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温柔似野鬼°
912次浏览
2021年01月24日 18:55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班主任申请书-慈母手中线
4
古诗三首
第1课时
:学习《山行》
教学目标:
1.
掌握生字的音、形、义。
2.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山行》。
3.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大意。
4.
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
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
感受诗中表现秋天的美好境界
,
注意“径、斜”读音。
教学准备:
1.
课文挂图、字理演变图、生字卡片或课件。
2.
朗诵的背景音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出示挂图(或课件出 示),说一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深秋,天
气已经很冷
,
远处山林中传 来阵阵清脆悦耳的马铃声,
诗人杜牧坐在马车上正慢慢走来
,
今天
我们一起学 一首杜牧写的古诗《山行》。
二、初读感知,识记生字,了解古诗大意
1.
自己读,定位识字,读准字音。
2.
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
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注意“径、斜” 的读音
,
理解“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生处”等字词的含义。
小结
:
这首诗只用了二十几个字,就为我们描画了一幅这么美丽的秋景。真 了不起呀!
其实,
这每一个字都是经过诗人精心雕琢的,
你能不能沉下心来,
再来细细地品味它,
一定
会有新的发现。
三、再读感悟,背诵古诗
1.
边放课件,边放古典音乐,用优美的语言把学生带人意境 。
(走在带有深秋寒意的山
路上,
看到小路盘旋曲折,斜斜地向远处的山顶延伸。诗人 一边走一边向远处望去,只见那
白云缭绕的地方住着几户人家。
诗人走着走着,
忽然停 下了车,
为什么呢?因为美丽的枫林
晚景把他给吸引住了。诗人不禁赞叹:“霜叶红于二月花。 ”)
2.
刚才我们跟随诗人一起观赏了秋天的景色,
你有什么感受 ?你能把这感受读出来吗?
(
齐读
)
诗人写得美,你们读得也美,想不想把它 背下来。(自由背)
四、指导写字
1.
“雨”作偏旁时,左边竖变点,横折钩变成横钩。
2.
“车”字的下横要写得伸展。
五、拓展活动
1.
填字,涂色,
说说你眼中的秋天。
旨在要求学生巩固生字,< br>并能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
解,
结合生活经验给秋天涂色,
找到身边的秋天并说一 说身边的秋天。
教师应引导学生尽可
能遵循客观实际,
2.
背诵、默写《山行》。
板书设计:
山行
远景:寒山
石径斜
人家
近景:枫林
霜叶
第
2
课时
:学习《赠刘景文》
教学目标:
1.
掌握生字的音、形、义。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
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
现在是什么季节?喜欢秋天吗?你能用一些词句来说说你所看到的秋天景色吗?
2.
从你们的话中,
我感到大家都很喜欢秋天,
古人也 很喜欢秋天,
他们常常吟诗作词来
深秋美景
赞美秋天。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美丽景色的古诗——
《赠刘景文》(出示诗人、
题目)
:
知道这首诗是谁送给谁的吗?学习生字:赠、刘。
3.
介绍诗人及写诗的背景:
苏轼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
别人又叫他苏东坡。
一天,他和朋友们聚会,
其中一个
叫刘景文的与他很谈得来。苏轼喝着酒,
非常高兴,
就写了这首诗送给刘景文,所以题 目就
叫《赠刘景文》。(学生接读,提醒注意后鼻音)
二、初读古诗
1.
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流利。
2.
同桌相互听一听,看看他读得对吗?
3.
反馈:
(
1
)指名读(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
指名学生评价:听了他的朗读,你有什么评价?
(
2
)引出生字教学:赠
刘
盖
菊
残
犹
傲
君
橙
橘
相互交流: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的?
(
3
)学生说说识记生字的方法——读生字卡片
4.
朗读这首诗(谁能大声地再来读读?——大家再自信地读给自己听听——齐读)
三、细读品味
1.
人们常说: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所以读诗光读还不行,还要边读边想,看看诗
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这首诗的诗句中描写了哪 些景物呢?
2.
反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教学)
(
1
)荷尽
出示两幅 图片:
为了帮助大家读得更好,
进一步感受秋天的美景,
老师给你看这两幅图。
让学生说说哪幅图写出了诗意,并说说理由。(理解“尽、擎雨盖”)
讨论:荷花凋谢了,荷叶枯萎了,诗人为什么还要写这些?
指导朗读:
那你能通过朗读把荷花池的美丽表达出来吗?
(个别读——女生读——齐读 ,
教师随机评价:真好啊!真是看了还想看。)
(
2
)菊残
出示图片,说图意,理解“菊残、傲霜枝”。
秋风中,菊枝仍精神抖擞地挺立着,你想对它说什么?
(
3
)橙黄橘绿
读了这几个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回答,适时出示图片)
3.
苏轼看到的秋天就这些景物吗?发挥你的想象,
帮诗人说说他看到却没有写出来的景
色 。
学生交流:一起观赏这些美景——学生说感受:秋天真是一个
的季节!
4.
引出诗句:看来秋天的美景才不止这二 十八个字呢!怪不得诗人说:
“一年好景君须
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
你现在明白这两句诗的意思了吗?学生说诗意,
悟诗情,
教师板书:
爱秋天。
5.
齐读古诗:
现在再来读这首古诗,
相信你头脑 中的这幅画会更美。
带着对秋天的赞美
语气来齐读这首诗。
四、熟读背诵
1.
说说方法:
这么美的诗你想不想 把它背出来?平常你都是如何背诗的呢?你有什么好
的方法给大家分享一下吧!
2.
熟读背诵。
五、书写指导
1.
出示要写的字:赠
刘
盖
菊
残
君
橙
2.
学生认读。
3.
让学生观察,说说书写时要注意什么。教师补充总结。
六、交流已经积累的描写秋天美景的诗。
《枫桥夜泊》(唐·张继)
《秋词》
(唐·刘禹锡)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板书设计:
赠刘景文
荷
菊
秋之美
橙
橘
第
3
课时
:学习《夜书所见》
教学目的:
1.
掌握生字的音、形、义。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
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
教学重、难点
:
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诗趣
1.
同学们,
我们都知道,
唐诗宋 词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两大瑰宝。
之前,
我们也已经学习、
积累了不少唐诗宋词,今天就 请同学们来展示一下吧。
2.
学生展示《山行》《赠刘景文》《所见》等诗词。
3.
今天, 我们就一起再来学习一首古诗——叶绍翁的《夜书所见》。
请同学们伸出右手
的食指,跟老师一 起写诗的题目。
4.
板书诗题——夜书所见
二、解诗题
1.
一首诗的题目就是这首诗的眼睛,
透过这双眼睛我们能看到诗的灵魂,
请 同学们自读
课题,想一想你能从诗的题目中知道些什么?
2.
组织学生交流。
时间——夜晚
书:写
所见:所看到的
重点强调——诗中的“书”,在这里当动词“写”来讲。
3.
适时介绍作者叶绍翁。
叶绍翁:
南宋诗人,
最有名的 诗是
《游园不值》
,
流传千古的名句是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 出墙来。”
三、初读古诗
1.
课件出示古诗,学生自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
检查朗读情况,适时正音。
3.
读给同桌听一听,看看有没有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四、品一品,知诗味
1.
同学们读了古诗,谁能说一说诗中写的故事发生在哪个季节?(深秋)
2.
你是从哪些词中看出来的?再读古诗,把这些词语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注出来。
3.
小组间交流。
4.
集体交流。指名说一说。
(梧叶、寒声、秋风、促织)
学生交流时,
教师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古诗的注释,
来帮助我们理解诗意。
并适时引 导学
生谈对这些词语的认识。
5.
教师引导:是的,诗人叶绍翁就是抓住了 秋天的梧叶、寒声、秋风来写秋天的,一下
子就把我们带到了那个阴冷、萧瑟的深秋时节。
(板书:景——冷)
6.
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并出示前两句:“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学生补充填空:
一阵阵
(
)
吹动
(
)
,
发出
(
)
的声音,
让人感到
(
)
。
7.
此情此景,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怎样的作者形象?
(孤苦、忧愁……他最想念的就是家)
教师点出,这就叫——思乡之情。
(板书:思念家乡)
8.
于是,此情此景,独自一人在外的作者发出了由衷的感慨,写出了这样的诗句: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学生读,读出此时作者的悲秋、思乡之情。
这就叫——我手写我心,我心抒我情。
9.
可是,叶绍翁的伟大之处,并不 在于他能把秋愁写得淋漓尽致,
更在于,
他能让自己
从秋愁中跳出来,发现生活中别样 的美。
你们瞧,作者走出了屋子,放眼望去,他看到了什么?
——“一灯明”
这是什么呀?(这是小孩在打着灯笼捉蛐蛐呢!)
于是,作者笔锋一转,写到:“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学生读,体会此时作者的惊喜。
10.
作者为什么如此肯定,这“一灯明”就是儿童在挑促织呢?
(因为他 小时候也在夜晚打着灯笼抓蛐蛐。
他此时一定想到了自己的童年,
想到了自己
的朋友, 想到了自己的家。)
童趣萦绕心头,让作者感觉如此温暖、如此亲切。这是一种暖暖的思乡之情。
板书:事——暖
五、品一品,悟诗韵
无论 是深秋景色带给作者的冷,
还是童年童趣带给作者的暖,
都寄托的是作者对家乡浓
浓的 思念之情。
1.
小组合作读古诗,读出诗的韵律美。
2.
你可以在诵读的基础上背诵这首古诗,把它也纳入你的积累库。
3.
你可以和着熟悉的调子,唱一唱这首古诗,感受诗的意境美。
板书设计:
景——冷
夜书所见
思念家乡
事——暖
(教学反思参考
1
)古诗三首
《山行》:
< br>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
的描写,
凝炼 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
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
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 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
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
而且
“欣 赏意境”
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
被疏忽。另外,有些字词在诗中所代表的意思与如今 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样,如
“坐”、“远上”“斜”、“生处”、“爱”等。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
这些难懂字词的意思,
并通过词义理解达到理解全句、
全篇的意思,
也是这首 诗
教学的重点。
再则,
学习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
所以,
应重视教会 学生如何学习,
既培养能力,又为本课第二首诗的教学打下基础。教学中,引导学生以读为主,
在读中感悟。主要做了以下几点:
1.
读一读,说一说,整体感知诗意:
学生是学习和 发展的主体。
留出充足的时间,
让学生自己去研读古诗,
让他
们在自读自悟, 相交切磋,合作交流中读准字音,读通古诗,初步感知大意。在
检查初读情况时,可让学生争当小老师给 大家正音,既可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
又可让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2.
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
教师切忌逐行分析诗意。
此 时可适时地张贴文中插
图,并问“图中画的是什么。”学生们争先恐后地畅所欲言。其实诗意 就蕴含在
这一声声的话语中。
3.
读一读,听一听,感知古诗韵律:
优美的古诗是 我国遗传下来的文化瑰宝。每一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
只有按其韵律节拍朗读,
才能在读 中再现意境,
体验情趣。
但对于刚学习古诗的
小学生并不懂这些。
因而在教学 中可借助录音范读,
让学生从听中感悟,
从模仿
练读中得到自悟。以学生自己的看法来 朗读,富有具性地朗读,比如:你喜欢这
首诗的哪一行呢?把它读给大家听听,
也分享一下你的 快乐,
好吗?这时学生兴
趣盎然,十分活跃。
4.
读一读,演一演,领悟古诗情趣:
《语文课程标 准》强调: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富有个性的学习必
须强调个体的亲身实践和真实体验 。
“我们一块跟诗人的心情把这首古诗读一读,
好吗?”教师在学生的自读自悟中稍作点拔,旨 在再现情境,让学生受到感染。
还可加以音乐渲染,让学生戴着头饰,自由想象表演,一边演一边吟咏古 诗,会
使语言文字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图像更为鲜明、
丰满,
从而内心掀起情感的波澜 ,
入情入境,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
《赠刘景文》:
《赠刘景文》
是一首描写秋天景色的古诗,
教学这首古诗时,
我把感悟诗歌
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以及体会诗人的情感作为教学的重点。
在学生读通 古诗的基础上,
我让学生联系对题目的理解,
想想这首诗主要写
了什么,有哪些词语的 意思不理解。学生认真地读古诗、思考,提出了几个不懂
的地方,如“擎雨盖”“荷尽”“傲霜枝”。因 为学生对诗句的理解是建立在对
事物感知的基础上,
所以我引导学生看图、
回忆夏季荷 花盛开的样子,
体会荷花
此时的生机勃勃,
想象秋季荷花开败的情景,
借助课 前搜集的
“秋菊”
图理解
“傲
霜枝”,在师生对话交流的基础上,学生理解了 几个难懂的词,降低了诗句翻译
过程的难度,
也加深了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对诗人情感的感悟。
接着引导学生深
入品读古诗,
启发学生边读边思考:
“诗中描写了哪些秋天的 景物?作者写了这
些景物,
想想哪些地方最能吸引你,
然后认真地读一读,
想 想你的眼前仿佛看到
了什么。”阅读是个性化解读的过程,此教学环节给了学生空间,也突出 了古诗
本身所特有的“留白”的魅力。学生通过读、思考,很快归纳出了诗句描写的景
物:荷花 、菊花、橙子、橘子。顺着学生的回答,我这样引导:想象景物所呈现
的画面,想象两者的对比,你读懂 了什么。学生的阅读理解是有差异的,我们尊
重他们的多元理解,所以我留给学生充分读、思考、想象、 交流的时间,多数孩
子对古诗意境的理解停留在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是一个收获的季节这个层
面,
在此基础上,
我让学生再想想:
诗人为什么要描写傲霜枝呢?一个叫向嘉艺的女孩儿真不错,她站起来说:“诗人想叫他的朋友做人像菊花一样不怕寒冷,
要坚强。”她的回答 启发了其他的孩子,好几个孩子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
说
“像菊花一样勇敢”
,< br>有的说
“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
一份耕耘,
一份收获,
我们平时要努 力。”说得真好!我为孩子有这样的理解而开心。
本课的教学,
我认为我处理得比较好的地方是对诗句的理解不是让学生根据
词语意思进行组合,
而是让学生 展开想象,
在头脑中浮现画面,
用自己习惯的语
言方式表达,顺应诗句的朦胧,从整体 的感受来理解,把握诗句所呈现的意境。
《夜书所见》:
南宋诗人叶绍翁的《夜书所见》先是写游客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 独郁
闷,
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
不禁回忆起自己的 故乡和
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所以,我教学这首诗时,更加注重了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
诵古诗,
体会诗 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读,
如:
教师范读,
小组、男女 赛读,以游戏形式激发朗读、诵读等等,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悟
情。在学生充分诵读中“心入于境, 情会于物”,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促进
学生对古诗优美语言的感受、积累、内化,师生情感得到进一 步升华。
在教学中,注重把握诗的意境和情感。因此,学生通过朗读品 味语言,引导
其展开想象,让学生投身其中,想诗人所想,感诗人所感。在教学第一、二行诗
时 ,
我让学生想想:
萧萧秋风吹下梧桐叶,
送来阵阵寒冷,
江面上也吹来了秋风 ,
在这样的一个夜晚,假如你就是这个独自在外地作客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
你会产生怎样 的心情?有了这样孤单寂寞的心情就会很容易想起了什么呢?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