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家谱(之二)

玛丽莲梦兔
665次浏览
2021年01月24日 03:16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外贸实习报告范文-给远方小朋友的一封信

2021年1月24日发(作者:87版红楼梦)
关于家谱(之二)






何谓家谱

家谱是指记载一个家族世系及有关事迹的书籍。家谱的起始
与氏族 门阀制度有重要关系。自魏晋以后,谱牒之学大盛,
一些士族门官都以此互为夸耀。郑樵《通志·氏族略 》
:“自隋
唐而上,官有簿状,家有谱系。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
婚姻必由于谱系 。”“所以人尚谱系之学,家藏谱系之书。”据
统计,
《三国志》裴注中所引谱牒便有十余种。 魏晋时贾弼
曾广集群族
18

116
郡族谱,共
712卷。但隋唐及其以前
的谱牒早已亡佚殆尽,宋、元及明代的家谱也所存寥寥。现
在能见到的 ,主要是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家谱。家谱的名称很
多,
大体唐以前多称家谱、
家传,也有叫家牒、
世传和谱的,
宋代又有宗谱或族谱之谓。到了明代,特别是清代以后,名称更多,如宗谱、世谱、世牒、家谱、家乘、家记、家志、
谱录、谱略、大宗谱、瓜瓞谱等。有的家 谱按照纂修时序,
更标明初谱、老谱、新谱、近谱、续谱。至于合同姓数族为
一编的往往称通谱 、统谱、全谱、会谱、大同宗谱。支谱、
分谱、
房谱或近谱,
则限于一房一派,
范围要小得多。
此外,
还有象清朝皇帝爱新觉罗氏的家谱,叫做《玉牒》和《星源
集 庆》


从明清两代情况看,不论著姓大族,或是支系旁派,几乎每
地每一姓 氏都要修造家谱,甚至连一些少数民族如回族,以
及满族显贵、蒙古名门等,
也纷纷修谱。中国向有“三十年为
一世”的说法,
故家谱多规定三十年重修一次,
也有超过三十
年或不足三十年的。
这些,
均使家谱不仅有其地区广的特点,
而且在时间上有 它的延续性。

家谱的产生

家谱是人类以血缘为核心亲缘关系的投影,若从 人与群体联
系观念形成的角度考察,起源相当久远。现在人类学研究的
成果已经表明:在人类进 入文明社会以前,血缘关系是人类
群体最初、
也是最重要的纽带。
人类最初出现的群体 是“榛榛
狉狉、群居袭处”的原始群,此时但知其母,不知其父,纯是
浑然之群。按照古人类研 究得出的结论:在人类存在的三百
多万年历史中,约有二百九十万年是处在原始群时期,到了
距 今十多万年时才开始产生氏族制度。浑然的原始群,开始
分为若干小群,而且演进愈深,分析愈细,辨别 亲疏的族群
观念也随之产生,
“故人之相仁遇也,
始于知生我之母。
知有母,
则知有与我同母之人焉。
由此而推之,
则知有母之母焉;
又知与有母 同母之人焉。
亲族之关系,
盖由此而昉也。”这也
就是后来作为家谱核心和基本内容世 系的萌芽。

血缘亲疏的辨析,族群世系的认同,应是谱牒产生的根源,
口述口传的世 系,
正是家谱滥觞。
古有“瞽矇主诵诗,
并诵世
系”之说,吕思勉考证,“瞽 矇之职,盖尚在小史之前。”可见
了在文字家谱出现之前,确有口述家谱的存在。我们追溯家
谱 产生的源头,可以发见家谱(严格地说只能是口述族群世
系)
、最初的功能就是辨析亲疏,凝聚 族群,优化生育,即
所谓“亲亲以相及”。此后万变不离其“别”与“聚这两个基本功
能的,但 随时代推移,社会制度不同,其具体内涵和所起作
用也不一样。”

家谱发展及其功 能嬗变的脈络,大致可分为周代、两汉、魏
晋南北朝、隋唐和五代以后几个阶段。

周 代实行的是宗法封建制度:“宗者,
尊也。
为先祖主者宗人
之所尊也。”《白虎通义》
:“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称者为
小宗。”《礼记·大传》“族”本来只是有血缘关系的群体 ,并无
尊卑主从之别;而进入队级社会,便有了“宗”,也就是在亲
族之中奉一人以为主,主者 为尊并有特权,他死了则由宗子
继承。这样,家谱别亲疏、明统系的功能渗进了主从尊卑队
级特 权,为宗法封建政治服务的内容。
《周礼·春官》载:“小
史掌邦国之志,奠系世,辨昭穆。” 郑康成注云:“系世,谓
帝系,
《世本》
之属是也,
小史主定之”。
“辨昭穆者,
帝系
《世
本》之中,皆自有昭穆亲疏,故须辨之云。”由此可见:周代< br>的家谱《世本》之类,是属于以周天子为首的周室宗族的,
它所明的统系,是周宗室的帝王统系; 所辨的亲疏,是尊卑
贵贱的亲疏。所以,周代的家谱完全是为推行宗法分封,巩
固周王朝统治服 务的。


周代的宗法分封制度,经过春秋战国战火“礼崩乐坏”趋于瓦
解, 特别是秦王扫除六合,旧的贵族“公侯子,失其本系”到
了汉高祖刘邦“徒步有天下”,宗族组织由兴到 衰,由破坏到
重建,到东汉时已由世族和宗族代替了。两汉时期的政治,
基本是世族地主占统治 地位,
刘邦尚官,
“命官以贤,
诏爵以
功”,
君统与宗统开始分离。
所以,
两汉的家谱功能是为恢复、
复建宗族和形成、巩固世族的统治服务。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是士族政治、
魏立九品中正制,“上品
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选官品人,婚姻嫁媾,士庶分明,尊
卑严格,“官之选举,必由簿状;家之婚姻,必由谱系”,因
而维系门阀制度的家谱特别兴盛。此时的家谱成了政府选举、
士族出仕、门第婚姻的根据,同时也成为 士族政治服务的工
具。正因为家谱对于人们的社会地位、发展前途、社交层次
有如此重大的作用 ,造假的现象应运泛滥起来,由“尚官”“尚
姓”“至于”“尚诈”,这是利益驱动所致。


由于北方战乱频繁,大量中原人口南迁,经济中心南移,五
代以后江南庶族地主势力 抬头,特别是宋明清商品货币经济
的发展,城镇商业繁荣和商帮的出现,推动着社会权力的进
一 步下称,
士族宗族也向平民宗族发展。
五代以后“取士不问
家世”,庶族知识分子可以 通过科举出仕:“婚姻不问门阀”,
新兴的地主、商人在社会上获得了应有地位。家谱由于失去
了以前的政治功能也由官修变为私修,内容也就更加广泛丰
富,它的功能也由政治功能向发挥社会功能的 方向发展。具
体地说,私修家谱通过姓氏原始、迁徙本末、世系渊源的展
现,起着追溯宗、联宗 收族,维系和强化作为社会群体的宗
族和家庭的作用。

总之,家谱的产生与发展,同 社会群体氏族、家族、家庭相
联系,它的功能是随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的变化而嬗变,从
社会功 能至政治功能再回归到社会功能,自有文字家谱以来,
总的发展趋势是由贵族而士族而平民,维系和凝聚 的人群也
越来越广。

家谱的主要内容

明清以来的家谱,其格式均 沿袭于宋代,以苏洵所创体例为
本。
每部家谱大体多由谱系、
朝廷恩荣、
祠宇 、
家墓、
传志、
艺文等几方面组成。
谱系是家谱最主要部分,
包括族 姓源流、
世系谱表、
移住始末等。
朝廷恩荣对凡科举中式、
受命制诰,
或“忠义”耆老以及节妇烈女等人物,一一加以载录。祠宇类
记载祠堂及有关族规、家训、族产、义庄 、义田等。家墓则
指明该族祖先坟墓所在。
传志和艺文收录族人行状、
墓志铭、
传赞及其有关诗文等著述。家谱中还往往配以图表,如世系
图、世系表、祖先像、家庙图、义庄图、坟 墓图等等。

一、姓氏源流


姓氏源流就是同一族得姓的来源与变 迁,中国人的姓氏渊源
大多很古老,假若没有古书或旧谱的记载,后人就很难考究
得清楚。从一姓到一国一家,
不能不知晓自己根源来自何处,
认清自己的姓氏来源。每套《家谱》都 详细介绍了本姓氏源
流,使之世代继承,将族系根缘流传千百年。

中国姓氏经过改朝 换代,战乱,迁移,以及避讳改姓、避难
改姓、复姓改为单姓等历史不断演变,姓氏变得更为复杂,其真正的出处、源头需要详细考证,
《家谱》进行了详细记
载。对姓源的追根溯源,大都追 附到三皇(伏羲、女娲、神
农)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帝、舜帝)或先秦、汉、
唐的皇胄 名宦。如陈姓皆称为舜帝之后;入闽陈姓称是南朝
陈武帝后裔;林姓皆称为殷商比干之后,入闽林姓称是 晋安
郡王林禄后裔。王姓称是周文王之后为姬姓之王,舜帝之后
为妫姓之王,比干之后为子姓之 王,入闽王姓称是闽国王后
裔;蔡姓称为周武王之弟叔度之后;吴姓称为周太王之后,
受封于吴 ,
以国名为姓;
李姓称其始祖为皋陶,
东夷族首领,
虞舜时世袭大理之职,以 理(李)为姓,入闽李姓称是唐高
祖之后;黄姓称其始祖为夏禹时东夷部落首领伯益,后封国
于 黄,以国名为姓;张姓称为黄帝之后,其始祖张挥,也有
奉西汉留侯张良为始祖的;封建时代,许多姓氏 为了抬高自
己的门第和郡望,习惯于与名人扯上关系,或追溯到某皇帝
作自己的祖先。
却不知道这影响了血缘的纯正和确实性。
《家
谱》
中有“叙本系、
述始封”的 传统,
它的目的也在于“明世次、
别亲疏”,以及考订姓氏源流。
《家谱》有记载姓氏 的一章,
叙述家族得姓的来源,或是家族因某种原因改姓的历史。所
以《家谱》中的姓氏源流是 明辨家族血统的证明文献。有些
族姓谱牒中世系及功名的记载也有可考究之处,以及官职名
称与 史实不符。有的族谱对祖先的追溯认同过于牵强附会,
造致与同姓族谱所载史料相矛盾等等。类似上述列 举的疑误
问题在各族姓谱牒中或许亦存在。然而由于年代久远,一些
问题难以考究,且各族姓出 于家族在社会上的荣誉和名望的
需求,其后人也就不再深究。

二、堂号
< br>堂号是一个姓氏的特殊标识,它能显示姓氏发源的地缘关系。
在家谱中,堂号具有联系姓氏与宗族 关系的意义,也是后代
寻根问祖的重要线索之一。


堂号名称一般取自于郡 号名或为纪念家族史祖或名人而自
创。一般来说,堂号多取自于郡号名,郡是秦、汉时期对行
政 区域的建置,
郡号名又取自于郡名,
或诸侯国名,
地方府、
州、县名。随着姓 氏家族的发展壮大,就出现了以各姓氏名
门望族发祥地的郡名作为郡号的由来。

大家 族日久人众,或是遇至天灾连年之时,族人就会因迁徙
流离,而散布各地。于是就有了在“总堂号”之下 ,再加入“分
堂号”名称的方法。“总堂号”代表家族(姓氏)的发祥地,寓
后人以不忘本源, “分堂号”则是族人迁徙至新地,成为当地
有名望家族后,
以该地的郡号作为堂号,
“ 总堂号”和“分堂号”
统称为“郡望”。因为各族姓基本上都是以郡名作为自己家族
的郡号,所 以就有了若干姓氏同为一个堂号的现象。例如:
王,胡这两个姓的郡望都是“清河堂”。


堂号名称的另一出处:自创堂号,乃家族中人自立的堂号,
该堂号名称一为有别于各 姓氏的分支别派,二为铭记祖先或
名人的公德事迹或教诲。例如:杨氏的“四知堂”寓意“天知、
地知、我知、子知”的为人风范。

三、世系表

作为家谱中最重要的内容 ,“世系表”,简而言之,就是说明
一个家族成员,如:父子、兄弟间的相互关系,写清楚祖先
后代每一个家族成员名字的图表。它有四种基本的记述格式:
欧式、苏式、宝塔式和牒记式。

欧式:又称横行体,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立的。欧式的特
点是:
世代分格,
由右向左横行,
五世一表,
用起来很方便。
欧式中,每个世代人名左侧都有一段生平记 述,介绍该人的
字、
号、
功名、
官爵、
生辰年月日、
配偶、
埋葬地、
功绩等。

苏式:又称垂珠体,是北宋文学家苏洵创立的。苏式世系 表
的特点是:世代直行下垂,世代间无横线连接,全部用竖线
串连,
图表格式也是由右 向左排列的,
主要是强调宗法关系。

宝塔式:顾名思义,就是将世代人名象宝塔一样 ,由上向下
排列。
宝塔式采用横竖线连接法,
竖线永远处在横线的中间,
这对 人多的大家族来说,因人名不可能排在同一页纸上,兄
弟之间长幼关系不清,会为写谱、看谱带来很多不 便。


牒记式:不用横竖线连接世代人名间的关系,而是纯用文字
来表述这 种关系。
每个人名下都有一个相关的简介,
如:
字、
号、功名、官爵、生辰年 月日、埋葬地、功绩等。牒记式的
世系形式固定,次序分明。


以上四种世 系表形式都各有特色,这是一般族谱中比较常见
的世系表,但也有其它的变化,在记述家族世系表时,可 根
据掌握材料的多少、家族成员的多少等灵活采用。总之,世
系表要易看易懂、内容真实、层序 分明。


四、家训

家训也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传统宗 族教育起了很
大的作用。远古时代,人类社会经历了氏族、家族、家庭的
变迁,这些都是形成一 个国家的基石。在国家不安定和国法
不明确之际,家训即可发挥稳定社会秩序的力量。家族为了
维持必要的法制制度,拟定一定的行为规范来约束家族中人,
这便是家法家训的最早起源。
< br>自汉初起,家训著作随着朝代演变渐丰富多采。家谱中记录
了许多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
成为人们的治家良策,
成为“修
身”、“齐家”的典范。例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节 俭
持家思想,今天看来仍有积极意义。在家谱中有不少详记家
训、家规等以资子孙遵行的。当中 ,最为人称道的名训,如
颜氏家训、朱子治家格言等,至今脍炙人口。家训之所以为

外贸实习报告范文-给远方小朋友的一封信


外贸实习报告范文-给远方小朋友的一封信


外贸实习报告范文-给远方小朋友的一封信


外贸实习报告范文-给远方小朋友的一封信


外贸实习报告范文-给远方小朋友的一封信


外贸实习报告范文-给远方小朋友的一封信


外贸实习报告范文-给远方小朋友的一封信


外贸实习报告范文-给远方小朋友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