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格纳简介

余年寄山水
833次浏览
2021年01月24日 15:11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论语十则读后感-许衡

2021年1月24日发(作者:秒)
魏格纳以倡导
大陆漂移学说
闻名于世,
他在

大陆和海洋的 形成

这部不朽的著
作中努力恢复地球物理、地理学、
气象学
及地质 学之间的联系
——
这种联系因各
学科的专门化发展被割断
——
用综合 的方法来论证大陆漂移。
魏格纳的研究表明
科学是一项精美的人类活动,
并不是机械地 收集客观信息。
在人们习惯用流行的
理论解释事实时,
只有少数杰出的人有勇气打破旧 框架提出新理论。
但由于当时
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大陆漂移由于缺乏合理的动力学机制遭到正 统学者的非
议。魏格纳的学说成了超越时代的理念。

魏格纳去世
30
年后,
板块构造学说
席卷全球,人们终于承认了大陆漂移学说的
正确性。
由 此可见到:
一种正确的理论在其初期阶段常常被当做错误抛弃或是被
当做与宗教对立的观点被否 定,
后期阶段则被当做信条来接受。
但无论如何,

们至今还纪念魏格纳的,
不是他生前冷遇与死后热闹,
而是他毕生寻求真理、

视事实、勇于探索和不 惜献身的科学精神。

早期预测

早在
1620
年的时候, 英国的哲学家、政治家
弗朗西斯
·
培根
就在地图上观察到,
南美洲东 岸和非洲西岸可以很完美地衔接在一起。虽然培根喊出了著名的言语

知识就是力量

,但他不是真正的科学家,他只是将自己关于两块大陆的想法说
了出来,
而没有试图去 寻找证据,
来证实两岸曾经是相连的。
在培根之前的人们
没有想到这一点是有情可原的 ,因为哥伦布在
1492
年才发现了美洲,当时的地
图错误百出,
只是到了培 根的时代,
大西洋两岸的海岸线才绘制得像模像样。

是培根之后将近
300
年的时间里,
竟然没有一个科学家认真思考过,
为什么大洋
两岸的陆地竟可以 严丝合缝地拼在一起。
许多人
也许在
心里有过疑问,
但是却都
没有去 行动。最终,历史将荣誉授予了一位德国人。

产生想法

1910
年的一天,年轻的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身体欠佳,躺在病床上。百无聊赖
中,
他的目光落在墙上 的一幅世界地图上,
他意外地发现,
大西洋两岸的轮廓竟
是如此相对应,
特别 是巴西东端的直角突出部分,
与非洲西岸凹入大陆的
几内亚

非常吻合。自此往南,
巴西海岸每一个突出部分,
恰好对应非洲西岸同样形状
的海湾;相反, 巴西海岸每一个海湾,在非洲西岸就有一个突出部分与之对应。
这难道是偶然的巧合?这位青年学家的脑 海里突然掠过这样一个念头:
非洲大陆
与南美洲大陆是不是曾经贴合在一起,
也就是说 ,
从前它们之间没有大西洋,

由于地球自转的分力使原始大陆分裂、漂移,才形成如 今的海陆分布情况的?

验证假设

1930

11

1
日,
魏格纳与爱斯基摩人向导罗姆斯
·
威廉第二年,
魏格纳开始搜
集资料,
验证自己的设想。
他首先追踪了大西洋两岸的山系和地层,结果令人振
奋:
北美洲
纽芬兰
一带的
褶皱山系
与欧洲北 部的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
的褶皱山系遥
相呼应,
暗示了北美洲与欧洲以前曾经< br>“
亲密接触


美国
阿巴拉契亚山
的褶皱带,
其东北端没入大西洋,
延至对岸,
在英国西部和中欧一带复又出现;
非洲西部的古老岩石分布区(老于
20
亿年)可以与巴西的古老
岩石区
相衔接,而且 二者之
间的岩石结构、
构造也彼此吻合;
与非洲南端的
开普勒
山脉的 地层相对应的,

南美的阿根廷首都
布宜诺斯艾利斯
附近的山脉中的岩石。< br>
阿尔弗雷德
·
魏格纳的
大陆漂移说
对此,魏格纳作了一个很 浅显的比喻。他说,
如果两片撕碎了的报纸按其参差的毛边可以拼接起来,
且其上的印刷文字也 可以
相互连接,
我们就不得不承认,
这两片破报纸是由完整的一张撕开得来的。
除了
大西洋两岸的证据,
魏格纳甚至在非洲和印度、
澳大利亚等大陆之间,
也发现有
地层构造之间的联系,
而这种联系都限于中生代之前即
2.5
亿年以 前的地层和构
造。看来,报纸的版面规模巨大。

沉浸在喜悦中的魏格纳又考察了岩石 中的化石。
在他之前,
古生物学家
就已发现,
在目前远隔重洋的一些大陆之间 ,
古生物面貌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
例如,
中龙
是一种小型爬行动物,
生活在远古时期的陆地淡水中,
它既可以在巴西石炭纪到
二叠纪
形成的地层中找到,
也出现在南非的石炭纪、
二叠纪的同类地层中。
而迄
今为止,世界上其它大陆 上,都未曾找到过这种动物化石。淡水生活的中龙,是
如何游过由咸水组成的大西洋的?
更有趣的是,
有一种园庭蜗牛,
既发现于德国和英国等地,
也分布于大西洋对岸< br>的北美洲。
蜗牛素
以步履缓慢著称,
居然有本事跨过大西洋的千重波澜,
从一岸
传播到另一岸?当时没有人类发明的飞机和舰艇,
甚至连鸟类还没有在地球上出
现,蜗牛是怎么过去的?

再来看一看植物化石
——
舌羊齿
,这是 一种古代的蕨类植物,广布于澳大利亚、
印度、南美、非洲等地的
晚古生代
地层中,即 现代版图中比较靠南方的大陆上。
植物没有腿,也不会游泳,如何漂洋过海的?

为解 释这些现象,魏格纳之前的古生物学家曾提出

陆桥说

,他们设想在这些大
陆之间的大洋中,
一度有狭长的陆地或一系列岛屿把遥远的大陆连接起来,
植物
与动物通过陆桥远涉千万里,
到达另外的大陆;
后来这些陆桥沉没消失了,
各大陆被大洋完全分隔开来。
这种观点被称为

固定论


即大陆与海洋是固定不动的。
而魏格纳的解释则是

活动论

的,各 大陆之间古生物面貌的相似性,并不是因为
它们之间曾有什么陆桥相连,
而是由于这些大陆本来 就是直接连在一起的,
到后
来才分裂漂移,各奔东西。固定论与活动论的争论,与火成论与水成 论的争论、
渐变论与
灾变论
的争论一道,被人们称为地质学三大论战。作为活动论的先 驱,
魏格纳一开始几乎是孤军奋战。

古代冰川的分布也支持魏格纳的想法。
距今约
3
亿年前后的晚古生代,
在南美洲、
非洲、澳大利亚、印度和
南极洲
,都曾发生过广泛的
冰川作用
,有的地区还可以
从冰川的擦痕判断出古 冰川的流动方向。

冰川遗迹
分布的规模与特征判断,

时的
冰川类型
是在极地附近产生的
大陆冰川


而且南美、
印 度和澳大利亚的古冰川遗迹残留在大陆边缘地区,
冰川的运动方向
是从海岸指向内陆,
显然冰川是不会登陆向高处运动的,
这说明这些大陆上的古
冰川不是源于本地。
面对这 种古冰川的分布及流向特征,
过去的地质学家一筹莫
展。然而正是这些特征,却为大陆漂移说提 供了强有力的证据。

论语十则读后感-许衡


论语十则读后感-许衡


论语十则读后感-许衡


论语十则读后感-许衡


论语十则读后感-许衡


论语十则读后感-许衡


论语十则读后感-许衡


论语十则读后感-许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