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 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巡山小妖精
856次浏览
2021年01月24日 19:07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销售总结范文-浙江高考
17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
认识“亦、宜”等
5
个生字,读准多音字“ 抹、磨”
,会写“断、楚”等
13
个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望天门山》
。
3.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教学重点
1.
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2.
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
搜集有关天门山、西湖、洞庭湖的视频或图片。
2.
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
1.
搜集古诗的写作背景及诗人的资料。
2.
搜集描写祖国大好山河的古诗词。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板块一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
播放课件,展现祖国山 水的秀美,然后激情导入: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
秀,美不胜收。今天,我们将追随几位伟大 的诗人,一起去游览祖国的山水。
2.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操作指导
教师要努力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激起学生的学
习兴趣。
板块二
学习《望天门山》
,总结学法
活动
1
初读古诗
1.
过渡:
我们今天 先要学习的是唐代诗人李白的《望天门山》
。
(
课件出示插图
)
2.
学生介绍诗人李白,相机进行补充。
3.
教师示范读古诗,学生听准字音,听清节奏。
4.
学生自由读一读古诗,同桌互相检查,看看对方是否读准了字音,停顿是否正确。
5.
指名按节奏朗读。
天门
/
中断
/
楚 江开,碧水
/
东流
/
至此回。
两岸
/
青 山
/
相对出,孤帆
/
一片
/
日边来。
活动
2
理解诗意,想象画面
1.
教师出示天门 山图片,
引导学生结合注释介绍天门山:
今安徽东梁山与西梁山的合称。
东梁山在今芜 湖市,西梁山在今马鞍山市,两山隔江相对,像天然的门户。
2.
过渡:
“ 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如果说这首诗就是一幅画,那画里都画了些什么呢?
我们再来读一读、找一找、画 一画。
(
学生试画
)
3.
课件出示前两句诗: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1)
你想象到了怎样的画面?仿佛听到了什么?
(
碧水汹涌澎湃地向东流去,狠狠地、猛
烈地撞击岩石,发出哗哗的声音,把天门山从中间劈开。江水流到天门山的时候,由于山势
的阻挡而激起 回旋。
)
(2)
你认为哪些字用得生动、形象?
(
断、开、回等。
)
(3)
指导朗读,引导学生读出水的气势、山的磅礴。
(4)
生生互读,比赛读。
4.
课件出示后两句诗: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1)
这么壮美的景色,诗人是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呢?
(
诗人是在船上看到的。
)
(2)“相对出”是什么意思?
(
相峙而立
)
(3)
这青山仿佛是要出来迎接自己一样,你能体会诗人的心情吗?
(4)
小结:
一个“出”字给静止不动的山带来了动态美,更让我们融入诗的意境中。
(5)
指导朗读。
活动
3
朗读品悟,总结方法
1.
指导学生带着自己的体会再把诗读一读,
看看诗中都描绘了哪些色彩鲜明的景物。
(
板
书:青山
碧水
孤帆
日
)
2.
过渡:
同学们都有一双慧眼,
你们看,
青青的山、
绿绿的水、
白白的帆、
红 红的太阳,
构成了一幅多么精美的图画呀!真是“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诗歌感动人心的艺术魅力不
仅在于写景如画,更在于借景抒情。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 的感情呢?
3.
指导学生带着诗人对祖国大好山河满腔的热爱之情一起朗诵古诗。
4.
引导学生回忆:刚才的学习过程,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来学习的呢?
5.
学生汇报,教师相机点拨,总结方法。
(1)
读:读通古诗。
(2)
解:理解诗意。
(3)
想:想象古诗的画面。
(4)
悟:感悟作者的情感。
操作指导
掌握学习古诗的 方法是教学重点。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历通读、理解、想象、
悟情的环节,
感受学习古诗的方法。
同时,
注意启发学生发挥想象,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色,
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 。通过有感情的诵读,进一步感受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板块三
运用方法,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
活动
1
初读诗题,了解作者及写作环境
1.
过渡:
人们常说:“上有天堂 ,下有苏杭。”在杭州,最有名的景点就是西湖了。宋
代诗人苏轼就在这儿留下了他的传世佳作——《饮 湖上初晴后雨》
。
2.
板书诗题《饮湖上初晴后雨》
,学生齐读。
3.
引导 学生思考:从诗题中能读懂什么?
(
作者在西湖的船上饮酒,开始是晴天,后来下
雨了 。
)
4.
师生共同交流,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苏轼在此为官期间,关心人民的生活 ,为百姓
做了许多好事,他在西湖兴修水利,建造了“苏堤”和“三潭印月”两道独特的景观,深受百姓爱戴。苏轼曾无数次在西湖漫步,他对西湖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
活动
2
依据提示,自学古诗
1.
课件出示学习方法,指名读一读。
(1)
读:
先自由 读一读古诗,
然后在小组里互相读一读。
读准“亦”“抹”“宜”的字音,
学习多音字 “抹”。
(2)
解:结合书中注释,在小组里说一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3)
想:说一说古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4)
悟:体会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
2.
引导学生迁移方法,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活动
3
检查自学成果,精读古诗
1.
指名读,检查学生读诗效果。强调“抹”在这里读
mǒ。
2.
出示划分的节奏提示,学生齐读古诗。
3.
课件出示:水光潋滟晴方好。
(1)
你是怎样理解“潋滟”这个词的?
(
波光闪动的样子。
)
(2)
读了这一句,你想象到怎样的画面?
(3)
课件出示晴天的西湖图片,想象说话。
(
板书:湖光山色
)
(4)
小结:
瞧,这就是晴天的西湖。在万里晴空之下,微风徐徐吹来,温柔地抚摸着 游人
的脸,灿烂的阳光洒在宽阔的湖面上。
4.
课件出示:山色空蒙雨亦奇。
(1)
过渡:
晴天的西 湖真美!看着眼前的美景,诗人有些陶醉了。不知不觉,湖面上悄悄
下起雨来,眼前的西湖已是另外一番 景象。
(2)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说说想象的画面。
(3)
课件出示雨中西湖图片,引导学生想象说话。
(4)
情景描 述:雨后的青山,升起了一团团白色的云雾。云雾如轻纱一般随风飘动,若有
若无。此时的青山仿佛处于 仙境之中。
(5)
指导朗读前两句。
5.
课件出示: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
过渡:
西湖时晴时雨的美景让诗人的心都醉了,作者触景生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
教师课 件出示古诗第三、四句,学生齐读。
)
(2)
你是怎么理解“西子”的?
(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的美女。
)
(3)
诗人为何会把西湖比作“淡妆 浓抹总相宜”的西施呢?“西湖”和“西子”有哪些
相似之处?“淡妆浓抹”指什么?
(4)
这么美的西施,诗人是怎么赞美她的呢?< br>(
淡妆浓抹总相宜。
)
(5)
联系实际理解“淡妆浓抹”。
(
妈妈平时化淡妆的样子和六一儿童节同学们表演时化
浓妆的样子。
)
(6 )
课件出示西施图“淡妆浓抹”对比图:西施到底是“淡妆”好还是“浓抹”好啊?
(
都好,因为西施本来就很美,所以不管是
“
淡妆
”
还是
“
浓 抹
”
都很合适。
)
(7)“淡妆浓抹”只是赞美西施吗?
(
还用来赞美西湖。
)
(8)
引读:
师:
美丽的西子“淡妆”美,“浓抹”也美,真是——
生:
淡妆浓抹总相宜。
(
板书:总相宜
)
师:
西 湖之美,何止晴天雨天,一年的春夏秋冬,一日的清晨黄昏,景色各异,美不胜
收。所以,诗人发出了这 样的感慨——
生:
(
齐
)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师:
正因为这个美丽的比喻,西湖从此又有了“西子湖”这个人景合一的美称。
(9)
指名让游览过西湖的同学描述自己看到的西湖美景。
(10)
指导朗读后两句诗。
6.
引导学生说说对诗意的理解。
操作指导
引导学生运 用积累的方法尝试自学时,宜采用现代文和图片相结合的方式理
解古诗。还要注意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想 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对西湖的喜爱与赞
美之情。另外,可让游览过西湖的同学描述自己看到的 西湖美景,激起学生对西湖的向往与
喜爱,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板块四
课外延伸,拓展阅读
1.
推荐阅读《饮湖上初晴后雨》
(
其一
)
。
< br>2.
搜集并阅读描写西湖美景的古诗,如《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
宋·杨万里
)
、
《六月二
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
宋·苏轼
)< br>。
操作指导
阅读能力的提升需要课外阅读的支持,教师应向学生推荐相关的拓展阅读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