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文明话雷泽--
别妄想泡我
944次浏览
2021年01月24日 03:19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手机短信祝福语-烧烤作文
千古文明话雷泽--
千古文明话雷泽--
-
李
永
文黄河发源于昆 仑山脉,
涛涛东流,
可以相象,
黄河中下游的薮泽,
一定是星罗其布。
《禹贡》记载济水流域独多,仅山东西部、河南东部方
300
余里之中就有薮泽六处,即山东 鄄城县南境的雷泽,钜野县
北的大野泽,菏泽市的菏泽,河南滎泽县南的滎播及商丘东
北的孟潴 ,
中牟县西的圃田。
明王船山氏
《书经稗疏》
“九泽”
条云:“大陆 一,雷夏二……”。可以说雷泽在诸多泽中是最
著名的。雷泽又称雷夏泽,最早见于《尚书·禹贡》:“雷夏即
泽,澭、沮会同。”《史记。夏本纪第二》也同此说。上古时
期的雷泽,浩淼无 际,它的成因是由澭、沮水汇合而成。唐
孔颖达曰:“洪水之时,高原亦水,泽不为泽,雷夏即泽,高< br>地水尽,此復为泽地。于泽之下言澭、沮会同,谓二水会合
而同入此泽也。”清胡谓在“雷夏既泽 ,澭、沮会同”条下说:
“澭者,
河澭水也。
其意以瓠子为澭,
此则在兖域。
韩汝节谓:
‘而兖州自有澭、沮’,其说是也。……而诸儒皆莫之考,
妄引
他 水,于经奚当焉。”胡谓又说:“窃谓澭、沮皆济水所出,
而河不与焉。
何则?济性劲疾,故屡伏屡见,
皆自平地涌出。
于荥播、陶丘之外复有此二源。
《唐书·许敬宗传》 云:‘济、
濮
(水)而至曹、濮
(州)
,
散出于地合而东’。
雷泽县在曹、
濮之间,而澭、沮出其西北,其为济水无疑。”
东汉经学家郑玄也同此说。南朝梁裴骃《史记集解》引
郑玄云 :“澭水、沮水相触而合,入此泽中。”但是,雷泽历
经了数千年沧海桑田的巨变,到唐、五代因澭、沮 水源头淤
塞,雷泽也逐渐消亡。王晦叔云:“《九域志》濮州有沮沟,
既《禹贡》澭沮会同者, 而源杳无踪迹。盖五代以后,河流
经此,荡灭无存也。今州境有古黄河两道:一在州北,自开
州 流入,又东北经范县界,此东汉时流经,至唐宋皆行之;
一在州东
60
里,自曹州流入 ,又北入范县,此五代以后决
河所经也。州东南
90
里有成阳故城,与曹州接界,其西 北
有雷泽县,
泽在县之西北,
二源又在泽之西北,
去县
14
里。
河旧行州北,距二源颇远,故得无恙。迨梁末,段凝决河水
以限晋兵,而决口日大,屡为曹 、濮患。宋太平兴国
8
年,
天禧
3
年河决,
皆泛滥曹、濮间,
二源适当其冲,
为河所陷,
久之河去而空窦淤塞,
水不复出矣。< br>”于是,
历史悠久的雷泽,
也随之从地域上消失了。
历史上的古雷泽遗址在哪里?
《地理志》云:“雷泽在济阴城阳县西北。”《括地志》
云: “澭、沮在雷泽西北平地。”《集解》引郑玄云:“雷夏,
兖州泽,今属济阴。”“雷泽在成阳。”又云 :“濮州雷泽县本汉
成阳,在州东南九十里。”(
《元和志》少一里)
。
《续 山东考
古录》
则云:
“成阳城当在今州东南九十许里,
与菏泽接界处。
”
《正义》云:“泽在雷泽县西北也。”《水经注》云:“其泽薮
在大成阳县故城西北十余里 ,昔华胥履大迹处也。其陂东西
二十余里,南北十五里,即舜所渔也,泽之东南即成阳县。”
《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
云:
“雷泽在濮县东南,
接菏泽县界。
”
《禹 贡新解》载薮泽表云:“雷夏(兖)
,今涸,在山东濮县
东南。”《中国历史地名辞典》则云: “雷夏泽,一名雷泽,
在今山东菏泽县东北。
”繁琐引摘诸文献资料,
其本意是求证< br>雷泽的方位所在,以上文摘,大体说法一致。文摘中的古雷
泽县即汉成阳,在今鄄城县东南境。成 阳城故址经考证在今
菏泽市东北胡集。隋开皇十六年置濮州,治鄄城(今鄄城县
旧城镇)
。至明景泰三年(
1452
)因河患徙治王村,即今河
南范县濮城镇。民国二年(< br>1913
)改称濮县。可以较准确的
说,古雷泽的地望在今菏泽市胡集西北十余里,在今 范县濮
城镇东南七十里之间。即雷泽全在今鄄城县东南境内。雷泽
的大体位置在今鄄城县的闫什 、彭楼、郑营一带。
雷泽著名天下的 原因之一,就在于雷泽本身的神话传说。
《山海经》说:“泽中有神,龙首而人颊,鼔其腹则雷。”故< br>曰雷泽。
《淮南子》亦说:“雷泽有神,龙身人首,鼔其腹而
熙。”《五帝本纪·正义》 引《山海经》则说:“鼔其腹则雷。”
现代人不会相信会有雷神,但在上古时代人们对变化莫测的
雷电观象尚不理解,于是把雷泽中出现的雷电自然现象加以
神化,成为心目中的雷神。据胡集出土的明 代重修《关王庙
碑》载,元代关王庙侧还建有雷王庙,可见人们对雷神的崇
拜。王充《论衡·龙 虚篇》说:“雷龙同类。”因此,雷神亦就
是龙神。
更为神奇的是,
人祖伏羲则生在雷 泽。
《竹书记年》
说:“太昊之母居于华胥之渚,履巨人迹,意有所动。虹且绕
之,因 而始娠,生帝于成纪。”《路史·后纪一》说:“帝女游
于华胥之渊,
感地而孕,
十三 年生庖牺。
”司马贞
《补史记·三
皇本纪》
:“太昊庖牺氏……母曰华胥,履 大人迹于雷泽,而
生庖牺于成纪。
”
《诗含神雾》
释意的更清楚,
“ 大迹出雷泽,
华胥履之,生宓牺。”庖牺、宓牺即伏羲太昊。伏羲的母族是
华胥氏。
《 列子·黄帝》
云:
“华胥之国在
州之西,
台州之北,
不知 斯齐国几千万里,盖非舟船足力之所及,神游而已。”
伏羲之母如何来到雷泽不得而知,但是,伏羲生在 雷泽不但
有文献记载,而且传说了几千年。伏羲是东夷族人,乃是史
学界所公认的。伏羲有龙的 遗传基因,所以说他是龙的传人
应合情合理。
《竹书纪年》笺按:“伏羲蛇形人首。”《北堂书
抄》云:“太昊蛇形人首。”《路史·后纪一》亦云:“太昊伏羲
氏……龙身牛首。
” 女娲与伏羲传为兄妹关系,
其形象也是龙
身人首。
《路史·后纪二》云:“女皇氏女娲 ……蛇身牛首。”
司马贞《史记·补三皇本纪·索隐》云:“女娲氏亦风姓,蛇首
人身,代宓牺 而立,号曰女希。”《太昊纪下·女皇氏》载,
女娲生于“承匡”,“承匡”,山名,今属山东济宁。< br>《寰宇记》
云:“女娲生处,今山下有女娲庙。”济宁距鄄城雷泽相近,
可以说雷泽是伏 羲、女娲的诞生地及祖族圣地,鄄城雷泽是
中华龙的传人的发源地之一,应无疑义。
雷泽著名天下的原因之二,与上古五帝中的尧、舜在此
活动与生活有关。
帝尧,名放勋,姓伊祁氏。系轩辕氏黄帝五世孙,父帝喾,母庆都。汉《成阳灵台碑》载尧母:“游观河滨,感赤龙
交而生尧。”《皇览》说:“(尧)甲 申岁生于三阿南伊长儒
家。
”相传在今鄄城境。
尧年十二佐挚封于雷泽南畔的陶,十
五改封于唐。
《尚书》传谓尧初为唐侯,后为天子都陶,故
曰陶唐。
《 群经义证》
:然则尧初居唐,及陟则居陶,故举其
终始而称之曰陶唐氏。陶,即今定陶县。尧七 十岁曾到雷泽
东北的吉山访隐士许由,又到历山访舜,最终将帝位禅让给
舜。
《竹书纪 年》云(尧)八十九年,作“游宫于陶”。次年“帝
游居于陶”,一百年又“帝陟于陶”。尧去世后,< br>《吕氏春秋》
载:“尧葬于谷林,通树之。”《帝王世纪》载:“尧葬济阳成
阳西北四十 里。
”
《水经注》
亦载:
“今成阳西北二里有尧陵,
陵南一里有尧母 庆都陵,于城为西南,称曰灵台……城西五
十余步中山夫人祠,尧妃也。”《括地志》载:“尧
陵在濮州
雷泽(县)西三里。”宋熙宁元年濮州知州韩铎言:“尧陵在
本州东雷泽县谷 林山。”明王道《濮州帝尧陵祠碑》载:“竹
林本谷林,其为尧陵也,盖无疑矣也!”《大清一统志·唐 尧
陵》载:“自金末河决,尧祀移于东平州芦泉山之阳,然尧陵
自在谷林,
不在东平。
陵高四丈五尺,
宽二十余丈,
上有庙。
”
《通鉴》
亦载:< br>“帝
(尧)
崩于成阳,
故城在今山东曹州濮州。
葬谷林。”《曹州府志 ·舆地志》载:“尧陵在(濮)州东南六
十里旧雷泽城西二里,陵高四丈五尺,宽二十余丈,南一里有尧母庆都陵,尧陵东,城西五十余步有中山夫人祠,尧妃
也。”《通志》载尧陵原立有汉《修尧庙 碑》
、
《帝尧碑》
。今
鄄城县城南
7
公里处谷林尧陵乃存明 嘉靖二十四年(
1545
)
《尧陵祭文碑》
及清光绪二十九年
(1909
)
《帝尧陶唐氏墓》
碑。帝尧一生多在雷泽畔执政与生活,死后葬在雷泽 西二里
的谷林。
尧“修身而后齐家,
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平天下”
为治国的准则。尧弘扬美德,敦睦九族,亲近百官,团结天
下诸侯。尧治历法,选贤能,以天下为公, 以百姓为重,推
位让国,
传贤而不传子。
人们为了纪念帝尧,
天下到处建庙,
但是,“尧王虚葬八百墓,唯有真身在谷林”,乃是不争的事
实。
(尧王墓在鄄城县富春乡)
尧子丹朱死后也葬于鄄城县旧城镇,
《明兵部尚书 苏祐
曾作《重阳后二日登丹朱阜》诗载于州志。今地为河南范县
辛庄乡丹朱村,遗址尚在。
雷泽是圣地,其故土还造就了一位父系社 会部落联盟杰
出的领袖,那就是帝舜。
《史记》载,舜的父亲曰瞽叟,“瞽
叟姓妫,妻 曰握登,见大虹意感而生舜于姚墟。”《孝经援神
契》亦曰:“舜生于姚墟。”《竹书纪年》同样记载: “生舜于
姚墟。
”姚墟在哪里呢?姚墟就在古雷泽东畔。
东汉应劭在
《地理志》注释中说:“姚墟与雷泽近,后世称为姚城。”《括地
志》
:“姚墟在濮州雷泽(县 )东十二里。”《元和郡县志》也
有同样的记载。唐玄宗、武则天时宰相姚崇奉旨巡查,东至
雷 泽平阳,亲到姚墟拜谒,并做《姚墟记》
,文曰:“姚墟何
方?皆曰:
“西二里姚屯阝 是也。
”文中的平阳,
即古成阳,
(今
菏泽市胡集)
。也就是说菏泽 胡集西二里,今属鄄城县闫什
镇姚刘庄则是古姚墟遗址。舜生姚墟即此。笔者有幸拜读了
清学者 姚挀宗所修《姚氏百世宗谱》
,其序云:“吾宗得姓之
始,自大舜居姚墟,因以为氏,是姚即舜 裔也。”又云:“遍
探全国各省姚氏祖源,
源远流长,
上推虞舜。
”几千年的 变迁,
姚墟已没有上古时的本来面目,但是《姚族宗谱》有证,帝
舜后裔有人,已是铁的佐证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