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中国历史文选-课件-提纲
绝世美人儿
966次浏览
2021年01月24日 03:51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文学概论试题及答案-曹植简介
中國歷史文選授課提綱
導
論
一、自我介紹
①
好為人師
,
不務正 業
;
②
學問
,
梁任公的例子
,
田先生的例子。
二、課程情況
①
重要性。專業基礎課,必修課,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 必考專業
課,博士研究生基礎課;
②
課程特點:枯燥;
③
課時要求: 一年,每
週四學時。
但是,古代漢語學習與現代漢語、外語一樣,是一種基礎性的、
工具性的東西,不是單靠幾節課就能學好的,
必須靠平時積累。
三、授課方式與方法
①
方法:學院派與考據派,中國特色,徐志摩的轉變;
②
我的方
法
:
知識學習與方法並重
,
但首重學習方 法
,
馬寅初的例子
;
③
方式:
講為主,互動式,重在實踐。
四、學習要求
①
素質教育與古為今用
;
A書袋子與書呆子
;
B
腹有詩書氣自華
,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 br>,
而外國鬼子對中國感興趣的就是中國傳統文
化,而不是科學技術,
②
學思結合:孔子、荀子、王安石,低年級與
高年級的區別,有無思想與主見的區別。
五、考試及作業
①
考試課,
②
兩份以上作業,平時要求多讀多練。
六、參考書
課本方面:關於古代漢語的參考書很多,到目前為止,王力先生
的《古代漢語》仍是最好的本子;周予同先生的《中國歷史文選》也
是較好的本子,可參考。再就是人民 文學出版社文革前編纂的《古代
散文選》三冊可供參考。
工具書方面:
《辭 源》
、
《辭海》
、
《漢語大字典》
、
《漢語大詞典》
七、教與學、師與生的關係
①
《大學》中的教學觀;
②
《師說》中的師生觀;
③
《萍聚》與
師友觀,
《偶然》
。
另外,要求大家多與教師交流,資訊社會,決不能封閉。
再就是,幹一行愛一行,既然花費時間學了,就要儘量學好。
第一課
湯誓
一、題解
本文選自《尚書》
。
《尚書》是儒家經典之一,是我國上古歷
史檔 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蹟著作的彙編
,
原稱
《書》
,
漢代改稱
《 尚書》
,
即上代之書。記事上起虞舜,下止春秋中期秦穆公。體例分典、謨、
訓、誥、 誓、命六種。相當於後世的詔令與奏議。各篇成書年代不一,
保保存了上古政治、宗教、文化等方面的寶 貴資料。
二、今、古文尚書與經學的今古文之爭(提問同學)
相傳孔子編 選之書有百篇,秦焚書,“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
士官所職,天下有敢藏《詩》
《書》者棄市 。……所不去者,醫藥蔔
筮種樹之書”。秦博士濟南伏生將尚書藏壁中
28
篇,漢興後 口授給
弟子,其弟子用當時通用的文字――隸書記錄下來,使《尚書》得以
流傳。
漢武帝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設五經博士,傳授記錄全用漢
代通用文字隸書。
< br>漢武帝末年,魯恭王劉餘壞孔子故宅,得《尚書》
、
《禮》
、
《論語》
和《孝經》等凡數十篇,都是用漢以前的小篆寫的,故稱古文經。原
用隸書傳抄的就稱今文經。 據記載,
《古文尚書》
比今文多出十六篇,
後佚。今傳世者乃東晉梅賾(
z< br>é)所獻,共
59
篇。經清人閻若璩考
證為偽作。
從武帝開 始,即廣開獻書之路。漢成帝時,劉向父子奉命校理國
家圖書館之書,劉歆發現了用古代文字寫成的《春 秋左氏傳》
,其後
又陸續發現了《毛詩》
《逸禮》
《古文尚書》等。哀帝時劉 歆繼父職校
書,請將古文經立於學官,遭到博士們反對。此即經學史上著名的今
古文之爭。
經學的今古文之爭,不僅是書寫文字和讀法的問題,經師源流、
傳授方法和對經義的解釋 也不同
,
因而形成了兩種不同的思想體系和
政治派別。其分歧大致有以下幾點:
1
、今文經派以六經皆為孔子所作,系托古改制之書;古文經則認
為六經皆史。< br>
2
、今文經尊孔子,認為孔子為政治家、哲學家;古文經尊周公,
認為孔子為 史學家。
3
、
今文信緯書
,
講微言大義
;
古文經斥緯書為妄誕
,
謂六經皆史。
4
、今文經學家斥古文經為劉歆偽造;古文經斥今文為秦火之殘缺
之餘。
< br>平帝時,古文經得立於學官。每經博士
5
人,弟子
360
人。
今古文之爭實質是利祿之爭,但客觀上促進了學術繁榮。
三、儒家經典介紹
“六經”“六藝”
,
始見於《莊子·天運》“孔子謂老聃曰:“丘
治詩、書 、禮、樂、易、春秋六經,自以為久矣。”說明戰國時儒家
已有六經。
(經的竹簡長二尺四寸)
。
漢五經、東漢七經(
1
六經加論語,
2
加論語 、孝經,
3
、五經中
三禮配全)
,唐九經(
1
無三傳及爾、 孟,
2
無後四種)
,唐文宗時十
二經(缺孟)
,宋代十三經。
四書
十三經中,左傳最長,經傳共
19
萬
6
千多,孝經最少,
1800
多
字。
四、尚書的主要版本及參考書
清人孫星衍《尚書今古文注疏》較完備;
王世舜《尚書譯注》有注有譯,較通俗
;
周秉鈞《尚書易解》
;
張道勤《書經直解》較便用
五、重點詞句
1
、舍我穡事而割正夏。
A
斷絕
正統
之夏國國運;
B
奪取
征服
C
割通曷,如何
糾正
夏王過失?
2
、率割夏邑。
A
率
語助
3
、時日曷喪,予及汝皆亡。
重點詞句
第二課
盤庚
第三課
武丁卜辭
一、甲骨文發現及研究情況
甲骨文,我國目前最早文字,
第一個發現
:山東福山王懿榮
189 9
年,在京向濰縣古董商范維
卿重金購得,
第一部著錄
:劉鶚《鐵雲藏龜》
第一個研究者
:
清末孫詒 讓
,
《契文舉例》
1904
年即完稿
,
但
1917
年才出版,
羅振玉
1914
年出版的《殷虛書契考釋》是
甲骨文進入研究期的
標誌。
安陽牧師加拿大人明義士
(收集三分:加拿大、 使館、齊魯大學)
齊魯大學代校長林仰山(英)藏品歸省圖。
甲骨四堂:
江蘇淮安
羅振玉
(雪堂
1866
-
1940
)1911
旅居日本,專攻金石
及經史,主要甲骨著作:
《殷虛書契考釋》
《增訂殷虛書契考釋》
《殷
商貞蔔方案考》
《殷虛書契》
浙江海甯
王國維
(觀堂
1877
-
1927
)
為羅賞識,主 要甲骨著作:
《戩壽堂所藏殷虛文字考釋》
《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
《續考》(對
康得、叔本華、尼采有研究,宋元戲曲詩詞)
河南南陽
董作賓(彥堂
1895
-
1963
)家貧,
16
歲輟學經商, 堅
持自學,
1922
年入北大研究所國學門師從王國維,
1925
年 任福建協
和大學國文系教授,
27
的任北大研究所國學門講師,
32
年為前中央
研究院歷史語言所研究員。
49
年去臺灣,任台大文學院教授。
1933
年發表《甲骨文斷代研究例》一書,建立了甲骨學研究的
科學體系,是甲骨學 史上劃時代的宗師。
(有《殷曆譜》
)
四川樂山
郭沫若
( 鼎堂
1892
-
1978
)
1914
東渡
24回國,
28
再
次東渡,主要甲骨著作:
《甲骨文字研究》
《卜辭 通纂》
《殷契粹編》
《甲骨文合集》等,其他著名古文字學著作:
《兩周金文辭大系圖 錄
考釋》
《中國古代社會研究》
《殷周青銅器銘文研究》
《金文叢考》
等。
河北望都胡厚宣(
1911
-
199
?)
、
陳夢家(先學法律,新月派詩人)
唐蘭(家貧,先學商後習醫,
20
歲棄醫就古文)
於省吾
李學勤(先學哲學後習古文,
1973
年由思想史研究古文字)
裘錫圭等
山東大學發現的甲骨文。
自
1899
年甲骨文首次發現至今,全世界收藏的甲骨大約有
15
萬片左右,總字數約
100
萬字,不重複的字約有
4500
多個,目前
所能認識的則不過一千字。
《甲骨文合集》共著錄41956
片。
二、重要入門書:
①
《古文字類編 》高明編,中華書局
1980
出版,單字
3056
個,
合文
304
種,徽號
598
個,很有價值的工具書;
②《甲骨文編》中國科學院考古所編,中華書局
1965
出版,共
收
467 2
字;
③
《漢語古文字字形表》徐中舒主編,四川人民
1981
版;
④
《甲骨文字集釋》李孝定編,臺灣中央研究院
1975
版,是集
大成的 著作。
⑤
《古文字學初階》李學勤著,中華書局
1985
出版
⑥
殷墟甲骨文的研究概況
殷墟是商王朝晚期都城的遺址,地在今河南安陽市 北小屯村一
帶
。
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即叫做殷墟甲骨文
。
(它是對在 鄭州二裏岡、
山西洪洞縣坊堆村、陝西長安縣張家坡、北京昌平縣西周墓、陝西岐
山縣鳳皺村等 地出土的甲骨文而言的。)
甲骨文的名稱有很多,如甲文、龜甲文、龜版文、龜甲 文字、龜
刻文、契文、殷墟書契、殷契、貞蔔文字、甲骨卜辭、殷墟卜辭等,
相比之下,“甲骨 文”這一名稱比較準確。所謂“甲”指龜甲,所謂
“骨”主要指牛的肩胛骨
。
甲骨文一 般都是刀刻或用毛筆寫在甲骨之
上的
。
自
1899
年甲骨文首次發現至今
,
全世界收藏的甲骨大約有
15
萬片左右,總字數約
100
萬字,不重複的字約有
4500
多個,目前
所能認識的則不過一千字。
(殷代盛行巫術,殷人每遇 重大或疑難之
事一定要求神問卜,甲骨是占卜的工具,通過燒灼甲骨令其出現兆象
(裂紋)以預測吉凶
。
所謂甲骨文就是占卜時在甲骨上所作的紀錄
。
)
對甲骨文進行分期斷代是研究甲骨文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
。
殷墟
甲 骨文的時間跨度至少有二百多年時間
,
所謂分期斷代就是根據甲骨
文的內容和特點確定 它們分別屬於晚商哪一時期那一王的
。
王國維在
《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和《續考 》中通過卜辭中的稱謂與《史
記·殷本紀》所載殷世系的對照確定了一些甲骨的年代,開啟了甲骨
斷代的先河。其後董作賓、陳夢家、李學勤等人都分別對甲骨的斷代
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其中董作賓將 甲骨分為
5
期
12
王,一期包括
二世四王 ,即盤庚、小辛、小乙、武丁;二期包括一世二王,即祖庚、
祖甲;三期包括一世二王,即廩辛、康丁; 四期包括二世二王,即武
乙、文丁;五期包括二世二王,即帝乙、帝辛。
甲骨文首先發現於
1899
年,一百多年來,甲骨學的研究經過先
驅
時
期
(
1899-1909
)
、
奠
基
時
期
(
1910-1928
)
、
形
成
時
期
(
1928-1937
)
、
低潮時期
(
1937-1949
)
、
高潮時期
(
1949-1966
)
、
停滯時期(
1966-1976
)和繁榮時期等七個階段,目前已發展成為
一門成熟的重要學科。
1
.先驅時期(
1899-1909
)
19
世紀末,安陽小屯村的農民在耕地時經常會發現甲骨,這些
甲骨開始被村民當作 “龍骨”賣給藥店
,
隨後藥材商又將甲骨販運到
全國各地
。
1899
年身居北京的金石學家王懿榮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
得到一些甲骨,並斷定這 些甲骨所刻的類似圖形的刀痕是古老的文
字,甲骨文就是這樣被發現的。從此,甲骨文才為世人所知,並 引起
了一些學者的極大關注,他們不惜重金四處求購。
1903
年,劉鶚將
自藏的甲骨變成《鐵雲藏龜》一書出版,這是第一部甲骨文著錄書。
1904
年,孫怡讓寫出了《契文舉例》一書,這是第一部考釋甲骨文
的開創性的專 著
。
此後一些旅居中國的外國傳教士也對甲骨文的收集
和研究發生了興趣,如美國傳教 士方法斂、英國傳教士庫壽齡等。
2
.奠基時期(
1910-1928
)
所謂奠基時期是指奠定甲骨學作為一門 學科的重要時期
,
奠定這
一學科最重要的條件是對甲骨文的考釋和通讀,羅振玉、王國 維在這
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1901
年羅振玉著成《殷商貞蔔文字考 》一
書,考定出甲骨的出土地是河南安陽小屯村,並推斷出甲骨文是殷商
王朝占卜的遺物。此後 羅氏又出版了
《殷墟書契》
、
《殷墟書契菁華》
、
《殷墟書契後編》 等著錄書及考釋著作《殷墟書契考釋》
。王國維研
究甲骨文的著作是《戩壽堂所藏殷墟文字考釋 》和論文《殷卜辭中所
見先公先王考》及《續考》
,王氏的著作影響很大,尤其是上述兩篇論文首次確定了部分甲骨的時代,同時證明了《史記·殷本紀》所載
殷王世系的可靠性。這一時期研 究甲骨文的學者還有日人林泰輔、加
拿大傳教士明義士等,使甲骨學成了一門國際性的學問。
3
.形成時期(
1929-1937
)
這一時期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是由前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組織對殷墟甲骨進行發 掘。自
1928
年至
1937
年共發掘了
15
次,
所得甲骨被編為《殷墟文字甲編》和《殷墟文字乙編》
,這一時期 對
甲骨文的考釋作出重要貢獻的學者是郭沫若、胡厚宣、張政烺、徐中
舒、吳其昌、和丁山等人 。其中郭氏的著作是《卜辭通纂》和《殷契
粹編》
。除了考釋工作,這一時期董作賓對甲骨文的 斷代研究、唐蘭
對甲骨學的理論研究方面也都做出了重要貢獻
。
這些研究所取得的重< br>大成果,把甲骨文的研究提高到一個新的水準,標誌著甲骨學這門學
科已正式形成。
4
.低潮時期(
1937-1949
)
這一時期先後發生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由於戰爭的影響,使
甲骨文的研究處於低 潮
。
此期間董作賓於甲骨分期之後提出了所謂新
派、舊派之說,於省吾出版了
《雙劍誃殷契駢枝》
初編、續編和三編,
共新釋及糾正誤釋甲骨文
100
餘字,為甲骨文的研究做出了重要的
貢獻
。
此外日本學者貝塚茂樹提出了在殷 墟卜辭裏有不屬於商王的所
謂“子蔔貞卜辭”之說。
5
.高潮時期(
1949-1966
)
新中國成立後到
1966
年文革開始前這一階段是甲骨文研究的
高潮時期。
1951
年陳夢家發表《甲骨斷代學》一文以大量證據證明
董作賓所謂“文武丁卜辭”中的
組、子組等卜辭屬武丁時代。
1953
年日本學者貝塚茂樹、伊藤道治發 表《甲骨文斷代研究之再檢討》
,
得到了與陳氏大體相同的結論
。
1956
年陳氏出版了
《殷墟卜辭綜述》
一書,這是一部關於殷墟卜辭研究 成果的大型通論性著作。李學勤在
這時期嶄露頭角,發表或出版了一系列有影響的論著。他提出應該將< br>卜辭的分類和斷代分成兩個不同的步驟。
6
.停滯時期(
1966-1976
)
1966
年至
1976
年這一階段是文革時期,國內的甲骨文 研究基
本上處於停頓狀態,所取得的成果較小。這一時期做出較大貢獻的學
者有裘錫圭、張政烺 及日本學者島邦男。
7
.繁榮時期(
1976-
今)
1976
年文革結束到現在是甲骨文研究的繁榮時期。這 一時期名
家輩出,著述如林,李學勤和裘錫圭是這一時期傑出的學術帶頭人。
這一時期出版的著 作主要有郭沫若主編的《甲骨文合集》
,姚孝遂主
編的《殷墟甲骨刻辭類纂》
、李孝定 的《甲骨文字集釋》
、日人松丸道
雄和高島謙一合纂的《甲骨文字字釋綜覽》
、于省吾 主編的《甲骨文
字詁林》
、香港學者饒宗頤主編的《甲骨文通檢》
、蔡哲茂的《甲骨綴
合集》
、於省吾《甲骨文釋林》
、裘錫圭《古文字論集》
、嚴一萍《甲
骨學》
、王宇信《甲骨學通論》
、王宇信、楊升南主編的《甲骨學一百
年》
、胡厚宣《五十年甲骨學論著目》
、宋鎮豪主編的《百年甲骨學論
著目》等。
第四課
克殷解
一、題解
選自《逸周書》
。
(屬雜史)
原名《周書》
,與《尚書》 相類,為周史記。西漢劉向根據此書中所收文章
不見於《尚書》中《周書》部分,故認定為孔子刪定《尚 書》遺下之資料,東漢
許慎稱之為《逸周書》
。
西晉初年(晉武帝咸寧五年
(279)
冬十月)
,不准盜掘汲郡魏安僖王墓,出土
竹簡中亦有周書,故< br>《隋書·經籍志》
又題為
《汲塚周書》
。直到明代,才恢復
《逸
周書》之名。據學者考察,
《逸周書》確實早就存在,
《左傳》
、
《管子》
《墨子》
《呂氏春秋》
等書多所引用,但今本到底是否汲塚所出,目前已經很難證明。
(汲
塚所出少於原書?多?一樣?)
據《漢書·藝文志》周書共有
71
篇,今本包括序在內也是
71
篇,但
11
篇有
目無書, 實存
60
篇。
80%
是文、武、周公時的記載,雖文風、體裁均不一,但大部分應確定出自漢以前學者之手,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
梁任公言
:吾儕讀《 尚書》
、
《史記》
,但覺周武王伐罪吊民之師,其文明程
度,殆為超人的。倘 非有《逸周書》
《克殷》
、
《世俘》諸篇,誰複能識“血流漂
杵”四字何解。
(中國歷史研究法)
郭老
也稱其多與卜辭及古金所載者相合。
最早為晉·孔晁注。清人做出巨大成就。詳見課本。
黃懷信《
<
逸周書
>
源流考辨》西北大學出版社
1992
張懋鎔、黃懷信、田旭東合撰《逸周書匯校集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 5
年
12
月。
《逸周書校補注譯》西北大學出版社
1996
第五課
系辭
題解
一、周易的基本內容
周易簡稱易。是一部古代占筮用書。其最基本的東西就是陰陽,
由陰陽兩個符號,三疊組成八個基本卦(分先天八卦和後天八卦)
。
八個基本卦象重疊 組成六十四卦。每卦分六爻。共分上下兩篇,上篇
三十卦,下篇三十四卦。
傳說古代 占筮之書有好多種
,
易只是其中之一
。
《周禮·春官·太蔔》
說:掌 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以艮卦為六十四卦起點)
,二曰歸藏
(以坤卦為起點)
,三曰 周易(以乾卦為起點)
,鄭玄易贊說:夏曰連
山,商曰歸藏,周曰周易。但左傳、國語中所記多 用《周易》
。
《周易》作為經書,也是有經有傳。周易之傳共分為七種十篇,
稱之為十翼。它們分別是:
(一)
《彖傳》
,解釋六十四卦的卦名、卦義 和
《卦辭》
的,分上、
下兩篇。彖即斷也,斷定一爻之義。
(二)
《象傳》
,解釋六十四卦的卦名、卦義和《爻辭》的,也分
上、下兩篇。
(三)
《文言》
,只解釋《乾》
《坤》二卦的卦辭和爻辭。
以上三種,本來是和“經”分離各自單獨為篇的,後人因為它和
“經”文關係較為密切,便附在各有關 “經”文之下。“經”分為
上
、
下
,
因此
《彖傳》
、
《象傳》
也分為上
、
下
。
《文言》
,
只 各附於
《乾》
、
《坤》兩卦《象傳》之後,這兩卦都在上篇,不能再分為上下了。
(四)
《系辭》
,它是《易經》的通論,內容比較龐雜, 篇幅也較
長,所以也分為上、下兩篇。
(五)
《說卦 》
,主要記述乾、坤、震、巽、坎、離、艮、兌八卦
(這八卦也叫“八經卦”,因為是由它組成 六十四卦的。六十四卦,
經過“經卦”的重疊,又叫“別卦”)所象的事物。
(六)
《序卦》
,解說六十四卦的順序。
(七)
《雜卦》
,
解說六十四卦的卦義
,
卻不依照六十四卦的順序,
錯雜解釋,所以 叫“雜卦”。
以上四種各自獨立為篇,列於“經”文之後。本來“經” 自
“經”、“傳”自“傳”,今本《周易》把《彖傳》
《象傳》
《文言》
各附 於相關“經”文之後,而把《系辭》以下四篇列在“經”後。
二、成書年代
《周易》先得畫卦,然後重卦,才能有《卦辭》和《爻辭》
。傳
統說法是伏羲氏、神農氏,這 當然不可信。現在沒有確鑿資料得據以
推論是誰所為,只好存而不論。
現代的各種說法
從《卦辭》
《爻辭》看,
《卦辭》
《爻辭 》作于西周初年。因為它
所載的內容,有殷商祖先的故事,也有周代初年的史事,卻沒有夾雜
後 代的任何色彩。
十翼中《彖傳》最早,戰國。
《象傳》戰國中晚期,
《文言 》戰國
晚期。
《系辭》是戰國晚期,
《說卦》
《序卦》
《雜卦》漢代 。
三、古人周易的運用
從《左傳》
《國語》諸書看,古人用《周 易》占筮,並不拘泥於
所占得的《卦辭》或《爻辭》
;就是說,
《周易》說“吉”未必 吉,說
“凶”未必凶。卻能結合占筮者的當時情況,以人事來作近乎合理的
判斷。
四、怎樣看待《周易》
孔子視周易為哲學書,
漢代象數易立於官學的有施、孟、梁丘三家,民間還有費、高等
多家
現代的看法
五、研究《周易》的參考書
唐朝李鼎祚《周易集解》
,楊樹達《周易古義》
,高亨、尚秉和
第六課《公劉》
題解:
一、詩的基本內容
本 文選自《詩經》
。
《詩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原稱《詩》
,
漢 後稱經。所收錄作品共
305
篇(另外還有
6
篇有題目無內容,稱為笙詩)< br>,因
此又稱“詩三百”
。
上起西周初年
(西元前
11
世紀)
,
下至春秋中期
(前
6
世紀)
,
前後時間跨 度約五百年。分風、雅、頌三部分,其中雅又分為大雅和小雅。“三
詩”、“四詩”、“六詩”。“賦、 比、興”是詩的表現手法。“賦”是直陳其
事
,
描述一件事情的經過
。
“比”是打比方
,
用一個事物比喻另一個事物
。
“興”
是從一個事 物聯想到另外一件事物。
漢朝毛亨、毛萇曾注釋《詩經》
,因此又稱《毛詩》
。
風雅頌的主要區別一在音樂方面,二在內容。
現存詩經中,風 的篇目最多,共分十五國風,收詩
160
篇。風是由各地的地
方民歌加工而成的,反映 了當時地方民眾的社會活動和生活情感。雅共收
105
首(大
31
,小
74
)
,雅是各級貴族製作的王室宮廷和京畿一帶的樂歌,反映了各
級貴族的生活思 想。頌的篇目最少,只收錄
40
篇,是用於宗廟祭祀的樂歌,音
樂肅穆。主要頌揚祖先 業績與功德,從中反映了商、周、魯先祖的發展情況。因
此詩經雖然是文學作品,但史料價值是相當高的 。章學誠“六經皆史”。
二、作者與成書過程
《詩經》中最早的作品大約 成於西周初期,根據《尚書》上所說,
《豳風·鴟鴞》
為周公姬旦所作。最晚的作品成於春秋時 期中葉,據鄭玄《詩譜序》
,是《陳風·
株林》
,跨越了大約
600
年。
《詩經》
中的詩的作者絕大部分已經無法考證
。
關於
《詩經》
的收集和編選,
有“王官采詩”和“孔子刪詩”的說法。
《史記》 說原有古詩
3000
篇,孔子根據禮義的標準編選了其中
300
篇,整
理出了《詩經》
。“古者詩三千餘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於禮義,上采
契後稷,中述 殷周之盛,至幽厲之缺,始于衽席,故曰‘關雎之亂以為風始,鹿
鳴為小雅始,文王為大雅始,清廟為頌 始’。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
武雅頌之音。禮樂自此可得而述,以備王道,成六藝。”
《論語·子罕》
:子曰:“吾自衛返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
三、師承及流傳
漢代齊轅固生、魯申培傳、韓(燕國人韓嬰)
、毛(魯國人 毛亨,一說毛萇)
四家,各家經文不一,解說分歧更多。前三家西漢時立為官學盛行,毛詩不被重
視,東漢方立於官學。後《毛詩》盛,三家衰,“魯詩”亡於西晉。“齊詩”亡
于三國魏,
“韓詩”亡于宋,
《韓詩外傳》
。只毛詩傳下來(得益于鄭玄)
。
《 毛
詩》傳自荀子之徒毛亨,毛公為之作《詩詁訓傳》
,後傳毛萇。現存的毛詩每篇
都有 一個題解,叫做“小序”。其作者大部分已不可考。現在一般都認為解說文
字除少數幾篇可信以外,大部 分都不可信。但是毛詩序對後人的影響非常大。古
人做詩、寫文章用典都愛用裏面的解釋。
四、評價與影響
《詩經》在當時和後代中國都有非常深遠的影響。
古人對詩的重視,但
並非因經書而受重視,早在先秦時期就為人所重。在論
語中孔子與弟子論 詩頗多。左傳中記載
詩言志,歌詠言,聲依詠,律和聲。
2
.< br>2
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
8
.
8
興于詩,立于禮,成 于樂。
1
.
15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貧而樂,富而好
禮者也。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 br>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3
.
4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 ,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
言詩已矣。
3
.
20
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8.3
戰戰兢兢,
13.5
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
16
.
13
陳亢問于伯魚曰:子亦有聞乎?對曰:未也。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 :
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
庭。曰:學禮 乎?對曰:未也。不學禮,無以立。鯉退而學禮。聞此二者。
“溫柔敦厚,詩教也”。
左傳襄二十八年:“賦詩斷章,餘取所求焉。
”
《毛詩序》
:“詩 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心中有所感悟,就
會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談之, 嗟談之不足故歌詠之,歌詠之不足,
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發于聲,聲成文謂之音。
《 毛詩序》
:故正得失,
動天地,感鬼神,莫近於詩。先王以是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 ,移風
俗。這就是詩歌的作用,用一句話來說就是思無邪,讓我們的思想很純淨,很純
潔,這個 時候呢你就會有詩歌出來。
詩經的開篇
詩經中的第一首詩是《國風·周南》中的《關 雎》
。這首詩是一
首愛情詩,描寫了兩個青年男女互相思念的美好愛情。自古至今,為什麼把這 首
愛情詩排在詩經的開篇,引起了許多的探討和爭論。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五、研究詩經的著作
現在對詩經的研究更多用來考察古今音韻的不同
,
或者用來研究上古時期的
歷史。而 古今研究《詩經》的著述更是汗牛充棟,實在太多了。現通行的:
毛詩詁訓傳;毛詩傳箋,毛亨、鄭玄;
孔穎達正義;朱熹詩集傳;高亨詩經今注;余 冠英《詩經選》精選
106
首詩
,
逐
一進行了注釋、今譯。袁愈、唐 莫堯所著《詩經全譯》
《詩經》研究的新材料:
《戰國楚竹書·孔子詩論》的出版, 引起了學界的廣
泛關注。
由《詩論》可更深入、全面地瞭解孔子讀《詩》
、 說《詩》的方式和態度。
人們已注意到
《詩論》
中孔子不談“美刺”,但其不談“教化 ”的傾向同樣值得
注意,由
《詩論》
可知:今本
《詩經》
雅、頌部分 的編排,經過後人改動。從
《詩
論》窺知,三百篇的古代編排是以時代為類別的。
< br>由《詩論》
,不僅可以重新理解某些詩篇,而且對漢代今、古文異同,也可
以在一定程度 上作出新的評價。稿件來源:光明日報
第七課
作篇
題解
先秦檔案記錄彙編
,
記載黃帝以來的史事﹐
避唐太宗 李世民諱﹐
唐代改稱
《系
本》或《代本》
。原十五篇。
《 世本》主要由作為貴族家譜的《帝系》
、講得姓由來的《氏姓篇》
、講古代
帝 王
、諸侯都邑沿革的《居篇》
、講古代發明創造的《作篇》
、
《諡法》等幾
部分內容組成。是一部包含上古譜牒在內的、內容十分龐雜的古代歷史資料彙
編,性質和體裁同《尚書》差不多。因為關於譜牒的內容似乎占了大部分篇幅,
所以人們把它歸入了譜牒 一類。
《世本》的《帝系篇》
﹑
《王侯世》
﹑
《卿大夫世 》
又稱為
《紀》或《本紀》
﹐近於《史記》的“本紀”和“世家”﹔《作篇 》記器
物發明﹐
《居篇》記帝王諸侯都城﹐近於《史記》的“書”。該書對紀傳體的創
立有所影響﹐
司馬遷作
《史記》
曾以該書為據。東漢末以來﹐
宋衷﹑
宋均﹑
孫檢﹑
王氏等皆有注。
《世本》是何時成書的?又是何時亡佚的?學 術界至今尚無定論。
《漢書》
謂下迄春秋﹐
現存佚文稱趙王遷為“今王”﹐
故 有人認為是趙國史官的著作。它
最後成書不會晚于戰國末年,亡佚不會早於五代。
《世本》一書 同許多古代典籍
一樣,並非成于一時一人之手,是由不同時代的許多人陸續編成的。它最初應是
先秦史官(類似于《周禮》說的
小史
,
《國語》說的
工史
)根據各國檔案編
寫的,幾百年中不斷有人增補修訂,到戰國末年才最後成書。
《世本》最後增補
定稿當在趙王遷在位時的十三、四年之間,故稱遷為
今王< br>
,並及見齊王建之在
位。當然,定稿之後在流傳過程中也還有後代的內容竄進去,這是古 籍流傳過程
中常見的現象。
《世本》
的散佚也經過了一個從少到 多、從部分到全本的過程。它在唐代以
前就已經有部分殘闕。我們確切知道歷史上最後一個直接從原書中 引用《世本》
文字的,是唐代中葉寫《史記索隱》的司馬貞。然而司馬貞看到的《世本》也不
是 完本。他說:
按今《系本》無燕代系,宋忠依太史公書以補其闕,尋徐廣作
《音》尚引 《系本》
,蓋近代始散佚耳。
(
《史記》卷三四《燕世家》索隱。)
宋忠是漢魏間人,可見那時《世本》就已經殘缺,燕世系已遺失了。比司馬貞早
300 餘年的沈約看到的《世本》也不是完本,他在所著《諡法序》中說:
《大
戴禮》及 《世本》舊並有《諡法》
。
(
《玉海》卷五四《中興書目》條引。)說
舊並有
應該是說他看到的《世本》已沒有《諡法》了。蘇洵就是這樣理解的,
他在《諡法總論》中說:
二書《諡法》
,至約時已亡。
(見《嘉祐 集》卷六十
二。)可見到南朝時書中的《諡法》部分又遺失了。宋初修《崇文總目》
,其中
氏族類
搜集了大批譜牒、姓氏之類的書,獨不見《世本》
,說明這時全本 已經亡
佚。因此《世本》的亡佚時間大概在唐末五代。
宋代目錄書不著錄該書﹐高似孫
《史略》
說他曾有輯本﹐
說明當時即已失傳。
清錢大昭﹑王謨﹑孫 馮翼﹑陳其榮﹑洪飴孫﹑秦嘉謨﹑張澍﹑雷學淇﹑茆泮林﹑
王梓材等皆有輯本﹐
1957
年
(
商務印書館
)?
匯印為《世本八種》
。
到 了清代,又有十多位學者做過艱苦的搜尋工作,把散見於上述諸書及其他
各種古書的《世本》的片言隻字 都彙集在一起了,
1957
年商務印書館匯輯、排
印的《世本八種》
,就是清 代學者輯錄《世本》佚文的總成果,給我們的研究工
作提供了方便。這八種《世本》輯本是:
1.
王謨輯《世本》
(
《漢魏遺書鈔》< br>,商務排印所據版本,下同)
;
2.
孫馮翼輯《世本》
(
《問經堂叢書》
)
;
3.
陳其榮輯《世本》
(
《槐廬叢書》
,陳 本系在孫本基礎上增訂)
;
4.
秦嘉謨輯《世本輯補》
(
《琳琅仙館》
)
;
5.
張澍輯《世本萃集補注》
(
《二酉堂叢書》
)
;
6.
雷學淇輯《世本校輯》
(
《幾輔叢書》
)
;
7.
茆泮林輯《世本》
(
《十種古逸書》
)
;
8.
王梓材輯《世本集覽》
(
《四明叢書》
)
。
此外,清人輯錄《世本》的還有錢大昭、洪飴孫兩家,他們的成果已分別為
孫馮翼、秦嘉謨採錄,故
商務
輯印《世本八種》時沒有編入。
第八課
大盂鼎銘
一、金文的概念:
金文也叫鐘鼎文,彝器銘文,是指鑄在或刻在青銅器上的
銘文。商周是青銅器的時代,青銅器的禮器以 鼎為代表,樂器以鐘為代表,“鐘
鼎”是青銅器的代名詞。
金文出現較甲骨文晚,至 今所見最早有銘文的青銅器,為商代中期以後之
物
,
銘文都很簡單
,
文字書體近似於甲骨文
。
最有代表性的是西周的青銅器銘文。
西周和春秋大量出現。金 文的內容是關於當時祀典、賜命、詔書、征戰、圍獵、
盟約等活動或事件的記錄,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 。金文基本上屬於籀篆體。字
體整齊遒麗,古樸厚重,和甲骨文相比,脫去板滯,變化多樣,更加豐富了 。依
據出土的銅器文字研究,金文也分為三期:前期是武王、成王、康王時期,此時
的銅器上金 文文字不多,而字勢闊大,筆力宏肆。中期是昭王、穆王時期,此時
的器物較少,金文亦無大變化,跟前 期比較起來,字勢相近,但不如其雄健的風
格。後期金文,已逐漸看不到肥體,字體緊密而又疏落,字形 方闊,極為優美。
二、金文的發現
金文在漢武帝時就已被發現,當時有人 將在汾陽發掘出的一尊鼎送進宮中,
漢武帝因此將年號定為元鼎
(
前
116)
。以後金文又陸續有所發現。但漢代以來總
共挖出多少
,
近百年學術界費了不 少勁
,
但至今仍沒有個確切的說法
。
有的說“見
諸著錄的作為禮器的 食器
、
酒器
、
水器和樂器總數達
2
萬件以上”
,< br>有的說
:
“從
漢代出土青銅器至今,僅僅有銘文的青銅器就達
1
萬件以上,當然有銘文的青銅
器畢竟是少數”。事實上,目前青銅器仍在不斷地出土。儘管國家已經決 定,為
保護地下文物,不再對尚未挖開的古墓進行考古性的挖掘,而我們從媒體不斷披
露的走私 案件,以及海外愛國華僑在海外重金購下青銅器捐獻國家的情況看,可
知古代青銅器的數量遠大於上述的 估計。
目前發現的有字青銅器約
5000
件左右,現存字數最多的是西周遺 物
毛公鼎
,載文五百字。其次是戰國時期河北平山縣的中山王鼎,載文四百六 十九字。
再次是與中山王鼎同時出土的中山王方壺,載文四百四十八字。
毛公鼎,通 高
53.8
釐米,重
34.7
公斤。清道光年陝西省岐山縣周原出土,
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毛公鼎是西周晚期宣王時(
828
~
782B.C.
)的一件重器,
是金文的經典名作。毛公鼎因作者毛公而得名,銘文鑄在鼎上,有
32
行,共
497
字,是現存青銅器銘文中最長的一篇。
《毛公鼎》銘文的字體結構嚴整, 瘦勁流
暢,佈局不馳不急,行止得當,是金文作品中的佼佼者。此外,
《大盂鼎》
銘、
《散
氏盤》銘也是金文中的上乘之作。
現藏臺灣故宮博物院的西周重器散氏 盤,與毛公鼎一樣,均以其長篇銘文和
精美的書法著稱於世。散氏盤的銘文共
19
行, 每行
19
字,其中除有幾個字已銹
蝕不可辨認外,實能認出者為
357
字。內容是一篇涉及西周中晚期諸侯國之間圍
繞土地分配問題發生的一場公案,十分有意思。
我國傳世的青銅器虢季子白盤盤內底部,刻有
111
字的長篇銘文,四字一
句 ,句式極工整。、散氏盤和毛公鼎,向被譽為西周王朝的三大重器。出土百餘
年來,各自有著一段曲折離 奇的經歷。
三、殷周金文研究概況
漢代以後,銅器時有發現, 到了宋代,由於朝廷的提倡,金石之學大盛,對
金文的著錄和研究也達到了高潮
。
宋代 對金文研究做出重要貢獻的學者主要有北
宋的楊元明、歐陽修、呂大臨、趙明誠和南宋的薛尚功等人。著 作主要有呂大臨
的
《考古圖》
、宋徽宗敕編的
《博古圖錄》
、趙明誠 的
《續考古圖》
、薛尚功的
《歷
代鐘鼎彝器款識法帖》
、王俅的《嘯 堂集古錄》等。
其中呂大臨著的《考古圖》
是我國第一部系統的青銅器圖錄,成書於
1092
年,共收公私
37
家的藏器
224
件,其中殷周銅 器
148
件。王黼的《宣和博古圖》
,記錄了宋徽宗內府藏品凡
20
類,著錄銅器
839
件,集宋代出土和流傳銅器之大成。薛尚功的《歷代鐘鼎彝器
款識 》是最早搜集研究金文的著作。
元明兩代是金文研究的衰弱時期。
< br>清代建國以後,金石學復興。尤其在乾嘉以後至清末,金文的研究達到了鼎
盛時期
。這一時期著錄和研究金文的著作主要有錢坫
《十六長樂堂古器款識考》
、
阮元《集古齋鐘鼎彝器款識》
、吳大澂
《愙齋集古錄》
《說文古籀補》
、孫怡 讓
《古
籀拾遺》
、劉心源《奇觚室吉金文述》等。
到了民國時期,在西學思想的影響下,金文的研究逐漸加強了科學性。 這一
時期的代表學者是羅振玉、王國維和郭沫若。羅振玉編成《三代吉金文存》
20
卷
,
著錄銅器
4835
件
。
王國維撰 成
《宋代金文著錄表》
、
《國朝金文著錄表》
、
《觀
堂古今 文考釋五種》等著作,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郭沫若撰成《西周金文辭大
系》
,對西周銅器進行 了所屬世代及分國研究,建立了銅器銘文研究的新體系。
這一時期對金文研究做出重要貢獻的學者除以上 三人外還有唐蘭、吳闓生、於省
吾、楊樹達、陳夢家、張政烺、李學勤、裘錫圭和日本白川靜等人。
二十世紀以來殷周金文研究在研究方法上進一步科學化
,
金文研究家 大部分
也是甲骨文研究家,他們把金文和甲骨文、
小篆等古文字合在一起進行研究,
又有重大收穫。成績最顯著的學者是羅振玉、王國維、
郭沫若、
唐蘭、
楊樹
達、
容庚等。羅振玉的貢獻主要在對金文資 料的大力搜集和刊印上,其《三代
吉金文存》
收錄金文拓本
4831
件,是最 重要的金文彙編,為金文研究者所必備。
王國維的主要貢獻是在對資料的整理
、
器物的考證
、
銘文的考釋等方面
,
其
《宋
代金文著錄表》
《國 朝金文著錄表》收錄宋清兩代所有有銘文的器物,
《毛公鼎
考釋序》
是最早較系統的論 述考釋古文字原則和方法的論文。郭沫若把金文研究
和中國古代史、
社會發展史的研 究相結合,
《殷周青銅器銘文研究》
、
《兩周金文
辭大系》
、
《金文叢考》和《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是其主要研究著作,其中
《兩周金文辭大系》
對
323
件銅器銘文進行分王分國研究,建立了金文研究新體
系。唐蘭著《論周昭王時代 的青銅器銘刻》
、
《西周青銅器銘文分代史證》
,楊樹
達著《積微居金文說》
,容庚《商周彝器通考》
、
《殷周青銅器通論》
(與張維持
合著)
、
陳夢家《西周銅器斷代》
、
管燮初《西周金文語法研究》可算這一時期的代表之作。金文工具書有容庚
《金文編》
、
《續金文編》
、
周法高
《金文詁林》
、
孫稚雛《金文著錄簡目》
、
《青銅器論著索引》和考古研究所《新出金文分域簡
目》問世。著錄金文書還有于省吾《商 周金文錄遺》
、
陳夢家《海外中國銅器目
錄》
、
《美帝國主義劫掠的我國殷周青銅器集錄》
、
徐中舒《商周金文集錄》和
考古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等非常有價值
大盂鼎銘
九月,周王在宗周,賜盂
(與盂盟)
。周王如是說:“盂 ,彰顯文王受天命,
武王繼承文王遺志而創建邦國,屏除其邪惡,撫有四方,管理好他的子民。在治事時,酒不敢過量
(嗟?酒無敢湛?)
,冬至燔柴祭天不敢喝醉,所以上天庇護、
關顧慈愛者,很是保護先王,
[遂]有四方。我聞殷商失去天命,因為殷周邊侯
服甸服之國及中 央百官(“邊”愚釋為“周邊”,“殷正”愚以為同于“宗
周”,“百辟”即“百官”而非“百官之長” ,這一句應當是指殷統治中心及其
輻射範圍內受中央影響較深的地區)
,由於嗜酒放肆,所以軍 亡祀絕。
(“女妹辰
又大服,餘唯即朕小學”,此句不知何意,謂“大服”為要職,如此,則“ 又”
字何解?且二句相連,似有相關。文意難通,不敢強譯)
,你能奉我為唯一之君
王
(“汝勿克餘乃辟一人”)
。
(頗疑此句句讀有誤
,
或者當為“女妹 辰又大服餘,
唯即朕小學汝勿克
,
餘乃辟一人”
,
“女妹辰”為被盂 征伐之國云云
,
妄自猜測,
見笑方家。)今我即效法文王之正德,如文王一樣任命二三 “正”。今我令你盂
輔助榮敬和德治(“敬
德治”,空格字不知讀音,亦不知何字; “紹”為
“助”,愚以為或為“繼承”亦能圓其說)
,敏於朝夕納諫,勤於祭祀,敬畏天
威。周王說:“籲,令你盂效仿你祖先南公。周王說:盂,你輔助夾死主持軍事
(以“夾死”為人名)
,快速處理糾紛,日夜輔佐我管理四方。我觀察先王賜民
封土之例,賜你香酒一卣,冕衣,市舄 ,車馬。賜你使用祖南公旗幟上曾用的獸
紋。賜你邦司四伯,自馭到庶人各類人眾六百五十九名。賜夷司 王臣十三伯,民
眾一千五十名。
(缺字)
。周王說:盂,你謹慎處理你的政務,不要辜 負朕命。盂
回答時頌揚王的美德,製成南公寶鼎。周王二十三年祀。
田允(字形為二 字合體)”:釋為“畯”,意為大,長久。陳夢家認為“畯
正”連起來是一個片語,“畯”和“正”一樣 也即“治”意。也有人認為是句首
助詞。
“妹辰”:現一般認為“妹”讀若“昧”, 即“昧晨”,天剛亮時;也有人訓
“辰”為“時”,即“昧時”,
《小雅·小弁》
“我 辰安在”毛傳:“辰,時也”;
《大雅·桑柔》“我生不辰”鄭箋:“辰,時也。”對於“妹晨”,郭沫 若則認
為指“童蒙之時”(年紀小的時候,幼年時期)
:“你童年很小的時候就有了很
重要的職務。”陳夢家也認為是“早年”的意思。唐蘭認為是“第二天早晨的時
候”:“你明天早上要輔 佐大事”。李學勤先生則認為“妹”是虛字,無義,
“辰”讀若“震”,“妹辰”即有奮起之意。
“即朕小學”:即“就事于王小學”,一說當為“我曾命你就王家小學學習”,
裘錫圭先生 認為是“那時我還在上小學”。
第九課
《周禮》
一、內容及結構
《周禮》亦稱《周官》或《周官經》
,它是儒家的經典之一。
《周禮》是搜集
周王室官制和戰國時代各國制度
,
添 附儒家政治理想
,
增減排比而成的彙編
。
《周
禮》是中國最早和最完 整的官制記錄,也是世界古代一部最完整的官制記錄。
全書
6
篇,即《天官 塚宰》
、
《地官司徒》
、
《春官宗伯》
、
《夏官司馬》、
《秋官
司寇》
、
《冬官司空》
,各篇分為上下卷,共
12
卷。這
6
篇中的
《冬官司空》
早佚,
《周禮》在西漢首 次為人所知時,這部分經文就已經佚失,遂用《考工記》來替
補。這一文獻和前五部分的格式多少有點不 同,它不列舉屬官及其爵等、職責,
而列舉並敍述隸屬幹宮廷的各色工匠及他們技藝的技術細節
。
它相當詳細地描繪
了所討論器物的組成部件。它敍述不同類型的名稱及尺寸大小,明確記載負 責建
造工程各部件的工匠。
《考工記》是一本戰國晚期齊國人編著的書。
二、本源及真偽
《周禮》為何人所作,何時產物? 歷來有爭論。古文經學家認為,它是周公
旦所作。今文經學家認為,它出於戰國,也有人認為是西漢末劉 歆所偽造。近人
從周秦銅器銘文所載官制,參證該書中的政治、經濟制度和學術思想,多數人認
為是戰國時的作品。也有人認為,
《周禮》成于漢初。
《周禮》直至西漢才為人所知 。當時一李姓人將《周禮》獻于河間獻王劉德
(漢武帝之弟,西元前
155
一前
129
在位)
,他得到《周禮》時,第六部分《冬
官》已經佚失,因此,他以千金購 求,但仍然未能買到,於是用《考工記》來替
代。據說,河間獻王后來又把它獻于其兄武帝的秘府。《史記·封禪書》
首先以
《周
官》為題提到它,
《漢書》著錄“《周官經 》六篇”;
《漢書》卷九十九下也述及
它,書題為《周禮》
。荀悅認為,書名《周官》 變為《周禮》是劉歆所為。
馬融說,秦始皇帝西元前
213< br>年焚書時,
《周禮》是要特別留意銷毀的一本
書,因為它如此全面地體現著周王室的傳統 的、正宗的官制,因之是公然和他的
中央集權的政府體制對抗的。這就意味著,無論誰膽敢有意收藏被禁 止的《周
禮》
,他就有生命之虞。這可用來解釋它在河間獻王之前失載的現象。
河間獻王將它獻于秘府後,
《周禮》一直躺在秘府。到王莽時,才被立於 學
官。後漢正統的儒家學者,特別是鄭玄(
127
-
200
)極為重 視它。劉歆的弟子杜
子春曾準備為
《周禮》
作注。鄭興
(
30
年在世)
、其子鄭眾
(
83
年卒)
和賈逵
(
30
-
101
)都曾編撰過《周禮》的注釋,這是人們所知的事實,但是,除見於其他文獻中的一些引文外,它們都失傳了。
第一次正式表述周公撰寫《 周禮》的是鄭玄《周禮》注。一直到宋代,這一
觀點都廣為流行。但顯然是不對的。這有許多明確具體的 文獻依據,其中最重要
的兩大證據是:
(
1
)
它的語言顯然是春秋晚 期和戰國時代的古典漢語,不是西周
時代的前古典語言;
(
2
)
它多 處出現確切具有春秋晚期和戰國時代特徵的概念和
思想,如“五行”、“五帝”和“五嶽’等就屬此類, 它們至早也不應該見於西
元前四世紀的文獻。這與它的西周早期的出處相矛盾。再者,
《周禮》 記述的祭
祀、法律、喪服、農業技術、分封過程和信仰等都大體上與已知其為戰國時代的
而不是 西周時代的其他原始材料相一致。
自宋司馬光開始,主張《周禮》是劉歆所偽造的,洪邁、蘇 轍、康有為也持
此見,但許多有名望的學者都反對它是劉歆的偽作這一觀點。顧頡剛(
1893
-
1980
)和郭沫若(
1892
—
1978
)同 樣認定《周禮》是戰國晚期的真文獻,他們甚
至就其作者的具體身分和籍貫作了推測。
三、注釋及版本
現存時代最早又保存完整的
《周禮》
注是鄭玄注,其中引用了數種年代較早
的
《周禮》
注的一些內容
。< br>所有漢代學者注釋
《周禮》
的佚文都已輯人馬國翰
(
1794
-
1857
)的《玉函山房輯佚書》
。王謨(
1778
年進士)在《 漢魏遺書鈔》也輯錄
了馬融注。下一部現存的重要注解是賈公彥疏。這兩種注和陸德明的《音義》合在一起是清代之前的此經的重要的注疏。
清代對
《周禮》
的研究很廣博
,
其中有三位學者特別值得介紹
:
阮元
(1764
—
1849
)
,他的成績是其校勘記;江永(
1681
—
176Z
)
,他除在文字學和音韻學的
總體研究外,特別對三禮的 經文感興趣,結果是他撰寫了《周禮疑義舉要》
;孫
詒讓(
1848
-
1908
)
,他編著了
78
卷本《周禮正義》
。
此經在漢末到唐之間的流傳模糊不清。
《隋書》
(卷三十二,第
919
頁)著錄
有
15
種《周禮》研究著作,其中有
2種已注明失傳。這
15
種書題包括馬融注和
鄭玄注。王肅(
195
-
256
)注和幹寶(
320
年在世)注,還有沈重(
570年在世)
疏
40
卷。受陳振孫的影響,孫詒讓推測,沈重疏是一個世紀後的賈公彥 疏的基
礎
,
因為
,
姑且不論其他
,
兩者的卷數相同
。
藤原佐世的書目列有
9
種主要著作,
分別冠以《周官禮》
、
《周禮義》或《周禮》等不同題目;還有《周禮音》
1
卷,
《周官圖》兩種 ,分別為
15
卷、
10
卷。
除書目 記載外,我們還知道,
《周禮》是西魏時的重要書籍。當時,宇文泰
(
507
-
556
)刻意仿照它記述的官制機構來組建政府。顧頡剛說,這是《周禮》
所設計的 行政系統第一次付諸實踐。
175
年石經不包括《周禮》。只是在開成年間(
836
-
840
)
,它才和其他
1 1
種經典一同鐫刻立碑,可見于現在西安碑林。
《周禮》首次印刷是作為馮道
932
年下令雕版印刷的九經之一。此次印刷在
953
年完工,其底本是唐石經本。它通稱為五代監本《周禮》
。此後,
《周禮》的
流傳大 致可以從成套儒經的印刷史之中尋覓線索
。
第二次官方發起的儒經印刷在
西元
988
至
994
年間。此次刊刻的底本是五代印本,此次印本稱國子監重行校刻
九經。
根據《玉海》記載,李沆(
947
-
1004
) 和杜鎬在
996
年奉命校訂賈公彥的
《周禮》疏和《儀禮》疏及其他一些文獻。他們的 工作在
1001
年完成並呈送朝
廷。於是,皇帝下詔在杭州刻版印刷這些著作。這是首 次印刷賈公彥所作
《周禮》
和《儀禮》疏。按照當時的慣例,注疏與經文本身是分離的。
我們所熟悉的明清以來將《周禮》和鄭玄《注》
、賈公彥《疏》一起印刷的
習慣, 首次出現在紹興年間(
1131
-
1162
)
。這一印本通稱茶鹽司 本,或稱黃唐
本(這是用負責刊刻者的姓名命名的)
。在它此後的流傳中,其影響比茶鹽司本< br>還大的是稍晚的一個南宋本棗十行本
,
它之所以稱作十行本是因為它每面有十行
文字。它可能印于福州,稱《
(附)釋音周禮注疏》
。所有後來的《周禮》注疏本
的印 本都源於十行本,其中最重要的有下列五種印本:
(一)明(嘉靖:< br>1532
—
1567
)
:李元陽本。雕版印刷,每面九行,也稱九行本。它通稱閩本,以李曾作閩地禦史而得名。
(二)明(萬曆:
1573
-
1620
)
:監本,通稱北監本,其底本是李元陽本。< br>
(三)明(崇禎;
1628
—
1644
)
:毛晉的汲古閣本,其底本是北監本。
(四)武英殿本,
1736
年,底本是北監本,此本的經文曾用其他版本校訂
過,因此一些宋以來的文字 訛誤被改正,優於北監本和毛晉本。
(五)清(嘉慶:
179 6
-
1820
)阮元本。它直接依據的底本是十行本,但也
參考上述版本(一 )
、
(二)
、
(三)及其他版本校訂。它以附校勘記而知名。它比
其 他十行本的派生本都好,但除武英殿本可能是個例外。參見加藤虎之亭
《周禮
經注疏音義校勘記 》
(東京:
Kiyota Kiyoshi 1958
年)
。
除上面已敍述的印本外,最著名的《周禮》的私人印本之一是嶽珂(
11 83
-
1240
)本,它是著名的相台九經之一。如果相信嶽珂的《九經三傳沿革例》
,
他自己收藏有
15
種以上的經書版本,他可以確定自己的經文時參照了不止 一種
本子。他的印本被視作最好的南宋私人印本之一。
《四部叢刊》利《四部備要》
的 《周禮注》的底本都是相臺本。
四、主要研究及參考文獻
20
世紀重要的《周禮》研究包括下列各項:
郭沫若:
《周官質疑》
,收入
《金文叢考》
(修訂本,北 京:人民出版社,
1954
年)
,第
49
-
81
頁 。
顧頡剛:
《周公制禮的傳說和
〈周官〉
一書的出現》
,
《文史》
第
6
輯
(1979
)
,
第
1
-
4
頁。
五、索引
(一)
《周禮引得附 注疏引書引得》
,
哈佛燕京學社漢籍引得叢書第
37
,
北平:
1940
年;臺北重印,成文出版社,
1966
年。
(二)
《周禮逐字索引》
,
劉殿爵和陳方正編
,
《先秦兩漢 古籍逐字索引叢刊》
,
香港:商務印書館,
1993
年即出。
《周禮》一書,東漢鄭玄撰有《周禮注》
,唐朝賈 公彥作《周禮正義》
,清代
孫詒讓也撰有《周禮正義》
,這些注釋對後人研究《周禮》 提供了參考資料。
他認為,
《樂》教,可以使人“廣博易良”;
《禮》教,可以使人“恭儉莊敬”(見《禮
記·經解》)
。孔子還說過:“不學禮,無以立。”(
《論語·季氏》
)在孔子看來,不學禮 ,便
沒有立足社會的依據。因此,必須“立於禮”(
《論語·泰伯》
)
。禮所 包括的範圍很廣,從國
家的典章制度,直至個人的行為準則。
現在我們所能見到的禮書,有《周禮》
、
《儀禮》和《禮記》
。< br>《周禮》是講周朝官制的,
《儀禮》是講各種典禮節儀的(如冠、婚、喪、祭等具體儀式)
,
《禮記》是孔子學生以及後
人傳習
《禮經》
的記錄,內容有關禮的性質、 意義和作用。東漢學者鄭玄分別給
《儀禮》
、
《禮
記》
作了注解之後
,
才有了“三禮”這一名稱
。
“三禮”都與孔子禮的思想有關
,但只有
《儀
禮》
(
17
篇)是由孔子整理編訂的。
《周禮》
是一部記載典章制度的古代文獻,分天官、地官、春官、夏官、 秋官、冬官等六篇,
共計四十二卷。
《漢書》有
《周官》經六篇、傳四篇的記載。東漢 馬融、鄭玄為其作注稱
《周
官禮》
,唐代賈公彥作疏始用《周禮》之名。
《周 官》
、
《周禮》兩名曾通用過一段時間,宋朝
以後才基本上歸一,稱為《周禮》
。自漢代以來,探究《周禮》作者的不乏其人,可謂歧說
紛出,歸納起來,大致有四說。
一說西周周公所作。漢代劉歆極力主張此書是“周公致太平之跡”。唐 代賈公彥《疏》
引
《禮記明堂位》
雲:“周公居攝六年,制禮作樂,頒度量於天下。” 又引
《書緒》
雲:“六
年制禮作樂,階制之禮,則此《周禮》也。”可是,現世學者郭 沫若曾在《周官質疑》一文
中,否定了這種觀點。
一說戰國時人所作。漢代何休曾指出,
《周禮》是“六國所作之書”。
《周禮》所述的農
業生產條件與戰國時代相符,其思想大大都附會儒家關於古代社會的設想。
《周禮》所設計
的 公國方案
,
迎合了戰戰國時代各國稱霸的需要
。
書中所記述的行政制度
,
則與齊國文獻
《管
子》十分相似,如《周禮·地官》雲:“五家為比,十家為聯。 ”《管子·立政》也說:“十
家為什,五家為伍。”
一說西漢劉歆偽造。
《周禮》發現於西漢中期,公諸於世卻在王莽謀篡時期,故近世學
者康有 為等提出
,
其政權機制是附會王莽的行事與要求
,
認為今傳之
《周禮 》
是劉歆的偽造。
可是,宋代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說:“此書多古文奇字。”近人顧實更《 重考〈古今偽
書考
>
〉也雲:“殷周甲骨文、鐘鼎文與相證合。”對於陳、顧兩人的考 證結論,只將作何
種解釋呢
?
一說多人成書
。
顧頡剛在
《“周公制禮”的傳說和
(
周官
)
一書的出現 》
一文中指出
;
“
《周
禮》
中所記的—一些制度有不少矛盾 之處。”此後又提出“不成於一人,也不作于一時”的
觀點。這樣的辨證,似乎仍然留下許多疑問,《周禮》一書體系完整,其主要輪廓應成於一
人之手,他人只可能作些小的增補,怎麼會是非一人— 時之作呢
?
《周禮》的作者及成書雖存在疑問,卻不影響它在中國政治思想史的重大影響作用。
周朝的最高統治者是周天子,輔助周王的大官,相傳有太師、太傅和太保三公。成王時,周
公為 師,召公為保。“相王室以尹天下”。周公的兒子伯禽,也當過周王的師保。在令尊、
令彝銘文中
,
周王命他“尹三事四方
,
受卿事寮”
。
“三事”是三種官職的總 稱
,
即政務官、
事務官和地方官
。“四方”是指四方諸侯和方國部落。“卿事 寮”是指周朝政府中的大小官
僚。
在周王及其師保之下,朝廷中最高的官職是卿士,即太宰、太宗、太史、太祝、太
士、太蔔,合稱六卿。六卿經常在周王的左右。三左是太史、太祝、太蔔;三右是太宰、
太宗、太士。他們在朝廷中分立于周王的兩側,協助周王處理政務。
周王朝,“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所以六卿大多和宗教事務有密切的關係。太祝 就是
最大的祭祀官,周公兒子伯禽也曾任過太祝。太卜是管蔔筮的,處於人神之間的媒介地位。
太士也是神職官吏。太史這一職位,就是商代以來的作冊,周初畢公高曾任過太史,
稱為“作冊畢公”。太宰可能是朝廷中的政務總管。太宗是管周朝的宗族和譜系,也是
重要的職務。
六卿還有許多僚屬,各有專職,所以總稱為卿事寮。除六卿之外,周朝還設有五官:
司徒、司馬、司空、司土、司寇。司徒在周朝早期的青銅器銘文中寫作“司土”,是管
理土地和農業生產的。司空在銘文中寫作“司工”,是管理百工職事的。
司馬則是管理軍賦的職官。司徒、司馬和司空的職權相當,合稱“三有司”。司土
管版籍爵祿,司寇管刑罰,其地位僅次於以上的三有司,也是十分重要的官職。這五司
下面也有很多僚屬,如屬於司馬的有師氏、虎臣和專管馬的走馬(趣馬)等等,構成專
門的官僚系統和集團除此之外,還有其他的官吏,如管理山林川澤的,管理市場貨賄的,
管理貴族吃、穿、用以及娛樂的,都有“官司之守”,也就是專門的官吏。這些各種各
樣的官吏,大都是世襲的,世代享有特殊的、神聖不可侵犯的地位。
周王朝實行分封制度,在周王直接統治區的四面八方,分佈著許多封國,所以稱為
“四方”,具體地指侯、甸、男等諸侯,這些是周朝的地方政權。有的大國諸侯經周王
授予特權,可以調動附近的中小諸侯,從事征伐,捍衛周天子,成為方伯,方伯是一方
諸侯之長,不是諸侯的封號。有些諸侯兼作王室大官,因而具有公卿的頭銜,如周公和
召公就是這樣。
所謂“公、侯、伯、子、男”的五等爵制,無論是商代或西周,都是不存在的,是
後人加工的結果。
周朝的官僚機構和制 度,總的說來,它是從商代“內服”和“外服”兩套官職發展而來
的,不過周朝的機構更加龐大了,體制 也越系統化了。同王朝的官吏是貴族,又是宗親,三
位一體,就是這種以血緣為紐帶的宗法制,構成了以 周王為首的奴隸主貴族的統治體系。直
至封建社會,周朝的官僚機構和制度,還有它的影響作用。
《周禮》還包含著古代宗教、經
濟政策、哲學與倫理等諸多方面的歷史資料,是一部以儒家思想為主, 兼收法家和陰陽五行
思想的重要文化典籍。
周制規定八種人的 犯罪須經特別審議﹐
並可減免刑罰﹐
稱為
八辟
。
《 周禮·秋官·小司寇》
:
以八辟麗邦法附刑罰。一曰議親之辟,二曰議故之辟,三曰議賢之辟, 四曰議能之辟,五曰
議功之辟,六曰議貴之辟,七曰議勤之辟,八曰議賓之辟。
賈公彥 疏
:
案《曲禮》雲
:'
刑不
上大夫。
'
鄭注雲:'
其犯法,則在八議輕重,不在刑書。
'
若然,此八辟為不在刑書,若有罪當< br>議,議得其罪,乃附邦法而附於刑罰也。
孫詒讓正義
:
依《曲禮》注義 ,蓋凡入八議限者,
輕罪則宥,重罪則改附輕比,乃有刑也。
後來成為歷代封建帝王的 親族﹑近臣減刑免刑的
特權規定。漢代改名八議﹐三國魏正式寫入法典﹐一直沿用到清代。
第十二課
越王勾踐滅吳
《國語》
《國語》是我國古代最早的一部國別史。
1
、作者:關於它的作者,歷史上 多有爭議。司馬遷在
《報任安書》中說:“左丘失明,
厥有《國語》
。”唐宋以前,人 們都認為是與孔子同時代的左丘明所著。如東漢的班固、吳
國的韋昭、唐朝的劉知幾等。按照他們的說法 ,
《國語》
的成書經過為:孔子作《春秋》後,
左丘明為之作傳,即《春秋左氏傳》< br>。後來,左丘明不幸失明,但他“雅思未盡”,根據傳
注《春秋》時所剩材料,又“稽其逸文,纂 其別說”,編著了一本《國語》
。故《國語》又
被稱為《春秋外傳》
,
《春秋 左氏傳》被稱為《春秋內傳》
。然而,唐宋以後很多學者對左丘
明是《國語》的作者一事提出異 議,而《國語》和《左傳》兩書在編寫體例、思想傾向、內
容詳略、語言風格、文筆特色等方面,都存在 很大差異。現代學者中也有人認為《國語》是
在戰國初年編輯而成
,
作者有待進一步考 證
。
西晉時曾在魏襄王墓中發現了大量寫在竹簡上
的古書,其中就有《國語》三篇,談 到了楚和晉的歷史,這說明戰國時此書就開始流傳了。
現在版本的
《國語》
大概是這些 殘存記錄的總匯。因為是口耳相傳的零星記錄,內容主要是
口語,國別和年代的區分、排列沒有嚴格標準 。
2
、內容:
《國語》以記言為主,通過西週末至春秋時期各國貴族各有風 格、各有特色
的語言來塑造人物性格,表述不同人物的思想及命運,記載波瀾壯闊的歷史大事。用語言記
史,生動、精練,為歷代所稱道。
《漢書·藝文志》與《隋書·經籍志》都記載《國 語》為
21
卷,與今本相同。其體例是分
國記載,有《周語》
3
卷、
《魯語》
2
卷、
《齊語》
1
卷、
《晉書》
9
卷、
《鄭語》
1
卷、
《楚語》
2
卷、
《 吳語》
1
卷、
《越語》
2
卷。
《國語》記載史實 的時間,上起西周周穆王征犬戎(約西元前
976
年)
,下至韓、趙、
魏滅智 伯,共約
500
年間的歷史。
《國語》以國分類,
《周語》排在最 前面,內容也很豐富,它又和魯,齊、晉、鄭、楚、
吳、越並列,所以又不像嚴格意義上的分國史體例。
其中記載晉國史事最多,內容最豐富,
其卷數占整書的近一半
,
《鄭語》則僅 記載了桓公與史伯的對話。因此,有人將《國語》稱
之為《晉史》
,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國語》與《左傳》之間的關係,有繼承,又有發展。
《國語》記事與《左傳》相同者有
60
餘事,而史實中的細節,又有
8
事與
《左傳》
不 同,可見所依據的材料並不完全相同。
《左傳》記周王室事蹟很簡略,
《國語》則記有穆、恭、 厲、幽、宣、襄、定、靈、景、敬
10
王的大事,為後代保留了研究周王室的寶貴資料。
《左傳》對齊桓公成霸業的歷史記載簡
略,
《國語》的《齊語》則專記管仲相齊的業績,對後 人詳細瞭解齊桓公霸業形成之經過大
有裨益。
《左傳》對越滅吳的記載略而不詳,
《國 語》的《越語》則用很大的篇幅,生動詳細
地記載了越王勾踐如何忍辱負重,發憤圖強,最終滅吳的歷史 。
《左傳》記事,偏重於事件
之原委,而《國語》則很注重各國貴族的言論。二者可相互參證, 相互補充。總之,
《國語》
作為《春秋外傳》
,確實可補《春秋內傳》——《左傳》之 不足,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所
以,司馬遷修《史記》時,將《國語》列為重要的參考書目。
3
、影響:
《國語》開創了以國分類的國 別史體例,對後世產生了很大影響,陳壽的《三
國志》
、常璩的《華陽國志》
、崔鴻的 《十六國春秋》
、吳任臣的《十國春秋》
,都是《國語》
體例的發展。
4
、版本:現存最早的
《國語》
注本,是三國時吳國韋昭的
《國語解》
,有天聖明道本
(宋
明道二年取天聖七 年印本重刊)
和公序本
(宋代宋庠
《國語補音》
本
,
因宋庠 字公序
,
故稱)
。
另有清代洪亮吉《國語韋昭注疏》
、汪遠孫《國語 校注本三種》
、董增齡《國語正義》及近人
徐元誥《國語集解》
。
1978< br>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國語》點校本,廣泛吸取前人的校勘
成果,注釋簡明,易於閱讀。
傅庚生先生選注的《國語選》
,
1959
年
6
月人民 文學出版社出版,中華書局香港分局於
1972
年
10
月重新出版。有注無譯 ,注釋全用白話,對不易理解的句子也進行了語譯。該書
的影響比較大,在後來的《國語》譯注中經常可 以看到《國語選》的影子。
薛安勤、王連生的《國語譯注》
,
1 991
年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書前有著名語言文字
學家徐複先生《序》和作者《前言》,對《國語》進行簡要評介。正文分題解、原文、注釋
與譯文四個部分,注譯都較詳明。
鄔國義、胡果文等的《國語譯注》
,
1991
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譯文 很得《國語》
原義,為《國語》各譯注本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董立章《國 語譯注辨析》
,暨南大學出版社
1993
年版,語譯部分包括原文、注釋、譯文
三部分,注釋很是詳盡,發明較多。
李維琦《白話國語》
,嶽麓書社
19 94
年出版,全書
37
萬字。該書不同於其他各本的次
序,以譯文在前,後注 釋、後原文,注釋較少。在
《譯後小記》
中,著者對
《國語》
的內容、
《國語》的注釋、版本等做了簡要說明。
黃永堂《國語全譯》
,貴州人 民出版社
1995
年出版,正文包括題解、原文、注釋與譯文
四部分,與薛安勤譯本同 。題解部分不僅對原文內容進行介紹,往往還進行思想上的概括與
文學上的鑒賞。注釋比較詳盡,引證較 多。該書發行量較大,影響較廣。
趙望秦、張豔雲等《白話國語》
199 8
年由三秦出版社出版,正文分原文、注釋、譯文
三個部分。用注較少,在前面幾家注譯本的基 礎上仍能有所發明,可稱力作。
秦峰《譯注國語》
,
1998< br>年由江西高校出版社出版,正文包括原文、注釋、譯文、賞
析四個部分,於古今注譯多所采擇去取 。
來可泓《國語直解》
,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0
年出 版,正文分解題、原文、今譯、注釋和
評析五個部分,注釋較詳,時有新見。評析部分中左右系聯,對每 個故事進行評價。其參考
書目列
103
種,引證頗多,於今古注家多有采擇。於《國語 》譯注比較多之後出,當有可取
處。
第十五課
非攻
題解:
一、墨子其人
墨子
(約前
4 68-376
年)
名翟
,
魯國人
。關於墨子生卒年代
,亦有 多種說法。
但在孔子之後
,
是普遍的說法
。
墨子的生平
,< br>舊史不詳
,
大概出身平民
,
自稱“北
方之鄙人”,人稱“布衣 之士”和“賤人”,春秋末戰國初思想家、學者,墨家
學派創始人。曾為宋國大夫,自詡“上無君上之事 ,下無耕農之難”
(
《墨子·貴
義》
)
,是同情“農與工肆之人”的 士人。曾師從史角之後,傳其清廟之法。又
學于儒者,習孔子之術,稱道堯舜大禹,明於《詩》
、
《書》
、
《春秋》
,因不滿儒
家禮樂煩苛,於是棄周道而用夏政。 宣揚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節葬、
非樂、天志、明鬼、非命,而以兼愛為核心,以節用、尚賢 為支點。
為宣揚自己的主張,墨子廣收生徒,尋常親從弟子數百人,形成聲勢浩大的
墨家學派。墨子博學多才,擅長工巧和製作,曾製成“木鳶”,三日三夜飛翔不
下。還長於守城技術,其 後學總結其經驗為《城守》二十一篇。還在名辯說方面
有所成就,成為戰國名辯思潮的祖源之一。墨子的 事蹟,分別見於《荀子》
、
《韓
非子》
、
《莊子》
、
《呂氏春秋》
、
《淮南於》
等書,
其思想則主要保存在墨家後學
《 墨
子》一書中。
墨子及墨家學派的著作彙編。西漢劉向整理為七十一篇,
六朝以後漸佚,到
宋時,只存六十篇,目前只存五十三篇,已亡佚十八篇。其中已亡佚的有:
《 節
用》下篇,
《節葬》上、中篇,
《明鬼》中篇,
《非樂》中、下篇,
《非儒》上篇,
除此八篇外,另十篇連篇目皆亡佚,今傳《道藏》本五十三篇。舊題墨翟著,但
包括了墨子弟子乃至後期墨家的著述資料,是研究墨家學派的主要典籍。
《墨子》內容博大 ,包含政治、哲學、倫理、邏輯、科技、軍事等方面,是
研究墨子及其後學的集中資料
。
西晉魯勝、樂壹皆曾為
《墨子》
一書作注,
已佚
。
通行本有孫治讓 《墨子閒詁》
,主要版本有《諸子集成》本。中華書局整理標點
本。
解放後有
譚戒甫的
《墨辯發微》
和
《墨經分類譯注》
,
方授楚的
《墨 學源流》
,
李溫淑的《墨子今注今譯》
,陳孟磷的《墨辯邏輯學》
,詹劍峰的 《墨家的形式邏
輯》等等。在今傳注本中。以清代的畢沅注本《墨子注》為最早,
以孫詒讓的注
本《墨子閑詁》為最佳。
二、關於《墨子》的內容
按梁啟超的分類,
《墨子》一書內容可以分為五大類。
第一類:親士、修身、所染、法儀、七患、辭過、三辯共七篇。
這一類雜有各家之言 ,混有雜家之說。梁啟超認為這一類的前三篇並非墨家
之言,純出偽託,而後四篇是墨家記墨學的概要, 有可能是墨學的提綱挈領。
第二類:尚賢上中下篇,尚同上中下篇,兼愛上中下篇,非攻上中 下篇,節
用上中下篇,節葬下篇,天志上中下篇,明鬼下篇,非樂上篇,非命上中下篇,
非儒下 篇。共二十五篇。
這一類是代表墨家的主要政治思想。除了
《非攻》
上篇,
《非儒》
下篇之外,
各篇皆有“子墨子曰”四字。認為是墨子門弟所記的墨子之言。< br>
第三類:經上下篇,經說上下篇,大取小取篇,共六篇。
這一類被治墨學者 稱為墨辯,亦稱為墨經。此六篇難通難譯,古字詞較多,
辯理深奧,加上雜有樸素的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 理論。光學、力學和數學等自然
科學理論、社會科學、倫理學、邏輯學等等,實在難以通解。這是《墨于 》的精
華部分。梁啟超認為這六篇是墨翟自著。而孫詒讓則認為是後墨學者所著。孫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