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绝世美人儿
737次浏览
2021年01月24日 19:22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儿童智力测试题-中西方文化差异
部编版
-
语文
-
上册
-
打印版
21
古诗三首
1.
会认“塞、秦”等
4
个生字,会写“塞、秦、征”等
10
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将”的读音和意
思。理解 “飞将、沙场、人杰”等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出塞》《夏日绝句》。
3.
借助课后注释及工具书,了解古诗大意。边读边想象,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歌的意境。
4.
课内外相结合,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重点
诵读古诗,读悟结合,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歌的意境。激发学生对古诗 的兴趣以及对祖国
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难点
了解古诗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大意。
1.
字词教学
本课的生字教学,会认字有
4
个,要掌握的 多音字
1
个,会写字
10
个。读音方面:其中“项、雄”
是三拼音节 ,特别注意“征”是后鼻音,不要读成前鼻音。
识字、写字方面:左右结构的字有“征、词、催、醉、雄、项”。
“催”是易错字,学生容易把单
人旁写成双人旁。
记忆生字方面:可以采用 两个熟字相加,如“工
+
页
=
项”;可以采用换偏旁的方法,如“摧——催”。
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时,放手让学生凭借课文中的注释,联系上下文进行自学 ,说说词语的大
概意思。
2.
阅读理解
这三首诗前两首 是边塞诗。对于古诗的理解,要从“解诗题”开始,然后到“知作者”,接着是
“明诗意”,最后是“悟 诗境”。学生要多了解诗的创作背景,感悟作者丰富的情感。
3.
表达运用
学以致用,学生学会通过注释,以及关键词了解诗意,快速融入诗中的意境,掌握学习古诗的方
法。
部编版
-
语文
-
上册
-
打印版
1.
预习提纲
(
1
)搜集王昌龄、王翰、李清照的资料,了解诗人的生平,掌握文学常识。
(
2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借助注释或其他方法弄懂词语意思。
(
3
)再读课文,了解三首古诗的大意。
(
4
)在书上作简单的批注,初步体会到作者的丰富情感。
2.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
课时。
第
1
课时
《出塞》
课时目标
1.
会认“塞、秦”等
4
个生字,会写“塞、秦、征、词”等
10
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将”的读音和
意思。理解“但使、龙城飞将”等词语,理解诗句的意思。
2.
边读边想象画面,理解古诗内容。
3.
在品读过程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一、谈话导入,引入课题
1.
同学们,你们对唐诗一定不陌生吧?许多同学 都是从咿呀学语时就开始接触唐诗的。的确,唐诗
是我国历史长河中的一朵奇葩。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 积累了不少的古诗,现在,老师想考考大家,看
看这几句古诗,你们会填吗?(出示课件)谁来试试,把 这几句补充完整?
课件出示:
1.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2.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3.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
看来,同学们平时很注重积累 ,那你们发现没有,这几句诗有什么特点呢?(都是描写边塞军旅
生活)
我们把这种描写边塞军旅生活和自然风光的诗,称之为边塞诗。
部编版
-
语文
-
上册
-
打印版
教师出示边塞图片,让学生感受边塞的环境。是啊,边塞只有长河落日、大漠孤烟、茫茫戈壁,给
人一种 荒凉孤寂的感觉。
唐玄宗开元十五年(
727
年),一位年轻的诗人来到西 域游历,看到了边塞的风光,见证了边塞的金
戈铁马,于是,他挥笔写下被历代诗评家视为唐人七绝的压 卷之作《出塞》,这位诗人就是
27
岁的王昌
龄。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这首诗歌。( 出示课题《出塞》,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
通过诗句及图片的展示,拉近学生与诗的距离,让他们能快速地了解边塞诗的特点。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
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出塞》这首诗。 要仔细地读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诗中的生字
和多音字,争取把生字读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 ,争取把诗歌读通顺。
2.
学习本课生字词。
课件出示:
会认字:塞
秦
征
将
杰
项
会写字:塞
秦
征
词
催
醉
杰
亦雄
项
(
1
)学生自读生字,根据自己的识字经验,交流汇报。
(
2
)师生共同交流学习生字。
教师教学生字时,重点引导学生注 意:“征”是后鼻音,不要读成前鼻音。“塞”是多音字,不要
读错,重点掌握“将”字的读音。“催” 是易错字,学生容易把单人旁写成双人旁。
(
3
)学生练习书写生字,同桌间互相听写生字,互相订正。
设计意图:
从生字的音、形、义三方面,通过多种方法识字,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提高识字能力。
三、了解诗题意思
1
.诗的题目是“出塞”,那“塞”是什么意思?(边关 要塞)“出塞”又是什么意思呢?(到边疆
戍守边关)
2
.简介作者和背景。
人们常说,不打无准备的仗,充分的预习可使你在课 堂上学得更轻松,关于王昌龄,关于这首诗,
你有哪些了解呢?老师这里有一些资料,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课件出示相关资料)
课件出示:
部编版
-
语文
-
上册
-
打印版
王昌龄(
698
—
757
),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 手”。
他的诗多写当时边塞
军旅生活,气势雄浑,格调高昂。
设计意图:
介绍时代背景和作者,为学生研读诗的主题打下基础。
四、自读注释,通晓诗意
1.
了解了诗题,了解了诗人,现在请同学们自由 读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看看这首
诗每句讲了什么意思,不懂的地方可以用问号标出来, 也可以借助课本上的注释帮助理解。
2.
生汇报学习情况。
(
1
)哪位同学愿意和大家交流一下,你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
2
)学生汇报、交流不懂之处。
预设:为什么作者要写“秦时明月”?王昌龄是不是这些边塞将士中的一员呢?
(
3
)“秦时明月汉时关”是什么意思?
预设:意思是“秦汉时期的明月照着秦汉时期的边关”。
(
4
)那谁能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边关呢?(荒凉,冷清,孤独,寂寞)
< br>3.
夜深了,一轮明月照耀着清冷荒凉的边关,提起这明月,我们就会想起中国古诗中描写明月的 诗
句。(出示课件相关诗句)
课件出示: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唐]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
1
)请大家思考一下,诗人笔下的明月与什么联系在一起?
预设:思念家乡,思念亲人,保家卫国。
(
2
)是啊,远离家乡和 亲人,守卫边关的将士们把思乡之情都寄托在了这一轮皎皎的明月上。他们
能回到日思夜想的故乡吗?他 们能回家与亲人团聚吗?诗人发出感慨:万里长征人未还。
(
3
)现在,带着你们的理解齐读这首诗。
设计意图:
部编版
-
语文
-
上册
-
打印版
抓住“明月”进行对比教学,信息量大,学生爱学,这样的纵横对比,使学生明白诗中的意象,为
理解诗 人的情感打下基础。
五、感悟诗的意境
1.
再读古诗,感悟意境。
这首诗想要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呢?让我们穿越 历史的长河,回到千年前的唐朝边塞,再度走进这
首诗。(学生齐读诗的前两句)读了这两句诗,你的脑 海里出现了什么画面?
2.
教师引导:是啊,宁静的夜晚,偏远的边关,清冷的月光 ,戍边的将士,这是一幅多么孤寂、萧
瑟的画面啊!
3.
都有谁在盼着远方的将士归来呢?(白发苍苍的父母,可怜的妻儿)
4 .
同学们,我想用一个字就能概括他们此时心中的痛苦、无奈,一个“悲”字。这就是战争带给我
们的痛苦,此时此刻,他们多么想念能征善战的飞将军——李广。
(师简介李广,课件出示李广资料
)
李广
(
?—前
119 )
,陇西成纪
(
今甘肃省秦安县
)
人,西汉名将。匈奴畏服,称之为 飞将军。司马迁评
价他:“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这样的将军怎能不让我们怀念呢 ?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后两句诗。为什么唐代的士兵在思念他?
(希望能有一位像李广一样能征善战的将 军来带领他们保家卫国,希望朝廷能够起用良将……)
设计意图:
教师通 过激情的语言,描绘了“人未还”的悲惨情景,引导学生感受边疆战事惨烈,戍边将士生活
艰苦,渴望战 事平息回到家乡。
六、回顾全诗,拓展延伸
1.
现在,想象你们 自己就是戍边的将士,你们伫立在边关,思绪万千,有悲有壮,让我们用朗读来
表达我们的悲壮情怀吧!
2.
和《出塞》一样有着悲壮情怀的边塞诗还有很多,老师也搜集了一首,大家可以 看一看,读一
读。
课件出示:
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学生读古诗,分组齐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