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说课稿万能模板
巡山小妖精
985次浏览
2021年01月24日 01:52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青春校园文章-感谢师恩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万能模板
说课稿是教 师讲课前必备的一种文稿,
你知道说课稿有哪些
格式呢
?
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 的四年级语文说课稿万能模板,希
望大家喜欢!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1
[说教材]
《观潮》一课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通过
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 ,向读者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
“
天下
奇观
”
的钱塘江大潮。
*
思路清晰,语言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的
感觉,
是一篇进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 育,
培养留心周围事物
习惯的好教材。
[说学生]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 于与人交
流,
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毕竟有限,
对文中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雄
伟景 象,
仅凭想象难以深刻感受,
需教师提供直观的图象帮助理
解。
[说目标]
依据大纲的要求,
教材特点及 学生实际,
制定以下的教学目
标及重难点:
1、体会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与雄奇,
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的强烈的情感。
2、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提高学生品味词句的能力。
3、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
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是理解
“
潮来之时
”
的记叙。
教学难点是体会钱塘江大潮的雄壮的磅礴的气势。
[说教学]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语文教学应以 学生自读自悟、
自
学探究为基础,让学生在读、悟、议这种宽松民主中的氛围中学
习。 作为教师,要做的是帮助学生架设生活与教材的桥梁,激发
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参与其中,推动学生去深 入地感受。因此,
我的教学设计如下:
一、运用电教媒体,直观感受,激发情感和兴趣。
1、导入: 在我国,有许多奇特的自然景观,钱塘江大潮就
是其中一处,有谁知道钱塘江大潮?见过吗?
2、放录像,直接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和壮观。
3、请学生谈观看钱塘江大潮后的感受。
运用电教媒体,让学生直接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磅礴雄壮的
气势,学生的激情马上被调动起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 兴趣,
也利于学生理解词句。
二、初读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
课文脉络非常清楚,学生在初 读课文的基础上能很快理清
*
的顺序,
在此基础上按潮来前、
潮来时、
潮退后的顺序组织教学。
三、创设情境,体会观潮人的感受
通过创设情境,
让学生设身处地的体会到观潮人的急切、
激动的心情。因此,我设计这么几个问题:如果你就是观察人中的
一员,
想到就要见到大潮了 ,
你心情如何?你会怎么做?观潮的
人群又是怎么做的呢?
< br>四、通过
“
读、悟、议、赏、再读
”
,重点体会潮来时壮观景
象。
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这一部分是课文的重点。
抓住重点 词
句品味是难点。学习这一部分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充分读,体会,并发动 学生相互评议、补充,让每个学生
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因此,我设计如下环节:
1、读。学生自由读潮来时这一部分,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地
方读,在阅读 教学中以读为本,把时间和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
生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
2、悟。读中感悟,说说自己的体会,学生在读书时联系已
有生活经历, 体会感悟,能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3、议。即教师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 讨论交流,让学生能够
充分发展自己的见解,允许有不同意见,并鼓励创新,围绕
“
哪
些景象最吸引你,说说体会,并把体会到的读出来
”
这一问题,
全班交流,大 家各抒已见,如读到
“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
白色战马齐头并进,
浩浩荡 荡地飞奔而来,
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
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
时,有同学说那情景像发生了海啸,
有同学说像发生了地震,
感受到地在震动,
有的同 学感受到大潮
涌动的速度。
“
议
”
这一环节的设计,
充分发 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在老师搭设的学习舞台上发挥、
表
演。
4、赏。再次展现大潮来时的雄壮的情景,在体会文中描 绘
的情景的基础上再次直观感受到大潮的气势。
5、再读。在 学生深入体会感受后,把自己体会到的朗读出
来。使学生在读中欣赏品味,既激发了学生读书的欲望,提 高品
味词句的能力,又再一次为大潮的雄壮所折服。
6、想。 如果你就在观潮的人群中,看到一条白线拉长、变
粗、横贯江面,最后犹如千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你的 心情又如
何呢?又会说些什么呢?
“
想
”
既利于学生在头脑中再现大 潮的
雄壮,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五、结束
学完全文后,
我再次让学生自由读自己最喜 欢的地方,
并给
予时间让学生展示,
这样既巩固了学生的感受,
又进一步激发 了
学生读书的兴趣。
六、作业设计:
让学生把自己观赏到的钱塘江大潮的景象及感受讲给家长
听,
既锻炼学生运 用词汇的能力,
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说效果]
可以看到,
通过充分读,
学生实 现了在读中自学,
读中自悟,
读中自得,读中展示;通过自己领悟,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 br>体验;通过自由评,使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得
淋漓尽致。
“
读 中感悟,议中深入
”
学生不仅读懂得了课文,而且
体会到祖国河山的壮丽,感受到祖国 语言文字之美。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2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第
7
册的课文
《爬
山虎的脚》第二课时
,
学习课文
3
~
5
自然段。《爬山虎 的脚》这
篇课文讲了爬山虎的叶子、
爬山虎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
“
脚
”
爬的,启发人们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一、教材分析
首先我说说教材。
根据新课程标准、< br>本组课文训练的主要意
图和学生的实际,我们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能力目标:
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方法,
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
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br>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二、教学重点
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四、教具准备
课件、彩色笔、画纸
五、教法和学法
结合本课的特点和本组 课文的训练重点
,
以读书训练为经,
语言文字训练为纬,
开发全脑为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
习过程,以学生饶有兴趣的说、演、画、议,来代替教师单一的
讲、管形式,在艺术的熏陶下激发学生兴趣,在兼容并举中力求
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发展 性、创造性,从而达到
激发兴趣、理解感悟的境界。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巧妙的开场白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创设良好的课堂教氛围,
在阅读教学开始时,教师通过生动的多媒体课再现与课文有关的
情景,激发学生情感,然后老师就问:你们知道在这一大 片绿油
油的叶子里面藏着什么?这样设置悬念,
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
欲望。
(二)合作探究、深入研读
小学生是通 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
在阅读中只有设法让学生
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
才 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
关注,才能入境生情,促进自悟。如;
(
1
)画一画
让学生拿起笔画一画爬山虎的 脚,
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
氛,而且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
2
)找一找,演一演,议一议,了解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
的。
先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找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句
子。标出爬山虎 怎样爬的动词(触、巴、拉、贴)。然后小组合
作怎样演好爬山虎向上爬的动作,
推荐代表上台 表演,
其他学生
评价,好在哪里,不好的地方应该怎样改。最后引导学生欣赏课
件,议 论把
“
一脚一脚
”
换成
“
一步一步
”
行不 行?通过看课件、讨
论,学生不但理解了
“
一脚一脚
”
的意思,而且 还让学生真正明白
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进一步体会到作者用词
的准 确和观察的细致。
(
3
)用
“
如果
……
就
”
的句式说说你的发现。
(三)总结全文,指导学法
学生提出问题,并且带着问题读书 ,读中解决问题,这仅仅
是阅读教学的浅层目标。
而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才是创新型学生应
该具备的素质。因此,本节课采用问题来总结课文:学习这篇课
文,作者在观察方面有什么地方值得我 们学习?
(四)拓展文本,延伸课堂
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课外阅读的开始。
布置的作业是:
以
《我发现
;
的秘密》写片段。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3
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
第
7< br>课《蟋蟀的住宅》。拿到这篇
*
,我读了十遍。
前两遍我站在普通读者的立场,读这篇
19
世纪法国昆虫学
家法布尔的观察随笔,感 受到
*
结构的紧凑鲜明、语言的生动形
象、描写的细致入微;感受到蟋蟀的住宅的确是
“
伟大的工程
”
;
感受到蟋蟀这一小昆虫对生活的无限热爱;
还感受到作者通过拟
人手法传达出的对蟋蟀的无限喜爱之情。可以说,这篇
*
就是一
首人类对小昆虫、小生命的赞美诗。
第三四遍,我站在学生的 立场读,读后产生了一些疑问:学
生对蟋蟀熟悉吗?他们理解什么叫
“
随遇而安
”
吗?学生能从拟
人写法中感受到什么呢?这么一个
“
最多不过九寸深、< br>一指宽
”
的
洞穴怎么谈得上伟大呢?因为孩子们尤其是男孩子们总是喜欢
拿着木棍在地上挖坑挖洞,
挖这么小的一个洞穴对他们来说简直
不费吹灰之力
.
第五六遍,
我站在教师的立场读,
我找了我和学生在阅读之后共通的一些感受和疑惑:作者为什么说蟋蟀住宅
“
真可以算是
伟大的工程了”
?作者是怎样用拟人的手法来表现这一伟大工程
的?这之后的四遍,
我在阅读中 积极地思考:
怎样构建一个大家
都感兴趣的话题,
怎样组织一个和谐的绿色的对话的课 堂。
思索
再三,我将目光锁定在建构主义理论,锁定在其下的
“
抛锚式教学法
”
并作了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