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常识
别妄想泡我
987次浏览
2021年01月24日 03:20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杨广的诗词-布什演讲
语文古代文化常识
一、古代科举考试(从隋代至明清)
:
A
童生试,也叫“童试”
,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相公)资格,这样才能参加乡试。
B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 行的一次考试,由秀才参加,考取的叫举
人,第一名叫解(
ji
è)元。
C
会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
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 皆可
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D
殿试,
是科举 制最高级别的考试,
皇帝在殿廷上,
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
以定甲第。录取分三 甲:一甲第一名称状元(鼎元)
,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
探花,合称“三甲鼎”
;二 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的称号。
正式科举考试,时间每年一次,地点府(州)县,应试者儒生、童生,获取功名
秀才。
乡试,时间三年一次(秋)
,地点省城,应试者秀才,获取功名(举人)第一名
为解元
。
会试,时间三年一次(春)
,地点礼部(京城)
,应 试者举人,获取功名(贡士)
第一名为会元。
殿试,时间会试后同年
4< br>月,地点宫殿,应试者贡士,获取功名(进士)前三名
为状元、榜眼、探花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类: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连登三甲(三元及第)
:解元——会元——状元古代科举考试。
二、人的称谓:
(一)
称字:幼时命名由父亲长辈命名,成 年(男
20
,女
15
)取字沈德鸿字雁
冰,鲁迅字豫才。
(二)
称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年龄不限,
如李白号青莲居士,白居易号香
(三)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 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如
范仲淹称文正,欧阳修称文忠。
(四)
称籍贯:以人的出身地命名,如孟浩然称孟襄阳,柳宗元又称柳河东。
(五)
称官名:以人的官名来命名,如杜甫称杜工部。
(六)
称官地:以人做官的地方来命名。如岑参:岑嘉州
柳宗元称柳柳州
(七)古代帝王对贵族功臣的封赐爵号(位)
:公、侯、伯、子、男(五等)
三、谦称:
1
、
自称:愚、敝、卑、臣、仆
2
、
帝王自称:孤、寡、朕
3
、
古代官吏自称:下官、末官、小吏
4
、
读书人自称:小生、晚生、晚学、不才、不肖
5
、
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用家或舍:如家父、家母、家兄、舍弟、舍妹、
舍侄
6
、
其他自谦词:
尊长者自称:在上
晚辈自称:在下
老人自称:老朽、老夫
女子自谦:妾
四、敬称:
1
、
对帝王:万岁、圣上、天子、圣驾、陛下、大王
2
、
对将军:麾下
3
、
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用令、尊、贤
令: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 )令兄(对方哥哥)令郎(对方儿子)令
爱(对方女儿)
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和物。
尊上(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对方父亲)
尊堂
(对方母亲)< br>尊亲
(对方的亲戚)
尊命
(对方的吩咐)
尊意
(对方的意思)
贤:
称平辈或晚辈。
贤家(指对方)贤郎(对方儿子)贤弟(对方弟弟)
仁: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
4
、
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唐以后称岳父为丈人,又称泰山。妻母为丈母,又
称泰水。
5
、
称谓前加
“
先
”
表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
称死去的父亲:
先考、先父。
称死去的母亲:先妣、先慈。
已死的有才德的人:先贤。
死去
的帝王:先帝。
6
、
君对臣敬称:卿、爱卿。
7
、
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
“
圣
”
表敬称,
“
孔子
”
为
“
圣人
”
,
“
孟子
”
为
“
亚
圣
”“
杜甫
”
为
“
诗圣
“
圣上
”
、
“
圣驾”
。
五、特殊称谓:
1
、
百姓的称谓:布衣、黎民、庶民、苍生、氓。
2
、
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
伯(孟)是老大,仲是老
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
3
、
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
贫贱之交:贱而地位低下的时结交的朋友。
金兰之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
朋友。
刎颈之交: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忘年之交: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
竹马之交:从小一块长大的异性
朋友。
布衣之交:以平民身份的相交往的朋友。
患难之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
的朋友。
4
、
年龄的称谓:
垂髫:三四岁
——
八九岁。
总角:八九岁
——
十三四岁。
及笄:女子
15
岁(女
子成年)
。
豆蔻:十三四 岁
——
十五六岁(比喻人还未成年,未成年的少年时代
称为
“
豆蔻年 华
”
。
)
弱冠:
20
岁
(男子正年)
。
而立:
30
岁。
不惑:
40
岁。
知
天命:
50
岁。
花甲:
60
岁。
古稀:
70
岁。
耄耋:
80
岁、
90
岁。
期颐:
100
岁。
5
、百姓的称谓。常见的有布衣、 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
氓等。
6
、职业的称谓。 如《庖丁解牛》中的
“
庖丁
”
,
“
丁
”
是 名,
“
庖
”
是厨师,表明职
业。
《师说》中的
“< br>师襄
”
和《群英会蒋干中计》中提到的
“
师旷
”
,< br>“
师
”
,意为乐
师,表明职业。
《柳敬亭传》中的
“
优孟
”
,是指名叫
“
孟
”
的艺人。
“优
”
,亦称优
伶、伶人,古代用以称以乐舞戏谑为职业的艺人,后亦称戏曲演员。
六、古代官职任免升降:
1
、
迁:调职、调动,一般指升官;左迁则为降职调动,右迁为升职。
2
、
谪:
降职并远调。
《岳阳楼记》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中的
“谪”
就是贬官。
3
、
拜:授给官职。
如《
(
指南录
>
后序》中的“于是辞相印不拜”
,就是没有接
受丞相的印信,不去就职。< br>
4
、
授:授予官职。
5
、
擢:选拔,提拔。
6
、
除:免去旧职而任新职。
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
《
(
指南录
>
后序
)
》一
句中的“除”
,就是授予官 职的意思。
7
、
罢:罢免、停职。
8
、
免:免除官职。
9
、
黜:废黜,贬退,也用于剥夺王位或太子的继承权。如《国语》
:
“公将黜太
子申 生而立奚齐。
”
10
、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 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
况和调整官职,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
11
、乞骸 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如《张衡传》
:
“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
拜尚书。”
七、三省六部:
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隋唐时, 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
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中书 省长官称中
书令,下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等官职;门下省长官称侍中,下有门下侍郎、给
事中 等官职;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职。尚书省下辖六部:吏
部
(
管官吏 的任免与考核等,
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
)
、
户部
(
管土地户 口、
赋税财政
等
)
、礼部
(
管典礼、科举、学校等
)
、兵部
(
管军事,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
)
、刑部
(
管司法刑狱,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
)
、工部
(
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
。各部长
官称尚书,副职称侍郎,下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职。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
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八、纪年法:
(
1
)
公元纪年法。
(
2
)
皇帝、年号纪年法,庆历四年春。
(
3
)
天干地支纪年法,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
支:
子、
丑、
寅、
卯、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天干地支纪年法)
: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除
10
)
4
,
5
,
6
,
7
,
8
,
9.
,
0
,
1
,
2
,
3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除
12)
4
,
5
,
6
,
7
,
8,
9.
,
10
,
11
,
0
,
1
,
2
,
3
计算方法:用公历年代除以
10
,余数为天干顺序。
用公历年代除以
12
,余数
为地支顺序。
例如:1911
年,农历年号,天干计算时,用
1911
年除以
10
, 余数为
1
,对表
“1”
为
“
辛
”
;地支计 算时,用
“3”
为
“
亥
”
,那么
1911
年为
“
辛亥
”
年,故
“
辛亥革命
”
发生在
1911
年。
九、纪日法。
初一
朔
十五或十六(小月十五,大月十六)
望
十、
纪时法。
日出
5-7
食时
7-9
隅中
9-11
日中
11-13
日昃
13-15
晡时
15-17
日入
17-19
黄昏
19-21
人定
21-23
夜半
23-1
鸡鸣
1-3
平旦
3-5
十一、二十四节气
是我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所引起的
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
把一年三百六十五 又四分之一的天数分成二十四段,
分列
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这就是 二十四节气。每月分为
两段,月首叫
“
节气
”
,月中叫
“< br>中气
”
。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顺序为:
正月
立春、雨水
二月
惊蛰、春分
三月
清明、谷雨
四月
立夏、小满
五月
芒种、夏至
六月
小暑、大暑
七月
立秋、处暑
八月
白露、秋分
九月
寒露、霜降
十月
立冬、小雪
十一月
大雪、冬至
十二月
小寒、大寒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歌谣:
“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
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
古诗文中常用二十四节气来 纪日,如《扬州慢》
:
“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
”
夏至白天最长 ,冬至白天最短,因而古人称夏至、
冬至为至日,这里指冬至。
十二、其他
岁寒三友:松、竹、梅。
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
文人四友:琴、棋、书、画。
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四库全书:经、史、子、集。
《诗经》
“六义”指:风、雅、颂(分类 )
、赋、比、兴(表现手法)
。
桂冠、鳌头、榜首、问鼎、夺魁:第一。
三纲五常:
“三纲”
: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
“五常”
:仁、义、礼、智、
信。
“四书”
“五经”是儒家的主要经典:
“四书”即《论语》
《孟子》
《中庸》
《大学》
;
“五经”指《诗》
三皇:天皇、地皇、人皇或伏羲、女娲、神农;
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五金:金、银、铜、铁、锡。
五味:酸、甜、苦、辣、咸。
五行:金、木、水、火、土。
古代的学校有庠、序、太学等名称,明清时最高学府为国子监。
三教九流:“三教”
:儒教、佛教、道教;
“九流”
: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
名家、墨家、纵横家
【讳称】古人对“死”有许多讳称,主要的有:
(1)
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称:薨、崩、百岁、千秋、晏驾、山陵崩等。
(2)
父母之死称:见背、孤露、弃养等。
(3)
佛道徒之死称 :涅檠、圆寂、坐化、羽化、仙游、仙逝等。
“仙逝”现也用于
称被人尊敬的人物的死
(4)
一般人的死称:亡故、长眠、长逝、过世、谢世、寿
终、殒命、捐生、就木、溘逝、老、 故、逝、终等。
【课堂训练】
1
、古代以伯、仲、叔、季表示 兄弟间的排行顺序,古人字前常加排行次序,父
之兄称“伯父”
,父之次弟称“仲父”
,仲父之弟称“叔父”
,最小的叔父称“季
父”
,后来伯仲之弟统称“叔父”
。古代称为“伯夷”
、
“仲尼”
、
“叔向”
、
“季路”的四人,正确的排行顺序是:
(
)
A
、老大、老二、老三、老四
B
、老大、老二、老三、最小
C
、老二、老三、老四、老大
D
、老三、老四、老大、老二
答案:
B
解析:
伯为老大,
仲为老二,
叔为老三、季排最小。
从史实看,
除以
“季”
为末子外,
伯仲以外叫“叔” 的为多。例如,周武王分封诸弟皆称“叔某”
,因为他是老二。
如“伯夷”
、
“仲尼”
、
“叔向”
、
“季路”
,
正确的排行顺序是
:
老大、老二、老三、
最小。
2
、中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即干支纪年法、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帝王年
号纪年法和年号干支兼用法。下列以“年号干支兼用法”为纪年方法的是:
(
)
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②“庆历四年春”③“壬戌之秋,
七月既望”④“天启壬戌秋日”⑤“淳熙丙申至日”
A
、
①
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④⑤
答案:
D
解析:
①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如《廉颇蔺相如列传》< br>:
“赵惠
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指赵惠文王在位十六年。
< br>②年号纪年法。
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
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
并以年号纪
年。如《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
,即宋仁宗赵祯的即位四年。
③干支纪年法。
如
《赤壁赋》
:
“壬戌之秋,
七月既望”
,
“壬戌”
指公元
1082
年。
④年号干支兼用法。纪 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如《扬州慢》
“淳熙丙申
至日”
,
“淳熙”为 南宋孝宗赵昚
(sh
è
n)
年号,
“丙申”是干支纪年,即公元1173
年。
⑤《核舟记》
“天启壬戌秋日”
,
“ 天启”是明熹宗朱由校年号,
“壬戌”是干支纪
年,及公元
1622
年。
3
、生肖文化是一种中国特色的时间文化,是用十二生肖(又叫十二属相)与十
二地支相配的一种计时系统。将十二生肖即鼠、牛、虎、兔、龙、蛇、马、羊、
猴、鸡、狗、猪,依次分 配于十二地支,形成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