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代词
余年寄山水
564次浏览
2021年01月24日 02:36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刘墉经典语录-春天的文章
古汉语代词
带词
种类
意义
用法
古代汉语代词分人物代词、
指示代词、疑问代词和一些起取 代作用的其他
代词。
第一节
人物代词
人物代词包括第一人物代词、第二人称代词和第三人称代词。
一、第一人称代词
先秦时期的第一人称代词 有
“我”
“吾”
“余”
“予”
“朕”
“台(
yí)”
“卬”
。“我”“余”“朕”三个是殷商时期就有的,“吾”“予”“台”
“卬”是西周以後才出现的。其中“予”只是“余”的不同写法,《尚书》
《诗经》《论语》《孟子》等 文献用“予”,西周金文、战国时期的多数
文献如《左传》《国语》《庄子》《荀子》《韩非子》等一般 都用“余”,
取代以後“予”字基本上就不用了。“台”可能是“余”的变体,祗见於
《尚书》 ,例如:
(
1
)
格尔众庶
,
悉听朕言。
非台小子敢行称乱
,
有夏多罪
,
天命殛之。(
《尚书·汤
誓》
)
(
2
)朝夕纳诲
,
以辅台德。(《尚书·说命》)
“吾”和“卬”都是来自周人的母语,“吾”在春秋时期进入了当时的汉民族共同语——雅言,而“卬”只见於《尚书》和《诗经》,而且用例
很少,沒有真正真入雅言。 例如:
(
1
)越予冲人不卬自恤。(《尚书·大诰》)——按:越:语气词。
(
2
)人涉卬否
,
卬须我友。(《诗经·匏有苦叶 》)——按:涉,徒步过
河。须:等待。
“我”
“余(予)”
“朕”
“吾”这几个代词之间有表义上的差异。
“余
(予)” 是谦卑的說法,汉武帝时犍为文学(姓名不詳)注《尔雅》曰:
“余,谦卑之身也。”所以《尚书》中有 “予小子”“予冲子”的说法,
没有“我小子”“朕小子”的说法。周公自称“余小子旦”,不说“我小
子旦”。例如:
(
1
)予小子新命于三王,惟永终是图。(《尚书·金縢》)
(
2
)
念兹皇祖
,
陟降庭止。
维 予小子
,
夙夜敬止。
(
《诗经·周颂·闵予小子》
)
(
3
)
(
齐侯
)
对曰
:
天威不违颜咫尺
,
小白余敢贪天子之命无下拜
! (
《左传·僖< br>公九年》
)
——按:
唐·孔颖达
《左傅正义》
引犍为文学舍人 《尔雅注》
曰
:
“余
,
谦卑之身也。”
“ 朕”是尊崇或倨傲的说法,所以一般是君王用以自称,
或是提到自己的祖先时用。例如:
(
1
)韩侯受命,王亲命之:“缵戎祖考
,无废朕命。”(《诗经·大雅·韩
奕》)
(
2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楚辞·离骚》)
由于这个缘故,秦始皇二十六年钦定这个词为皇帝专用,后来各朝代的
皇帝都因袭之。
“我”则是既无谦卑卑也无尊崇、倨傲义的通种说法,所以在“吾”字流行之前,第一人称复数一般都用“我”。例如:
(
1
)陟彼南山,言采其薇。未见君子,我心伤悲。(《诗经·召南·草
虫》)
(
2
)予惟曰:“襄我二人,汝有合哉。”(《尚书·君大》)
前一个例子中的“我”称代吟唱者本人,是单数,后一个例子中的“我”
称代 说话人和说话人双方,是复数。
此外,说话人提到自己的邦国时用“我”。例如:
(
3
)齐人归我济西田。
(
《左传·宣公十年》
)
(
4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左传·庄公十年》)
例(
3
)(
4
)中的“我”都称代鲁国。
“吾”和“我”并行之后,在表义上也开始有所分工,“吾”有亲近的意思,和现代汉语北京话中的“咱”“咱们”类似。所以春秋、战国时期
第一人称代词复数包括式一 般都用“吾”。例如:
(
1
)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
“季氏将有事於颛臾。”
孔子曰
“
:
求< br>!
无乃尔是过与
?
夫颛臾
,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 br>且在邦域之中矣
,
是社稷
之臣也。何以伐为
?
”冉有曰:“夫 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论
语·季氏》)
(
2
)鬬伯比言於楚子曰:“吾不得志於汉东也,我则使然。我张吾三
军而被吾甲兵,以 武临之,彼则惧而协以谋我
,
故难间也。”(《左传·桓公
六年》)
例(
1
)中的“吾二臣”称代冉有和季路,是复数排除式 ;例(
2
)中
的“吾”称代说话人(鬬伯比)和说话人(楚子)双方,是复数包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