽改心无改 ”,而今年岁已老,但他那颗充满活力的心,却
还似从前一样,老当益壮,不愿服老。
2.
阅读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
①
包大中丞括
②
【清】郑板桥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
③
吾曹
④
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注】 ①年伯:古称同榜考取的人为同年,同年的父辈为年伯。②包大中丞括:包
括,人名;大中丞,官名。③ 些小:指官职卑微。④吾曹:我们。
(
1
)这首诗首句有何作用?
(
2
)结合最后一句,说出全诗寄予了作者什么情感。
【答案】< br>(
1
)本题考查诗句在诗中的作用.诗句意思:在书斋躺着休息,听见风吹竹
叶 发出萧萧之声,立即联想是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交代了作者的身份或环境,引出下
文作者的思考,点题 ,与尾句呼应.
第
1
页,共
76
页
(
2
)本题考查诗歌关键句赏析.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
情 感的基础上作答,常见的答题格式: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或写作方法,写出来什么内
容,
表达了 什么感情.
可从手法、
情感、
语言等方面任选一面作答,
言之有理皆可.“一
枝一叶总关情”,这句诗既照应了风竹画和诗题,又寄予了深厚的情感,老百姓的点点
滴滴都与“父母官”们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呀!
郑板桥的这首题画诗,
由风吹竹摇之声而
联想到百姓生活疾苦,寄予了作者对老百姓命运的深切的关注和同情.
答案:
(
1
)交代了作者的身份或环境,引出下文作者的思考,点题,与尾句呼应.
(
2
)“一枝一叶总关情”衙门卧室外竹子的一枝一叶,都牵动着我们的感情.而实际
写老百姓的点点滴滴都与“父母官”紧紧联系在一起.本诗寄予了诗人关注民间疾苦,
同情百姓 命运的情感.
译文:
在书斋躺着休息,听见风吹竹叶发出萧萧之声,立即 联想是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我们
虽然只是些小小的州县官吏,但是老百姓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我们的感 情.
【解析】
这两句诗表面上是写竹子的,意思是:我们这些小小的州县官吏,衙门 卧室外
竹子的一枝一叶,都牵动着我们的感情.而实际的含义则是:我们虽然只是小小的州县
官 吏,
但老百姓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我们的感情.
充分体现了郑板桥对百姓疾苦的关心.
解答此题,理解词创作的背景,了解作者的生活阅历,熟知全词表达的情感,才能有针
对性的解 答.
3.
春兴
(
唐
)
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注释:流莺,即莺。流,谓其鸣声婉转。
请用优美的语言,并展开联想,描绘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小题
1
】
在一个细雨初晴的春日,
杨 柳的颜色已经由初春的鹅黄嫩绿变得苍翠浓郁,
经过细雨的
洗浴后,柳色变得更加深暗,枝头的 残花也在雨中全都落尽,露出了在枝头啼鸣的莺。
【小题
2
】
思乡之情,暮春时节的惜春之情。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 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的能力。
解答
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 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
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要
注意不是翻译句子。本题要抓住“杨柳”“细雨”“残花”“流莺”等景物特点,
第
2
页,共
76
页
结合语境而知,诗歌一、二句写了在一个细雨初 晴的春日,杨柳的颜色已经由初春
的鹅黄嫩绿变得苍翠浓郁,经过细雨的洗浴后,柳色变得更加深暗,枝 头的残花也
在雨中全都落尽,露出了在枝头啼鸣的莺。
本题考查学生品味 诗歌中作者的情感的情感体验能力。
对诗歌的情感鉴赏是中考考查的
重点内容之一。学生应全面 了解背景,把握形象内涵,体会意境特点,明确抒情方式。
根据诗歌三、四句,结合主题可以得出答案: 抒发了诗人浓烈的思乡之情。
4.
桃花溪
【唐】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
注
]
①桃花溪:在 今湖南省桃源西南。②石矶:河流中露出的石堆。③洞:指《桃
花源记》中武陵渔人找到的洞口。
古人写诗很讲究练字,
诗中的“隔”和“问”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
请任选一
个简要分析。
这首绝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内容说说。
【答案】
【小题
1
】
“隔”字,使静止的桥和浮动的野烟 这两种景物交相映衬,融成一个艺术整体。(或:
隔着野烟看桥,使人格外感到一种朦胧美。)“问”字 ,使读者从这幅山水画中,既见
山水之容光,又逼真地表现出心驰神往的情态。
【小题
2
】
这首诗通过描写桃花溪幽美的景色和作者对渔人的询问 ,
抒写出一种向往世外桃源、
追
求美好生活的心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精练词语的感悟能力。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关键词语来点评,
可以从词性、色彩、修 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值得提醒的是分析时
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 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在这里,“隔”
字,使静止的桥和浮动的野烟这两种景物交相映衬,融成一 个艺术整体。“问”字,使
读者从这幅山水画中,既见山水之容光,又逼真地表现出心驰神往的情态。< br>
本题考查学本生对诗人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
理解诗人的情感,
一 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
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
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
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 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
解,
三是结合诗人写作的环境理解。
这首诗通过描写桃花溪幽美的 景色和作者对渔人的
询问,抒写出一种向往世外桃源、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情。
第
3
页,共
76
页
5.
点绛唇
北宋
.
魏夫人
波上清风,画船明月人归后。渐消残酒,独自凭栏久。
聚散匆匆,此恨年年有。重回首,淡烟疏柳,隐隐芜城
①
漏
②
。
——选自《宋词》
① 芜
(
wú
)
城:
即广陵城,
今江苏扬州。
曾在战乱 中荒芜,
鲍照为之作
《芜城赋》
,
故称芜城。这里指游人所去的地方。②漏: 指更漏,古代的报时器。
有人评价此词“诗中有画”,从词的上阕看,这一评价是怎样体现出 来的
?
请简要
说明。
整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小题
1
】
词的上面描绘了清丽纯净的画面:< br>清风拂过水面,
明月泻下银辉,
鳞鳞微浪闪动着光波。
此刻,一只装饰华美的小 船荡离江岸,驶向迷茫的远方,一个女郎凭依着楼头的栏杆,
借着朦胧的月色,凝神目送那渐渐消失在夜 空中的一叶轻舟。
【小题
2
】
表现人生聚散匆匆的憾恨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 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能力。
解答这类题目要
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 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
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如:词 的上面描绘了清
丽纯净的画面:清风拂过水面,明月泻下银辉,鳞鳞微浪闪动着光波。此刻,一只装饰< br>华美的小船荡离江岸,
驶向迷茫的远方,
一个女郎凭依着楼头的栏杆,
借着朦胧 的月色,
凝神目送那渐渐消失在夜空中的一叶轻舟。这些内容足以证明“诗中有画”。
本题考查学本生对诗人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
理解诗人的情感,
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
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
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
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
解,三是结合诗人写作的环境理解。阅读文本可知:这是一首表现人生聚散匆匆的憾恨
之情的词。上片 写清风、明月、画船,这些本来应该是费心悦目的。但是,词人所面对
的却是难堪的别离。周围的景物虽 清新秀丽,纠缠主人公的愁思却拂之不去。下片就转
为直接的愁绪抒发,将人生不如意时的愁苦含蓄委婉 地表达了出来。
6.
阅读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送别
范澄
酒尽津鼓喧,风生浦帆乱。
山回不见君,夕阳在沙岸。
第
4
页,共
76
页
⑴第一句话中,
“酒尽”、
“风生”
和
等词,
形象地写出了为友人送别紧张忙
碌的场景。
⑵请从借景抒情的角度,对最后两句加以赏析。
【答案】
(
1
)鼓喧
帆乱
(2
)友人远去的船帆在山的转弯处消失不见,只剩下夕阳的余晖铺洒在沙岸上,借寂
寥宁静 之景抒发孤独落寞之情。
【解析】
(
1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 的能力。抓住诗句中“酒尽”“风生”“鼓
喧
”“帆乱”等,发挥想像,动静结合地 描写这些景物,突出周围景物的特点,形象
地写出了为友人送别紧张忙碌的场景。
(
2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时,除把握全诗内容外,还要
结合作者及注释内容理解。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
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
妙处。这首送别诗的特别之处在于:不见话别的场景,没有情感的流露,但诗中的每一
个字都包含着依依 惜别的真挚情怀。诗人学古不泥古,营造的意境又自己的特色:茫远
迷蒙、凄婉苍凉。友人远去的船帆在 山的转弯处消失不见,只剩下夕阳的余晖铺洒在沙
岸上,借寂寥宁静之景抒发孤独落寞之情。
秋怀
7.
[
双调
]
清江引
·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里,问我归期未?
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曲中写了哪些秋景?
作者描写这些秋景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
【小题
1
】
西风、北雁、红叶、黄花、芭蕉、秋雨
【小题
2
】
渲染出一幅萧瑟的秋景。表达自己漂泊多年、功名未就、有家难归的思想感情。
【解 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意境的能力。审题后首先要理解题干要求,然后理解诗
歌大意,看看 诗歌中描写了哪些意象,根据意象的特点来分析意境。解答此类题目要正
确领会诗歌的主要内容,结合全 诗进行合理分析,结合诗人的生平进行理解,从而更好
地理解诗人传达的思想感情。
这首曲中写 了这些秋景:
西风、
北雁、
红叶、
黄花、
芭蕉、
秋雨。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赏析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要从诗歌的整体构思上来把握。
在做答中要注意,
既要理解诗词大意,
又要寻找明显的语言标志,
如时间、< br>季节、
氛围、
景物特征、写作的背景等等。阅读文本可知,作者描写这些秋景是为了渲染 出萧瑟的气
氛,表达自己漂泊多年功名未就、有家难回的思想感情。
第
5
页,共
76
页
8.
田园乐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
1
)王维的诗“诗中有画”,此诗一、二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
2
)这首诗的三、四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答 案】
(
1
)
本题考查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诗 中的主要景物,
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
一要忠于原诗,
二要用自己 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
语言力求优美.一、二句描绘春天夜雨过后清晨美丽的景象.红红的桃花花瓣 上还凝着
昨夜的雨珠,碧绿的柳丝还萦绕在早晨若有若无的烟雾中.
(
2< br>)本题考查诗歌中运用的写作手法及其作用.两句诗的意思是:花瓣凋落家中的小
童没有打扫,黄 莺啼叫闲逸的山客犹自酣眠.反衬或衬托.“花落”“莺啼”的动作、
声响,衬托出了“山客”居处的安 静与“山客”心境的宁静与愉悦.
答案:
(
1
)红红的 桃花花瓣上还凝着昨夜的雨珠,碧绿的柳丝还萦绕在早晨若有若无的烟雾
中.一、二句描绘了春天夜雨过 后清晨空气清新,色泽鲜明亮丽的景象.
(
2
)以动衬静,以莺啼声衬托“山客”居住环境的清幽与内心的宁静闲适.
翻译:
红色的桃花还含着隔夜的新雨,
碧绿的柳丝更带着淡淡的春烟.花瓣凋落家中的小童没
有打扫,黄莺啼叫闲逸的山客犹自酣眠.
【解析】
这是一首写景诗.一、二句描绘春天夜雨过后清晨美丽的景象;三、四句运用
反衬的手法,
用 “花落”“莺啼”的动作、
声响,
衬托出“山客”居处的安静与“山客”
心境的宁静与 愉悦.全诗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享受自然美景的闲适心情,体现了诗人
亲近自然的乐趣.
< br>这是一篇古诗词鉴赏阅读,
本题考查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和赏析能力,
一般难度较< br>大.鉴赏古诗词,一般从作者的人生背景、从当时的社会环境、从诗词所表达的意境、
别人的评价 、翻看诗词的注释等几方面鉴赏.
9.
思吴江歌
张翰
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鲈正肥。
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禁兮仰天悲。
(
1
)请结合全诗分析“秋风起兮木叶飞”的作用。
(
2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回答。
【答案】
(
1
)该句通过对秋风、落叶的描写,交代了写作的时节 ,勾勒出一幅凄冷、
萧条的画面,诗人触景生情,引出下文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同时奠定了全诗伤感与落 寞
的感情基调。
(
2
)表达了作者思乡而不能归乡的遗憾与悲伤之情。
第
6
页,共
76
页
【解析】
(
1
)此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诗句和景物描写的作用的理解能力。景物描写在诗
歌中的作用主要是:
渲染环境气氛;
烘托人物心情;
烘托人物形象等。
该句通过对秋风、
落叶的描写,交代了写作的时节,勾勒出一幅凄冷、萧条的画面,诗人触景生情,引出
下文对故乡的思念 之情,同时奠定了全诗伤感与落寞的感情基调。
(
2
)本题考查 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
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 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词中的画面,看这
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诗的后两句“三千里 兮家未归,恨难禁兮仰天悲”,明
白地点出了故乡千里未能归去的“恨”与“悲”,
强化了前两 句中蕴涵的情感,
却远没
有前两句含蓄深厚,滋味深远.与上两句的眼见秋风又起了,秋风吹落 了树上的黄叶,
家乡鲈鱼肥美,可自己却在这遥远的北方,远隔数千里,想回又回不去,做着与自己的< br>期望相背的工作,怎么不令人伤悲。可悲的是这种伤悲还无人可以诉说,只能压抑在胸
中。
10.
赏析古诗《晚春》,完成各题。
晚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
1
)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妙出。
(
2
)诗人借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过去,便展示出浑身解数,来告诉我们 什么?
【答案】
(
1
)本题考查对炼字的理解与掌握.做此题首先 要了解古诗内容,在此基础
上对关键字做出赏析,赏析时要把字放在语言环境中,“百般红紫斗芳菲”, 这句话的
意思是:想方设法竟相争妍斗艳.所以一个“斗”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把花朵人格
化,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
(2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
诗,从 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
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 者的感情.表达了诗人感叹时光易逝,劝喻人们珍惜时光,勤
奋努力的思想感情.或者:表达了诗人鼓励 人们不甘落后,敢于创造的思想感情.
(赞
美春天的蓬勃生机,也对).
答案:
(
1
)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 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
(
2
)表达了诗人感叹时光 易逝,劝喻人们珍惜时光,勤奋努力的思想感情.或者:表
达了诗人鼓励人们不甘落后,敢于创造的思想 感情.(赞美春天的蓬勃生机,也对)
译文:
春天 不久就将归去,花草树木想方设法挽留春天,一是争奇斗艳,人间万紫千红.可怜
杨花榆钱,没有艳丽姿 色,只知漫天飞舞,好似片片雪花.
【解析】
这是一首写晚春景物的诗.这时,百花 盛开,万紫千红,它们像是知道春天不
久就要归去,
所以特别珍惜这美好的时光,
各逞 姿色,
争芳斗艳,
尽情舒展生命的机能.
而
那些全无才思的杨花榆荚,在春风 中纷纷飘落,只晓得如雪花那样,毫无目的地漫天飞
舞.
此题考查了学生 赏析诗歌的能力.赏析诗歌要熟读全诗,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思
想感情,并懂得用心去感悟,另外 ,要注意结合写作背景有利于理解诗歌.
11.
阅读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初冬夜饮
第
7
页,共
76
页
(唐)杜牧
淮阳①多病偶求欢,客袖侵霜与烛盘。
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干?
【注】①淮阳,指西汉汲黯因进谏被贬,最后死于淮阳之事。作者作此诗时,被贬
为黄州刺史。
(
1
)该诗结尾句表达诗人
______
的情感。
(
2
)本诗运用了何种艺术手法,请赏析。
【答案】
流转不定的困苦(四处漂泊的痛苦,仕途不遇的愤慨,壮志难酬的无奈
【解析】
(
1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诗歌情感的抒发.
根 据诗中内容,体会情感.“淮阳多病偶求欢”,在这句诗中诗人以汲黯自比,正是暗
示自己由于耿介直言 而被排斥出京的.“偶求欢”的“欢”,指代酒,暗点诗题“饮”
字,表明诗人愁思郁积,难以排遣,今 夜只好借酒浇愁,以求片刻慰藉.这一句语意沉
痛而措辞委婉.故此诗句表达出作者流转不定的困苦.< br>(四处漂泊的痛苦,仕途不遇的
愤慨,壮志难酬的无奈也对)
(
2< br>)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写作手法的理解.结合全诗内容来看,此诗首句用典,点明
独酌的原因,透 露出情思的抑郁,有笼盖全篇的作用.用典也叫用事,凡是诗文中引用
过去的有关人、地、事、物一类的 史实或语言文字,用来表达自己的写作意图,并能增
加词句的含蓄与典雅的作品,即称“用典”.首句用 汲黯事自况,暗示自己因耿介直言
而被排挤出京,表达了仕途不遇的愤慨之情.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虚 ”是指知觉中看
不见、摸不着的虚幻世界和梦境等.“虚实结合”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 br>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
境,为读者 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这种手法有时能形成强烈的对
比效果,有时也能形成渲染烘 托的作用,从而突出诗歌的中心.梨花之雪是实写,“明
年”之问是虚写.写出“思乡”情思,仕途不顺 的愤懑.最后还有借景抒情,诗人在诗
中不是直接抒发感情,而是移情于物,融情于景,将自己的感情转 移到景物上去,使景
物带上感情色彩.诗人在诗中写到茫茫的白雪,烘托了前路茫然之感.
答案:
(
1
)流转不定的困苦(四处漂泊的痛苦,仕途不遇的愤慨 ,壮志难酬的无奈也对).
(
2
)①用典,首句用汲黯事自况,暗示自己因 耿介直言而被排挤出京,表达了仕途不
遇的愤慨之情.
②寓情于景(比喻),诗人独 斟独饮,并不能释忧解愁,于是凭栏而立,那阶下积雪就
像堆簇着洁白梨花,茫茫夜雪加深了他的身世茫 茫之感.
③虚实结合,眼前梨花之雪是实写,“明年”之问是虚写.流露出流转不定的困苦、 思
念故园的情思、仕途不遇的愤慨和壮志难酬的隐痛.
译文:我像淮阳太守汲黯经常 卧病,偶而喝杯酒解忧愁,客居异乡衣袖上结满清霜,只
有与灯烛作伴.台阶下的积雪像是堆簇着的洁白 的梨花,明年又有谁在此凭依栏杆?
杜牧因刚直敢言,屡次进谏,多次被流放.唐武宗会昌二 年(
842
),他四十岁时,受
当时宰相李德裕的排挤,被外放为黄州刺史,其后又转 池州、睦州等地.此诗可能作于
睦州.这首诗描写诗人在初冬寒夜中自斟自饮的情形,抒发了诗人怀才不 遇,无法施展
自己才华的惆怅苦闷之情.
全诗格调忧伤凄婉,
深沉感人,
体现 了杜牧的悲惨生活命运.
回答诗歌鉴赏手法时一般的解题思路是指出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
说明怎样具体运用的
--
收到什么样的表达效果.另外,回答这类问题时,如 果诗歌运用了多种表达技巧,只
抓住其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加以分析即可.
12.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唐多令
第
8
页,共
76
页
刘过①
芦叶满汀洲,
寒沙带浅流。
二十年重过南楼②。
柳 下系船犹未稳,
能几日,
又中秋。
黄鹤断矶③头,故人曾到否?旧江山浑是④新愁。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
游。
[
注
]
①刘过:字改之,号龙洲道人。南宋爱国词人,与辛弃疾多有交往唱和 。②安
远楼:在今武昌黄鹄山上,又称南楼。③黄鹤矶:在武昌城西,上有黄鹤楼。④浑
是:全 是。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br>开头两句写楼外之景。一泓寒水,满目荒芦,“满”、“寒”把萧疏的外景同低徊
的心境交融在一 起,勾勒出一幅黯淡的画面。
B.
本词运用对比手法,将眼前凄冷的景象与二十年 前登临南楼的回忆和对故人的追念
进行对比。
C.
“未稳”可见行色匆匆 ,
“又”字更给人以时序催人的忧心、
烈士暮年的悲感和无可
奈何的叹喟。
D.
“浑是新愁”,含义丰富:本有旧愁;添了新愁;愁到了“浑是”的程度,极言分
量之重。
此词抒发了词人哪些情感?联系全词作简要分析。
【答案】
【小题
1
】
B
【小题
2
】
作者在这首词中含蓄地表达了岁 月不再、昔是今非、交游零落、忧国伤时等悲慨感伤之
情。二十年过去了,哀叹故人不在,痛惜自己的少 年壮怀已被磨灭,眼前关系国家存亡
的重镇竟是满目凄凉,“新愁”满怀,难以尽述。即抒发了怀人、叹 老、悲秋的思想感
情。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主旨及其技巧和感 情的理解能力。仔细读诗歌,分析
诗歌内容主旨,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然后分析每个选项内容是否符合 诗歌内容,找出
符合要求的选项。
B
项分析有误,本词运用对比手法,是将今昔游览的 景象与心情进行
了对比描写,曲折含蓄地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浓郁愁绪。故选
B
。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人思想感情把握的能力。
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
要结合诗歌 的写
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
系诗 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古典诗词表达思想感情大多采用较为含蓄的手法,诗人
往往将感情融入景、物 、人、事的描写中:结合作者的生活背景,窥测诗词的情感;分
析诗眼,透视诗词的情感;解读意象,挖 掘诗词的情感;借助典故,探寻诗词的情感。
这首词是感时伤今之作,
词人通过对眼前凄凉景物 的描写和对往日生活的回忆,
抒发了
怀人、叹老、悲秋的思想感情。
第
9
页,共
76
页
13.
送路六侍御入朝
杜甫
童稚情亲四十年,中间消息两茫然。
更为后会知何地?忽漫相逢是别筵!
不分①桃花红似锦,生憎②柳絮白于棉。
剑南春色还无赖,触忤愁人到酒边。
注:此诗作于杜甫避乱流寓四川梓州 时,此时安史之乱告一段落。路六侍御是杜甫
儿时旧友。①不分:嫌恶的意思;“分”也作忿;②生憎: 最憎恶。
这是一首送别诗,但又不单单抒发离别之情。结合诗歌的首联和颔联,分析作者所< br>抒发的丰富情感。
【答案】
首先有表现童年伙伴之间特有的亲切的感情和重逢 的喜悦。
第二句写出在兵戈
满地,流离转徙的动乱年代里,朋友间失去联系的茫然之感和感伤离 乱的情怀。第三、
四句写出了当故交叙旧之日,
相见的欢愉立即转化为别离的愁思和人生苦短的 迟暮飘零
之感。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人思想感情把握的能力。把握诗 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
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 基调,同
时,
要联系诗中的景、
物、
意象来体会。
根据“更为后会知 何地?忽漫相逢是别筵”“不
分桃花红似锦,
生憎柳絮白于棉”可知,
这两句首先有表 现童年伙伴之间特有的亲切的
感情和重逢的喜悦。第二句写出在兵戈满地,流离转徙的动乱年代里,朋友 间失去联系
的茫然之感和感伤离乱的情怀。第三、四句写出了当故交叙旧之日,相见的欢愉立即转
化为别离的愁思和人生苦短的迟暮飘零之感。
14.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世人称这首诗结尾句可谓妙绝,请简单赏析妙在何处?
【答案】
①诗的最后 一句写“秋思落谁家”中一个“落”字,用得十分妥帖新奇,给人
以动的形象感觉,
仿佛愁思在 随银月的清辉,
一起洒落人间。
“落”字千钧,
出意新奇,
写尽心中思念之情 。②用疑问把诗意推向更广阔的境界,引发读者的回味和思考,深化
中心:③拟人手法,中秋夜思亲怀人 乃天下离人的共同感受,而诗人又赋月光以人情,
暗写自己对家乡的思念。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重点词句的理解能力。揣摩诗中的词句,领会它在诗歌
中的作用。词语的 赏析可以从动词、形容词、色彩词等入手;句子的赏析可以从句中描
述的画面、意境及蕴含的情感、哲理 入手。具体技巧有:抓关键词;分析遣词造句;描
述画面;体会意境;把握情感;领悟哲理;赏析写作手 法等。诗中形象(意象)倾注了
诗人的思想,包孕着诗人的情感。赏析诗歌语言特色时,体会诗人炼字是 如何抓住景物
特征的,
体会诗人赋予所描绘景物的情趣、
情感和诗意,
体会炼 字创造的意境的和谐美。
如:①诗的最后一句写“秋思落谁家”中一个“落”字,用得十分妥帖新奇,给 人以动
的形象感觉,仿佛愁思在随银月的清辉,一起洒落人间。“落”字千钧,出意新奇,写
尽 心中思念之情。②用疑问把诗意推向更广阔的境界,引发读者的回味和思考,深化中
第
10页,共
76
页
心:③拟人手法,中秋夜思亲怀人乃天下离人的共同感受 ,而诗人又赋月光以人情,暗
写自己对家乡的思念。
15.
孤
桐
王安石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明时思解愠
①
,愿斫
②
五弦琴。
【注】①: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愠,疾苦、怨愤。②斫:
zhuò
(被)砍
前六句表现了孤桐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
分析作者借助“孤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答案】
【小题
1
】
天生枝叶繁茂,虽孤独却树干笔直高 耸入云,深深扎根于大地,越老越顽强,越是暴晒
越是茁壮。
【小题
2
】
表达作者的人生追求:
正直向上,
虚 心扎实,
坚强不屈
(年龄越大、
环境越恶劣越顽强)
甘愿为解放百姓疾苦而献 身,至今仍有积极意义。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及诗歌形象的把握能力。 解答时,一定要反复诵
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在此基础上,按照题目要求,仔细揣摩前六句诗,准确理
解诗句的意思,抓住诗中的关键字词来分析。由“森森、几百寻、凌霄、根弥壮、
阳骄叶更阴” 来看,
前六句诗表现了孤桐天生枝叶繁茂,
虽孤独却树干笔直高耸入
云,深深扎根于大 地,越老越顽强,越是暴晒越是茁壮。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作者情感的能力。理解诗人的情感, 一是根据诗中的景、物、意象来
揣摩诗人的心境和情绪;
二是抓住诗中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来体 会;
三是结合诗歌的写
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分析。结合王安石变法的经 历,不难理解
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诗中借“孤桐”以言志,表达作者的人生追求:正直向上,虚心扎实,坚强不屈(年龄越大、环境越恶劣越顽强),甘愿为解放百姓疾苦而献身,至今
仍有积极意义 。
第
11
页,共
76
页
16.
(一)最爱东山晴后雪
①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只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 白,赋
<
最爱东山晴后雪
>
二绝句》
的一首。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
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软”或者“ 涌”字的妙处。
(
二字选一赏析即可
)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答案】
【小题
1
】
诗人只顾寻胜景而不觉春寒,驻足春 风夕阳凝望东山,对东山雪景充满喜爱之情。或心
境悠闲、陶醉于自然美景而欣然忘我。
【小题
2
】
“软”字以触觉写视觉,
生动地写出了夕阳余 晖可感可触、
柔和温暖的独特美感。
或“涌”
字化静为动,
形象的描绘出在夕 阳红光映照之下,
白雪覆盖的东山如银涛涌出的奇丽景
象。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
从诗歌的氛围上品读诗人的心境
和情怀。这首诗中, “逐胜”即追寻胜景的意思;“忘寒”即不觉春寒的意思,表
现了诗人陶醉于自然而忘我的境界;
“小立春风”体现了诗人心境悠闲;
“只爱”
体现出诗人对东山雪景充满喜爱之情。
诗人陶醉于东山晴后山上雪景,
面对如此美
丽的大自然,诗人怎能不陶醉,怎能不忘怀!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重要词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读懂诗歌内容,把 握诗歌主
旨,
体会诗人情感,
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
赏析重要词句。
“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
“涌”二字用得极妙。“软”字以触觉写视觉,生动地写出了夕阳余晖可 感可触、柔和
温暖的独特美感;“涌”字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的描绘出在夕阳红光映照之下,白雪覆盖的东山如银涛涌出的奇丽景象。
17.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
唐
·
杜牧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第
12
页,共
76
页
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
诗人以形象化的描绘代替单调冗长的叙述,寓情于景。
诗歌中“
____
”字最能体现
出诗人对友人远行的关切,“
______
”字又最能隐射出诗人惜别友人时的依恋。
请用自己的语言,描摹诗的一、二两句所展现的“春郊送别图”。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答案】
【小题
1
】
遮
拂
【小题
2
】
示例:一个初春的早晨,和煦的太阳照耀着大地,积雪大半已消融,解冻的路面布满泥
泞,经冬的野草 萌出了新芽,原野上一片青葱。待发的骏马兴奋地踢着蹄,打着响鼻,
又不时仰头长嘶,似乎在催促主人 上路……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关键字词的品析能力。解答时,需要反复诵读 诗歌,
初步感知诗意,找出诗中的意象,体会诗歌意境,揣摩诗人的情感,在此基础上,
根据题 目要求,
结合整首诗歌来分析。
这首诗中的“遮”字最能体现出诗人对友人
远行的关切 ,“拂”字又最能隐射出诗人惜别友人时的依恋。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 意境的揣摩与表达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在反复阅读诗歌、把握
诗句大意的基础上,根据诗中意象,展 开联想和想象,揣摩诗歌意境,用生动形象的语
言进行描写。注意描述画面不同于翻译句子,不能干巴巴 地解说句意。这首诗前两句展
现了一幅“春郊送别图”:
一个初春的早晨,
和煦的太阳 照耀着大地,
积雪大半已消融,
解冻的路面布满泥泞,经冬的野草萌出了新芽,原野上一片青葱 。待发的骏马兴奋地踢
着蹄,打着响鼻,又不时仰头长嘶,似乎在催促主人上路……
18.
(一)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
1
)“渺茫”一词在诗中有什么含义?包含诗人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诗歌的三、四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二)客中初夏
司马光
四月清和雨乍睛,南山当户转分明。
第
13
页,共
76
页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
1
)这首诗主要 描写的内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超过
5
个 字);
(
2
)散文创作有
'
形散神不散
'
之说,请用这个说法分析本诗歌的
'
散
'
与
'
不散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赠梁任父同年
黄遵宪
寸寸河山寸寸金,侉离②分裂力谁任。
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
【注】①这首诗是
1896
年黄遵宪邀请梁启超到上海办《时务报》时写给梁的一首
诗。②侉
(kuǎ)
离:这里是分割的意思。
(1)
诗歌最后两句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说明。
(2)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
(一 )(
1
)“渺茫”一词从字面上看似是形容春江烟波浩淼,雨雾蒙蒙,其
实是写诗人心 中的茫然及送别友人时的怅然若失之情。
(
2
)第三句故设一问 ,造成转折之势,为下句抒情作准备;结尾一句既抒发了离情,
又不流于直露,余味深长,言有尽而意无 穷。
(二)(
1
)初夏的风光(或“初夏的景物”)
(
2
)这首诗的“散与“不散”就天气情况说,有雨景,有晴景;就距离情况说,有远
景 (南山),有近景(柳树、葵花);就自然情况说,有清风,有阳光。而诗人的情怀
可谓“不散”,前二 句虽然写雨写晴,但侧重点在“分明”的晴景上;后二句虽然写柳
树写葵花,但侧重点在“向日”的葵花 上,由此,诗人对晴朗风物的喜悦心情使上下文
联系起来,形成一体。(任答一点)
(三)(
1
)用典。分别是“望帝啼鹃”与“精卫填海”。
(2
)①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深情,叠音词“寸寸”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珍爱之情表达
得淋漓 尽致。
②作者以望帝自况,表达了深切的忧国之情,作者愿意为国家像杜鹃一样啼叫哀求,呼
唤着国家栋梁之材,共同为国家出力。“再拜”,先后拜两次,表示恳切隆重,体现作
者拳拳爱 国之心。
③诗人借精卫填海表达了自己希望以微弱力量来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而鞠躬尽瘁,< br>死而
后已的坚定决心,同时也热切希望梁氏共赴国难。(任答一点即可)
【解 析】
(一)(
1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重点词语的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反复诵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意,结合具体语境,联系诗歌主题及作者情感,理解词语
在诗歌中的含 义。渺茫”一词从字面上看似是形容春江烟波浩淼,雨雾蒙蒙,其实是写
诗人心中的茫然及送别友人时的 怅然若失之情。
(
2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表现手法的分析理解 能力。古典诗词表达思想感情大多采用
较为含蓄的手法,常用的表现手法有:用典、白描、映衬烘托、托 物言志、借古讽今、
寓情于景、
以动衬静、
虚实结合、
欲扬先抑、
以 乐景写哀情等。
这首诗第三句故设一问,
造成转折之势,
为下句抒情作准备;
结尾一句既抒发了离情,
又不流于直露,
余味深长,
言有尽而意无穷。
第
14
页,共
76
页
(二)(
1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时,必须反复诵读诗歌,
整体感知诗意,找出诗歌的 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从“四月、
雨乍睛、葵花向日倾”来看,这首诗主要描写 的内容是初夏的风光或初夏的景物。
(
2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表现手法的 体会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反复诵读诗歌,整体
感知诗意,抓住诗中的意象,结合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 主要内容,把握诗歌主旨,在
此基础上,按照题目要求,结合整首诗歌来分析。这首诗的“散与“不散” 就天气情况
说,有雨景,有晴景;就距离情况说,有远景(南山),有近景(柳树、葵花);就自
然情况说,有清风,有阳光。而诗人的情怀可谓“不散”,前二句虽然写雨写晴,但侧
重点在“分明” 的晴景上;后二句虽然写柳树写葵花,但侧重点在“向日”的葵花上,
由此,诗人对晴朗风物的喜悦心情 使上下文联系起来,形成一体。任答其中一点即可。
三(
1
)本题考查学生 对诗歌表现手法的分析理解能力。古典诗词表达思想感情大多采
用较为含蓄的手法,
常用的表现 手法有:
用典、
白描、
映衬烘托、
托物言志、
借古讽今、
寓 情于景、以动衬静、虚实结合、欲扬先抑、以乐景写哀情等。这首诗最后两句中“望
帝啼鹃”与“精卫填 海”运用了用典的表现手法。
(
2
)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人思想感情 的把握能力。
理解诗人的情感,
一是根据诗中的景、
物、意象来揣摩诗人的心境和情绪 ;二是抓住诗中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来体会;三是结
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 容来分析。结合全诗,可知①作者
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深情,
叠音词“寸寸”将作者对祖国河山 的珍爱之情表达得淋漓尽
致。
②作者以望帝自况,
表达了深切的忧国之情,
作 者愿意为国家像杜鹃一样啼叫哀求,
呼唤着国家栋梁之材,共同为国家出力。“再拜”,先后拜两次,表 示恳切隆重,体现
作者拳拳爱国之心。
③诗人借精卫填海表达了自己希望以微弱力量来挽救国家 民族的危
亡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坚定决心,同时也热切希望梁氏共赴国难。答出其中任意一
点即可。
19.
看
叶
宋•罗与之
红紫飘零草不芳,
始宜携杖向池塘。
看花应不如看叶,
______
。
(
1
)诗中横线处应选填的诗句是
______
A
.踏遍梅花带月归
B
.
山城斜路杏花香
C
.
绿影扶疏意味长
D
.
带叶梨花独送春
(
2
)理解诗句内涵。繁 花似锦容易凋谢,绿叶盎然活力长存,诗歌借景寓理,告
诉我们美丽如花的事物往往短暂,而
_ _____
这一道理。
【答案】
绿影扶疏意味长;
C
;平凡如叶的生命更为长久
【解析】
(
1
)本题是对诗歌记诵能力的考查.诗意是先写花与叶,再写影.故选:< br>C
(
2
)本题考查诗歌蕴含的哲理.根据全诗内容的理解,明确诗人在大自然 中捕捉一个
极为普通的意象“绿叶”,
表现出一位回归于平淡生活的老人独特的感受.
人生不必因
追求春花璀璨而短暂,
应如绿叶的生命顽强而长远.
更何况,
花儿 虽好,
还得绿叶扶持.
绿
叶甘当底色,
甘作陪衬.
“不汲汲于荣名,
不戚戚于卑位”.
这是约定俗成的叶的品格.
罗
与之的《看叶》,则进一步提 出了人生的思考,不慕繁华、自甘淡泊,这是成熟的人生
思考.
答案:
(
1
)
C
第
15
页,共
76
页
(
2
)示例
1
:平凡如叶的生命更为长久.
示例
2
:充满活力的事物更加长久.(意思相近即可,不拘泥句式语言)
译文:
色彩缤纷的鲜花已经凋谢,芳草也不再幽香.此时并非无风景可赏,夏天的池 塘正吸引
着他的目光.看花不如看叶.尽管艳丽花朵吸引人们,但是绿叶更值得我们去尽情欣
赏 .
池塘花木枝叶茂盛,
高低错落,
疏密有致,
别有一番情趣,
它的美 感令人回味无穷.
罗与之的这首《看叶》,是饱经沧桑之作,别有一番人生况味.诗人在大自 然中捕捉一
个极为普通的意象“绿叶”,
表现出一位回归于平淡生活的老人独特的感受.
人生不必
因追求春花璀璨而短暂,应如绿叶的生命顽强而长远.更何况,花儿虽好,还得绿叶扶
持.绿叶甘当底色,甘作陪衬.“不汲汲于荣名,不戚戚于卑位”.这是约定俗成的叶
的品格.罗与之 的《看叶》,则进一步提出了人生的思考,不慕繁华、自甘淡泊,这是
成熟的人生思考.
回答本题,注意结合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感情,注意字词的准确运用.
20.
出塞
清
·
徐锡麟
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注:①胡奴:指清王朝封建统治者
②玉关:即甘肃玉门关,汉时为出塞要道
试赏析“军歌应唱大刀环”中“唱”的妙处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诗的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小题
1
】
预示着反清斗争一定会胜利,
战士们会踏着歌声凯旋,
表现诗人抗敌的决心和必胜的信
心。(言之成理即可)
【小题
2
】
抒发了诗人的革命激情和牺牲精神,充满了英雄主义气 概,把报效祖国、战死疆场的热
忱表现得淋漓尽致。(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关键字的分析理解能力。
品析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
几方面着手:该字 的字义+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
的作者的情感、态度。解答时,需要反复 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揣摩字词在诗
中的意思,体会该字词在诗中创设的意境,联系整首诗歌,结合 具体语境,分析该
字词所传达的情感。“军歌应唱大刀环”中“唱”字预示着反清斗争一定会胜利,战士们会踏着歌声凯旋,表现诗人抗敌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心。言之成理即可。
第
16
页,共
76
页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人思想感 情的把握能力。理解诗人的情感,一是根据诗中的景、物、
意象来揣摩诗人的心境和情绪;
二是 抓住诗中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来体会;
三是结合诗
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 内容来分析。准确理解后两句诗的意思,
结合整首诗歌,可知诗句抒发了诗人的革命激情和牺牲精神,充 满了英雄主义气概,把
报效祖国、战死疆场的热忱表现得淋漓尽致。言之成理即可。
树绕村庄
21.
行香子
·
秦观
树绕村庄,水满
①
陂塘 。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
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
②
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
儿 舞,蝶儿忙。
ng
):飞扬,飘扬。
【注】①陂(
bē i
)塘:池塘。②飏(
yá
请概括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
这首词的写法历来为人称道,请选择其中一个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
【小题
1
】
诗人是一个游兴盎然、欣赏风景、怡然自得、喜爱农村风光的形象。
【小题
2
】
示例一:这首词运用白描,语言简洁,极少修饰,如“ 红、白、黄;啼、舞、忙”,有
静有动,有色有声,描绘出一幅百花盛开,莺歌燕舞的美好图画;
示例二:全词写景状物,围绕词人游春足迹这个线索次第展开,不慌不忙而意趣自出;
< br>示例三:
结构方面上节片对称,
组成两副相对独立的活动图画,
相互辉映而又和 谐统一;
示例四:情景交融,全词通过描绘生意盎然的春色,表达了作者兴味盎然,怡然自得 、
喜爱农村风光的感情。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诗词形象的能力。解答 此类题目,学生要反复诵读诗歌,把
握诗歌内容,抓住关键词语,感悟诗人情感,提炼与归纳形象。综合 分析可知:诗人是
一个游兴盎然、欣赏风景、怡然自得、喜爱农村风光的形象。
本题 考查学生对古诗词艺术手法的鉴赏能力。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包括抒情方式、
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三 种。抒情方式分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
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入景)、托 物言志、怀古伤今、即事抒怀。描写方式有正
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有白描、
烘托、渲染。
写景诗常用表达技巧有虚实结合,
动静结合,
以乐衬哀,上下(或远近、俯 仰、时空、声色、视听)结合。本题示例:这首词运用白
描,语言简洁,极少修饰,如“红、白、黄;啼 、舞、忙”,有静有动,有色有声,描
绘出一幅百花盛开,莺歌燕舞的美好图画。
第
17
页,共
76
页
22.
墨
梅
王冕
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
这是一首
__________
,墨梅就是
__________________
,“洗砚池”是化用
_____________
的“临池学书,池水尽黑”这个典故。
“画梅 须具梅气骨,人与梅花一样清。”人们是这样称赞王冕的。那么王冕借《墨
梅》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怀呢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小题
1
】
题画诗
水墨画的梅花
王羲之
【小题
2
】
诗人以梅花自喻,
反映了作者的高尚情趣和淡泊名利的胸襟,
鲜明地表明了他不向世俗
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题材、重点字词 含义和手法技巧的能力。解答时,
应先通读全诗,理清诗意;然后抓住诗歌的重要词句、具体内容、思想 情感、手法
技巧等方面来进行品味分析。
《墨梅》是元代诗人画家王冕的一首题咏自己所画梅< br>花的诗作。
这是一首题画诗。
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
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 德,
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墨梅:
用水墨画 的梅花。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一说三国时期是钟瑶年
轻的时候练字,经常用家旁边的 池子洗毛笔,以致整个池子最后都是墨色了。一说
东晋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这里是化用典故 自诩热爱书画艺术、热爱文
化。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诗人思想感情的把 握。
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
要
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
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 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
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
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古典诗 词表达思想感情大多采用较为含蓄的
手法。诗人往往将感情融入景、物、人、事的描写中。结合作者的生 活背景,窥测诗词
的情感。分析诗眼,透视诗词的情感。诗人以梅花自喻,反映了作者的高尚情趣和淡泊
名利的胸襟,鲜明地表明了他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23.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第
18
页,共
76
页
【注释】青螺:青色的田螺,这里用来形容湖中的君山。
赏析“潭面无风镜未磨”一句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小题
1
】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把迷 蒙的湖面比作未经磨拭的铜镜,
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月光之下
千里洞庭风平浪静、安宁温柔的朦胧 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洞庭美景的喜爱与赞美。
【小题
2
】
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也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宽广豁达的情怀。
【解 析】
此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的能力。赏析诗句可以从修辞、重点词语、描写方
法、包含的哲理等 方面入手。这个句子应从修辞角度赏析,答题格式是:用了什么
修辞,
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物或人 的什么特点,
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或作者怎样的
感情。结合具体句子进行分析即可。该句运用 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迷蒙的湖面比作
未经磨拭的铜镜,
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月光之下千里洞庭风平 浪静、
安宁温柔的朦胧
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洞庭美景的喜爱与赞美。
此题考 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能力。
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往往是通过具体句子表现
出来的,因此, 要结合写作背景,抓住关键句去分析。理解诗句意思,该诗表现了诗人
对大自然的热爱,也表现了诗人壮 阔不凡的气度和宽广豁达的情怀。
24.
春题湖上
白居易
湖上春来是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松排山面
①
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
②
,青罗裙带展新蒲。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注释]①松排山面:指山上有许多松树。②碧毯线头抽早稻:田野里早稻拔节抽
穗,好像碧绿 的毯子上的线头。
《春题湖上》和《钱塘湖春行》都是白居易任职杭州时所作,本诗中“
”二
字与《钱塘湖春行》中“最爱”一词写出了自己对西湖的情有独钟。
“月点波心一颗珠”向来被认为是诗人的神来之笔,说说它妙在何处。
【答案】
【小题
1
】
勾留
【小题
2
】
第
19
页,共
76
页
示例:①寥寥数字却生动地 描绘出了天空无云,湖面无风,月亮明丽圆润,湖水澄澈透
碧的景象,流露出诗人对它的喜爱之情。
②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湖水平铺,月影沉波,在诗人看来犹如一颗明亮的珍珠点缀在
湖 心,构成一幅玲珑精致的工笔画。
③“一颗珠”形容倒映在湖中的月亮之小,
从而衬 托出西湖之广阔;
也表现出月亮的圆
润、皎洁。
【解析】
本题考查 学生对诗歌重点字词的作用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
先要反复诵读诗歌,
整体感知诗意; 然后找到诗中的意象,体会诗歌意境,联系写作背景,揣摩诗人情感;
最后按照题目要求,结合整首诗歌 来分析,从诗中筛选出符合题意的字词即可。
《春题
湖上》这首诗中的“勾留”二字与《钱塘湖 春行》中“最爱”一词写出了自己对西湖的
情有独钟。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 句的赏析能力。赏析诗句时,要先理解原句的含义,分析诗句所描写
的内容;
再结合诗人的思想 感情和写作背景,
联系诗中的景、
物、
意象,
从修辞、
描写、
炼字等角度来赏析。
这首诗中“月点波心一颗珠”这句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湖水平
铺,月影沉波,在诗人看来犹如一颗明亮的珍珠点缀在湖心,构成一幅玲珑精致的工笔
画。寥寥数字却 生动地描绘出了天空无云,湖面无风,月亮明丽圆润,湖水澄澈透碧的
景象,流露出诗人对它的喜爱之情 。诗中的“一颗珠”形容倒映在湖中的月亮之小,从
而衬托出西湖之广阔;也表现出月亮的圆润、皎洁。 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25.
题春晚
(宋)周敦颐花落柴门掩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
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
诗歌描写诗人傍晚立于门外所见之景。柴门落花、
、
三幅画面,
动中有静,生机盎然。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答案】
【小题
1
】
昏鸦绕林
樵渔归家
【小题
2
】
本诗表现了诗人闲适安宁的心境。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形象的能 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
把握诗歌的主旨,结合具体的诗句的表现手法,再现诗句所 描写的画面,理解诗歌的形
象。诗歌描写诗人傍晚立于门外所见之景。柴门落花、昏鸦绕林、樵渔归家三 幅画面,
动中有静,生机盎然。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人思想感情的把握。< br>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
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
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 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
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古典诗词表达思想感情大多采用 较为含蓄的手法。诗人往往
将感情融入景、物、人、事的描写中。我们要结合作者的生活背景,探究诗词 的情感。
分析诗眼,透视诗词的情感。诗歌表现了诗人闲适安宁的心境。
第
20
页,共
76
页
26.
《如梦令•春思》
[
北宋
]
苏轼
手种堂前桃李,无限绿阴青子。 帘外百舌儿,惊起五更春睡。居士,居士。莫忘
小桥流水。
【注释】这首词是苏轼离开黄州多年后,
回想起当年的生活情景而写的;
百舌儿:
鸟名;居 士,居士:苏轼自号“东坡居士”。这里是作者的自我呼叫。
(1)
词中第二句“无限”一词写出景物怎样的特点?
(2)
你从“莫忘小桥流水”中读出苏轼怎样的情怀?
【答案】
(
1
)繁茂,生机盎然
(
2
)对当年淸静闲适的田园生活的怀恋和向往。
【解析】
(
1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语言的赏析能力。针对此类题目要关注诗词每句所
阐述的 内容,所用手法、蕴涵情感、诗词表达的主题及相关拓展。阅读诗歌,要准确把
握诗歌的意境和意象,< br>以作者写作此诗时的生活状况和背景,
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和
情感。
要从题目 看题材,
看诗歌写的是什么,
弄清诗句的含义,
特别是“诗眼”的含义,
探究 诗人的写作意图,体味诗词的感情色彩,把握表达技巧。平时学习中要多积累,并
及时做好归类整理。< br>解答时要读懂句子并赏析精彩字词的妙处。
其中“无限”一词修饰
“绿阴”,可见桃李长 得旺盛,俨然一片绿意葱葱的景象。
(
2
)
本题考查学 生把握作者情感的能力。
针对此类题目要关注诗词每句所阐述的内容,
所用手法、蕴涵情感、诗 词表达的主题及相关拓展。阅读诗歌,要准确把握诗歌的意境
和意象,以作者写作此诗时的生活状况和背 景,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作答时
要结合全诗加以理解。
本题“莫忘小桥流水”的意思 是:
不要忘记以前小桥流水的惬意
生活。这是作者遥想当年的闲适自得,思忖此时的入奉禁严, 作者油然生出对田园生活
的怀恋之情,对当年清静闲适的田园生活的怀恋和向往。
27.
春光好欧阳炯
天初暖,日初长,好 春光。万汇此时皆得意,竞芬芳。笋迸苔钱嫩绿,花偎雪坞①
浓香。谁把金丝②剪却,挂斜阳
?
【注释】①雪坞:背阳处没有消融的雪坡。②金丝:喻指柳条
词的上阕,一个“竞”字生动地写出了花儿的勃勃生机;词的下阕,一个“
____
”
字形象地表现了花儿的羞羞答答。
“谁把金丝裁剪却,挂斜阳
?
”这一句颇为后人称道,试做分析。
【答案】
【小题
1
】
偎
【小题
2
】
第
21
页,共
76
页
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
生动地写出了柳条映衬斜阳的美景,
表达了词人对春天的
喜爱之情。
(也可 从问句的角度答题。如“运用了问句的形式,写出了词人陶醉于美景
之中,也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重点词语的能力。这类题型,先读懂诗歌 ,理解
诗歌的内容和主题,再把握作者的生平和写作背景,最后结合题目要求答题即可。这首
词 描绘的是成都的的风光和生活。词中突出了春天日光和煦、万物欣欣向荣的特点,并
使描写的物象有机地 组合为一体,构成一幅明丽和谐的春色图。词的上阕,一个“竞”
字生动地写出了花儿的勃勃生机;词的下阕,
一个“偎”字形象地表现了花儿的羞羞答
答。
此题考查学生 赏析诗歌名句的能力。赏析诗歌名句的答题步骤:找准赏析的切入点,或
修辞、或写景、或含有表现力的 词语等;结合具体的语境,回答该句表达的意思;最后
指出其蕴涵的哲理
(意境)
,< br>或表达的情感。
示例:
这句诗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生动地写出了柳条映 衬斜阳的美景,表达了词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秋怀
28.
清江引
·
[
元
]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里,
问我归期未?
雁啼红叶天,
人醉黄花地,
芭蕉雨声秋梦里。
指出划线句描绘浓艳秋色的感觉角度。
结合作品内容,概括这首小令蕴含的主要情感。
【答案】
【小题
1
】
听觉、视觉
【小题
2
】
秋风中接到家信,远自万里之外寄来,谆谆 “问我归期未”,这两句从空间和时间的两
个方面表现了“我”与“家”的暌隔,表达了自己深深的思乡 之情。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题目中已经给出赏析的方向
:
感觉角度,所以
此题只需要了解诗歌大意,结合人的五种感觉器官
:
视觉、 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分
析即可。从“雁啼”“红叶”“黄花”分析就可得出答案
:
视觉和听觉。
此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感情的能力。古代诗歌的抒情方式,除了直抒胸臆之外, 往往采
用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间接抒情方式,其中以借景抒情和情景交融最为常见。另外,
第
22
页,共
76
页
赏析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借助诗 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还应该联系
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
即我 们平时所说的读诗要“知人论世”。
此
小令为作者秋风中接到远自万里之外寄来的家信时,内心流露出的真情实感,
道出作者
浓浓的思乡之情。
答题时要注意审题:
结合作品内容。
分析时要结合“信”“归期”“雁
啼”“芭蕉雨声”“秋梦”等任一情感落脚点 略作分析才能完整。
29.
(一)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题。
江楼感旧(
1
)
(唐)赵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
2
),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
风景依稀似去年(
3
)。
【注释】(
1
)江楼:江边的小楼。感旧:感念旧友旧事。《江楼感旧》唐代诗人
赵嘏 的作品。
这是一首怀念旧友旧事的诗作,
全诗语言淡雅,
以景寄情,
情感真挚 ,
写旧事则虚实相间,给人以无限遐想和隽永的韵味。(
2
)思渺然:思绪怅惘。渺< br>然:悠远的样子。(
3
)依稀:好像。
(
1
)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描绘“月光如水水如天”的画面。
(
2
)诗歌中一、三句中哪两个词相照应?
(
3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
1
)本题考查对诗中画面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需要在正确理解诗
句意思的基础上,结 合适当的联想和想像,然后用生动的语言再现画面即可.据此可作
答.
(
2
)本题考查对重点词语的理解与掌握.第一句诗的意思是我独自一人来到这江边的
高楼,
我思绪纷然好像有满腹的忧愁.
第三句诗的意思是我还记得我们曾经一同来望月,
而如今同来 的你们又在哪勾留?所以同来与独上相照应.
(
3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 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
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 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
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 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表
达了作者物是人非、孤独寂寞的情怀.
答案:
(
1
)清澈如水的月光,倾泻在波光荡漾的江面上,江水流 动,月光熠熠闪动,恍惚觉
得幽深的苍穹在脚下浮涌.(想像合理即可
2
分)
(
2
)“同来”与“独上”(
2
分),
(
3
)表达了诗人在江边一处楼台旧地重游时怀念友人孤独(寂寞)和惆怅(怅惘)的
情怀(< br>2
分).
译文
我独自一人来到这江边的高楼,我思绪纷然好像有满腹的忧愁.
我看见月光就像是水一般流淌,流淌的水又像是天空茫茫悠悠.
我还记得我们曾经一同来望月,而如今同来的你们又在哪勾留?
要知道这江楼水光相接的风景,和去年所见一样幽美一样轻柔.
【解析】
这 首诗,诗人运笔自如,赋予全篇一种空灵神远的艺术美,促使读者产生无穷
的联想.
诗中没有确 指登楼的时间是春天还是秋天,
去年的另一“望月人”是男还是女,
是家人、情人还是朋友,“ 同来”是指点江山还是互诉情衷,离散是因为世乱飘荡还是
情有所阻,这一切都隐藏在诗的背后.只有充 分发挥想象,才能充分领略这首小诗的幽
韵和醇美.
这是一篇古诗词鉴赏阅读,本题考查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般
难度较大.鉴赏古诗词,一般从 作者的人生背景、从当时的社会环境、从诗词所表达的
第
23
页,共
76页
意境、别人的评价、翻看诗词的注释等几方面鉴赏.
30.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三衢道中
曾几(宋)
②
③
梅子黄时
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注释】
①三衢
(
q ú
)
道中:
在去三衢州的道路上。
三衢即衢州,
今浙江省常山县,< br>因境内有三衢山而得名。②梅子黄时:黄梅季节,通常是阴雨绵绵。③却山行:改
走山路。
(
1
)诗人此次行程看似平淡却路遇惊喜,“却”字,“
______< br>”和“
______
”这
几个词突出表现了诗人的这种喜出望外之情。
(
2
)联系全诗,赏析第一句的妙处。
(
3
)试从景与情的关系角度对此诗作简要分析。
【答案】
不减;添得
【解析】
(
1
)本题考查学 生对重点字词的理解。诗人泛舟小溪,溪尽登山,却没有想
到,这山路与来时并无不同,树阴同样浓密, 还填了几只黄鹂在鸣叫,怎么不让诗人感
到惊喜呢?所以“不减“和“添得“表现了诗人的惊喜之情。< br>
(
2
)
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句子的理解。
诵读可知,
第一句交待了时间,
是在梅雨时节,
此时本应是“家家雨“,
但今年却是天气晴朗,
于是诗人不由得心生愉悦,
才乘兴而游。
据此可作答。
(
3
)本题考查诗歌写作方法的把握,明确本诗怎样借景抒情,把写出的景和抒发的情
表述出来即 可。
诗人主要通过景物描写抒发了山行时的愉悦欢快的心情。
诗人借黄梅雨
季能有“日 日晴”的景写出诗人的喜出望外;
“绿阴不减”绿阴添凉爽,
走起路来轻松
得可喜;借 “黄鹂四五声”的意境更使诗人感到高兴。
答案:
(
1
)(
2
分)不减
添得
(
2
)(
3
分)交代了作诗人行路的季节和时间(
1
分),而 这一年的黄梅季节很特殊,
不是阴雨绵绵,而是天气晴好,这为下文诗人充满惊喜的行程做铺垫(
1
分),也烘托
了诗人愉悦、轻松的心情(
1
分)。
(
3
)(
3
分)诗人主要通过景物描写抒发了山行时的愉悦欢快的心情。(借景 抒情)
(
1
分)诗人借黄梅雨季能有“日日晴”的景写出诗人的喜出望外;“绿阴不减 ”绿阴
添凉爽,
走起路来轻松得可喜;
借“黄鹂四五声”的意境更使诗人感到高兴。< br>(
(
2
分)
,
答出两点即可)
译文:
梅子黄透了的时候,
天天都是晴朗的好天气,
乘小舟沿着小 溪而行,
走到了小溪的尽头,
再改走山路继续前行。
山路上苍翠的树,与来 的时候一样浓密,深林丛中传来几声黄鹂的欢鸣声,比来时更增
添了些幽趣。
题目告 诉我们,这是一首记游诗。第一句点明了时间,是在梅雨时节,却天气晴朗,诗
人乘兴而来,泛舟小溪, 溪尽而登山,树阴与来时同样的浓密,还有几只黄鹂在欢愉的
明快,这怎么不叫诗人心生喜悦呢?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与掌握,学生要明确,作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
复诵 读,仔细分析诗中画面,联系创作背景感受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①
31.
江村即事
唐
司空曙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
①
眠。纵然
②
一夜风吹去 ,只在芦花浅水边。
第
24
页,共
76
页
【注】①堪:可以,能够。②纵然:即使。
(
1
)请结合诗句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诗人“钓罢归来不系船”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
2
)第三句中的“纵然”二字体现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心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
1
)
①船停靠在江村,时已深夜,月亮落下去了,
人也已经疲倦,
该睡觉了,
因此诗人连船也懒得系。
②即使起风,
没有缆住 的小船也至多被吹到那长满芦花的浅水
边,也没有什么关系。
(
2
)“闲适”“宁静”“自由处在”“无拘无束”等。
【解析】
(
1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需要在把握全诗的基础
上,抓住关键词句再做具体分析。仔细阅读诗歌,理解内容,后三句是第一句的原因,
如:①船停靠在江 村,时已深夜,月亮落下去了,人也已经疲倦,该睡觉了,因此诗人
连船也懒得系。②即使起风,没有缆 住的小船也至多被吹到那长满芦花的浅水边,也没
有什么关系。
(
2
)此题考查学生对作者心情的理解能力。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往往是通过具体句
子表现出来的,因此 ,要结合写作背景,抓住关键句去分析。“纵然”是“即使”的意
思,
结合全诗分析,
表现了诗人当时的“闲适”“宁静”“自由处在”“无拘无束”等。
32.
夏意
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荫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注】苏舜钦;北宋诗人,主张改革,被削籍
为民,于苏州修建沧浪亭,隐居不仕,《夏意》作于此时。
①别院:是休闲的居所。②明:石榴花开得火红。③流莺,在树间飞来飞去的黄莺
本 诗描写了院深席清、
____________
、树荫满地、
___________ _
等四幅夏日画面。
(每
空四个字)
石榴开花红似火,应该很刺眼 ,但这首诗因为用了一个“
____
”字而不觉得刺眼。
此诗以“夏意”为标题,着眼点在“意”,你认为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夏意”呢?
【答案】
【小题
1
】
石榴开遍、梦觉流莺
【小题
2
】
帘
【小题
3
】
第
25
页,共
76
页
表现了凉爽、清幽、宁谧的 夏意。如答出表现诗人悠闲、旷达、恬淡、闲适的心境也可
以。
【解析】
此 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这类题型,先要读懂诗歌的内容,再结合
重点句子和题目要求答题即可 。
从诗中所用字词上摘选表现夏季特点的文字,
用自己的
语言简单地概括一下即可。本 诗描写了院深席清、石榴开遍、树荫满地、梦觉流莺等四
幅夏日画面。
此题考查学生 理解诗歌内容理解中的词语的能力。这类题型,先要读懂诗歌的内容,再
结合重点句子和题目要求答题即 可。
通过对“石榴开遍透帘明”分析可知:
石榴开花红
似火,应该很刺眼,但这首诗因 为用了一个“帘”字而不觉得刺眼。因为诗人在隔帘而
望榴花。
此题考查 学生对诗歌内容和主题的理解能力。
做这类题时,
要求学生首先理解原句的意
思,再结 合诗的内容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并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理解。以“夏意”
为主题的这类诗歌大都写盛 夏的炎热,
而本首诗从“别院深深夏席清”可以看出盛夏的
凉爽,从“梦觉流莺时一声”可以看 出盛夏的清幽、宁谧。主要通过小院的深幽,竹席
的凉爽,正午树阴满地,诗人安然入睡,时有流莺清韵 传来,来构成一个别于炎夏的夏
意意境。
33.
浣溪沙
【宋】苏轼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①渐漫漫。
雪沫乳花②浮午盏③,蓼茸④蒿笋试春盘⑤。人间有味是清欢。
【注释】此词为苏轼赴汝州任团练使途中,路经泗州(今安徽泗县)时所作。
①洛, 指洛河,源出安徽定远,北入淮河。②雪沫乳花:形容煎茶时上浮的白泡。
③午盏:午茶。④蓼(
liǎo
)茸:蓼菜嫩芽。⑤春盘:旧俗,立春时用蔬菜水果、
糕饼等装盘馈赠亲友。
简析“淡烟疏柳媚晴滩”中“媚”字的妙处。
“人间有味是清欢”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
【小题
1
】
“媚”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br>把淡烟和疏柳在河滩上的妩媚神态写活了,
给人以动
感,写出了雨后初晴,阳光明媚的初 春美景,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声。
【小题
2
】
第
26
页,共
76
页
表达了作者欣赏美景的喜悦 ,
也是对宁静无忧
(或:
平静简朴)
的田园生活的向往
(或:
表达了远离世俗干扰的闲适)。
【解析】
此题考查鉴赏语句的能力。
鉴赏 语句的一般方法为:
方法
+
效果
+
情感,解答此
题时,先确 定这两句诗运用了什么方法,然后根据方法分析效果,最后写出作者所表达
的情感即可。作者用一“媚” 字,把淡烟和疏柳在河滩上的妩媚神态写活了,似乎淡烟
和疏柳也懂得献媚“晴滩”似的,给人以动感, 写出了雨后初晴,阳光明媚的初春美景
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声。
此题考查 学生对诗歌情感的体验能力。
体验诗歌的情感可以从如下几方面着手分析:
(
1
)
抓住诗题。
古诗的诗题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
许多古诗的诗题本身就透露出了此 诗的
感情基调。
(
2
)
抓住关键词。
有些古诗,
诗 人在诗中会用一两个词语来点明诗的感情,
抓住了关键词,也就能够快速地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3
)抓住题材类型。人们常常
把古典诗歌按题材分成若干类,若能判定一首诗(词)所属的 类型,就可快速把握该诗
(词)的感情基调。(
4
)抓住景物形象的特点。景物形象可 分为乐景和哀景两类,分
别表现“乐情”和“哀情”。(
5
)抓住典型意象。意象是融 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感的客
观物象,
或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感,
所以可以注 意分析诗中的意象来揣摩
6.
抓住注释。
诗人的情感。
注释有时很短,
却是命题者给考生的暗示等等。
就本诗而言,
结合诗歌内容和写作的背景,
抓住关键 词“有味”“清欢”,
会让我们体会到作者欣赏
美景的喜悦,品茶尝鲜的舒畅,远离世俗干扰的 闲适。
34.
中秋对月
【唐】曹松
无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盘上海涯。
直到天头天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
【注释】①曹松,晚唐诗人,七十岁才中进士,被称为“白头进士”。
这首诗的题目是
《中秋对月》
,
诗中“
”是中秋,
“
”是“月”。
(
填入诗句中的词语
)
后两句写中秋夜月光朗照,诗人想借此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
【小题
1
】
秋三五
蟾盘
【小题
2
】
赞颂中秋夜月亮光明磊落、< br>公正公平,
表达了诗人希望自己所处的社会像中秋明月那样
公平公正的愿望(或隐含着对 统治者势利、偏私等丑恶品性的讽刺)。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及 信息提取能力。解答此题,需要反复诵读,
整体感知诗意,在此基础上,按照题目要求,从诗中筛选出符 合题意的词语即可。结合
诗歌内容及题目,可知诗中“秋三五”指的是中秋;“蟾盘”指的是月亮。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人情感的体悟能力。把握诗人情感,需要反复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
意,把握诗歌形象,在此基础上,结合整首诗歌,联系写作背景,理解后两句所表达的
第
27
页,共
76
页
诗人的情感。
“不曾私照一家人”写 月亮公平公正地将月光洒下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诗
句赞颂了中秋夜月亮光明磊落、
公正 公平,
表达了诗人希望自己所处的社会像中秋明月
那样公平公正(或隐含着对统治者势利、偏私 等丑恶品性的讽刺)。
35.
夏
日
[
宋
]
张耒
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
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
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樵渔过此生。
诗歌中最能体现景物特点一个词是“
”,理由是:
诗歌中“邀”和“纳”两个词用得很生动。请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小题
1
】
清”
理由:首联、颔联以燕雀、蝴蝶、蜘蛛等动景反衬乡村的清静,颈 联中月影、溪
水动静结合从侧面烘托了夏夜的清静。
【小题
2
】
“邀”“纳”用拟人的修辞,
生动写出月光照 射在疏疏落落的帘子上,
枕边流淌着潺潺
溪水声的画面,表达作者心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对月影 、溪声的喜爱之情),清闲的心
境。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对诗歌中重点词 语的分析理解能力。
要结合写作背景和整首
诗的内容来分析理解。
《夏日》通过夏日午 夜燕雀、蝴蝶、蜘蛛等意象的描写表现
了诗人对清净、安宁生活的喜爱。抒发了诗人淡泊名利、厌恶世俗 ,想要归隐田园
的情怀。诗歌中最能体现景物特点一个词是清”,首联、颔联以燕雀、蝴蝶、蜘蛛
等动景反衬乡村的清静,颈联中月影、溪水动静结合从侧面烘托了夏夜的清静。
本题主要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
品味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其
实就是赏析句子,我们应该从修辞、描写、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方面去考虑。备考前
也要掌握一些答题 模式,答题模式为该句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
么思想感情。
诗歌中“邀” 和“纳”两个词用拟人的修辞,
生动写出月光照射在疏疏落
落的帘子上,枕边流淌着潺潺溪水声 的画面,表达作者心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对月影、
溪声的喜爱之情),清闲的心境。
第
28
页,共
76
页
36.
寒塘
赵嘏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
(
1
)诗的一、二句表现了秋水的什么特点。
(
2
)“一雁度南楼”一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内容具体分析。
【答 案】
(
1
)本题是对诗句的内容的理解.诗的一、二句的意思是:早上起来,照着池塘里的水梳妆.池塘的水很寒冷,梳妆完毕之后,他坐在池塘旁边,看到树叶渐渐黄
而落,秋天来 了.突出了秋水的清、寒(冷、凉).
(
2
)
本题考查 学生诗句思想感情的把握,
注意首先理解诗句意思,
明确思想感情.
“一
雁度 南楼”.初看是写景,意关“见秋”,言外其实有“雁归人未归”意.写人在难堪
时又添新的刺激,是绝 句常用的加倍手法.“一雁”的“一”字,极可人意,表现出清
冷孤独的意境.用景物衬托(或借景抒情 ,或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结合).
答案:
(
1
)清、寒(冷、凉)
(
2
)通过 “一”字写出了雁的孤单,而“雁度南楼”又是写孤雁向南方飞去,使孤身
在外的诗人产生情感共鸣,从 而表现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译文:
早上起来,照着 池塘里的水梳妆.池塘的水很寒冷,梳妆完毕之后,他坐在池塘旁边,
看到树叶渐渐黄而落,秋天来了. 想念着家人,一片思乡之心如偏偏黄叶飘落,一只孤
雁,飞过楼顶,向南而去.
【解 析】
前二句谓早起临水梳发,因此(“坐”)在塘边看到寒秋景色.但如此道来,
便无深意.这 里两句句法倒装,则至少包含三层意思:一是点明时序,深秋是容易触动
离情的季节,与后文“乡心”关 合;二是暗示羁旅困顿,到塘边梳洗,以水为镜;三是
由句式倒装形成“梳发见秋”意,暗含非但岁华将 暮,而人生也进入迟暮.十字三层,
言浅意深.上言秋暮人老境困,三句更加一层,点出身在客中.而“ 乡心”字面又由次
句“见秋”引出,故自然而不见有意加“码”.客子心中蕴积的愁情,因秋一触即发,
化作无边乡愁.“无限”二字,颇有分量,决非浮泛之辞.乡愁已自如许,然而末句还
要更加一 “码”:“一雁度南楼”.初看是写景,意关“见秋”,言外其实有“雁归人
未归”意.
写人在 难堪时又添新的刺激,
是绝句常用的加倍手法.
“一雁”的“一”字,
极可人意,表现出清冷孤独的意境,
如写“群雁”便乏味了.
前三句多用齿舌声:
“晓”、< br>“梳”、“水”、“见秋”、“乡心”、“限”,读来和谐且有切切自语之感,有助表
现凄迷心情 ,末句则不复用之,更觉调响惊心.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方法:①揭示手法;② 结合诗歌分析诗中是如何体现此手法的;
③表达效果:结合语句意思、主旨、情感分析这种手法起到了怎 样的作用.
37.
如梦令•汉①上晚步
[
宋
]
赵长卿
何处一声鸣橹。惊起满川寒鹭。一著画难成,雪霁②乱山无数。且住,且住,数
遍 溪南烟树。
(选自《全宋词》)
【注释】①汉:汉水
②霁(
jì
):雪后转晴
“何处一声鸣橹。惊起满川寒鹭”写出了环境
_____
的特点。
“且住,且住,数遍溪南烟树。”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第
29
页,共
76
页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小题
1
】
宁静
【小题
2
】
“且住,且住”表达了词人无限留恋之情。“一声鸣橹 ”后的满川寒鹭,雪霁远山,都
给人无数惊喜,平添不少江山生趣,使词人流连忘返。“数遍溪南烟树” 正是这种情感
的外在表现。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 理解能力。
解答时,
需要在把握全诗的基础上,
抓住关键词句再做具体分析。“何处一 声鸣橹。惊起满川寒鹭”的意思是:冬日汉
江上本极静谧,忽然船桨击水,寒鹭惊飞。写出了环境宁静的 特点。
此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能力。
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往往是通过具体 句子表现
出来的,
因此,
要结合写作背景,
抓住关键句去分析。
理解 诗歌的意思,
“且住,
且住”
表达了词人无限留恋之情。“一声鸣橹”后的满川寒鹭, 雪霁远山,都给人无数惊喜,
平添不少江山生趣,使词人流连忘返。“数遍溪南烟树”正是这种情感的外 在表现。
38.
野步
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这首诗描写的景物是在什么季节
?
请你简述理由。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诗歌最后一句中的“烂醉”二字,语新意丰,请作简要赏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小题
1
】
春季。“东风”习惯上指春风,麦陇 翠绿、青蛙鸣叫、蝴蝶飞舞、花草繁茂,这些都是
春季的典型特征。
【小题
2
】
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烂醉”二字,描绘出蝴蝶为和煦 的春风和野草花的芬芳所陶醉,
沉醉花丛,留恋不去的情态,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美景的喜爱与陶醉。
既形象地写出了蝴蝶似乎沉醉花丛、留恋不去的翻飞形态,从侧面突出野草花的迷人,
也 写出了作者对眼前美景的陶醉之情。
第
30
页,共
76
页
【解析】
此题考查 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
需要在把握全诗的基础上,
抓住关键词句再做具 体分析。
可抓住“麦陇翠浪”“噪新蛙”“双蝴蝶”“东风”
分析,这些都是春季的典型特征。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古诗词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整体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结
合关键词分析该词的含义和表达效果。谁“烂醉”,从诗中可见指的是蝴蝶,蝴蝶在花
草丛中流连不去 ,可见它也被春光陶醉了,侧面突出野草花的迷人,也写出了作者对眼
前美景的陶醉之情。
39.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宴词
王之涣
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
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注】:宴词:写于送别宴席上的诗。畎:田间小沟
(
1
)“悠悠”一词极具表现力,请简要分析。
(
2
)三、四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案】
(
1
)本题考查词语的正确运用,回答要说到三点,一是突出出景物(春水)
什么特点,二是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什么情感,三是在语言朗读上有什么特点.
(
2
)古诗中的表现手法都常见就是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此外还在引用典故、烘托和
反衬等,了解 这些根据诗句内容判断.
答案:
(
1
)“悠悠”一词写 出了春水绵延流淌的状态;寄寓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运用叠词,具有音韵美.
(
2
)
A
寄情于景(借景抒情),借桃花随溪水漂流的景色抒发诗人的离 愁别绪,情景
交融.
B
反衬(衬托),以“浅溪”反衬离愁之深.
译文:
长堤下,
春水碧明一片悠悠,
和漳河一起慢慢流;
不要去理睬添愁助恨的棹声紧紧催促,
要不然越来越多的离愁别恨一齐载到船上,船儿就会渐渐过重,就 怕这桃花溪太浅,载
不动这满船的离愁啊.
【解析】
本题考查古诗的赏析, 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
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
《宴词》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虽然是在宴席上所写,描写了
宴会 的情景和周围美好的景色,但却以乐景写爱情,委婉含蓄地表达了深深的离愁.
40.
阅读下面诗歌,按要求答题。
兰溪棹歌①(戴叔伦)
凉月②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o
)歌:船歌。②凉月:新月。
【注释】①兰溪,在今浙江兰西县西南。棹 (
zhà
(
1
)
“凉月如眉挂柳湾,
越中山色镜中看”用什 么修辞手法?写出景物什么特点?
第
31
页,共
76
页
(
2
)“ 半夜鲤鱼来上滩”一句极为生动传神,写活了诗歌意境,请你发挥想象,
对这句诗的画面加以描写。
【答案】
(
1
)比喻,写出了兰溪山水清澈澄明的特点。
< br>(
2
)示例:鱼抢春(新)水,(调皮地)涌上溪滩,(拨鳍摆尾)啪啪蹦跳。
【解析】
(
1
)此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及分析景物特点的能力。修辞手法 的种类很
多,内容博杂。但中考语文考试大纲要求学生掌握的修辞手法共有八种:比喻、比拟、
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做题时对要求掌握的修辞,要熟记其定义,要
理解其要点。知道 了这些,回答这道题就不难了。分析景物特点,要读懂诗句内容,结
合重点句子(词语)答题即可。通过 对诗句“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的分
析可知,这里用了比喻的修辞,写出了兰溪山水清澈澄 明的特点。
(
2
)此题考查学生描述诗句画面的能力。描绘画面,就是发挥 联想和想象,用生动形
象的语言描述诗句中展现的画面和意境。
为了增添语言的描写性,
我们一可以运用修辞,
如比喻、拟人等,使语言更形象、生动;二可以添加联想与想象,把古诗因为追 求简练
而省略的内容补充出来。
注意不能翻译诗句。
这句诗所描绘的画面是:
鱼抢春
(新)
水,
(调皮地)涌上溪滩,(拨鳍摆尾)啪啪蹦跳。
41.
思吴江歌
张翰
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鲈正肥。
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禁兮仰天悲。
请结合全诗赏析“秋水起兮木叶飞”一句。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关键词简要回答。
【答案】
【小题
1
】
该句通过对秋风、落叶的描写,交代 了写作的时节,勾勒出一幅凄冷、萧条的画面,作
者触景生情,引出下文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同时奠定了 全诗伤感与落寞的感情基调。
【小题
2
】
表达了作者思 乡而不能归乡的遗憾与悲伤之情。
从“家未归”和“恨”“仰天悲”中看
出。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关键句赏析。
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
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常见的答题格式: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或写作方法,写出来什么
内容,表达了什 么感情。可从手法、情感、语言等方面任选一面作答,言之有理皆可。
“秋风起兮木叶飞”,
出 句即见其思情的发动。
悲凉的秋风最易触动人们的节序之感和
念远之情。
从时间上说,
秋往往意味着岁暮的到来,
使人觉着时光的流逝、
流年的虚度。
从空间看,秋 高气清,万木萧萧,视野一下空阔起来,不自觉中自有人在何方、家在何
方之叹。
第
32
页,共
76
页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 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
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 有找到,就分析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
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诗的后两句“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禁 兮仰天悲”,明白地点
出了故乡千里未能归去的“恨”与“悲”,
强化了前两句中蕴涵的情感,
却远没有前两
句含蓄深厚,滋味深远。与上两句的眼见秋风又起了,秋风吹落了树上的黄叶,家 乡鲈
鱼肥美,可自己却在这遥远的北方,远隔数千里,想回又回不去,做着与自己的期望相
背的 工作,怎么不令人伤悲?可悲的是这种伤悲还无人可以诉说,只能压抑在胸中。
42.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各题。
雨过山村
唐•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注】“浴蚕”:指古时用盐水选蚕种。
(
1
)诗的一、二两句描写了山村怎样的特点?
(
2)诗的三、四两句中“闲”字最为精练传神,请结合全诗的内容加以赏析。
【答案】(
1
)
解答此题,
首先要了解诗歌的内容,
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 绘诗歌的意境,
根据意境来分析山村的特点.诗的前两句写雨中几声鸡鸣,一两家农舍;修竹、清溪、< br>村路、板桥,淡淡几笔,便勾画出一幅优美静谧的山村风景.
(
2
)
古人作诗作词讲究炼字,
著名的如“推敲”的故事、
“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等.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过锤炼的字的妙处.这种试题的答题思路:(
1
)指出该诗句中最生动传神的字;(
2
)把该字放入原句中展开联想,描述景象;(
3< br>)点出该
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诗人用“闲”衬忙,兴味尤饶.一位西方< br>诗评家说,徒手从金字塔上挖下一块石头,并不比从杰作中抽换某个单词更困难.这里
的“闲”,
正是这样的字,
它不仅是全句也是全篇之“眼”,
一经安放就断不可移易.
同
时诗人做入“栀子花”,又丰富了诗意.雨浥栀子冉冉香,意象够美的.此诗写栀子花
无人采, 主要在于表明春深农忙,似无关“同心”之意.但这恰从另一面说明,农忙时
节没有谈情说爱的“闲”功 夫,所以那花的这层意义便给忘记了.这含蓄不发的结尾,
实在妙机横溢,摇曳生姿.
答案:
(
1
)幽深、宁静的特点(或偏远、幽静)(
2< br>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
2
)栀子花在庭院中开放,“ 闲”在那里,无人观赏;一个“闲”字从侧面衬托了妇
姑雨中浴蚕的繁忙景象.(
3
分 ,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翻译:
雨中有一两户人家传来鸡鸣,
小溪两边长满翠竹,乡村的小路越过小溪,木板桥歪歪斜斜.
村里的媳妇和婆婆相互呼唤去浸洗蚕子,
庭院中的栀子花因农人都忙着干活而无人欣赏.
【解析】
这首山水田园诗, 诗的前两句写雨中几声鸡鸣,一两家农舍;修竹、清溪、村
路、板桥,淡淡几笔,便勾画出一幅优美静谧 的山村风景.第三句转而写农事,“妇姑
相唤”,透着亲切,可以想见家庭邻里关系的和睦;夏日雨中, 仍要“浴蚕去”,则可
知农事的繁忙.妇姑浴蚕去了,雨中的山村,唯有桅子花悠然无事地独自“闲”在 庭院
里.一个“闲”字,烘托出庭院中一片幽静气氛.
本题考查了诗歌鉴赏的二个方 面:
1
、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2
、词语鉴赏.在平时的
学习中, 要熟知每个要点及每种题型的答题模式.
这是一篇古诗词鉴赏阅读,
本题考查了对诗 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想象的能力和
第
33
页,共
76
页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一般难度较大.鉴赏古诗词,一般从作者的人生背景、从当时的
社 会环境、从诗词所表达的意境、别人的评价、翻看诗词的注释等几方面鉴赏.
43.
柏林寺南望
郎士元
溪上遥闻精舍①钟,泊舟微径度深松。
青山霁②后云犹在,画出东南四五峰。
【注释】①精舍:佛寺的别称,此处指柏林寺。②霁(
jì
):雨止天晴。
请根据诗意,在下面括号内填写出诗人的行踪。
(
)
→
松径(或松林)
→
(
)
“画出西南四五峰”不但写出了山峰的美妙,还表达了“望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小题
1
】
溪上或船上
柏林寺
【小题
2
】
“惊喜”或者“惊奇与愉悦”。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 力。熟读原诗,把握诗歌主要内容。可
从“溪上”“柏林寺”等关键词中得到启发进行作答。
本 诗中诗人的行踪:
溪上或
船上
→
松径(或松林)
→
柏林寺。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的把握能力。
结合课下注释翻译为现代汉语,< br>把握诗歌主要内
容。
从诗歌中所描写的景物和诗人的行踪可以看出“望者”内心的愉悦,
“雨后初霁”
可谓“惊喜”。
44.
春游湖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①水开。
春风断桥②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
n
。②
[
断桥
]
指湖水浸过桥面。
【注释】①
[
蘸]zhà
“夹岸桃花蘸水开”中的“蘸”字用得好。请做简要分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小题
1
】
拟人手法,
生动形象地写出 桃花开得繁密
(多)
的特点
(或写出桃花娇艳欲滴的美丽)
。
【小题
2
】
表现了作者的喜悦之情(即惊喜之情)。
第
34
页,共
76
页
【解析】
此题考查 学生炼字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遵循以下答题步骤:解释该字在句
中的含义;
展开联想把该字 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
怎样的情感,
或有怎样的表 达效果
(点出表现手法)
。
本首诗,
“蘸”字采用拟人手法,
生动形 象地写出桃花开得繁密(多)的特点(或写出桃花娇艳欲滴的美丽)。
此题考查学 生理解诗歌情感的能力。这类题型,先读懂诗歌,再从诗歌的写作背景、作
者所处的时代和关键的字词等 方面来理解即可。诗中通过写燕子归来,桃花盛开,来描
绘出春日湖光美景,通过写春雨断桥,小舟摆渡 来突出湖水上涨的特点,表达了诗人的
喜悦之情。
45.
江上
[
宋
]
董颖
万顷沧海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摩挲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
(选自《宋诗鉴赏辞典》)
前两句诗写出了“水”“天”
、
的特点。
诗中暗示了诗人将远行,伤别离。你从哪一句中读出这一点?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答案】
【小题
1
】
空阔(宽阔、高远)
澄澈(明净)
【小题
2
】
示例一:第二句。写飞翔的白鸥成双成对,暗示诗人与亲人别离的形单影只。
示例二 :第三句。中国古诗写柳多与离别有关,诗人反复抚弄沙边柳,正是即将远行之
人触景伤情、情不自禁的 表现。
示例三:第四句。说等待柳条成荫时系住垂钓的扁舟,从此不再漂泊,表现眼下正有离
别之愁。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形象的把握能力。解答时 ,需要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诗意,按照题目要求,仔细品读前两句,理解句意,体会意境,用简洁的语言 概括
即可。“万顷沧海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写出了“水”“天”
的宽阔无边和
天的澄澈明净。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分析理 解能力。解答此题,需要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在此基础上,抓住重点诗句,找出关键词语,领会其 中意思,然后归纳出诗人要表达的
情感。诗中暗示了诗人将远行,伤别离,可结合诗句任选一句来分析。 如“镜天飞雪一
双鸥”写飞翔的白鸥成双成对,
暗示诗人与亲人别离的形单影只。
又如 “摩挲数尺沙边
柳”诗人反复抚弄沙边柳,正是即将远行之人触景伤情、情不自禁的表现。
第
35
页,共
76
页
46.
阅读李白的《谢公亭》,完成小题。
谢亭
离别处,风景每生愁。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
池花春映日,窗竹夜 鸣秋。今古一相接,长歌怀旧游。【注】①谢亭:即谢公亭,
在安徽宜城城北,南齐著名诗人谢眺任宣城 太守时所建。谢眺在此送别过友人。
(
1
)(
1
)下列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是:
______
A
.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
B
.
诗中“青天月”、“碧水流”照应首联“风景”,借旷远寂静的画面渲染了氛
围。
< br>C
.“今古一相接,长歌怀旧游。”诗人在缅怀遐想中,似乎依稀看到了古人的风
貌,沟 通了古今的界限,乃至在精神上产生了共鸣。
D
.
这是一首缅怀谢朓的诗,其中也表现了李白的精神性格。
(
2
)本 诗的“诗眼”是“愁”,作者生出了哪些愁思呢?诗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
3
)本诗围绕“愁”来落笔,为什么颈联却写美景?
【答案】
A
【解析】
(
1
)
本题考查诗 歌体裁及内容的赏析,
通读全诗,
把握诗意,
揣摩选项正误.
全
诗表 现了作者对人间友情的珍视,
也表现了李白美好的精神追求和高超的志趣情怀.
是
一首 借景抒情诗,不是送别诗.故选:
A
.
(
2
)本题考查内 容的理解分析,首联写谢朓、范云当年离别之地犹在,目睹此处景物
不免生愁;颔联浑括地写出了谢公死 后亭边的景象,以青天、明月、空山、碧水构成开
阔而又带有寂寞意味的境界;
颈联描绘谢公亭 春秋两季佳节良宵的景物,
其中寓有怀古
情思;
尾联写在缅怀遐想中,
似乎依 稀看到了古人的风貌.
所以愁思有:
视谢公为知交,
心向往之而不得见的遗憾;观照自 身孤独落寞而不得志的惆怅;对朋友离散、盛会难再
的惋惜;受谗遭妒而内心抑郁.
(
3
)本题考查诗歌中运用的写法的理解分析能力,明确手法及效果.这是用了反衬的
手法.池花映着春日自开自落,修竹在静谧的秋夜中发出清响,景物虽美,却没有知己
为伴欣赏,越见寂 寞孤独
答案:
(
1
)
A
(
2
分)
(
2
)视谢公为知交,心向往之而不得 见的遗憾;观照自身孤独落寞而不得志的惆怅;
对朋友离散、盛会难再的惋惜;受谗遭妒而内心抑郁.( 一点
1
分,写出两点即可,
2
分)
(
3
)这是用了反衬的手法(
1
分).池花映着春日自开自落,修竹在静谧的秋夜中发
出清 响,景物虽美,却没有知己为伴欣赏,越见寂寞孤独(
2
分).
参考译文:
谢亭曾是谢朓与范云离别之处,我每当看到这里的风景就不禁生愁.主客 分别,已是青
天明月;人去山空,只见碧水清流.
池畔的杂花,映着春天的朝阳;窗 外的竹林,夜里像在秋风中鸣个不休.我与古人息息
相接,高歌一曲纪念谢公与范云的此地旧游.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写谢眺、范云当年离别之地犹在,目睹此处景物不免生愁;颔
联浑 括地写出了谢公死后亭边的景象,以青天、明月、空山、碧水构成开阔而又带有寂
寞意味的境界;颈联描 绘谢公亭春秋两季佳节良宵的景物,其中寓有怀古情思;尾联写
在缅怀遐想中,似乎依稀看到了古人的风 貌.全诗表现了作者对人间友情的珍视,也表
现了李白美好的精神追求和高超的志趣情怀.
此题 考查诗中景物所展现的画面,
作答时
要理解诗意.
做好本题要根据注释了解 诗作的写作背景,
阅读全诗理解诗歌内容,
从诗人所描写的景
①
第
3 6
页,共
76
页
物特点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读懂诗歌.
47.
《晚春》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
请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话描绘“扬花”“漫天作雪飞”的情景。
【答案】
【小题
1
】
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
【小题
2
】
柳絮朵朵,像白雪一样,又轻又白,漫天飞舞,随风飘荡。
【解析】
本题考 查重点字词在诗词中的意义和作用。做这类题,学生应了解常用的修辞
手法和表达手法,审清题目,分析 这里所用艺术表现手法的类型。总结为:这首诗运用
了某一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一种思想情感。“斗 ”使用了拟人修辞手法,再结合诗
词的内容与主题进行作用分析。
本题考 查描绘诗句画面的能力。描绘诗句的画面,其实就是意境的把握。诗歌的意境,
是作品中通过对寄托情感 的自然景物、
生活画面等形象的描写,
体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
意境把握可以通过找景
(
描写了哪些景物
)
、绘景(描绘诗词中展现出来的情景画面)、
品 景(说说画面美在哪里,有何感受)来完成。描述时要力求忠实于原诗,语言力求生
动形象,有诗意。< br>
48.
阙题
①
刘眘虚
②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
白日,清辉照衣裳。
③
[
注
]
①阙题:
②刘眘
(shè
n)
缺少题目。
原有题目因故失落,
后人加标“阙题”二字。
虚:
唐代诗人。少时即善作文。性高逸,不慕荣利,交游多山僧道侣。
③每:每
当。
请你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的景象。
【答案 】
示例:弯弯曲曲的山路从白云的尽头一直延伸,青溪蜿蜒,两岸弥漫的是青草
绿叶,繁花点缀 其间,春意浓郁,仿佛与溪水一样悠长。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描绘诗句能力,要求 学生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展开合理的联想
与想象,描绘诗句的画面,切忌翻译诗句的意思。在做这类题 目时,首先要找准诗句中
出现的意象,
然后给意象加上合适的修饰语,
最后借助一定的 修辞手法,
连词成句即可。
第
37
页,共
76
页
诗句中出现的意象:山路、白云、小溪。然后加上修饰语,连词成句。
49.
欣赏小诗《赠荷花》,回答下面的问题。
赠荷花
李商隐
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
(
1
)《赠荷花》中吟咏荷花、荷叶真诚天然,相映相配美德的诗句是:
__ ____
,
______
。
______
,
(< br>2
)
此诗借荷花荣衰相依,
表达自己渴望知己、
寻觅心灵依托的句子是 :
______
。
(
3
)这首诗前四句主要运用了哪两种手法,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
【答案】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此花此叶长相映;此翠减红衰愁杀人
< br>【解析】
(
1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同中取
异,写荷叶的伸张卷曲,荷花的开放闭合,种种风姿,天然无饰.古人以荷花喻君子美
德 的很多,借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特性,比喻和赞美高洁脱俗、不媚于世的卓然自主的
品格.但这首诗,却 吟咏了荷叶荷花任天真的品质,借以歌颂真诚而不虚伪的美德.任
天真,既是写花,又是写人.以花性写 人性.
(
2
)本题考查诗句内容理解.“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 ”进一层写荷花的
天真之处.荷花的红花绿叶,互照互映互衬.即使到了红衰翠减、世人愁苦之时,仍然
不相遗弃.如果说,前两句写荷花任天真,侧重表现共荣;那么,这两句的长相映,则
主要表现 同衰.这四句诗互补互承,从正反两方面完整地表现出荷花既能同荣、又能同
衰的坚贞不渝的品质.李商 隐一生不得志,只做过几任小官.其主要原因不是他无才,
而是没有知己者的力荐.他生存在牛、李两党 的夹缝之中,没有信任,没有依托,饱受
奚落和排挤.这两句诗歌颂荷花能荣衰相依,实则表达了自己渴 求知己、寻觅政治依托
的心声.
(
3
)本题考查诗歌手法赏析.开 头这四句,诗人是别具匠心的:前两句字面上这是一
种对比,即拿荷花与其他花卉对比,荷花与叶的两种 不同的命运,花移栽金盆,备受殷
勤,叶受到遗弃,化作泥土.三四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荷叶 伸张卷曲,荷花
开合闭放,率性而为.
答案:
(
1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
2
)此花此叶长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
(
3
)
对比,
前两句写花与叶的两种不同的命运,
花移栽金盆,
备受殷勤,
叶受到遗弃,
化作泥土.拿荷花和其他的花对比.拟人,三四两句写荷叶伸张卷曲,荷花开合闭放,率性而为.
译文:
世上人们对花和叶的说法不同,
把花栽在 美观的金盆中,
却不管花叶让它落在土里变为
尘土.
只有荷花是红花绿叶相配,
荷叶有卷有舒,
荷花有开有合,
衬托得那样完美自然.
荷
花与荷叶长期互相 交映,当荷叶掉落,荷花凋谢之时,是多么令人惋惜啊.
本题考查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赠荷花》
是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所作的一首七言古诗,
诗人通过此诗展现出摘花的人们常 常取其花而抛其叶,
看似爱花,
却不懂得花需绿叶衬
的道理.对待荷花时,只有花叶兼 顾,才能两两相互映衬.荷花的生长写出诗人对照着
自己的身世,感慨际遇也投射在荷花的荣枯之中.表 达了诗人渴求知己,寻求政治依托
的心声.
古诗词鉴赏考查内容主要有:
1
、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评价作品的思
想内容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在命题上可以是综合要求,也可以就某一 方
第
38
页,共
7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