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小学生古诗词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玛丽莲梦兔
529次浏览
2021年01月24日 03:42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晋书文苑-父亲的爱作文
当今小学生古诗词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
摘要
>
中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
千百年来成为滋养中华民族 成长的宝贵精神营养。
它以生
动凝练的语言,优美的韵味,广袤深邃的意境,成为小学生接触祖 国优秀文化遗产的好教材,
本文针对当前学生对流行文化趋之若鹜,却对祖国的传统古诗词文化知之甚少 的现状进行分
析,紧紧抓住小学古诗词特点,通过新颖的导入和开展竞赛类活动激发学生兴趣,以故事, 歌
曲,
图画,
情景表演等提高诵读效果,
尽量
改变以往教学中“读— 理解-背诵”的三部曲教学
模式,
力求全面地、系统地、多层次地探索古诗词最佳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
小学生古诗词学习
现状分析
教学策略
伟大的教育学家孔子曾说:“不学诗,无以言。”诗言志, 诗表意,诗传情,它就像是一
杯陈年醇香的佳酿,滋养着炎黄子孙的血脉,又似一枚磁石,凝聚吸引着民 族的魂魄。它更以
其精炼含蓄的语言,
变化无穷的押韵,
给我们营造了一幅幅生动的情 景,
塑造了一个个丰满的
人物,刻画了一缕缕缠绵的情感,千百年来在文学史上岿然不倒。
著名作家刘梦溪先生在《今天,为什么要 阅读经典》一文中谈到:“读古人书、与古贤
为伍,
是一个人精神境界高尚的表现,
可 以提示人们不要堕入俗流
……
在个人而言,
可以变化
气质;对社会而言,可以 转移风气。”由此可见,古诗词的熏陶对孩子们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
用,
而今,
经济的 快速发展和网络的广泛普及使得更多的文化形式出现在孩子们的面前,
他们
对流行音乐耳熟能详 ,对影视明星如数家珍,却不知道温庭筠是何许人也,想象不出“白云回
望合,青霭入看无”的画面,更 体会不了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坦然
……
这不得不令我们
深思,又是什么原因让他 们对那些“言有尽而意无穷,语言凝练却气象无穷”的古诗词不“感
冒”呢?
一、
小学古诗教学现状调查及其原因分析
(一)古诗学习兴趣
(表
1
)
年级
人
数
(
人
)
学
生
二
四
120
120
很有兴趣
比例
有一定兴
比例
无兴趣
比例
(人)
(
%
)
趣(人)
(
%
)
(人)
(
%
)
67
47
55.8
39.2
50
66
41.7
55
3
7
2.5
5.8
六
120
42
35
68
56.7
10
8.3
有兴趣的主要原因:
(表
2
)
原因
人数(人)
比例(
%
)
(二)原因分析:
以上调查结果表明,
小学古诗教学现状不甚理想,
原因何在?目前常见的小学语文诗歌教学中
有以下几种误区:
1.
重应试 ,填充式教学:
考试无疑是教学的指挥棒,
“
你怎么考,我就怎么教
”
是教师心态
的真实写照。
加上如今考试只重书面考试,
不重口头背诵,
书面 考试又以默写诗句及意思为主。
为保证不丢分,少失分,平时教学中学生要进行大量的机械抄写、默写, 苦不堪言。
有的老师
为了应付考试,教一首古诗,要讲两节课甚至三节课,写了满满的几黑板, 比如诗人的生平,
题目的理解,
诗句的意思
……
把该讲的不该讲的,
一古脑的倒给学生,
也不管学生能不能接受
得了,
只是一味的强调那些需要死记硬背知 识点,
这种出力不讨好的方法,
不但没在孩子们的
头脑中留下任何有用的东西,老师也 累得够呛。
2
.重问题,提问式教学:有的老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但他忽略了古诗 这一独特的文体,
整堂课下来,
只是不停地提问,
让学生不停地回答,
把学生 的注意力引到一个个提炼出来的问
题,忽略了学生对古诗整体意境的感受能力,学生领悟到的只是支离破 碎的冰山一角。
3
.重自我,演讲式教学:有些老师习惯性的把学生当成听众,把自 己想象成百家讲坛的
主讲人滔滔不绝的表演着,
并把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强加给学生,全然不考虑他们的年龄
特点以及接受能力,
学生的脑海里只留下了老师手舞足蹈的影子,< br>对于古诗词的知识点却是一
脸的茫然。这样一节课下来发挥学生想象力和个性的时间很少,多的则 是被动的听取和记录。
所以,我们常常可以在学生的课本上看到干巴巴又千篇一律的译文。
< br>4
.重背诵,困惑式教学:在古诗词教学中,有的老师不注重古诗词的实践活动,只是一
味的要求学生利用自己手中的资料,
书本上的注释,
在草率的读过几遍古诗词后,
能用 自己的
话来陈述诗句的意思,然后就要求学生反复地读,死记硬背,对于古诗中的知识点置之不顾。增长
知识
139
38.6
词句好
有趣
32
8.9
30
8.3
很美
27
7.5
含义
深刻
23
6.4
读背
上口
22
6.1
陶冶
长大想
情操
做诗人
15
4.2
6
1.7
这样学生对古诗的掌握只是 一知半解,
边背边忘或默写出来的诗因为不理解而出现许多的错别
字。
二.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
1
)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A
导入激趣:
俗话说:
“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教学也 是如此,精彩、新颖、扣人心弦
的导语,一下子就能吸引学生,引人入胜。它就好比是一把钥匙,开启学 生的心扉,诱发学
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能够达到“课未始,兴已浓”的状态。使学生处于“我要学 ”的
心境下开始新的学习,因此,在古诗教学时,教师应利用语言、音乐、画面等手段,创设一
定的情景,巧设一个引人入胜的艺术开头,尽快调动学生学习古诗的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
维,让学生在 最短的时间内,走进作品,走近作者。
如教杜甫的《登高》,可以如是导入:“同学们,老师 给你们讲一个凄楚悲凉的故事,请大
家闭上眼睛,
边听边在脑海中幻化成生动逼真的电影画面,
好吗?”待同学们闭上眼睛之后,
教师便满怀感情地开始讲述。
一千两百多年前,一个秋天,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
大风凛冽,吹得江边万木 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野满是衰败、枯黄的落叶。
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 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远处不时传来几声猿的
哀鸣。
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 来。他衣衫褴褛,两眼浑浊,蓬头垢面。重阳节,是一家人登高祈
求长寿的节日,可是这位老人穷愁潦倒 ,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这位老人就是杜甫。面对
万
里江天,
面对孤 独的飞鸟,
面对衰败的枯树,
他百感千愁上心头,
吟出一首诗,
名曰
《登
高》。
至此,同学们激情涌动,进入了诗境。
B.
竞赛激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
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成功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上,这种需求就
特别强烈。
”
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
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一些竞争条件。如组织学生参加学校举行的古诗文诵读比赛
,
鼓励学生踊跃报名参加,班中举行“诗的故事,诗坛趣事以及天天 来
背诗,见面送一诗,串联一组诗“的活动,并给表现好的同学加平时素质量化得分。还可以参
考魏书生老师的做法
,
让学生自己出题互考
,
并通过评比方式进行
,
让学生多查找资料。
这样同学
们积极踊跃,各显神通
,
让他们有一种 在知识长河中遨游
,
其乐无穷的感觉。同时,在竞争中
,
我们不难 看出他们参与的积极状态和兴趣程度。通过各种竞赛
,
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
趣
,
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
,
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
,
促进学生 综合素质的提高。
C.
建立新的评价奖励机制:新课标突出强调对学生个体的尊重、赏识
,
所 以,在教学现
状中,
有些教师为了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为了体现自己的课堂评价落 实了以鼓励为主的理
念,只要学生回答问题,教师一律概以“很好”、“不错”的笼统语言作些模糊评价 。诚然,
课堂上运用适当的正面评价可以激励学生树立自信,
让他们体会成功的喜悦,
唤起学生学习热
情,但正所谓“过犹不及”,毫无原则的“过多的夸奖和一味惩罚一样都起不到积极的鼓 舞作
用”。
因此只有多包含纠错的赞赏才能使学生获得全面的评价,发现自己的不足 与改正的方
向,
从而在评价中获得进步,
这样的评价也才能发挥评价的判断与提升的建 构功能。
除了用语
言评价,教师信任的眼神、鼓励的微笑、抚摸、拉手等都是很好的暗示性激励 评
2
)多种学科结合,让学生读出古诗情感
A.< br>运用多种形式的读:
古人云
:“
读书百遍
,
其义自见。
”
学习一篇古文
,
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
读
,
或 范读,带读,引读;或分学习小组、男女小组对读;或让小老师领读;抓住难读的地方
多读;准备与朗读 作品相和谐的音乐,营造音响氛围进行配乐朗读。或快或慢,或吟或唱,或
接龙,或默读,或当场试背, 或提问征答,都可以。主要是读出、读好句子的语气。读了几遍
后,部分学生能达到背诵程度。再互相练 习、试背,更多同学能背诵,学起来较轻松。
“一章
十遍读,
一句十回吟”
声 情并茂地反复诵读体会中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
,
另外
在诵读过程 中
要多给予表扬和鼓励
,
使学生增强自信心
,
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的
教学设计“以读为本,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
使学生明 白众多意象构成行旅之人孤独寂寞凄
凉的意境
,
从而理解词的思想内容。
B.
把故事加入诵读中
:喜欢听故事是儿童的天性,一般来说,每一首古诗 文都会有一个有
趣的故事,若能把握时机,予以穿插,将凝练、优美的诗句转换成动人的故事,可以让学 生在
故事的带动下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
体验诗人的思想情怀
,
提高 古诗文阅读的效率
。
如教学
《小
儿垂钓》可以讲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蓬着头 发的小男孩
,
拿着钓鱼竿来到了小河边
,
他想学习
钓鱼。他侧着身子 坐在一块长满青苔的石头上
,
他的个子实在是太小太小了
,
四周的草儿几乎把
他的身子都盖住了。
他可不管这么多
,
眼睛盯着鱼竿一动也不动
,< br>他多认真啊
!
这时
,
有一个过路的
人经过这里
,看见了他
,
想去问个路。
小男孩连忙摆摆手
(
老师加动作
),
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
同学
们真聪明啊
,
他是怕惊跑 了鱼才不理他的。
这小男孩可爱吗
?
相信这样一定可以让学生很快的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