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下五千年(历朝简介及版图)

余年寄山水
913次浏览
2021年01月24日 03:41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2015安徽高考作文-怎样写作文

2021年1月24日发(作者:waitforyou)

中国上下五千年
(
历朝简介及版图
)
代表。其中,发现 了大量青铜器、陶器及大面积宫殿遗址群。由此看来,夏朝已由石器时代进入了青铜器时代,并且掌握了
冶金与铸造技术。与石器时代相比,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据传说,酿酒 业也是由
夏朝开始的。《世本
.
作篇》有“伐狄作酒”的记载。)另外,从一些古典籍 中我们可以看到,夏朝已经采用干支纪年,并
且出现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夏时”,这都是当时科学文化 水平的见证。





夏朝共经历十三世、十六王,他 们分别是:禹—启—太康—仲康—相—少康—杼—槐—芒—泄—不降—扃—胤甲—孔
甲—皋—发—夏桀, 前后约四百七十一年。夏王朝是一个古老的王朝,虽然距我们已经四千年,但关于夏的一些传说至今还
广 为流传。由此可见,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夏作为上古三代的开始,为华夏文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可以说 ,没有
夏朝就没有此后中华民族的三千多年光辉灿烂的文明历史。


夏朝的疆域





夏朝的疆域西起河南省西 部和山西省南部;东至河南省、山东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处;南起湖北省,北至河北省。当
时夏的势力延 伸到黄河南北,甚至长江流域。夏王朝建都阳城(今河南省登封的东部)、酌鄩(今河南省登封的西北部)、安邑(山西省夏县西北部)等地。


夏朝的科学技术






在夏代,农业文明到了很高的程度,传说禹的大臣仪狄开 始造酒,夏王少康又发明了秫酒的酿造方法。为了适应农业
生产的需要,探索出农事季节的规律,现代仍 旧流行的有时称为夏历的农历就是那个时代发明的。畜牧业有一定发展。有一
大批奴隶从事畜牧工作,还 有一些专门从事畜牧业的氏族部落。马的饲养得到很大重视。此外制陶业在夏代可能已经成为一
个独立的 极为重要的行业。至于青铜器,中国已经发现了二里头文化的铜刀。如果二里头文化被认为是夏朝时期的文化,那
么这件青铜器就是夏朝时期的。夏朝人使用的工具都是以石器为主。夏朝都城出现了车,但还不能确认是 人力车还是马车,
因为车辙只有
1
米宽,和商朝的
2
米宽车辙不同, 商朝已经确认使用马车了。

夏朝(前
2033?-

1562?< br>)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王朝。



夏朝(前
2033?-
1562?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王朝。





四千多年前,夏部落首领禹因治水有功,得到了虞舜的重用并最终将部落联盟首领之位禅让于 他,是夏王朝的开端。
大禹死后,其子启即位,即历史上所谓的“大禹传子”,宣告了部落联盟“禅让制 ”的结束和封建世袭制的开始。然而夏的
统治并不巩固,启在位的时代就发生了伯益叛乱;启之子太康也 治国无方,当政期间更是战乱纷纷,最后被东夷的后羿夺取
了统治权,
史称“太康失国”。后羿与太康相同,
也是一个无能的统治者,
终日沉溺于游猎之中,
将政事完全交与 寒浞手中。
寒浞掌权后,杀后羿而代之,自立为王。而后,太康弟仲康之孙少康与夏朝遗臣伯靡联手,起 兵打败寒浞,恢复夏朝的统治
地位,史称“少康中兴”;夏朝的统治这才得以巩固,进入了国势向上的相 对稳定时期。自少康以后的杼、槐、芒、泄、不
降、扃、胤甲等八代的统治,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到夏 代的第十三个国王孔甲执政,夏朝开始走向了衰亡。孔甲“好方鬼
神,
事淫乱”,
引起 人民的不满和诸侯的叛乱。
夏朝的统治从此发生危机,
只过了四代便导致了亡国之祸。
故而史书记载“孔
甲乱夏,四世而陨”(《国语·周语》)。夏朝的最后一个国王夏桀,是历史上一个有 名的暴君。他在位期间,大量驱使百
姓为其建造了无数的宫室台榭,又大肆兴兵对外征伐,使得诸侯纷纷 离之而去。而这时,黄河下游的一个夷人部落——商在
其首领成汤的领导下兴盛起来。成汤以讨伐暴君夏 桀为名,发动了灭夏的战争;夏桀兵败,死于南巢(今安徽寿县),夏朝
宣告灭亡。





夏朝距今大约有四千年的历史,由于年代久远,加之至今我们仍未发 现任何原始的文献与文字记载,故而,我们今日
了解夏朝只能从一些上古典籍及一些传说中略知一二。近 年来,通过对夏都遗址的考古工作及“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
使我们对夏代的政治、
经济及 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又有了新的认识。
在河南偃师县二里头村发现的二里头文化正是夏朝文化的

1






汤即天乙,姓氏为“子 ”,甲骨文称大乙,后世习惯上称之为成汤,是一位很有修养的商族首领,相传曾被囚于水牢。
他在当选 为首领后,看到夏王朝日益腐朽,夏的暴政已引起众叛亲离,便着手建立新的王朝。首先,以德立威,厉兵秣马,
使临近部落纷纷归附。其次,翦除夏王朝方国葛(今河南宁陵县北)、韦(河南滑县东)、顾(山东鄄城 东北)、昆吾(河
南淮阳南),

“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最后,向夏王朝首都发起 进攻。双方战于鸣条(河南封丘东),夏师败绩。灭夏
后,汤回师亳邑,大会诸侯,正式建立了商王朝, 定都于亳。



商汤立国后,汲取夏代灭亡的深刻教训,废除了夏桀时残酷 压迫人民的暴政,采用了“宽以治民”的政策,使商王国内
部的矛盾比较缓和,政治局面趋于稳定,国力 也日益强盛起来。他对四周的许多国家进行了征伐,取得了一系列胜利。所以
《孟子·滕文公下》
]
记有:汤“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诗·商颂·殷武》也有“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
莫敢不来王”的记载,反映了商王朝在汤的统治下,已经成为强盛的国家。



商汤和左相以后,在处理政务、稳定政局、发展生产等方面,作出了不小的贡献。仲虺死后, 伊尹在政坛上的作用尤其
突出,成了商汤时期重要的辅佐,政坛的一位元老。



商汤死后,因其子太丁早死,由太丁之弟外丙继位;外丙死后,其弟中壬继位;中壬死后,又 以太丁之子太甲继位,太
甲乃商汤之长孙。据《史记·殷本纪》记载:“帝太甲即立三年,不明,暴虐, 不遵汤法,乱德,于是伊尹放之于桐宫。”
太甲居桐宫三年,悔过自责,伊尹迎回太甲而授之政。以后, 太甲修德遵法,诸侯归服,百姓的生活比较安宁。这个故事,
反映了伊尹为贯彻商汤的治国方略、使商王 朝长治久安作出了不懈努力。这个故事流传久远,伊尹也获得了“大仁”、“大
商朝(前
17< br>世纪——前
11
世纪)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 二个重要朝代,
从大约公元前17世纪到公元前11世纪,
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
第一 阶段是“先
商”;第二阶段是“早商”;第三阶段是“晚商”。前后相传17世3
1
王 ,延续600年时间。总的来说,商朝是处于奴
隶制的鼎盛时期,
奴隶主贵族是统治阶级,形成了庞大的官僚统治机构和军队。
奴隶主对奴隶既可以买卖,
也可以随意杀死;
奴隶主死后还要由奴隶殉葬,从商朝帝王显贵们的陵墓中可以看到,殉葬的奴隶少则几十,多则上千。



在商汤灭夏,建立商朝之前,商部落是一个以畜牧业为主的部落,在黄河下游一带 繁衍。商朝确立统治,就在亳(今河
南商丘附近)建都;后来在盘庚时迁都到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 所以商朝一直也称作殷商。商朝的势力范围也大大超过
了夏朝。考古学家从安阳的小屯村发现了大量的甲 骨文,说明殷商时代文字已经得到充分广泛的应用,发展得也比较成熟;
汉字的结构在甲骨文中已经基本 形成。
通过对甲骨文的研究,
使我们对商朝的了解更为详细可靠。
商朝对于天文天象的 记载、
对于干支记时法的运用等在甲骨文上有所反映。商朝的农业和畜牧、养殖业发展都比较快,尤其是 手工业,青铜器的冶炼与

.
造都相当成熟,各种常用的器具和礼器、酒器十分精美。 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重达875公斤,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武王伐 纣”的故事记载了商朝灭亡的过程。渭河流域周部落的首领武王姬发,联合各部落讨伐殷商,而当时统治殷商的商纣王也是一个象夏桀一样的暴君,早已引起人们的忌恨。为了抗击武王,纣王将大批奴隶武装起来,而这 些奴隶却在前
线倒戈,实际上是一次奴隶起义,纣王在惊恐中自焚而死。商王朝灭亡了,被周朝所取代。



商代是继夏朝之后,中国历史上第二个世袭制王朝时代。自天乙(汤) 至帝辛(纣),共十七世、三十一王,前后经历
了将近六百年。



传说商族是高辛氏的后裔,居黄河下游,有着悠久的历史。

舜时,商族出了一位杰出 的军事首领——契。后来商人把
他称作“玄王”,作为始祖,并编出了“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茫 茫”的颂歌来赞美他(《诗经·商颂·玄鸟》)。
太康失国时,契的孙子相土开始向东方发展,《诗经》 上说:“相土烈烈,海外有截”。到夏朝中期,契六世孙冥“勤其官
而水死”(《国语·鲁语上》),商 人“郊”祀之。冥子王亥“作服牛”,向河北发展。到契第十四代孙汤时,商已成为东
方一个比较强大的 方国。《国语·周语下》说:“云王勤商,十有四世而兴”。


2
义”的美名。


国号释义



相传商 的始祖契曾帮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封于商(今河南商丘南),以后就以“商”来称其部落(或部族)。汤灭夏后,< br>就以“商”作为国号。其后裔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西北)后,又以“殷”称之,或者“殷商”并称。
周朝
(
公元前
1066 -

256





周朝存在约
8O0
年.从公元前
11
世纪中期到公元前
256
年,共传
30

37
王.可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西周建都
镐京(今陕西西安附 近),到公于前
771
年结束。第二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开始了东周的历史。 周朝和各
诸侯国的统治范围包括今黄河、长江流域和东北、华北的大部。




西周
(

1027

?
—前
7 71

)
是我国继夏商之后的第三个王朝,是中国远古社会的鼎盛时期。
< br>周的先祖起源于黄帝族,在夏朝时,周族首领弃为“后稷”,负责管理农事,故而,周族是一个善于农业耕 作的部落,这大
大促进了周的经济发展。至周文王时,周已发展成为一个可与殷商抗衡的大诸侯国。文王 是周朝历史上卓有政绩的统治者之
一。他在位期间,在军师姜尚的辅佐下,开始了“翦商”的准备,先后 灭耆、邗、崇等国,又迁都于丰(今西安市西南),
于是完成了对商都的钳形包围。在迁都后的第二年, 文王卒,其子姬发继承王位,即赫赫有名的周武王,继续周朝的灭商行
动。武王九年,周于孟津大会诸侯 ,并与诸侯结下同盟,共同讨伐商纣。此后,武王又打败商军于牧野,攻占商都朝歌,结
束了商朝的统治 。




武王死后,其子诵即位,是为成王;因成王年幼,由武 王之弟周公旦摄权。在他的统治下,周消灭了各个叛乱势力,
东迁国都于“雒邑”,加强了对东方诸部的 统治。分封周室亲戚及有功大臣为诸侯。建立“周刑”稳定了社会秩序。通过一
系列的政治治理,西周王 朝的统治得到了巩固,开始走向繁荣。西周自成王,经康王、昭王、至穆王,是向外扩张的时期。
成王时 代周公旦平定了东方的小诸侯国,而康王、昭王、穆王等人也都使周王朝的疆域和人口有所扩大,政治经济文化空 前
繁荣,达到了周朝的鼎盛时期。昭王后期,周王朝又开始了南征。十九年,昭王亲率大军伐楚,但却因 不得民心而失败了,
昭王也死于南方。

厉王是周朝的第十代统治者,也是中国历史上 有名的暴君。他在位期间,对人民大肆压迫,却又禁止人们议论国事,致使人
民怨声载道。最后,愤怒的 人民冲入王宫,赶走了厉王,结束了厉王的残暴统治。至此,周王朝开始走向衰落。

厉王逃走 后,诸侯推举共伯和摄理王事,这一年被称为共和元年(司马迁著《十二诸侯年表》就从这一年开始,自此中国才
有了准确的纪年)。共伯和好行仁义,在诸侯中有很高的威信,他代国王行使权力长达十四年。逃亡的周 厉王薨后,共伯和
立太子静继位,是为周宣王。宣王是位开明的君主,以昭公、周公二相为辅,又任用尹 吉甫、仲山甫等贤臣,使得国家逐步
恢复了往日的统治,各国诸侯纷纷来朝见周天子,这一时期被后人称 为“宣王中兴”。然而,中兴的局面并没有长久保持下
去,
宣王薨,
子宫涅继位,是为幽王。幽王是西周的最后一个皇帝,与厉王一样,
他也是昏庸之君。
他为博得爱妃褒姒 一笑,
不惜“烽火戏诸侯”,结果,当犬戎举兵大举进攻的时候,幽王再次点燃烽火,竟没有一个诸侯发 兵相救。幽王兵败,死于
骊山脚下。他死后,申侯、鲁侯和许文公拥立宜臼为平王。平王东迁,史称“东 周”。自此,西周王朝宣告灭亡。




周朝礼仪制度比较健全 ,有自己的官制、兵制、刑法、地制以及礼制。直至春秋时期,孔子还在崇尚周礼,这说明周
礼对后代的 影响很大。周的先祖是夏时的农官,所以它的农业生产技术比较先进,这为社会的进步提供了最初的物质基础。< br>随着物资的丰富,手工业、商业以及自然科学的发展也得到了促进。在当时,

已有专门 的人员负责观测天象,记录历法,
而中华民族传统的五行、八卦之说也极有可能起源于周朝。这些都无疑 证明了当时社会在科学上的进步和发展。

西周王朝共历约二百五十七年,传十一世、十二王。

战国
(前
40 3

-

221
年)
是我国继东周
列国以来的又一 个诸侯割据的时代。其与春秋在历史上并无明确的界限,只是依照今天的习惯,以“三家分晋”(前
403
年)为起始标志,到前二二一年秦统一六国这一段时间称为战国时期

到了战国 时期,中国的局面已发生了变化:其中,诸多中小诸侯国家已被吞并,余下的秦、楚、燕、韩、赵、魏、齐七国成
为战国时期的主要诸侯国家,它们通常被后人称为“战国七雄”。






秦国在春秋末期是力量较弱的国家之一,所以秦统治者一直力图改变 这种局面。前三六一年,秦孝公下令求贤,魏国
人商鞅应暮入秦,自此,秦国进入了其快速发展的阶段。 商鞅在十年的时间里通过实行

组织民户、奖励军功及变领主制为
地主制等一系列政治 经济的改革,使秦国国富民强,成为战国第一大国。但商鞅的变法遭到了其他旧势力的反对,至秦惠王
即 位,商鞅便被施以车裂之刑,而他所设立的新法却广泛被秦人接受,

成为此后秦国政策的基础 。就在商鞅变法的同年,
秦国灭蜀,至此,秦国北有上郡,南有巴蜀,东有黄河与函谷关,地势宜首难攻 故而被称为“天府雄国”。加之商鞅变法所
创造的经济政治条件,使之完全具备了统一全国的条件。





韩原为晋国韩氏家族,在“三家分晋” 之后才成为独立的诸侯国家。它东临魏国,西靠函谷关,占据军事要道,故而
连年争战不断。公元前三五 八年,韩昭侯使用法家的申不害为相,执行苛刻政治,使韩的

国力暂时得到加强,但没过多久
便又陷入衰落。所以韩国也六国中是最早被秦消灭的国家。





魏国与韩国相同,也是由晋分裂出的国家之一,并且在三个国家之中实力较强,加之魏文侯 时的“李悝变法”,使其
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很快强大起来。前三四四年,魏惠王将国都从安邑迁到大 梁(今河

南开封),从而使魏国达到鼎盛
时期。
前三五四年,
魏国 发兵攻打赵国,
齐国派救兵援赵,
击败赵国。
后来,
齐国以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以“增兵减灶”
之计在马陵之战中彻底击败了魏国,使魏国从此一蹶不振,再无精力与其 他六国交战,直至其被秦国灭亡。




3




赵国是“三家分晋”所形成的第三个国家,它都于邯郸,与齐、燕相临。战国后 期,赵国因有名相蔺相如、大将廉颇
等大臣忠心为国,使赵国颇为强大。而有关廉颇、蔺相如二人“完璧 归赵”和“负荆请罪”的故事也被后人传为佳话。


廉颇、蔺相如辅佐的十年中,强 秦一直未敢对赵国用兵,直至前二六零年,秦大将白起用离间计使赵王弃用廉颇而用赵括为
将,才于长平 击败赵军,杀其士卒达四十万。使秦以此为契机,逐步消灭六国,统一天下。





燕国原是北方的一个小国,因其远离中原,使之得以相对安宁,并无太多战事。 所以春秋末期燕国已成为北方的大国。
至燕太子丹的时代,太子因见秦国强大,早晚会对燕国的统治不利 ,于是谴刺客荆轲刺杀秦王,不料,

荆轲被秦王斩于殿
上。太子丹行刺未果,反而使 秦王对燕深恨不已,秦王赢政于前二二六年功下燕都蓟(今北京)了,消灭了燕国。






齐国是六国中比较强大的国家,
因其 远离秦国,
故而一直未与秦国有正面冲突。
前三一四年,
齐宣王趁燕国内乱之际,出兵攻占了蓟城,但在燕国人民强烈的反抗下,不得不又退兵回国。而燕昭王为报一箭之仇,任乐毅为大将,

联合三晋、
秦、楚等国大举伐齐,联军只用半年时间便攻占了齐国除莒和即墨两城外 的大部分国土,险些亡国。此后,齐国大将田单以
此两城为基础,以少胜多,大败燕军于城下,才使齐国 免遭亡国之祸。但在这五年的战争中,齐国损失惨重,而使其强国地
位一直未得到恢复。
战国时期虽连年征战,但这丝毫未影响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此间,中国古代思想文化达到了有史以来的第一 个高峰,其中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老子、庄子、列子为代表的道家;韩非为代表的法家;墨子为代表的 墨家等理论最为后人推崇。


些学派的出现使战国的思想界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
而这些理论不仅对当时的政治经济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而且其深远影响 一直流传至今,成为中国思想史上不可磨灭的一页。




公元 前二三零年,秦王赢政开始了他统一全国的征程,在九年的时间里,秦先后消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br>并于前二二一年统一了全国。至此,中国长达近六百年的分裂局面才得以结束,秦王朝的统治正式开始。< br>
东周时期又称春秋(前
770

-

476年),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全国性大分裂形成的时期。史家一般以“三家分晋”作
为春秋时代的结 束和战国时代的开始。

公元前七七零年平王东迁,
建立了东周王朝。
但此时 周已衰弱到了极点,
统治范围方圆不足六百里,
各诸侯国纷纷割据称雄,
不再朝见周王 ,
其统率诸侯的权利也是名存实亡。
此间,
全国共分为一百四十多个大小诸侯国,而其中以楚国、
齐国、
晋国、
吴国、越国、秦国为大。






楚国是三苗人在长江中下游建立起的一个国家 ,
它在周初曾参加了武王发纣的战争,
后得到周的封号,
居楚地丹阳
(今湖北姊归县)。春秋初期,楚国日益强大。前七零四年,楚君熊通字号为武王,有地千里。因其地处中国南方 ,故而楚国与
中原的华夏各诸侯经常发生一些战事。通过战争,楚国先后吞并了四十五个较弱小的诸侯方 国,并逐步成为春秋前期中国南
方的主要强国之一。






齐国的祖先是周文王的谋臣姜尚之族,
姜尚因助周灭商有功被封为齐侯 ,
同时周统治者赐予齐国一种特权——可以讨
伐有罪的诸侯,
凭借这项特权,
齐国在西周时期以发展成为东方的大国。
春秋年间,
齐国出现了一位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 br>齐桓公。他依靠谋士管仲整顿国政,设各种官吏,各司其职,并分全国为二十一乡,其中工商六乡、士十五 乡,此十五乡即
为农乡,乡中之人在

和平时专心务农,战时当兵。如此几年之间,齐 国国富民强,到公元前六七九年,齐国以称霸北方。
后来,齐国又于前
567
年消灭了 东夷大国——莱,使之土地扩大了一倍以上,成为真正数一数二的大国。




4



晋国原处于戎狄游牧地区,东周初期,晋献 公(前
676

-

651
年)建都绛(山西翼城县),开 始了晋国的霸业。
晋国先后消灭霍、耿、魏、虞、虢等一些北方小诸侯国,统一了汾河流域。前六三六年 ,献公之子重耳即位,他曾被献公放
逐十九年之久。在这十九年之中,重耳周游列国,积累了丰富的政治 经验,故而他回国后便立即着手整顿政事,他于大臣们
君臣一心,先后两次率晋、秦、宋、齐四国联军南 击楚国,占领了南方的大片领土。晋军南征促使华夏文明进一步流传到长
江以南地区,加快了中华民族大 融合的步伐。到了春秋后期,晋国的统治出现危机,并最终分裂成韩、赵、魏等几个独立的
诸侯国家,史 称“三家分晋”。






吴国是春秋中前 期发展起来的新兴诸侯国家,它本是楚国的属国,但随着后来的强大逐渐脱离了楚国的统治。前五零
六年 ,吴国打举进攻楚国。在战争中,吴国五战五捷攻破了楚国两百年经营的都城成郢(今湖北江陵),掠去大量的物 资。
这场吴楚大战是春秋时期的第一大战事,
战争的结果使楚国受到空前的创伤,
而吴 国则渐渐取代了楚国的位置成为南方大国。





越 国与吴国相同,都是楚的属国,但越的兴起比吴还要晚一些,直至允常执政时期,越主才始称为王。在此之后,越
王在楚的旧臣文种和范蠡的协助下,击退来犯的吴国。后吴王夫差任又用吴子胥为将,大胜越国,使之臣 服。但越王勾践并
不甘心失败,他住于薪柴之中,并每日尝一次苦胆,以示不忘国仇。经过几年的准备, 越王勾践于公元前四七三年灭吴,成
为继吴之后的又一个南方大国。






在几大强国中,秦国并不是最强大的国家,但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 秦成为春秋时期发展最快的国家。在秦穆公执政
期间,曾任用谋臣百里溪,使秦国强盛一时。但秦国地处 中原之北,与戎狄、羌等北方诸族混居,故华夏诸侯一直以秦为戎
狄国,禁止其会盟中原,而这却给了秦 一个良好的发展机会,到后来战国时期,秦才能以强大的实力消灭六国统一天下。

春秋时期, 各个诸侯国纷纷兼并其他小国,其中以楚、齐等大国甚之。到春秋末年,大部分中小国家以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br>取而代之的是秦、楚、燕、韩、赵、魏、齐七国统治的的时代。至此,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代便告一段落, 随之而来的是另
一个割据时代——战国。


取“三皇”之皇,“五帝”之帝 ,自称始皇帝,定都咸阳,是为秦始皇。始皇分天下为三十六郡,由朝廷任命官吏,不再采
用世袭制。在 朝内设左右丞相、御使大夫、太尉、将军、廷尉等官职,任用贤能。又下令统一六国的文字与度量衡,以秦相李斯订正的秦篆(小篆)为全国统一字体,并经过大规模的移民,消除了方言方面的障碍。前二二一年,始皇 颁布统一度量
衡诏书,其中规定了币制、地亩制、车轨制等各种订制。为了减少匈奴的北方少数民族的威 胁,始皇派大将蒙恬以三十万大
军北击匈奴,并在原先六国城墙的基础上加以连接、修复,逐步修建起万 里长城。在国内,始皇派遣大量的民夫为其修建工
程浩大的宫殿及陵墓,其中宫殿以阿旁宫为最,相传项 羽灭秦后火烧阿旁宫,大火燃烧了三个月才逐渐熄灭。始皇在位十二
年中,曾多次巡游天下,前二二零年 ,巡陇西、北地二郡;前二一九年,第二次东巡上邹峄山;前二一八年,第三次东巡登
芝罘山刻石;前二 一五年,第四次东巡至碣石山刻石;前二一零年,第五次南巡至九疑山。始皇通过巡游天下,一方面,祈
求天地福泽,另一方面,向天下人显示皇帝的威严。为了长生不老,他派徐福出海求仙,但徐福一去不返。第五次 巡游的途
中,始皇卒,宰相李斯与宦官赵高合谋拥始皇第十八子胡亥为帝,是为秦二世。为了个人的利益 ,赵高与李斯伪造始皇遗诏
杀太子扶苏及大将蒙恬。不久赵高又杀李斯,秦朝的政权便完全落于胡亥与赵 高之手。但是,秦二世昏庸无道,听信奸臣赵
高,致使人民不满,各地纷纷起来反抗。前二零九年,陈胜 、吴广起义;前二零七年,项羽、刘邦等人纷纷起兵反对秦朝,
使得秦帝国很快瓦解。
前二零六 年,
赵高逼二世胡亥自殺,
另立子婴为帝。
此时刘邦已进攻咸阳,
子婴杀赵高 后,
出城请降,
秦王朝统治就此灭亡。




秦朝在政治制度方面打破了过去以世袭制为主的分封制,释放奴隶为平民,各个官吏由中央政F直接任免,加强了 皇
春秋以后,齐、楚、燕、韩、赵、魏、秦
七大诸侯国连年战争,当时人们就称呼这七大诸侯国 为“战国”。
《战国策·燕策一》载苏秦的弟弟苏代说:“凡天下之战
国七,而燕处弱焉。”可 见当时七大诸侯国都有战国的称呼。到西汉初年,“战国”这个名词的含义还没有变化。到西汉末
年刘向 编辑
《战国策》
一书时,
才开始把“战国”作为特定的历史时期的名称。
战国 时期开始于公元前
475

(周元王元年)
《史记》的《六国年表》开始的一 年,止于公元前
221
年(秦王政二十六年)秦灭齐统一六国的一年,共
255
年。

帝对国家的集权统治的力度。
前二一二年,
始皇为了巩固其所制定的 新政治体制,
听从丞相李斯建议,
下令烧毁除秦国史书、
医书、农书、占卜书之外的所 有私人藏书,后又活埋儒生四百六十余人,后世称之为“焚书坑儒”。通过对儒学的压制,始
皇在一定程 度上消除了儒家要求恢复古制的呼声,进一步稳定了新制。但是,始皇登基后,大兴徭役,当时秦朝约两千万人< br>口左右,其中建皇陵者一百五十万;守五岭五十万;随蒙恬防御匈奴三十万;筑长城五十万;再加其他,总 数不下三百万,
占总人口的近百分之十五,人力资源消耗殆尽,致使农业等其他经济活动人力不足,不能 正常发展,致使秦未能在经济上有
大发展。

秦国自始皇帝建国(前
221< br>年)起,至秦子婴(前
206
年)止,前后仅历十五年。

秦朝(前< br>221
年—前
206
年)是我国历史
上第一个帝制国家。




战国末年,
强秦以武力消灭其余六国,
统一了全国 。
赢政二十六年
(前
221
年)

秦王改前朝的分封制为中 央集权制,

5

稳定,使得手工业、商业、人文艺术以及自然科学都得到 长足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提高,使得以冶金、纺织为主的西汉
手工业的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以纺织为 例,西汉已有接近成型的绣花机器,足以见得当时生产已有一部分脱离了单纯的手工
劳作,使得生产率提 高。手工业的发展促使商业繁荣起来,以长安为中心形成了许多商业城市,并通过丝绸之路开辟了与西
亚 诸国的外交与商贸等诸方面的交流。





在汉朝的 人文艺术领域,出现了一位杰出的大史学家——司马迁。他以太史令之职,完成了我国第一部通史《史
记 》,这部著作被后人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另外,汉朝的艺术水平也已达到相当高的程度,从近年来 汉墓出
土的一些文物看来,其做工之精细,工艺之考究,并不亚于今日。如四川广汉出土的执锄陶俑及广 州出土的汉代木船模型都
是做工精细,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西汉自高祖刘邦创建以 来,历经十四代二百三十余年(其中包括王莽的新朝),使中国一度成为强盛、富饶的大帝国

西汉(公元前
206
年—公元
8
年)是我国
第一个统一强盛的帝国。 在西汉统治的近四百年的历史中,通过一系列的政治经济的改革,使国力强盛、人民安乐,呈现出
一派太 平盛世的景象。在此期间,中国一直以世界强国的面目屹立于世界之林。

秦末年,项羽、刘邦 拥立楚怀王与秦朝抗争。经过几年的征战,刘项军夺取天下,项羽废怀王自立为西楚霸王,分封天下土
地 于王侯数十人,其中刘邦被封为汉王,都南郑。但刘邦并不甘心居于项羽之下,在谋士张良、萧何,大将军韩信等 人的帮
助下,于公元前二零二年击败项羽,登临帝位,国号汉,定都长安,是为汉高帝。高祖在位七年间 ,为了削弱异姓王侯的势
力,先后剥夺韩信、英布、彭越等大将的兵权与封号,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同 时制定一系列的“与民休息”的政治方针,
巩固了自己的统治,为强大的汉朝盛世奠定基础。前一五九年 ,高祖薨,传位惠帝刘盈,但此时政权实际已掌握在汉高皇后
吕雉的手中。

吕后前后 共掌权十六年,是我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女统治者之一。前一八三年,刘恒即位,是为文帝,他与
景帝( 文帝之子,前
156
—前
143
年在位)刘启都继续执行高祖所制定的“与民 休息”的政策方针,减轻人民赋税,使汉帝
国经济蓬勃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大大增强,史家称这一 阶段为“文景之治”。





通过“文景之治”,汉 朝国力逐渐强大起来。前
141
年,景帝卒,其子武帝刘彻即位。刘彻也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皇帝之一,他在位期间曾使卫青、霍去病击败匈奴,扩大了西汉王朝的统治范围,保障了汉朝北方经济文化 的发展。但多
年的征战使国力下降,于是武帝于晚年停止征战,转而大力发展农业,使西汉的经济继续向 前发展。

武帝之子昭帝继承其
父的方针,继续实行无为政治,发展经济,使西汉极盛 时期达到了顶点。经过昭帝、宣帝(前
73
—前
48
年在位)两代三十八年的“与民休息”的政策的执行,西汉王朝的国力增强,但与此同时地方势力也随之增强,严重的影响了汉 帝国的统治,
自元帝(前
48
—前
32
年在位)起,至成帝(前32
—前
8
年在位)、哀帝(前
6
—公元
1
年 在位)、平帝(
1

6
年在位)在
位年间,皇帝对政权的统治力量已 大不如前。

及至刘婴即位,朝权已尽落于外戚王莽之手。公元八年,王莽篡夺皇位,改
国号为新,至此西汉对中国的统治宣告结束。





西汉王朝是我国历史上比较强盛的一个帝国之一,统治者把其主要的精力投入到农业发展上,历代一直实行“与
民休息”的政策,人民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故而汉王朝的政治一直比较稳定。在武帝年间,大臣董仲舒 提出“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建议,武帝采纳之,自此,儒教、儒学形成了汉朝以后中国历朝历代一贯 遵从的治国方略。

由于政治经济的

6
东汉王朝
(公元
25
年—公元
220
年)
由汉
光武帝刘秀建立,他推翻了王 莽所建立起的新王朝,重新恢复由刘氏统治的汉王朝,史家称此汉朝为东汉。公元
25
年,刘< br>秀在绿林军的协助下,
以武力击败了篡位的王莽,
夺得帝位。
刘秀身为西汉皇族 ,
故仍定国号为汉,
但建都洛阳,
年号建武,
是为汉光武帝。
建武二年,光武帝下令全面改革王莽所实施的旧政策,整顿吏治,设尚书六人分掌国家大事,以近一步削弱三公(太尉、司徒、司空)的权限;废除“官奴”;清查土地,使人民生活逐步稳定下来。
到公元一世纪中叶,经过光
武帝、明帝(
58

76
年在位)< br>、章帝(
76

89
年在位)三代的治理,东汉王朝已经逐渐恢复了往 日汉朝的强盛,这一时期被
后人称之为“光武中兴”。公元
89
年,汉章帝薨,由年仅 十岁的和帝刘肇即位,年号永元。因和帝年幼,统治权利完全落
于章帝皇后窦氏与其兄窦宪之手。窦氏的 专权引起了上下官吏的不满,和帝于公元
92
年与宦官郑众等人合力诛灭窦氏,

众因功封侯。
自此,
宦官越来越甚地参与东汉的政治统治,
加之自和帝 刘肇以来历代汉帝都宠信宦官,
及至桓帝
(公元
132

167年在位)
、灵帝(公元
168

189
年在位)年间,宦官的权 利已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形成东汉王朝后期的宦官与外戚专权的
格局。




公元
189
年,灵帝驾崩,何太后临朝。当时皇宫内宦官专权,凉州董卓率 兵入洛阳,废皇子刘辩,杀何太后,立刘协
为帝,是为汉献帝。事实上献帝即位后并无任何权利,董卓独 揽大权,残暴专横,使得各地官吏纷纷举兵反抗,逐步形成了
诸强割据的局面,统一的王朝实际上已经不 复存在。后,献帝又为曹操控制;公元
220
年,曹操次子曹丕逼迫献帝让位,东
汉王 朝宣布灭亡,继之而来的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长期分裂的时期——三国时期。





东汉王朝在统治上沿用了许多西汉的方针与政策,而且在一些方面做了调整与改 革,使之更加适于当时的社会状况。

在东汉前期,政权进一步加强与地方势力的融和,使国家 趋于稳定,在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都超过了西汉的水平。
公元
105
年,蔡伦 在前人的基础上改造了纸张的制
.
造技术,使我国的文字记录方式脱离了使用竹简的时代,同时 造纸术也
作为我们熟悉的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而流传至今。
东汉对后世的另外一项贡献是制陶 业的发展,
它使中国彻底脱离了青铜
时代的材料束缚,把一些以前为豪门贵族专有的用品带入了 寻常百姓家。在自然科学方面,以张衡为代表的东汉学术界,有
着很高的成就;
张衡则以高超的 工艺制
.
造了“浑天仪”、
“地动仪”等科学仪器,

.
造 这些仪器的原理至尽仍被广泛使用。
另外,
东汉末年的名医华佗是有记载以来第一位利用麻Z技 术对病人进行手术治疗的外科医生,
他创造的“五禽戏”是我国
第一套体操性质的健身活动。< br>
到东汉时期,书法、绘画已不单纯作为文字图形符号使用,它们的艺术地位逐渐显露出来,虽然 今日东汉流传下来的艺术品
数量不多,但从其中依然能窥得汉文化的风貌。




东汉王朝前后历十二帝,共一百九十五年。

了实现刘备的遗 愿,诸葛亮自蜀建兴五年至十二年(公元
227

234
年)六次出兵伐魏, 但均告失利,本人也于公元
234

卒于两军阵前。

此间,魏 帝曹丕已于魏黄初七薨(公元
226
年)。其子曹睿继位,以司马懿为辅政大臣。此后,魏国大 权
逐渐落入司马氏手中。司马懿是我国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他多次出兵汉中,与诸葛亮、姜维等蜀将 交战,遏制了蜀国的
北扩。魏景元四年(公元
263
年)司马懿之子司马昭遣钟会、邓 艾等数路人马伐蜀,并于当年攻占成都,后主刘禅降魏,蜀
汉灭亡。




魏灭蜀之后,蜀吴联盟不攻自破,吴国完全处于魏的包围之中。公元
265
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废魏帝曹奂,改国号
为晋,定都洛阳,这就是历史上的西晋王朝,司马炎是为晋武 帝。此时,东吴的皇位已传于孙皓。吴主孙皓沉于逸乐,不问
国事,致使司马炎大举发兵伐吴。晋军所向 披靡,战无不胜,公元
280
年,晋军攻克建业,孙皓面缚请降,至此西晋统一全
国。




自东汉末年,由于连年战乱,使中国人口数量下降,经 济水平大幅降低,而持续了近八十年的三国鼎立局面进一步加
深了经济的恶化。无论蜀吴,都曾因粮食问 题而不能完成其军事行动。故而,蜀汉魏氏及吴氏在其统治期间都将农业生产放
于首要地位。而由于战争 的需要,金属冶炼及造船等技术,在三国时期都有较大进步。但是,连年的征战毕竟消耗了大量的
人力物 力,使中国的发展进入了一个较缓慢的时期。



三国鼎立局面在中国 共维持了七十二年的时间,但三国时期人才众多,其中不乏在中国历史上数一数二的大政治家、
大军事家 。被誉为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就是以此段历史为背景写成的。

三国时期是我 国历史上的比较著名的一段
时期,自赤壁之战(公元
208
年)起,至西晋统一中国( 公元
280
年)止。期间,曹氏的魏国,刘氏的蜀国和孙氏的吴国三
国鼎立,故而,称 为三国时期。

东汉末年,
董卓专权,
天下各路诸侯联军讨伐。
其 中,
作为八校尉之一的曹操也参与了讨伐。
从此之后,
曹操势力日益强大,
建 安元年(公元
196
年),曹操奉汉献帝于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消灭北方的袁术、 吕布、张绣、袁绍等人,统
一了长江以北的大部分地区。公元
208
年,曹操率八十 余万大军,准备一举击溃东吴孙权的势力;此时,刘备的谋士的诸
葛亮力劝东吴与其联手,合力抗曹。孙 权接受了诸葛亮的建议,并在赤壁一战中以火攻击溃了兵力占优的曹军,而刘备则趁
机夺取了汉中与蜀地 ,三国鼎力的局面正式形成。




公元
215年,曹操趁刘备与孙权为荆州开战之机,出兵攻占了汉中,直接威胁着刘备的蜀地。刘备与孙权和解回兵汉< br>中,击溃曹军,并斩杀曹操大将夏侯渊。公元
219
年,刘备军大将关羽进攻曹操的樊城 ,曹操遣使与东吴联盟。孙权的大将
吕蒙也建议借机袭取江陵。于是孙曹两军夹击,斩关羽于麦城。孙刘 联盟被彻底破坏,北方的局势得以缓和。次年,曹操病
逝,其子曹丕逼献帝退位,自立为帝,国号为魏。 随后,刘备与孙权分别在成都建业称帝。刘备因身为汉室宗亲,故国号仍
为汉,但其仅有益州一隅之地, 故称为蜀汉。

公元
222
年,刘备为给关羽报仇,发兵大举进攻东吴,但被 东吴大将陆逊击
败。刘备兵败逃至白帝城,次年病死于白帝城的永安宫。刘备死后,其子刘禅继位,是为 蜀后主,由诸葛亮等人的辅助。为

7
西晋(公元
265
年—公元
316
年)是由魏
国司马氏建立起来的国家,它以其强大的军事力量统一了当时还处于 分裂之中的中国。但由于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在很短
的时间内,西晋王朝便分崩瓦解,使中国又恢复到 原来的分裂状态。三国时期,司马懿作为曹操的军师与吴、蜀交战,因其
卓越的军事政治指挥才能,连续 辅佐曹丕、曹叡、曹芳三帝,成为魏国的实权人物。魏嘉平三年(公元
251
年)司马懿卒,< br>其子司马师、
司马昭先后掌权。
司马昭权势极大,
自封为晋王,
封其子 司马炎为太子,
开始准备取魏而代之。
公元二六五年,
司马昭卒,其子司马炎废魏帝曹 奂,该国号为晋,都于洛阳,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西晋王朝。司马炎是为晋武帝。司马炎即
位之时,三国 之中的吴国还未被平定,故而武帝登基后的第一件大事便是平定东吴统一全国。公元二八零年,晋军南下进攻

2015安徽高考作文-怎样写作文


2015安徽高考作文-怎样写作文


2015安徽高考作文-怎样写作文


2015安徽高考作文-怎样写作文


2015安徽高考作文-怎样写作文


2015安徽高考作文-怎样写作文


2015安徽高考作文-怎样写作文


2015安徽高考作文-怎样写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