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公开课)

别妄想泡我
783次浏览
2021年01月24日 13:12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用哪儿哪儿造句-清明节习俗

2021年1月24日发(作者:事业单位考核办法)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
公开课
)

教学目标


1.
会写“阀、避”等
12
个字,
会写“埋头、整理”等
37
个词语。

2.
正确、流 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李大钊在被捕
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
,
抓住李大钊的语
言、动作、外貌、神态
,
体会人物的品质。


3.
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

4.
查阅相关资料
,
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
,
加深对课文的理
解。


第一课时

一、视频导入
,
激发兴趣。


1.
著名诗人臧克家有这样的诗句

:
有的人活着
,
他已 经死

;
有的人死了
,
他还活着。

今天
,
我们就来认识这样一位虽死
犹生的革命先辈。请同学们观看屏幕。
(
播放李 大钊简介
)
2.
板书课题
,
请同学谈谈对李大钊的印象。

3.
导入新课。现在
,
我们翻开课文第
58

,< br>跟随李大钊的
女儿的回忆
,
了解李大钊被捕前、
被捕时、
法庭 上和被害后的
情形
,
体会李大钊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

二、初读课文
,
扫清字词障碍。

1.
提出读书要求
:
自由出声朗读课文
,
小组内合作认读本
课生字、新词。

2.
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
:

(ch
ǒ
u)



(z
à
n)


3.
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三、再读课文
,
整体感知。

1.
自由读课文
,< br>说一说
:
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
通过作
者对李大钊被捕前 、
被捕时、
法庭上和被害后的情形的回忆
,
展现了李大钊面对敌人的凶残暴行 时
,
临危不惧、
坚贞不屈的
高贵品质
,
以及他忠于革命、忠 于党的伟大精神
,
表达了作者
对父亲的敬仰与深深的怀念之情。
)
2.
通读课文
,
想一想
: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
主要写了李
大钊哪几个时期的事
?
给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件事
?
(
时间顺

;
主要讲了四个时期的事
:
被捕前、被捕时、法庭 上、被害
后。在法庭上
,
李大钊表情依旧安定、沉着
,
并极力为家人 开

,
保护家人。
)
四、交流探讨
,
学习语言、神态和对比描写的手法。

1.
品析人物语言。

从语言训练入手
,
着重引导学生体味
李大钊说的一句话
:
“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
!


2.
体味人物神态。


“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
支闪亮的小手枪
,
就向外走。


3.
感知“被捕前”
“被捕时”两部分内容。

①前后态度的对比。 把父亲烧文件时对“我”提出的问
题的含糊、敷衍的态度
,
与父亲平时对“我”耐心的 态度作比

,
使学生了解到父亲前后态度的不同
,
有力地突出了父亲 忠
于革命的精神和事态的紧急。

②面对敌人
,
“我”与父亲的态度 对比。
“我”是“瞪着
眼睛”
“恐怖”
,
父亲是“不慌不忙”
“严峻态度”


4.
全班交流。
(
重点关注“被捕前”
“被捕时”的态度对
比。
)
五、课堂小结。

这是一篇李 大钊女儿在李大钊英勇就义十六年后写的
回忆录
,
也是一篇倒叙文。
作者通过 回忆父亲被捕前、
被捕时、
法庭上以及被害后的情景
,
表达了对父亲的敬仰和 深切的怀
念之情。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
,
导入新课。

1.
指名朗读生字、新词
,
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 .
请按文章的顺序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
课文主
要通过回忆李大钊被 捕前、被捕时、法庭上以及被害后的情

,
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和深切的怀念之情 。
)
3.
导入新课。通过上一课的学习
,
我们已经感受到了李大< br>钊面对敌人的凶残暴行时
,
临危不惧、
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以
及忠于革 命事业的伟大精神。下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
课文
,
深入了解
,
细致体会李大钊的伟大精神和高贵品质
,
学习
文章首尾呼应的写作手法。

用哪儿哪儿造句-清明节习俗


用哪儿哪儿造句-清明节习俗


用哪儿哪儿造句-清明节习俗


用哪儿哪儿造句-清明节习俗


用哪儿哪儿造句-清明节习俗


用哪儿哪儿造句-清明节习俗


用哪儿哪儿造句-清明节习俗


用哪儿哪儿造句-清明节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