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教材解读

绝世美人儿
984次浏览
2021年01月24日 05:57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远程教育教学计划-做自己的英雄

2021年1月24日发(作者:八仙过海)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教材解读

语文要素:

·感受童话的奇妙,体会人物真善美的形象。

·按自己的想法新编故事。

要素分析: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它是根据儿童的特点,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运用夸张手法编写的故事。一般故事情节神奇曲折,生动浅显,对
自然物往往采取拟人化的描写 ,以适应儿童的接受能力。

一二年级多以童话为主,且未明确提出阅读要素。

三上第三单元: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

四下第八单元:感受童话的奇妙,体会人物真善美的形象。


童话大致分类:




1.
拟人化童话。2.
人物童话。
3.
超人化童话。
4.
知识童话。


童话的基本特征:

奇特的幻想性和强烈的夸张性,
幻想是想象的 一种,
其中幻想性是童
话的根本特征。但是这种幻想从根本上讲不能脱离现实生活。它是将生< br>活的本质方面通过幻想的形式加以集中、概括、提炼、升华,给以折光
的反映。这种幻想必须符合 儿童的心理特征,情节虽然离奇可笑,但必
须使人感到合乎情理。重要特征是夸张,这种夸张是将事物引 向极端,
给人强烈深刻的印象。


童话的语言特点:





儿童文学作品,在语言上有着特殊的要求,而童话这种特定的
体裁,又有其独具的特点,从语言风格上来讲,童话的语言要求简洁、
准确、朴素。从语言的表达效果上 来讲,童话多用拟人、对照、反复等
表现方法。

如何指导感悟童话中的道理?




1.
人物形象分析。

2.
角色语言分析。

3.
关键句子分析。

4.
特点规律分析。


重视童话中思维的发展:

学生的思维只在个性的充分发挥,
多角度的对比中 才能得到充分的发
展。
如果课堂上教师只是一味地让学生在自己安排好的直线思维中前行,显然不利于学生思维,特别是发散性思维、逆向思维等能力的培养。教
师要尽量减少自己的判断推理 ,扩展学生的思维天地。

在小学童话和寓言教学中,
有的教师担心学生年龄小,害怕学生难读
懂,很少给学生独立判断推理的机会,更怕学生想远了收不回来,完不
成教学 任务,学生思维刚一出格,就立即制止,结果学生的思维成直线
的、单一的模式。



《宝葫芦的秘密》


第八单元的主题为奇妙的童话,通过学习《 宝葫芦的秘密》
《巨人的
花园》《海的女儿》三篇课文感受童话的奇妙,点燃缤纷的焰火,照亮
五彩的梦。本单元目标意在让学生感受童话的奇妙,体会人物真善美的
形象,并且按自己的想法 编故事。《宝葫芦的秘密》选自张天翼老先生
的作品《宝葫芦的秘密》第一章,讲述了王葆从小听奶奶讲 宝葫芦的故
事,奶奶的故事伴随王葆长大,埋下了幻想的种子。

四年级的学生自小听 童话,
看童话,
童话的种子早已深深埋在他们的
心中。通过学习《宝葫芦的秘密》这篇 课文,让学生感受童话的奇妙,
了解王葆想要宝葫芦的原因,并且引导他们结合课文、电影、原著拓展< br>思路,尝试编写故事。

前四个自然段是超级叙述层,即讲故事的人所在的相对真实的层 面,
“我“是上帝视角,清楚整个事情发展,用第一人称来表现故事的真实
性,并通过身份一致 性来获取对故事真实性的认可。此处要告诉学生,
前四段的“我”和后面的“我”是不一样的。

首先追述了宝葫芦的来历,属于插叙内容,是故事中的故事,通过具
体的叙述来表现幼年的“我 ”是如何知晓宝葫芦的,其中作者采用“洗
脚”的情境,很符合默认读者的生活经验,能够引起同情共理 。

本文基本上是以口语的形式进行表述,
言语朴素简短。
文中奶奶讲了几个故事,这几个故事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一旦得到宝葫芦就幸福极了,
要什么有什么。用了一个句 式“不管……可就……”,表示必然性,这
是一种观点的呈现。这里面的“我”在小时候获得的概念是“ 物质就是
幸福”,当然童话有夸大成分。

远程教育教学计划-做自己的英雄


远程教育教学计划-做自己的英雄


远程教育教学计划-做自己的英雄


远程教育教学计划-做自己的英雄


远程教育教学计划-做自己的英雄


远程教育教学计划-做自己的英雄


远程教育教学计划-做自己的英雄


远程教育教学计划-做自己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