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避丹朱于南河之南的历史真相
别妄想泡我
826次浏览
2021年01月24日 03:09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有关春天的诗词-西藏天空
“舜避丹朱于南河之南”的历史真相
周戊丁
2014
年 第一期的《襄汾文史》载有署名张平义的一篇短文《舜避丹朱在古
城》
,文章以为山西襄汾的古 城镇政府所在地就是历史上舜避丹朱时的都城,作
者非常肯定的断言“史书上明明写着舜避丹朱于南河之 南,指的就是古城镇”
。
对于这一新的考证发现很是让人觉得新颖,
在这篇
8 00
字的文章中,
有多处的考
证非常含糊,笔者读后觉得论者行文过于随意,特挑检几 处以论之:
其一,
张文说尧舜时期属于传说历史阶段,
既然是传说,
那就肯定不是历史
的真实,
即不是信史,
可是张文最后得出的南河之南的古城是舜的 都城却是
“历
史史实”
。那么舜避丹朱是传说还是信史,此其一也;其二,既然先说了 尧舜政
权的更替有“禅让”和“舜逼尧”
,接着又说史学家对于“舜避丹朱于南河之南”
的说法没有异议,
试想传说已经有了禅让和逼宫的不同说法了,
怎么还说没有异
议? 再者,
舜避丹朱是在禅让的前提下才发生的礼让行为,
而逼宫囚尧都已经政
变成功了,
血腥的政治暴动和残酷的犯上兵变后,
还会有对被政变者子孙的仁礼
避让吗?此其二也 。
其三,
张文在已经难以自圆其说的时候,
仍然指责历史上史
学家对于南河地 望的误解。认为把南河认定到晋陕豫交汇处的黄河是说不通的,
理由是此处的南河之南已经越出唐国之界 ,
“远离了诸侯朝见的中国”
,
加上大禹
尚未治理九州,
交通不便,
百姓找舜诉讼距离太远。
先把南河之南是不是在黄河
以南放下不说,
只说越出 唐国之界。
按史记说述,
舜避丹朱是不愿意接受尧的禅
让,
要把部落统帅权礼 让给尧的儿子丹朱的,
如果真心礼让丹朱舜就应该躲避到
很远的地方,
最好是离开尧所 在的唐国才是真实的可能,
怎么越出唐国之界反而
说不通了。
舜不离开诸侯朝见的中国 又怎能说明自己礼让的真诚?还有大禹治理
九州只是一个非常美丽的传说,
大禹治水才可能是历 史的真实。
舜避让到很远的
南河之南之时并未接受尧的禅让,也就是说舜还没有开始执政,即《 五帝本纪》
“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之位”
一事还没有发生,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老百姓有什么
理由去找舜来处理部落大事和诉讼纷争?
以上是张文的否定考证,下面说说张文的肯定考证。
张文最大胆的论证就是大禹治水 前“龙门未开,吕梁未发,
”不知其话从何
说起,来自何处,张文未做交代,我们不得而知。关 键是张文认为其时黄河洪水
从吉县孟门山向东溢出,经乡宁、出豁都峪,从古城北边注入汾河。另一股从 洪
洞临汾流出,成为穿越尧都平阳南北的两条黄河古道。
“所以便把流经古城的河
叫南 河,把流经洪洞的河称为北河。
”如果说张文此前的论证还可以商榷的话,
那么这里的想当然的 臆测就让人难以相信了。
在中国地质史上,山西省的构造格架形成于中生代。李四光先生在< br>1939
年
提出来的吕梁运动即是古元古代与中元古代的地壳运动。
吕梁运动时 的造山运动
形成了今天山西西部的吕梁山、
北部的五台山、
东部的太行山、
中 部的太岳山和
南部的中条山的。形成时间距今在
18.5
亿年左右,是山西早期寒武纪 构造最为
重要的一期构造。
也就是说今天山西的地质地貌形成时间距离今天是一个非常遥
远的时期。在西部吕梁山南段的姑射山,在这些形成于近
20
亿年前的古老的山
岳上 有几条由东向西注入黄河的河流,
它们是大宁的昕水河
(沿途容纳了东川河、
千家峪河 、朱家峪河、北沟河、峪沟河)
、乡宁的鄂河(发源于乡宁管头镇蒿地
沟,收纳
18< br>条支流)
、吉县的卅川河(容纳清水河等河流)
。这些河流的源头地
方都在姑射 山的几座海拔较高的山上,它们是吉县的高祖山,海拔
1512
米,人
祖山,海拔1742
米,富家上,海拔
1503
米。姑射山的这几座山峰成了汾河和黄
河的分水岭,
向东没有河流只有泄洪的山峪,
临汾以南有尉村的三官峪,
发源于管头镇甘草山东麓,由西向东出尉村灌溉附近农田,全长仅
10
公里、侯村的豁
都 峪,发源于乡宁县双鹤乡周家沟向东出侯村,全长
12
公里。临汾以北有发源
于洪洞山 头乡杨家崾的高池河,
注入七一渠,
发源于洪洞左木乡金山沟的三交河,
同样注入七一 渠。
细想传说中的尧舜禹时代距今大约是四千多年,
流传的禅让说如果真实也应在这个时间区域内。
可是吕梁山的地质年龄久远的让人难以想象,
相信熟悉临汾
地 貌和文物古迹的同好有这样的印象:
临汾姑射山仙洞沟前的深沟石壁上流水冲
刷的印痕证明仙洞 沟的地质年代在
12
万年以上,襄汾龙树峪山门的沟壑冲刷时
间也在
10万年左右,黄河壶口禹门渡的禹门石和壶口的口深也在
10
万年以上。
这些沟壑的 形成尚且需要如此之多的时间,
那么吕梁山系的形成时间过于久远就
容易接受了。至此已经证明 张文所引的大禹治水之时“龙门未开,吕梁未发”的
十足虚妄。再者孟门山也不是一座山,而是黄河壶口 龙槽以南的河心两座小岛,
当地百姓称之为大小孟门山。
可见张文以为上古大禹治水前黄河之水 从孟门山东
溢穿过吕梁山系南翼的姑射山,
从襄汾的侯村豁都峪出山注入汾河,
是缺乏 地质
构造史的支撑的。
而在此基础上认为古城在豁都峪出山后的涧滩之南,
就是黄河< br>东溢姑射山后的南河之南,
然后和传说中的舜避丹朱于南河之南相联系,
得出襄
汾的古城就是舜避丹朱的地方的结论就站不住脚了。
张文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在论证的时候不说 引用资料出自何处何人,
让读者不
知从哪里来印证其论证的可靠性。如“人们以为”
、
“史书说”
、
“有文章指出”
、
“据史载”-等。不过从张文看很可 能是引用了《史记
五帝本纪》
。我们已经知
道张文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那么《史记
五帝本纪》中关于尧的禅让和舜避丹
朱的记载能不能站住脚也很令人怀疑的。
文献中最早记载舜 避丹朱的是战国中期
的《孟子
万章》
:
万章“敢问荐之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如何?”
孟子曰“使之主祭而百 神享之,是天受之。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
舜相尧,
二十有八载,
非人之所能为也,
天也。
尧崩,
三年之丧毕,
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
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而之舜,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尧之子而讴歌舜,
故曰天也。 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
”
在孟子之前的《论语
尧曰》中有:
“咨,尔舜!天子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
(哦,舜
呀,
依次登位的天命已经降临到你的身上了,
一 定要忠诚不二的执行中庸,
如果你让天下的
百姓受了穷困苦难,那么上天赐给你的禄位就会消失 的。
)
这才应该是最早记载尧舜禅让的文献,上文引用的《孟子
万章》一段话应
该是从《论语
尧曰》中衍化而来的。大一统的封建帝国把儒 家文化捧为道德和
专制的圭臬,
中国两千年来的帝制时代,
都是统一在儒家的文化之下 的。
在春秋
孔子之前是没有关于尧舜的任何记载的,
夏朝目前还没有出土文物证明有文 字出
现。
商朝也只是在晚期出现了甲骨文,
但甲骨文只是记录商王朝自己的简略历史。
不必说上古的尧舜禹,
就连与之相距不远的前朝夏王朝也没有只字记录。
目前能
够证明上古传说中历史人物真实存在的只有西周中晚期的青铜器豳公盨铭文上
的“天命禹敷土,随山浚 川”
。意思是上天命令大禹部署和规划天下的土地,根
据山势的变化来疏浚河川。
尽管 如此我们还是认为这个铭器上的金文具有很大的
文献记录的性质,即它还不是夏代的直接记录而是西周时 期对上古传说的记录。
这样孔子论语中的关于尧舜禹的言论也可能是孔子根据传闻而转述给他的学生的。
因为尧舜的传说如果全是假的,
都是后人子虚乌有的杜撰和捏造,
那么孔子< br>是不会一而再、
再而三的在学生面前讲的。
可是如果尧舜真是厥功其伟、
勋德盖
世的话,
那么孔子之前的本身就是民风民情和历史存留的
《诗经》
也不会只字 不
提的。
唯一的可能便是尧舜的丰功伟绩都是儒家为了自己的思想和主张,
把传说中
的人物无限夸大,
像易中天说的那样是
“儒家战战兢兢的请出传说的亡灵,< br>托古
改制,借尸还魂”了。
孔子夸大尧舜的功德,
渲染禅让的神话,
目的是要在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
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时代倡导他的仁政理想,扩大他的以 礼乐治天下的影响。
这一点我们后人都很清楚,
也难怪战国的亚圣孟轲先生在其
《孟子 》
中不仅对传
说中的尧舜禹偏爱有加,
而且把尧舜禹的传说故事化、
文学化。
并在尧舜的前边
加上了“帝”的称谓,把尧舜的禅让故事描写的有声有色,呈现一派天荐贤能、
君臣礼让的大同祥和气象。
这就直接催生了其后的
《尧典》
中的一班名人齐聚 舜
廷踉踉济济、
相揖相让的动人情景,
表现了一个上古社会极其诱人的黄金时代的灿烂绚丽景象。
笔者想后世对尧舜的无限崇拜和敬仰多半是由
《尧典》
这一篇的< br>蛊惑而致的。
如果读者细心的话一看到
《尧典》
的第一句
“曰若稽古”
便可知
《尧
典》也是承认自己的记载来源于传说的,只是《尧典》把传说更加的具体美 化而
已。
尧舜禅让的故事非常的可疑,
它应是儒家仁政和墨家尚贤理想的委 托。
孟子
非常的聪明,
说尧舜禹禅让是天让禅让,
尧舜禹才禅让的,
等到禹的儿子启不是
禅让接班而是世袭登基时说是天让传子的。
(见《孟子
万章上》
:
万章曰:
“人有言,
至于禹而德衰,不传于贤而传于子。
”孟子曰:
“否,不然也,天与贤则与贤,天与子则与子。
”
)
看到这里就知 道孟子说的尧舜禹的故事都是由着他自己任意发挥和随性渲染的。
甭说我们后人,
其实战国时的 韩非就已经开始公开反对禅让制了。
他认为禅让制
纯属于儒墨两家的凭空杜撰,历史的真实是“ 舜囚尧,禹逼舜”的。当然我们质
疑禅让制,未必就是相信韩非的篡位夺权说是真的。
所以说禅让制不是儒家的仁政礼让,
也不是墨家的尚贤推能,
还不是道家吹
嘘的无为 而治和崇尚自由、追求快乐。看看阪泉之战、看看涿鹿之战,再看看尧
的杀伐和舜的征战,
到处 充斥的血腥和杀戮,
无时不有的惩处让人不免心惊胆寒、
惴惴惧焉的,
上古社会的祥和 昌隆,
自由快乐和贤明政治只能是儒教的乌托邦了。
那么到了西汉的司马迁笔下,尧舜禅让的故事演化成什么了呢?我们试看
《史记
五帝本纪》
:
帝尧者,放勋。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 富而不骄,贵而不舒。黄
收纯衣,彤车乘白马。能明驯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 合和万国。
这段话的大意是:帝尧,就是放勋。 他仁德如天,智慧如神。接近他,就像
太阳一样温暖人心;仰望他,就像云彩一般覆润大地。他富有却不 骄傲,尊贵却
不放纵。他戴的是黄色的帽子,穿的是黑色衣裳,朱红色的车子驾着白马。他能
尊 敬有善德的人,使同族九代相亲相爱。同族的人既已和睦,又去考察百官。百
官政绩昭著,各方诸侯邦国 都能和睦相处。
我们看到尧乘彤车御驾,
衣着华丽服饰,
身上洋溢着圣人仁 德的光辉和无上
的智慧,
如同日月云雨一样把他的祥光和甘霖都播撒给天下的万民。
既 富且贵的
尧能够平易近人亲和百姓,
既能亲睦九族又能便章百姓,
还能合和万国。在司马
迁的笔下,
尧已经不是上古部落联盟的领袖,
而是一个君临天下,
治国有方且大
有作为、
受万民爱戴的圣明帝王了。
传说中的尧尚处于新石器时代,也就是我们
文明初始时期,
我们对这一段历史其实是非常朦胧和模糊的,
亏了司马 迁的如椽
巨笔我们才得以窥见上古世界的大同祥和。
当我们明白史记在第一篇就已经 开始用丰富的想象和文学的手段来构思远
古社会的昌盛昊明时,其他的历史故事的绘声绘色和人物的栩栩 如生就好理解
了。
再看一段:
尧曰:
“嗟!四岳:朕在 位七十载,汝能庸命,践朕位?”岳应曰:
“鄙德忝帝位。
”尧曰:
“悉
举贵 戚及疏远隐匿者。
”众皆言于尧曰:
“有矜在民间,曰虞舜。
”尧曰:
“然, 朕闻之。其何如?”
岳曰:
“盲者子。父顽,母嚚,弟傲,能和以孝,烝烝治,不至奸。
”尧曰:
“吾其试哉。
“于是尧
妻之二女,观其德于二女。舜饬下二女于妫汭,如妇 礼。尧善之,乃使舜慎和五典,五典能
从。乃遍入百官,百官时序。宾于四门,四门穆穆,诸侯远方宾皆 敬。尧使舜入山林川泽,
暴风雷雨,舜行不迷。尧以为圣,召舜曰:
“女谋事至而言可绩,三年 矣。女登帝位。
”舜让于
德不怿。正月上日,舜受终于文祖。文祖者,尧大祖也。
< br>本段的大意是:
尧说自己执政的时间太久了,
想把帝位传给受命于天的贤能
的人 ,
大家就推荐了年轻的虞舜。
于是尧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舜以观其德,
又
让 舜参与了典章、
吏治和外交等方面的决策与管理,
还让舜深入基层去锻炼。
经
过了认真的考核和实践的检验,尧认为舜深谋远虑、处事缜密、言行一致、政绩
非凡便把帝位禅让给了舜 。
这就是历史上从孔子到墨子到孟子再到司马子一脉相
承的禅让说的精彩汇演。
如果说 我们仅仅怀疑这段话过于彬彬有礼的夸大尧的禅
让和歌颂舜的美德贤能的话,还不足以说明《五帝本纪》 的叙事的随意、情节的
粗疏、还有情理的杵逆。
尧在位执政七十年已是不可信的言辞 ,
四岳推荐了虞舜而尧又对舜的德行能
力和家庭背景一点不知道,这有点说不过去。因为虞舜还 是帝尧的四世堂孙呢,
不信请看下边《五帝本纪》的几段话:
帝颛顼高阳者,黄帝子孙而昌意之子也。
帝颛顼生子曰穷蝉。颛顼崩,而玄嚣之孙高辛立,是为帝喾。
帝喾高辛者,黄帝之曾 孙也。高辛父曰桥极,桥极父曰玄嚣,玄嚣父曰黄帝。自玄嚣与
桥极皆不得在位,至高辛即帝位。高辛于 颛顼为族子。
帝喾娶陈锋氏女,
生放勋。
娶娵訾氏女,
生挚。帝喾崩,
而挚代立。
帝挚立,
不善
(崩)
,
而弟放勋立 ,是为帝尧。
虞舜者,名曰重华。重华父曰瞽叟,瞽叟父曰桥牛,桥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 康,敬
康父曰穷蝉,穷蝉父曰帝颛顼,颛顼父曰昌意,以至舜七世矣。
把这几段文字所述的从黄帝到虞舜的谱系排列一下成下表:
玄嚣
-
桥极
-
高辛
-
放勋
少典
-
黄帝
帝喾
帝尧
昌意
-
高阳
-
穷蝉
-
敬康
-
句望
-
桥牛
-
瞽叟
-
重华
颛顼
虞舜
在这个表中,黄帝有两个儿子分别叫玄嚣和昌意,玄嚣是帝喾高辛的祖父,
帝尧放勋 的曾祖父。
昌意是颛顼高阳的父亲,
是虞舜重华的七世祖父。
颛顼是继
承他的 祖父黄帝的帝位的,
帝喾继承的是他的叔父颛顼的帝王,
帝尧继承的父亲
的帝王,而虞舜继承的是他的四世堂祖帝尧的帝位的。
这样我们看到的所谓的禅
让的故事就全都发生 在黄帝一脉相传的家族之中了。
美丽动人流传了两千多年的
禅让神话在这里被撕得粉碎。
相信我们再读
《史记》
的时候不再会为上古的民主
选举制和任贤禅让制而击节赞赏了 ,
所谓的民主转了一圈还在家族中延续,
这是
真实的上古史还是杜撰的神话史,
是家一统的世袭还是选贤荐能的禅让,
不言自
明。
我们接着从家族的角度 再看一下黄帝家族的传奇故事,
尧不知道自己有一个
四世堂孙还打着光棍四处流浪,
难 道也不知道有一个三世堂孙即重华的父亲瞽叟
吗?不仅不知道有三世孙瞽叟的存在,
更不知道瞽 叟家的家庭情况,
还要四岳给
他做介绍,进而开始考察虞舜。这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是尧自己 老糊涂了,还
是太史公忘记了尧和舜原本是被他给安排在一个家族的?我们不得而知。
也许正< br>因为尧不知道舜是自己的四世孙,所以就有了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虞舜的举
动。
要知道 这个大名鼎鼎的娥皇、
女英按黄帝家的族谱应该是虞舜的曾祖姑母呢。
如果这件事是真的,就太可怕了。
做了司徒
“慎和五典”
(五典即五常之教,
即父义、
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
“宾于四门”的舜已经被尧考察合格了,怎么可以娶曾
祖姑母做自己的夫人呢?而且还是两个!孟子说过“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长
幼有序”
。(
契是帝喾高阳的儿子,和尧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传说是商人的祖先。
)现在发
生 在尧舜身上的乱伦失序的事件一旦被揭露实在是一件拿不出台面的事情。
其实
古人早就看出了这 个家族谱系的纰漏,
宋代的欧阳修在
《帝王世次图后序》
中说
舜娶尧二女“虽 古远世异,与今容有不同,然人伦之理乃万世之常道,必不错乱
颠倒之如此”
!
可是太 史公的五帝本纪说的明明白白,我们不信不行,相信又觉
得这不可能。
可怜的太史公费尽千辛万 苦,
搜罗数不清的的文献典籍,
披荆斩棘
行程数万里寻古探幽,
结果整理出这 么一篇前后矛盾的上古故事来,
让后人读了
真是万般的为难。
不管怎样,禅 让这事成了,虞舜顺利的登上了帝位,但事还没有完。请看五
帝本纪的下一段:
尧辟 位凡二十八年而崩。百姓悲哀,如丧父母。三年,四方莫举乐,以思尧。尧知子丹
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 ,于是乃权授,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
朱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 利一人”
,
而卒授舜以天下。尧崩,三年之丧毕,舜让避
丹朱于南河之南。
诸 侯朝觐者不之丹朱而之舜,
狱讼者不丹朱而之舜,
讴歌者不讴歌丹朱而
讴歌舜。舜曰“ 天也”
,
夫而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是为帝舜。
还有一个人在等着争权呢,
他就是尧的儿子丹朱,
这可不是一个小人物,
他
是太子,
合法的帝位 继承人。
尽管尧并不看好自己的亲生儿子而选择了让舜继承
帝位,
但是丹朱这个帝舜的 大舅兄兼曾祖叔父并不甘心,
于是才有了
“三年之丧
毕,舜让避丹朱于南河之南”的让 位之举。当然我们都可以怀疑舜是在作秀,以
此赢得天下人尊戴之心,
也可以理解为聪明的舜采 用的是以退为进的智谋,
也许
是为了避免因争帝位而引起家族和姻亲的内讧也未曾不可,
但此处的前提必须是
舜知道自己和尧是同族的。
舜的招数很厉害,最后在群众的欢 呼中,在各路诸侯的拥护下,
“夫而后之
中国践天子位焉”
,终于把一个完美的禅让故 事给收尾了。舜的故事完了,可是
我们心中的疑惑反而更多了,司马迁是西汉武帝时期人,即公元前145
年出生,
卒于公元前
89
年,距离传说中的尧舜禹时代有两千多年 ,司马迁时代距离尧舜
禹的时间如同我们距离太史公的时间,
悠悠两千年岁月,
太史公 对于没有文字记
载的上古史是依靠什么了编写的《五帝本纪》
,这实在是一个值得我们分析的问
题。
五帝本纪最后有一段话也许有助于我们理解太史公编写五帝历史的缘由和
根据:
太史公曰:
学者多称五帝,
尚矣。
然
《尚书》
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
其文不雅驯,
荐绅先生难言之。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 br>,儒者或不传。余尝西至空桐,
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 、舜之处,风教固殊焉,
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予观《春秋》
、
《国语》
,其 发明《五帝德》
、
《帝系姓》章矣,顾弟弗
深考,其所表见皆不虚。
《书》缺 有间矣,其轶乃时时见于他说。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
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余并论次,择其言尤雅者 ,故著为本纪书首。
这段话第一句说的很明白:
人们常说的五帝其实距离我们太遥远 了。
这是一
句真话,
惟其遥远所以传说就不一定是可靠的历史,
太史公说的清 清楚楚,
而且
非常诚恳。
可是太史公不信战国之间百家对黄帝的
“不雅之言”
,
独尊孔子的
《宰
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
,并以自己的“西至空 桐,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
浮江淮”的实地考察和《
《国语》
、
《春秋》对 《五帝德》和《帝系姓》的阐发证
明了孔子所传的《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基本符合历史的真实, 说明其言
绝不虚妄。
也就是说太史公是认为自己的五帝本纪是真实不虚的,
是有文献可 考
和实地调查为证的。
我们知道,
尽管传说中有历史的影子,
包含着一定的历 史真
实,
但是传说绝对不等于历史。
两千多年前的传说故事在民间经过漫长发酵后的< br>传播究竟有多少可信度,
太史公东西南北中的艰苦探索精神固然可嘉,
但是我们
还是心存疑惑:
太史公足迹所至,
北到燕山脚下,
南游长江流域,
西行宁夏甘 肃,
东往黄海之滨。
结果所到之处,
到处都有五帝活动的足迹,
到处都有五帝 的故事,
也就是说在后来秦汉的大一统版图上,
几乎每一处都有黄帝和他的子孙们筚路蓝
缕、披荆斩棘创业的履痕。王国维说《五帝本纪》
“其术甚为谨慎”但结合新石
器时代的生产 力水平,
考虑到黄帝家族传承流播的可能途径,
还有当时人类在生
活质量极其不高的情 况下的短寿事实,
我们实在不能相信太史公撰写的这段上古
史的真实性。
在 这个漫长的两千纪岁月之中,夏朝
470
年,目前没有文字发现。商朝
513
年,仅有甲骨文还是商朝晚期的而且只记录了商王朝的简单历史。周朝
823
年,
除了 金文和籀文就是西周的《诗经》
、春秋的《论语》
、
《左传》和《国语》了,
《尚书》的《虞舜》篇中的《尧典》和《舜典》是战国末期和秦汉人后补的。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