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_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一章《动物的主要类群》第四节《鱼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余年寄山水
841次浏览
2021年01月23日 19:46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自来水燃烧
《鱼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鱼类》是山 东科学技术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五
.
四学制)初中《生物
学》
八年级上册 第七单元第一章
《动物的主要类群》
的第四节内容。
本节通过
“观
察 金鱼”
的实验,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鱼类的外部形态和结构,
进而总结
鱼类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特点,
从而建立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本课的教学重 点和难点就是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
本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应侧重于指
导学生探究的过程 ,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己动脑、动手,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学生分析
初中学生的重要特点是爱动,好奇心强,
形象思维能力比较好。针对这一点,本节课采用实
物 及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让他们通过探究和观察来得出结论,
从而锻炼他们的抽象思维能
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让难以理解的生物生理动态过程直观形象地呈现在学生眼前,
同时让他< br>们自己动手、
动脑,
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作出的假设。
这样可以使学生学会科学 研究的基本
方法,
培养他们的生物科学素养,
最终在这种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探索性学 习方式中,
使学
生实现自我教育。
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1
、采用实物教学:学生观察实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2
、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解决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理解能力。
学生观察后,教师设疑,学生讨论归纳,在疑点处教师给以点拔,这样变传授为指导,摆正
了教与学的位 置,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
1
)描述鲫鱼适于水中生活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
(
2
)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并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2
、能力目标:
(
1
)通过观察鲫鱼的外部形态,培养学 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
2
)通过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 用”
,
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和动手操作能力,
实验分小组进
行,这样可以培养学 生的团体协作精神。
(
3
)通过观察“鱼鳃作用”的实验,进一步提高分析 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
1
)通过与金鱼的亲密接触,体会珍爱生命的情感;通过实验探究,培养
实事求是和团结合作的 精神。
(
2
)
通过对鱼类水域环境保护的总结,
提高环保 意识,
认识爱护水生动物、
保护渔业资源、
改善水域生态环境、
合理开发利用 水生动物资源的重要性,
提高
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认识。
教学重点
1
.通过学生观察鲫鱼适于水中生活的形态特点和生理特点,培养 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
作能力。
2
.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学会对鲫鱼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的观察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活动:
(
1
)实验材料:鱼缸、金鱼、解剖 盘、橡皮筋、保鲜膜等。
(
2
)课件、视频等。
学生活动:搜集有关鱼类的生活资料。
教学过程设计思路
学生看 泰山螭鳞鱼视频→创设情境导入→观察鱼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的实验操作→师生
共同分析鱼与水中生活 相适应的特点
教学过程
出示视频:泰山螭鳞鱼。让学生关注身边的生物学知识,并导入今天的学习内容。
鱼 是大家很熟悉的动物,相信你们都吃过鱼,请问:你认为鱼与前面所学的动物有什么明
显的区别?学生能 说出脊柱,出示图片————鱼类骨骼、蛙骨骼、恐龙骨骼、鸟骨骼、家
兔骨骼,从而指出它们都是脊椎 动物。
提出问题:我们人类为什么不能像鱼那样自由自在地生活在水中呢?我们在水中生活会 遇
到哪些问题?鱼类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
【探究一】我观察
我思考
认识金鱼外形:给学生五分钟时间,自己独立观察解决如下问题,完成学案探究一。
看一看:
1.
金鱼的体色(俯视和仰视)?
2.
2.
金鱼的体形?
3.
3.
金鱼的体表覆盖着什么?
摸一摸:
用手触摸金鱼的体表有什么感觉?
想一想:
这些特点对金鱼的水生生活有何意义?
你还观察到了什么结构?你有何疑问?
诱导学生分析讨论观察到的金鱼外部形态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特点。
体色:学生描述 金鱼的体色特点:背深腹浅。师解释:
“这种体色不易被上面或下面的敌害
发现,是一种保护色 。
”
体形:学生观察到金鱼的体形为梭形,师问:
“这种体形与水生生活有 什么关系?”学生能
解释出这种体形可以减少在水中游泳时的阻力。
体表:学生说到 金鱼的体表覆盖鳞片时,师问:
“鳞片有什么作用?为什么触摸鱼的体表有
黏滑的感觉?这有什 么意义?”学生解释:
“鳞片起保护作用;鳞片分泌的粘液使鱼类体表
黏滑,能减少游泳时的阻 力。
”
学生还观察到了侧线:关于侧线是感觉器官,
学生一般不了解,教师 提出问题:鱼在水中运
动,
是如何感知到障碍物的存在呢?组织学生观看视频:
侧线的 作用:
感知水流,
测定方向。
【探究二】我动手
我感知
小资料:
2016
里约奥运会,
200
米 自由泳冠军孙杨,成绩是
1
分
44
秒
65
,平均每秒
1.91
米。
鲨鱼种类不同,
速度在每秒
9.7
-
26< br>米不等,
也就是说游完
200
米,
鲨鱼只需要
8
-< br>20
秒。
请问:鱼是靠什么运动的呢?
学生说出鳍:出示问题组
“鳍与水中生活有关吗?有什么作用?仅靠观察能得出结论吗?怎
么办?设计探 究实验,
才能得出结论。
设计实验的原则是什么?设计对照试验,
遵循单一变
量原则。那你能不能根据观察产生的猜测做出假设,并制定出探究方案呢?学生纷纷讨论,
根据给你提供 的实验材料,
如何做?学生提出捆绑鱼鳍的方法,
与不捆绑对照。
给学生留充
足的时间,小组合作完成分组实验。
通过这样的比较,
学生就会自然的理解鱼适于水 中生活,
并能快速游泳的原因:
鱼类靠尾鳍
保持身体前进的方向;
靠胸鳍和腹 鳍维持身体的平衡;
靠躯干部和尾部的左右摆动产生前进
的动力;各种鳍在运动中起协调作用。
巩固提升:总结鲫鱼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外部形态特点?除此之外,你还观察到了什么?
鱼的口和鳃盖不停地张合,鱼在做什么呢?
【探究三】我欣赏
我体会
出示问题组:
①
鲫鱼的口和鳃盖的张合有什么规律?
②
用 滴管,将一滴
BTB
滴在鱼口的正前方紧贴鱼口,观察蓝色的
BTB
从哪里流
出?
③
流出鱼体和进入鱼体的水相比,溶解的气体成分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会有这
种不同?
带着问题请欣赏微视频:鱼的呼吸,要求仔细认真,完成学案的探究三
学 生能认识到鱼的呼吸器官是鳃,水从鱼口进入,从鳃盖后缘的鳃孔流出成分发生了变化:
氧气含量减少, 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并且学生明白了以下三个问题:
①
鳃为什么是鲜红色?
②
鳃丝为什么既多又细?
③
鱼是如何在水中完成呼吸的?
正是因为鳃具有这样的结构,鱼儿才能在水中完成气体交换,才能自由自在的生活在水中。
我总结
我收获
出示淡水鱼类和海洋鱼类的图片,认识多种多样的鱼类,
那么它们形态有那么大的差别,
为
什么都属于鱼类?
学生自我总结:鱼类的主要特征。
鱼类与我们息息相关,大家一定想知道它们的现状,请看资料:
资料一:
《世界渔业和水产状况报告》指出,全球野生鱼种群中,
52%
已接近可持续捕捞
的最大限度,
17%
已被过度捕捞,
7%
已经枯竭。
资料二:
《中国海洋发展报告》介绍,我国优质鱼类占总渔获量 的比例从
20
世纪
60
年代的
50%,
下降到目前不足30%
。
资料三:东营《黄三角早报》
2015
年五月,刊登 标题为“山东自然湿地
10
年减近四成黄河
口刀鱼几近绝迹”的文章。
你读完资料后有什么想说的?你该怎么做?
视频:我是一条鱼
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鱼儿离不开水,我们应保护现有的水环境。
你还有什么疑惑?
出示当堂达标检测题,表达交流。
《鱼类》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的重要特点是爱动,好奇心强,
形象 思维能力比较好。针对这一点,本节课采用实
物及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让他们通过探究和观察 来得出结论,
从而锻炼他们的抽象思维能
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让难以理解的生物生理动 态过程直观形象地呈现在学生眼前,
同时让他
们自己动手、
动脑,
设计实验来 验证自己作出的假设。
这样可以使学生学会科学研究的基本
方法,
培养他们的生物科学 素养,
最终在这种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探索性学习方式中,
使学
生实现自我教育。
《鱼类》效果分析
总的来说,
本节课收到了很好的学习效 果,
达成我们想要的目标。
首先同学们有高
涨的参与热情,在观察鱼的外形、运动器官 、呼吸器官等活动中,全体同学都能积极参与。
第二我们看到全体同学都动起来了,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 ,兴趣浓厚,每个同学都有收获。
第三我们看到小组合作起来了,
共同攻克一个个重难点。第四我们看到每个同学脸上带着笑,
充满自信心和愉悦感。
通过以上多样的教学活动,培养了学生乐于探索生物奥秘的志趣和崇
尚科学、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鱼类》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为主要目的,在教法设计上,体现
了
“
面向全体学生
”
的理念,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为主要教学手段。在教学 过程中,我把培养
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及合作探究能力放在首位,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鼓励学生进行
小组讨论、交流学习,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锻炼学生思维。本节内容图片、资料、视频、微视
频等直观辅助性教学手段丰富,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和逻辑思维等的积极性,在合作实验
和展 示交流中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提高。
按新课标要求,
要特别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培养 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因此在本课教学过程
注意悄然渗透。开始我播放的《泰山螭鳞鱼》, 是很多学生都熟悉的、我们家乡特有的鱼类,于无形
中对学生进行了热爱家乡的教育;在最后,谈到鱼类 与人类的关系时,我用资料展示了我国鱼类资源
的现状、视频形象地唤起学生要注意爱护鱼类以及它们的 生存环境的意识和情感。
本节课也有不太满意的 环节:
在学生动手实验时,
如果能给学生多提供几种捆绑鱼鳍的
实验材料,会更有利于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鱼类》教材分析
与前面学习的无脊椎动物相比,
脊椎动物的形态结构更为复杂,
进化地位更高,
与人类
的关系更为密切。鱼类 是脊椎动物中比较低等的类群,也是种类数量最多的一个类群。
《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 是“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
无论是海洋鱼类还是淡水鱼类都是学生 能够接触的类群,
但是学生对它们的主要特征并不十
分理解。教材通过“观察与思考”引导学生 观察鱼的外形、游泳和呼吸,总结出鱼类适于在
水中生活的主要特点,进而归纳出鱼类的主要特征。
关于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主要从利用和保护的角度来认识。
教材不仅呈现了鱼 具有食
用价值,
还具有研究和观赏价值,
从而使学生更加全面地看待鱼与人类的关系。
此外教材还
结合我国渔业资源的现状,
使学生认识到由于长期的过度捕捞和水污染等原 因,
我国的渔业
资源日益枯竭,
为此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
渔业发展 的重心已经从捕捞业转移到了
养殖业,让学生认识到人类在保护环境方面作出的努力。
本节的教学重点是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