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积与容积》教学案例
萌到你眼炸
653次浏览
2021年01月24日 14:56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坐井观天教学实录-描写秋天
小学数学精品教案
《体积与容积》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
本册教科书第
36
页“体积与容积”
。
课前思考
“体积与容积”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长方体(二)
”的第
1课时。教科书借助两
个实验,旨在引导学生经历观察、比较、分析、归纳与概括的过程,体验与感悟 体积与容积的含义。在研
读教科书进行设计时,我着重思考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学生学习“体积与容积” 的生活经验与活动经验是
什么?二是学生的知识经验会对学生学习“体积与容积”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三 是如何实现有效的概念教
学?并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
.在现实有 趣的情境中,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暴露原认知,感受学习“体积”的必要性。
2
.在实验探索的活动中,经历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的过程,逐步从模糊走向清晰,体验与
感 悟体积与容积的意义,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
.在拓展提升的活动中,进一步理解体积与容积的区别与联系,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课堂写真
在模糊中感受
课始,我面带微笑地说:
“和同 学们相处了这么久,你们能描述一下老师的体形吗?”大家叽叽喳喳地
说:
“老师,你高高的、 瘦瘦的。
”我请胖胖的陈建辉同学走上讲台,以“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我们两个人
谁的体积大、 谁的体积小”这一问题,挑战学生的经验。
生
1
:老师的体积比较大,因为老师长得高。
生
2
:不对,我认为建辉的体积比较大,因为他比较胖。
生
3
:我也认为建辉的体积比较大,因为他比较重。
学生以高矮、 胖瘦、轻重来描述体积的大小,这在我的意料中。于是,我顺应学生的思路,提出学习
建议:
“ 体积的大小可能与高矮、胖瘦、轻重有关系,但是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理解体积的意义,
你们认 为如何呢?”大家点头表示同意。我想“什么是体积?”
“如何比较体积的大小?”这不正是在模糊中感受学习的必要性嘛。
在实验中探索
师:到底什么是体积呢?有什么办法来理解体积的含义呢?
问题一出,教室里立马安静了,学生积极思考着,我静静地等待着……
“老师,我可 以打开书看看吗?”我点头表示同意,一些学生急忙翻开书本看了起来。学生很快就找
到了书上的定义, 即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作物体的体积。
“什么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啊?”马生有学
1/
4
小学数学精品教案
生反问道。
“做做实验就明白了”
“是啊,做一下书上的实验可能公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
”我给学生准备 了
实验材料,并请学生上台实验,两名学生在台上做着实验,其他同学静静地观察着,我在一旁指导:< br>“当土
豆放在装水的量杯里面,你发现什么?”
生
1
:老师,我发现量杯的水位上升了。
师:为什么水位会上升呢?
生
2
:老师,这说明土豆占了水的空间。
师:土豆占了水的空间, 这个发现很有价值,如果不是把土豆放在量杯的水中,土豆会占空间吗?
生
3
:士豆也会占有空间,它占了空气的空间,只是我们用眼睛看不到它占了多少,放在水里就清楚多
了。
学生借助实验对体积有了初步的认识,我边板书(
“占空间”
)边问:“你们有办法知道土豆和红薯的体
积哪个大、哪个小吗?”
生
4
:那还不容易,把土豆和红薯分别放在两个装着水的量杯里,看哪一个量杯的水位上升得高一些,
哪一 个物体的体积就大一些,另一个就比较小。
生
5
:我补充一下,两个量杯的大小和水的多少要一样才行。
学生 小组进行实验,并相互补充,基本上能把过程描述清楚,我也适时地进行引导:
“从刚才的实验,
你义有什么发现?”
生
6
:我明白了一个物体不仅占有一定的空间,还有大小。
“占有一定的空间、还有大小,这句话怎么理解?”我追问。
生
7
:意思就是物体的体积,就是所占空间的大小。
学生在实验、 观察、比较、辨析、归纳与概括中逐步理解了体积的含义,这是我预设到的,但是,如
何让学生进一步感 悟物体的体积与形状大小的区别与联系呢?如何引入容积呢?我和学生义进行了下面的
交流。
在变化中体验我顺手拿起讲台桌上的一块橡皮泥:
“这是一块橡皮泥,它是什么形状的呢?”< br>
生(齐)
:圆柱形。
师:还可以捏成其他形状的吗?
生
l
:可以捏成长方体、正方体,还可以搓成一个球。
学生不断地 把自己手中的橡皮泥变化着形状。
我引导学生思考:
“存捏橡皮泥的过程中什么发生了变化,< br>什么没变?”
生
2
:形状发生了变化,体积没变。
生
3
:因为它是同一个物体,占有的空间是一定的,所以体积没有变。
2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