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每回读后感
别妄想泡我
561次浏览
2021年01月24日 09:10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爱家乡的诗歌-我们都有一个家
《三国演义》每回读后感
1
、
《三国演义》第一回讲到东汉末年, 天下大乱,刘备、关羽、张飞三人都怀有上报国家,下安
黎民的远大抱负,他们为此结为异姓兄弟,留下 了“桃园三结义“
这一千古绝唱。因为他们有一
心天下的雄心壮志,
所以任 何挫折和磨难都没有让他们退缩,
始终团结在一起,
从来没有考虑个人
的得失。后来的 结拜都夹杂着个人利益,
没有被后人认同。我们现在结交朋友也是一样,要志同道
合,要志存高 远,
才能为了共同的理想和目标,去努力,去拼搏。千万不要结交那些为了吃喝玩
乐 而走进你的人,更要远离那些总是斤斤计较,只顾自己的自私的人!
2
、
《 三国演义》第四回,讲的是董卓废汉帝自立陈留王为帝,曹操为了除去董卓献宝刀的故事,
读起来扣人心 弦,为曹操捏一把汗。在大家的印象中,曹操是一个诡计多端,阴险狡诈这样的人,
但是曹操重视人才,
唯才是举的胸怀是举世无双的。曹操能为了国家,
为了正义向董卓献刀,他的
勇气就让 我非常地佩服,是一个正义之士,并非我们想象中的“坏”
,他有正义的一面。这就告诉
我们:
每个人身上都有他光辉的一面,同样,
也有阴暗的一面,我们不应该因为别人做错了一件事就认定他是一个毫无是处的人,应该有一个宽容之心,理智地看待人和事物。
3
、
《三国演义》第五回讲到,三英战吕布,刘关张三兄弟与吕布决战,是历史上很有名的主将作
战故事。虽然三个人和一个人作战,但吕布毫无怯意,而且越战越勇,勇气和胆识让人钦佩。我们
学习和 生活也要这样,要苦练能力,
要踏实地学习,只要掌握了丰富的知识,有深厚的文化储备和
扎实 的基本功,就会艺高
人胆大,不怕任何考验,不惧怕挫败,永远以昂扬的斗志去迎接各种挑
战!
4
、
《三国演义》第八回讲到董卓身为太师骄横自恃、妄自菲薄,常常以“尚父”自居,以皇帝 的
礼仪出行,还把自己的所有亲属安排到朝廷。另外,还建设豪华的宫殿,贪污财宝不计其数。多行1
/
25
不义必自毙,
正因为董卓的骄奢淫逸使他被大臣们所唾弃 ,
最后被自己的义子吕布所杀。
现在生活
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人,
自认为自己 有了权力与金钱就等于有了资本,
目中无人,
过着奢侈不劳而
获的生活,
最后 都不会有一个好的结果。
我们要学习那些勤俭节约,有着高尚情操的人,被人所尊
重,成为后人 学习的榜样。
5
、
《三国演义》第十回讲到曹操举贤纳士,真心诚意的广泛 招纳贤能,是自己的实力不断壮大。
这期间,
也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贤士之间相互举荐,
互相推举的感人局面。
荀彧最先来到曹操门下,
他举荐了程昱,程昱举荐了郭嘉,郭嘉举荐了 刘晔,刘晔举荐了满庞、吕虔,二人又共同举荐了毛
玠。
这种连环举荐实际上为曹操确立三分天 下的形势打下了人才基础。
可以看出,
当时的贤能之士
都是比较大度和宽容的,
能够在封建社会下,
做到不嫉妒他人的才能,
还敢于举荐比自己更优秀的
人,是很难 做到的!我们现在人,多事互相猜忌,相互妒忌,更难做到推荐比自己更有能力的人来
领导自己,所以在 这点上我们要向古代贤能之士学习
6
、
《三国演义》第十二回,讲的是曹操 用计大败吕布,攻陷濮阳城,吕布被迫弃城而逃。这件事
情我们就可以明白一个道理,武夫始终只能当将 军。吕布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有勇无谋,空有一身
武艺和力气,在深谋远虑、诡计多端的曹操面前,就显 得很笨拙,很无能。其实,吕布的谋士陈宫
几次很好的建议和计谋,
但不被重视,最可气的是吕 布与曹操会面,竟然不知道是曹操,还放走了
曹操,
看来真的是空有一把子力气是不能成就大事 啊!现今时代,
我虽然不需要用什么计谋,但是
也要做到既要有一身本领,
更要有智慧 和思想,
要懂得用恰当的方法去赢取机会,
去实现自己的抱
负。
7
、
《三国演义》第十四回讲到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吕布攻取了徐州城。从中我们看出吕布是反
复无常,重利轻义的人。以前认丁原为义父,因董卓以财宝相送,吕布便杀了丁原。后番又认董卓
2
/
25
为义父,因王允和貂蝉巧使连环计,又杀了董卓。今番投奔刘备,因 刘备、关羽不在,张飞醉之,
趁夜把徐州拿下。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今社会,
都要固守诚信,要有做人做事的原则,不能因为有了
利益就背信弃义,最终会落得千古骂名。
8
、
《三国演义》第十五回讲到孙坚之子孙策,年
18
岁,为不能继承父亲遗志 ,图霸一方而着急落
泪,旧部朱治、吕范献计,向袁术借兵。孙策以父亲的传国玉玺为证,借兵攻取秣陵 ,击败扬州刺
史刘繇,收降太史慈,并击败吴郡严白虎叛乱,至此在江东开创了基业。
孙策
18
岁就有平天下
的志向和抱负,他礼贤下士、严整军纪、爱护百姓,被东吴百 姓称为“孙郎”
。现今时代,
18
岁的
人很难有这样的远大志向。周总理留学 的时候,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鸿志,最后成为
全国人民爱戴的总理。我们要学古人,学习革 命先烈,从小立志,为实现自己的志向而努力学习,
掌握本领,这样才能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9
、
《三国演义》第十七回讲到曹操在行军路上见麦田成熟,下令将士不许践踏麦田, 违令者斩。
但是,曹操的马因飞鸟得惊吓,冲入麦田,破坏了大片麦子。曹操割发代首,将士悚然,无不 畏惧
军令。曹操治军严格,所以军令畅通,军纪严整。我们任何一个集体和团队,也要严格各种纪律,< br>用铁的纪律来约束所有人得行为,
让想违纪的不敢越雷池一步,
只有这样才能够步调一致 ,
形成合
力,这个集体才会有无往而不胜得战斗力。
10
、
《三国演义》第十九回讲到刘备得到谋士徐庶之后,就很器重他,便让徐庶当上了军师。曹操
得知徐庶 的才学,
便想得到徐庶,
便把他的老母亲抓以此逼迫徐庶来到曹操手下,
但是至此徐庶 没
有为曹操出一条好计策。这才有“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典故。我们不难看出,不论什么年代招贤纳士、人员调整做好是遵从人的意愿和想法,强扭的瓜不甜,只有让人欣然接受,才能够激发出
个 人的潜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否则,就会事与愿违,互相桎梏。
3
/
25
11
、
《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讲到曹操邀请刘备到小亭畅饮,煮清酒 ,论天下。席间,刘备问曹操,
谁才是一统天下英雄?曹操说:
“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
”
。刘备听后大吃一惊,手中的筷子
不觉掉到地上。这时正值雨季,雷声大作,刘备忙 捡起,不慌不忙地掩饰说:
“雷声一阵,吓得筷
子掉了”
。曹操因此没有多起疑心。后 人有诗赞曰:
“勉从虎穴暂趋身,说破英雄惊杀人。巧借闻雷
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
”这说明刘备随机应变的能力是很强的。其实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
这样尔虞我诈的场景很少了,< br>但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谈话还是很多的,
这就要求谨言慎行,
夸夸其
谈,自吹自 擂,甚至过于张扬都会招来人的反感,要机智、巧妙地回答,要善于保护自己,这样才
能够在现代社会中 赢得大家的欢迎和尊重。
12
、
《三国演义》第二十三回讲到曹操让张绣写 书招安刘表。贾诩说:
“刘表喜爱结交文人名士,
要派个名士才可以“。孔
融推荐一人,名叫祢衡,字正平。曹操召见祢衡,祢衡口出狂言,把文
臣武将贬得一无是处,还自夸天文 地理,无所不通,三教九流,无所不晓。曹操见其狂妄,让其做
一名击鼓的乐官,后被曹操用去招降刘表 ,因粗言不逊被黄祖所杀。可见,古往今来的英豪,不论
是有多大的才学,有多大的本领,都要谦虚谨慎 ,要靠真本事说话,不能妄自菲薄,否则就会成为
众矢之的,被大家所唾弃。这也告诉我们,在现实生活 中,即使自己的能力和学识超群,也不要自
卖自夸,要靠实际的工作成绩来赢得大家的尊重和好评。
13
、
《三国演义》第二十六回讲到关羽探知刘备在袁绍处时,写书信封,辞谢 曹操。信中说:关羽
早年追随刘皇叔,誓同生死。如今辞别,不是不感激丞相的大恩,只是当初的承诺不 能违背。曹操
挂回避牌,遵守许诺,放关羽离开。可以说曹操对关羽的爱护是罕见的,倾其所有,但是关 羽仍不
忘故交,不弃故盟,这就是一种诚信,是大义,因此备受后人推崇,被尊为武圣人、武财神。曹操
在这件事情上也是讲诚信,
没有为难关羽。
互守诚信成就了这段佳话。
如今我 们生活的时代信息飞
4
/
25
速发展,但更需要讲诚信,讲担当。特别 是自己答应的,或者许下的诺言,一定要遵守,一定要践
诺,方能立身,方能成就一番事业。
14
、
《三国演义》第二十七回讲到关羽一路上护送刘备夫人,过曹军五个 关口,斩杀六将,直奔
汝南与刘备相见。一路艰辛,一边要保护嫂子的安全,一边还要与曹军周旋,还受 了箭伤,但是不
言退却,更无怨言,足见关羽的作战之英勇,意志之坚定,忠义之慷慨。我们现代人既要 学习古人
这种为了一个目标,
坚忍不拔,
锲而不舍的努力,
甚至是牺牲自己的 胆识和魄力,
更要学习这种侠
肝义胆,为知己尽职尽责的情怀,只有这样才能结交一生一世的朋 友和知己。
15
、
《三国演义》第三十回讲到袁绍起兵七十万攻打曹操,袁 绍谋士沮授建议不要速战
,
袁绍不听;
许攸建议分几路军马攻打许昌,还建议派重兵驻守囤积粮草的乌巢,
袁绍还是不听;
最后沮授急谏
派兵救急乌巢,
但袁绍还是不听。
谋士的多次建议都没有被袁绍重视,
丧失了一次又一次赢取胜利的机会。最后许攸投奔曹操,沮授不降被曹操所杀,最后众叛亲离,大败而亡。历史的教训告诉我
们 ,要善于倾听身边人的意见和建议,兼听则明,不要固执己见,尤其是大家都一致的建议,更要
重视,并 加以改正,这样才能在做人做事上不出差错,才会立于不败之地。
16
、
《 三国演义》第三十二回讲到袁绍与曹操黎阳决战失利,在军中数日后吐血而亡。三子袁尚即
位,引起长兄 袁谭的不满。袁谭借曹操之手打败袁尚,后曹操又反水追杀袁谭。最终袁氏兄弟两败
俱伤,被曹操从中渔 利,攻破邺城。袁氏兄弟没有在关键的时刻团结一致,对抗曹操,而是引狼入
室,企图独立门户,最后却 落得自取灭亡。唇亡齿寒的故事犹在耳边,我们要懂得,不论是在外敌
当前,还是在社会生活中,都要明 白,只有自身团结起来,才能形成合力,才能无往而不胜,这是
千古不变的真理。
1 7
、
《三国演义》第三十三回讲到曹操统领众将入冀州城,一日,大将许褚骑马入城,遇见许攸 ,
5
/
25
许攸大喊许褚:
“汝等无我,安能出入此门乎?” 许褚大怒,言道:
“吾等千生万死,身冒血战,夺
得城池,你安敢夸口!
”许攸不知深 浅,大声说:
“汝等皆匹夫耳,何足道哉!
”许褚拔剑杀之。许
攸自仗有功,近乎到了 没有他人的地步,妄自菲薄,把功劳全系于一人,完全忽略了别人的努力,
最后招致杀身之祸,
纯粹是咎由自取。现今社会,
不论我们有多大的本领和才能,
或者取得了多大
的功绩, 都需要谦虚谨慎,尤其是取得成功的时候,要看到别人的努力和付出,没有人能够独立取
得成功。尊重别 人的努力,不过多粉饰自己的功劳,就能团结更多人,取得更大的成功。
18
、《三国演义》
第三十五回讲到刘备险遭蔡瑁追杀,
的卢马越过慈溪,
方脱离险境。
还心有余悸,
在山间游走,遇见了司马徽。交谈中说到:你有今天的祸事因将军左右没有知人善 任的人才啊。
”
刘备说:
“备虽不才,文有孙乾、糜竺、简雍之辈,武有关、张、赵云 之流,竭忠辅相,颇赖其力。
”
司马徽告知:
“关、张、赵云,皆万人敌,
, 但孙乾、糜竺辈,乃白面书生,非经纶济世之才也。后
来刘备得到了徐庶,
有得到庞统和诸葛亮 ,
都是辅佐刘备的治国能人。
可见,
山外有山,
人外有人。
古人有云 ,一个好汉三个帮,三人行必有我师等等,都是这个道理。我们做任何事情,不要固步自
封,
更 不要觉得自己和身边人就是最优秀的,
要善于结识和团结有才学的人,
对自己的成长是有很大帮助的。
19
、
《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讲到刘备为得到诸葛亮的辅 佐,三次到隆中拜请。前两次均为诸葛亮
远游而不得见,第三次也是一波三折最后才驾到诸葛亮。可是, 诸葛亮在睡觉,刘备求贤若渴,但
又心怀敬意,所以没有打扰,一直等到诸葛亮醒了,才敢说出来由。诸 葛亮倍受感动,并与刘备促
膝长谈,这才有了“三顾茅庐”
、
“隆中对”等历史典故。 俗话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很多事情
其实就差一步就可能成功了,但是有的人放弃了,有的人坚持住了,最后获得了成功。
我们现代人
要从中明白一个道理,
要做好一件 事情,
必须要明确目标,
排除万难,
百折不回,
这是成功的秘诀。
6
/
25
20
、
《三国演义》第四十回讲到荆州刘表 病重而亡,蔡瑁和蔡夫人假拟遗嘱,令次子刘琮为荆州之
主,然后举哀报丧。
蔡夫人和刘琮担心 刘备和刘琮兴师问罪,
躲至襄阳,却闻听曹操引大军径望襄
阳而来。内部不稳,又有外贼侵扰, 刘琮在威逼之下写了降书,军前投献。操大喜,立刘琮永为荆
州之主。古语有云,
“人无远虑, 必有近忧”
,历史有很多巧合,很多末代君王都是靠卖国求得片刻
安宁,但是最后能够善终的人 没有几个,多数是死的很惨,遗臭万年。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不论外
敌多么强大,只要我们同心同德,共 仇敌恺,就一定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
21
、
《三国演义》第四十一回讲到 曹操大军到樊城,刘备听从诸葛亮计策,弃城奔往襄阳。刘备担
心城中百姓遭曹操加害,
就令人 昭告百姓:
“今曹兵将至,
孤城不可久守,
百姓愿随者,
便同过江。
”
百姓异口同声说:
“我等虽死,亦愿随使君!
“。刘备和将士扶老携幼,将男带女, 滚滚渡河。但曹
操追兵将至,诱人劝刘备放弃百姓,直奔襄阳。刘备流泪说:
“做大事,就要以 人为本,现在百姓
归附于我,我怎么能弃之不管呢?后人有诗赞之曰:
“临难仁心存百姓,登舟 挥泪动三军。至今凭
吊襄江口,父老犹然忆使君。
”可见,刘备深得民心,是他在危难时刻,真 的想着百姓,没有自顾
性命,
而抛弃百姓。
古来就有得民心者的天下的古训,
水能载舟也可覆舟,
只有真心地位百姓着想,
才能在群众中站稳脚跟,才能成为群众信得过,真 心拥戴的人。
22
、
《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讲到刘备孙权联合抗曹,在采 桑共议抗曹之计,诸葛亮与东吴张昭、
顾雍等一班文武二十余人辩论时局形势,
张昭先发制人,
揶揄诸葛亮三顾茅庐才肯出山,
诸葛亮听
罢,
哑然而笑说:
“鹏飞万 里,
其志岂群鸟能识哉?反唇相讥,
这才有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典故
“舌
战群 儒”
。在二十几个名臣谋士面前能够收放自如,侃侃而谈,这心中必有成竹。这与诸葛亮博览
群 书,
通晓古今历史的学识基础是分不开的。
我们要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
能够推销自己 ,
把自己
的观点和思想变成行动,需要有扎实的功底和深厚的内功,所以从现在开始就要多学习 ,多积累,
7
/
25
不论是哪方面的知识,只要是有用的多学总是有益处的。
23
、
《 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讲到舌战群儒后,周瑜觉得诸葛亮将是东吴的大患。所以想找机会斩
杀之。一日, 教请孔明议事。周瑜命诸葛亮在十日内造出十万支箭,诸葛亮说:
“只消三日,便可
拜纳十万枝 箭。
郑重周瑜下怀,
于是签订军令状。
其实诸葛亮很清楚要是人工造箭,
十日 根本完成,
这是周瑜在想办法加害自己。
但是为何三日能造出箭来呢!
这就是诸葛亮的 高明之处,
他知道曹操
多疑,又观察天象,三日内必有东风大雾,这样可以扎草人,借曹操的箭 。这才有了“草船借箭”
的著名典故。
其实,
很多时候我们要知道,
一件事情 要想做好,
真的要多想一想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换一个思路一定会有更好的收效。
< br>24
、
《三国演义》第四十八回讲到曹操率水军于长江赤壁操练,建安十三年冬十一月十 五日,天气
晴明,平风静浪,曹操在大船上看到水军、汗军训练严整,很是高兴,于是摆下酒席宴请众将 ,酒
喝至半夜,曹操会想自己多年的经历,借酒醒作词,命左右以歌和之。曹操作为文学家绝不为过,< br>“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
“东临碣石,以观 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等千古佳句都反衬出了其在文学上的造诣。
所以我们来评价一个历 史人物,
要客观地去认识和了解,
不能武断地下结论,
凭借文学作品的记载就说曹操就 是坏人,
这样不客观,
特定的历史条件下,
人
是有多面性的。
25
、
《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讲到周瑜火烧赤壁,曹操败走华容道,据守的正是大将关云 长,提青
龙刀,
跨赤兔马,
截住去路。
操军见了,
亡魂丧胆,
面面相觑。
曹操此时只有求关羽放过,
于是说:
“曹操兵败势危,到此无路,望将军 以昔日之情为重,将军深明《春秋》
,岂不知庾公之斯追子濯
孺子之事乎?”
关羽是个 义重如山之人,
想起当日曹操许多恩义,
与后来五关斩将之事,懂了恻隐
之心。无奈下 放走了曹操和张辽。后人有诗曰:
“曹瞒兵败走华容,正与关公狭路逢。只为当初恩
8
/
25
义重,
放开金锁走蛟龙。
”
关羽是忠义之人,但 是他去犯了大错,为以后曹操建立霸业提供了可能。
其实,现今社会中,也会经常有这样事情发生,如果 因私废公,为情义而放弃工作原则,一定会造
成严重的损失,自己也会深受其害。
2 6
、
《三国演义》第五十一回讲到曹仁率军攻打东吴南郡,周瑜用“诈死”计骗曹仁偷袭,后于 曹
仁鏖战,曹仁大败。周瑜收众军,径到南郡城下,见旌旗布满,城楼上一将喊道:
“都督少罪 !吾
奉军师将令,已取城了。吾乃常山赵子龙也。
”周瑜大怒,攻城不下。周瑜想先取荆州、襄 阳,然
后却再取南郡未迟。可为时已晚,诸葛亮已骗的兵符,巧取荆州、襄阳。周瑜听后大叫一声,金疮
迸裂。
此时看来周瑜的计谋还是不周密,
但是更令人惋惜的是他的气量不够,
为自己暴毙埋下了隐
患。在失败和挫折面前,我们不应意气用事,要冷静思考,总结经验教训,为走出困 境找出出路,
而不是大发脾气,自酿苦果。
27
、
《三国演义》第 五十三回讲到张飞取得武陵后,关羽请命,带五百精兵直取长沙。长沙太守韩
玄平生性急,轻于杀戮,很 多将官都很厌恶他。老将黄忠出城与关羽厮杀,不料战马失蹄,落于马
下,关羽没有趁人之危,放了黄忠 。第二日交战,黄忠佯败,关羽随后猛追,黄忠两次拉弓没有搭
箭,最后一次射中关羽盔缨,关羽才明白 老将黄忠有百步穿杨的本领。
韩玄看黄忠不肯杀关羽,
就
很怀疑黄忠通敌,并准备斩首 。这时魏延救下黄忠,并率众将斩杀了韩玄。看来不是古代,还是现
代,
都需要明察秋毫,要明白事情的来龙去脉,
不要随意下结论而枉费忠义之心,
否则会作茧自缚,
落得 孤家寡人的境地。
28
、
《三国演义》第五十五回讲到周瑜献计孙权,以孙 权妹妹孙尚香为计,骗的丧妻的刘备入赘,
然后以刘备要挟索要荆州。孙权以为好计谋,但是,孙权的母 亲知道后,暗自相看刘备,觉得是个
人才,就训诫孙权,并把孙尚香真的嫁给了刘备。最后刘备赚得美人 归。可以看出,周瑜的这等腌
9
/
25
臜计谋只能是自取其辱,气度不 够、谋略不远,即使是骗的刘备,也会被后人耻笑。所以,我们做
人做事,都要光明磊落,坦坦荡荡,不 能只算计别人,否则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29
、
《三国演义》第五 十七回讲到周瑜因气量小而暴毙。诸葛亮闻信前去吊唁。期间,见庞统并举
荐去刘备处。东吴失周瑜,鲁 肃力荐庞统。但孙权看其相貌丑陋而弃之。转投刘备,也因相貌而被
屈任耒阳县县令。庞统看如此轻视自 己,就不理政事,终日饮酒为乐。有人密报,刘备就派张飞前
去核实。见庞统衣冠不整,扶醉而出,就想 治罪。庞统命公吏,将百余日所积公务,都取来剖断。
庞统手中批判,
口中发落,
耳内 听词,
曲直分明,
并无分毫差错,
民皆叩首拜伏。
后刘备予以重用。
以貌取人历来是名儒大贤出仕的绊脚石,
这些道理帝王将相哪有不懂得道理,
但是能够做到的却 很
少。
因此,
如今我们交朋友也好,
找合作伙伴也好,
都要看其真正 的才学,
要看一个人的内在素质,
而不是以貌取人,而失之交臂。
30、
《三国演义》第五十九回讲到韩遂与马超共同抵抗曹操,曹操营寨都难立,幸得高人指点,以冰铸城。
但仍不能击退西凉兵马,
谋士贾诩献计,
丞相亲笔书信一封,
只 交给韩遂,
中间朦胧字样,
于要害处,自行涂抹改易,然后封送给韩遂,故意让马超知道。马超 必疑,然后互相离间,不战自
败。结果真的如贾诩所言,马超深疑韩遂,追杀之,韩遂被砍左手,众将公 敌,西凉兵马自乱,曹
操乘虚而入杀退马超。
这是曹操的离间计,
其实历史上这类史实 很多,
但中计之人多为鲁莽武夫或
嫉贤妒能的小人。
以史为镜,
告诫我们要充 分相信你身边的人,
不要因为别人的挑拨或者重伤而去
伤害你的亲人或者伙伴,千万不做“亲者 痛仇者快”的傻事。
31
、
《三国演义》第六十一回讲到东吴谋士张昭向孙 权献计:写一封密书给郡主,只说国太病危,
欲见亲女,
要郡主带着幼子星夜回东吴。
然后用孩子和刘玄德交换荆州。孙尚香见信落泪,
怕见不
到母亲,立即带着孩子登船回东吴。刚 要开船,赵云巡哨赶到,截住船只,并劝孙尚香留下幼子阿
10
/
25
斗。此后,张飞也赶到,杀了送信之人,并留下阿斗,放孙尚香回东吴。赵云是一名有勇有谋的上
将军,
在最关键的时候,
总能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论是当阳万军中救出阿斗,还是面对孙尚香的质问威逼,都没有忘记作为主将的职责,和自己做人的原则,所以,在五虎将中,赵云是最得刘备和
诸 葛亮赏识的。
当今社会也是这样,
不论面对怎么样的诱惑和阻碍,
都要守住自己的本职 和做人的
本分,只有这样才能够站稳脚跟,赢得同行或者是上司的重视和认可。
32
、
《三国演义》第六十三回讲到刘备预取西川,庞统为军师,准备夺取雒城。雒城东面的南山有
一条偏僻小路,可直取雒城。庞统部署众将,依计行事。平明时分,庞统与刘备回合,准备上马,
结果被马掀翻。
庞统的坐骑本温顺,
这种表现已经预示了一个不好的结果。
刘备劝其 不要前去,
庞
统不从,于是刘备把自己的白马让与庞统。军队行至落凤坡,
不曾想川将 张任在小路埋伏,
见庞统
骑白马认定是刘备,川军众将乱箭齐发,射杀了庞统。凤雏葬身落凤坡 ,书中说是天命,实则是庞
统计划不周,对地形和局势没有审慎的研究,
而自大贪功,急于求成 的结果。如果仔细分析就会明
白,攻取雒城,唯独此小路可以抄近路,但是川军自然明白这个道理,必然 会设埋伏,这一点作为
军师应该知晓,所以,不论是多聪明的人,有多少战绩,都需要谨慎细心,尤其是 自己认为最好的
计策,其实对手也一样会想到,要做到万无一失,就要周密思考,穷尽所能,做好最坏的 打算,决
不能轻敌。
33
、
《三国演义》
第六十五回讲到 马超战败,
投到张鲁帐下。
为报知遇之恩,
马超领兵攻取葭萌关。
诸葛亮用激 将法,
遣张飞前去迎敌。
张飞与马超鏖战两天,
不分胜负。
刘备和诸葛亮都怕 二虎相争,
必有一伤。于是设计,离间马超与张鲁的关系,刘璋的谋士李恢愿意做说客,劝说马超归附刘 备,
李恢言道:
“良禽相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
。最后马超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只有 投奔刘备。
“良禽
相木而栖,
贤臣择主而事”这句话常被后人引用,
用来解释 自己选择的正确。其实我们做出一个选
11
/
25
择很难,要趋利避害 ,又要从长计议,当然更重要的是选择一条正确的、有前途的道路,然后沿着
这条道路坚定地走下去,就 一定获得成功。
34
、
《三国演义》第六十七回讲到曹操又兴师西征,分兵 三队。汉中张鲁与臣下商议退敌之计。张
鲁听从之弟张卫建议,据守阳平关,迎敌曹兵。曹操领兵巧取营 寨,逼近南郑。张鲁无计可施,谋
士阎圃举荐大将庞德可以退曹兵。庞德不负众望,
连战曹营四 员干将没有惧怯。曹操喜欢,
想收归
帐下,于是众谋士献计,可找张鲁的谋士杨松,离间庞德与 张鲁,必能使庞德归降。果不其然,杨
松挑拨,张鲁欲杀庞德,庞德只得提头与曹操再涨,最后落入陷坑 ,最后降于曹操。曹操至此攻破
南郑,
张鲁被逼逃亡巴中。
曹操因杨松的内应,
最后取得巴中,
张鲁投降后因没有烧毁钱库和粮食,
曹操体恤其情,封为镇南将军。惟有杨松 卖主求荣,即命斩之于市曹示众。后人有诗叹曰:
“妨贤
卖主逞奇功,积得金银总是空。家未荣 华身受戮,令人千载笑杨松!
”看来,我们做任何事情,不
要太过奸佞,处事做人都要予以公心 ,要做到不违背良心和道德,
这样也会被他人所尊重,
否则就
会像杨松一样,不但命丧 黄泉,还落得个千古骂名。
35
、
《三国演义》第六十九回讲到曹操进封王 爵,
“挟天子以令诸侯”
,出入用天子车服,很多汉臣
之后都担心曹操迟早会弑君篡逆 。
耿纪与韦晃都是汉朝臣宰之后,
他们密谋就是密议找机会杀死曹
操。
两人最 后联系到汉相金日磾之后金祎,
金祎愿意一同起事,
并找到了两名与曹操有杀父之仇的
心腹吉邈、
吉穆。
五人商定正月十五夜,
利用庆赏元宵的时机,
杀死御林军主 将王必,
然后立天子,
诛曹贼。最后因为计划不周、安排不够周密而以失败告终,最后五人及全 家五族尽被曹操所杀。
后
人赞颂五人的壮举,
但也为之惋惜。
其实,只要他们 对当时的形势详加分析就可能会改变历史。
曹
操向来多疑,因此,不但使用了御林军,还名夏侯 惇在城外巡查,内有御林军,外有重兵把守,加
之五人皆用的是家丁,战斗力大打折扣,
所以失 败是肯定的。
我们做任何事情,要深入研究自己所
12
/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