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 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绝世美人儿
599次浏览
2021年01月24日 19:26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赞祖国短诗-如烟
第
3
课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
会写“侯、章”等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三首古诗。
3.
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古诗大意。
4.
结合古诗的创作背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5.
了解诗中介绍的传统习俗,感受民风民俗。
重点、难点
突破方法
(
A
案)
1.
通过朗读、借助注释等方法来感知古诗大意。
2.
拓展延伸,阅读关于节日的其他诗 词,感受传
统习俗。
(
B
案)
1.
学生自主学习,体会诗句内容。
2.
小组学习,感受民风民俗。
难点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突破方法
(
A
案)了解古诗的创作背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
B
案)通 过质疑和讨论,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
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法与学法
教法
(
A
案)情景教学法、点拨法。
(
B
案)引导法、点拨法。
学法
(
A
案)体验法、自读自 悟法。
(
B
案)自读自悟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
(
A
案)多媒体课件。
(
B
案)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建议
2
课时。
A
案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
学习古诗《寒食》
。
2.
能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3.
了解寒食节的习俗,积累其他关于寒食节的古诗词。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
师:同学们,通过学习《北京的春节》和《腊八粥》两篇课文,你们了解到了哪些习俗?
2.
师:让我们走进古诗,了解古诗中的传统节日与习俗。
二、揭示课题,了解“寒食”
1.
板书课题。
2.
师:寒食节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通常在冬至后的第
105
天,因为过去在节日期间 不能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
我们一起来看看古代寒食节时的长安城是什么样的吧。
三、初读古诗,了解作者
1.
教师范读古诗。
2.
学生自读,读准字音。
3.
介绍作者:韩翃, 唐代诗人,字君平,南阳(今河南南阳)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天宝十三载(
754
年) 考
中进士。建中年间,他因作《寒食》一诗被唐德宗所赏识,晋升不断,最终官至中书舍人。韩翃的诗笔 法轻巧,写景
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
四、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1.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古诗,学生思考诗意。
2.
遇到不懂的地方怎么办?
(查字典、看注释、联系上下文……)
3.
学生自由读诗,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含义。
(
1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春天的京城到处鲜花簇簇,飞花飘散,寒食节时皇城里中的杨柳在春风中摇曳。
(
2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日落天黑,皇宫里传送着朝廷赏赐的蜡烛,燃烛升起的轻烟飘进了王侯贵族之家。
五、反复诵读,领悟诗情
1.
师:诵读古诗,你们看到了怎样的景色?你们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春意盎然的景色。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
2.
师:
“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春意浓郁,笼罩全城。为什么是“飞花”
,而不是“落花”呢?
(
“飞花”是指落花随风飞舞。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不说“ 落花”而说“飞花”
,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一个“飞”
字,寓意深远。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 到诗人炼字的功夫。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要归功于其中的
诗句“春城无处不飞花”< br>,而这一句诗中的点睛之笔就在一个“飞”字)
3.
师:
“飞花”就是风中的花,你们还能从诗中的哪个地方感受到风?
(
“斜”字也是间接写风)
4.
齐读第1、2句,感受诗人笔下的春意。
5.
了解习俗。
补充介绍:寒食节有禁烟火、吃冷食、祭扫、踏青等风俗。诗句中提及的是禁烟火这一习俗。
6.
师:全诗第
1
、
2
句写白昼,第
3
、
4
句写夜晚,
“日暮”则是转折。寒食节普天之下一律禁火,哪些地方和哪些人却< br>是例外呢?
(皇宫是例外,权贵豪门也是例外)
7.
师:读到这里,你们会想到什么?
8.
师:全诗用白描手法来刻画皇宫的气派,充满对皇都春色的陶醉和对太平盛世的赞美。
9.
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六、归纳学法,总结提升
师:刚刚我们一起学习了《寒食》这首诗,我们是通过什么方法学习的?
(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
七、延伸拓展,推荐阅读
师:除了韩翃的《寒食》
,还有其他关于寒食节的古诗,我们一起读一读。
寒食
[唐]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板书设计
寒
食
风景
飞花
东风
御柳斜
风俗
日暮
传蜡烛
五侯家
家家禁火
课时作业
一、背诵《寒食》
,预习另外两首古诗。
二、解释词语的意思。
春城:指春天的京城。
御柳:皇城里的柳树。
汉宫:这里用汉朝皇宫来指唐朝皇宫。
五侯:这里泛指权贵豪门。
三、
《寒食》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春景。春天的京城到处鲜花簇簇,飞花飘散,寒食节时皇城里的杨柳在春风中摇曳。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
学习古诗《迢迢牵牛星》和《十五夜望月》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
2.
结合古诗背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
了解诗中介绍的传统习俗,感受民风民俗。
一、回顾古诗,激发兴趣
1.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关于寒食节的古诗——《寒食》
,谁能背一背?
2.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两首古诗,了解传统节日中的习俗。
二、初读古诗,认识节日
1.
继续学习两首与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诗题。
2.
学生自由朗读两首古诗,要求读准确、读流利。
教师正音:迢、皎、纤、擢、札、杼、栖。
学生认识多音字:间。
3.
师:
《迢迢牵牛星》和《十五夜望月》分别展现了什么节日的场景?你们从中感 受到了怎样的习俗?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
师:你们更喜欢哪首古诗?选一首自己研读理解。
2.
根据喜欢的古诗,自由组合小组,进行合作探究。
要求:选择一首进行研读,按照“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的步骤学习古诗。
3.
教师巡视,随机指导。
四、品读古诗,体会情感
(一)学习《迢迢牵牛星》
1.
释题。
《迢迢牵牛星》选自《古诗十九首》
。
《古诗十九首》中都是五言诗。
2.
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一边是遥远的牛郎,一边是隔着灿烂 银河的织女。织女轻巧地摆动着柔美洁白的双手,札札地穿梭纺织。她整天都
织不出布来,眼泪零落就像 下雨。银河水又清又浅,相隔距离又有多远?隔着一条清清的银河,牛郎和织女只能含情
注视、默默不语 )
3.
明确写作思路。
(第
1
、
2
句描写环境,中间
4
句描写织女,最后
4
句点明离别的根源和哀怨。 诗中充满浓厚的浪漫气息,将神话和现
实和谐地结合起来)
4.
结合传说,体会情感。
师:谁能说说牛郎织女的故事?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本诗描写了牛郎织女隔 河相望,织女因不得与牛郎相聚而终日以泪洗面的故事。他们含情相视而不得互诉衷肠,表
达了离别的哀 怨、相思的痛苦)
5.
师:你们能从诗中的哪些地方感受到离别的哀愁和相思的痛苦?
(
1
)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
师:织女可是仙女,怎么会连布都织不好呢?
(她由于与牛郎不得相聚,太悲伤了,所以终日以泪洗面,织不成布)
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诗。
(
2
)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
师:这两句诗说明了什么?
(尽管他们只相隔一条清浅的银河,但只能含情相视而不得互诉衷肠)
齐读这两句诗。
6.
感受叠词的韵律。
(
1
)师:在读诗的时候,你们有什么发现?
(这首诗在十句中有六句以叠音形容词开头)
(
2
)朗读体会:使用这么多叠词,有什么好处?
(叠音词的运用 与全诗缠绵悱恻的感情十分和谐,深切地表现了景中情、情中景,显得韵味深长、哀婉动人,增强了
诗歌 的音律美)
7.
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诗。
8.
说一说七夕的习俗。
(二)学习《十五夜望月》
1.
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
王建(
768
—
835
)
,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曾任昭应县丞、太常寺丞等职,后出为陕州司马,世称王司马。他一生困顿,晚景尤其凄凉。他早年以宫词著称,中年后诗风转变,其乐府诗多方面地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面 貌,揭
露统治阶级的暴行,语言通俗明晰、凝练精悍。
此诗是诗人于农历八月十五夜望月而写。
2.
说说古诗大意。
(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白霜,树枝上安歇着乌鸦。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 打湿庭中的
桂花。人们都在望着今夜的明月,不知那秋天的思念之情会落到谁家?)
3.
诗歌赏析。
(
1
)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
①教师指名读。
②体会“树栖鸦”三个字的特点。
(
“树栖鸦”这 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练,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
的寂静)
(
2
)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可不可以把“落”改为“在”?为什么?
(不可以。
“落”字给 人以动态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月亮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
“在”字就显得平淡寡味,
相形见绌了)
(
3
)本诗最能让人产生丰富联想的是哪几句?
< br>(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两句将诗人望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诗人 不再正面写自己的思
亲之愁,而是用一种疑问式的委婉语气道出那绵绵的愁念会落在谁家。明明是自己在 怀人,偏偏说“秋思在谁家”
,这
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似乎秋思唯诗人 独有,别人尽管也在望月,却并无秋思可言,看似无理,
却更加显得诗人痴情,手法确实高妙。后两句不 直抒自己入骨的相思之情,而是用委婉的问句表达,这样便有言外之
意,即“在望月的众人之中,秋思最 深的恐怕只有我啊!
”
)
(
4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整首诗描绘了一幅静谧凄 清的中秋月夜图,渲染了一种清幽、寂静、凄凉的气氛,表达了作者中秋望月思远的情感)
(
5
)齐读古诗,读出字里行间表达的情感。
五、回顾本课,总结提升
师:这三首古诗分别写了什么?
(《寒食》写了寒食节禁火的习俗;
《迢迢牵牛星》介绍了牛郎织女的故事,讲了七夕节的由来;《十五夜望月》写了中
秋节赏月的习俗)
六、拓展延伸,丰富积累
1.
师:你们还知道哪些与传统节日有关的诗句?
2.
师:选择本课中自己最喜欢的一首古诗进行想象,并为它配上合适的图画。
板书设计
3
古诗三首
迢迢牵牛星
七夕节
牛郎织女的故事
叠词
离别的哀怨、相思的痛苦
十五夜望月
中秋节
望月怀远
思亲之情
课时作业
一、解释词语。
1.
札札:织机发出的响声。
2.
盈盈:清澈的样子。
3.
脉脉:相视无言的样子。
4.
中庭:庭中,庭院中。
二、用自己的话说说下列诗句的意思。
1.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清清的银河水浅浅,相隔距离又有多远?
2.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人们都在望着今夜的明月,不知那秋天的思念之情会落到谁家?
三、你还知道哪些写风俗的诗句?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