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优质教学设计

绝世美人儿
833次浏览
2021年01月24日 19:39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男神节-妹

2021年1月24日发(作者: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

第二单元

单元教学总览

【教材分析】

1.
单元主题:

本单元主题为“金秋时节”,教材围绕主题编排了《山行》 《赠刘景文》《夜书所见》
三首古诗和《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秋天的雨》《听听
,
秋的声音》三篇课文,从不同
角度展现了秋天别样的风景。
《古诗三首》描述的是古代诗人眼 中的秋景,或咏景言志,或
借景物描写劝勉朋友,
或借景描写表达思乡怀旧之情,
三首 古诗都配有插图,
有助于学生理
解古诗内容,体会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铺满金色巴 掌的水泥道》以儿童的视角,描写了
一阵秋风、
一夜秋雨后铺满法国梧桐落叶的水泥道上的美景 ,
课文配有一幅插图,
精美的插
图与课文描绘的情景极为吻合,
有助于学生图 文对照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秋景之美。
《秋天
的雨》
是一篇洋溢着诗情画意和童真童趣 的散文,
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
写秋天缤纷的色彩,
秋天的丰收景象,深秋中各种动物 、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从整体上带出一个美丽,丰收,
欢乐的秋天,课文的文字与插图很自然地融合在 一起,图中的花、
树、田野配合着文中优美
的词句,能让学生对秋天产生无限的遐想,可以更好 地帮助学生进入课文描绘的情景。
《听

,
秋的声音》抓住秋天里大自然一些 声响,用诗的语言,赞美了秋天,是个语言精练,表
达富有韵味,
展现了秋天的生机和活力,< br>课文配有一幅插图,
表现了天上的一排排大雁和地
上农作物丰收的景象,能帮助学生体会 秋景的美丽,想象秋天的画面和声音。

本单元主旨是引领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
学习写日记。
篇章页上呈现了诗
歌形式的人文导语“金秋的阳光,洒在树叶上,洒在花 瓣上,也洒在我们的心田。”配合描
绘两个孩子骑着自行车穿行于深秋道路的视野宏阔的画面,意境深远 ,耐人寻味。

2.
单元重点:


1
)阅读时, 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
这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学生在低年级
学会了借助图画、利用字 典、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等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
本单元是
在以上基础上的延展和提升,
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方法,
并综合运用多种方法理解
阅读中遇到的难懂的词语 ,并逐步做到运用自如。本单元教材中
,
《古诗三首》侧重引导学
生借助注释理解古诗 中难懂的词语;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侧重引导学生运用联系上下
文、
结 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课文中难懂的词语,
课后练习二直指本单元要素,
引导学生学
会 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
《秋天的雨》以词语“五彩缤纷”为例,引导学生运用多种
不同的 方法,如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
想象画面等理解词语的意思;
完成课后练习三
的 仿写时,引导学生用上课文中描写秋天的词语。
《听听,秋的声音》一文用词优美,想象

1
/
44


丰富,
通过阅读引导学生学会运 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语文园地的
“交流平台”引导学生总
结理解词语的方法
,
“词句段运用”的第二题安排了实践运用的练习。


2
)运用日记记录生 活。
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学习写日记”。日记是三年级习作起
步练习的一个重要形式,
日记属于应用文,写日记选材灵活,
写法自由,学生可以在日记中
无拘无束地记录自己的生活 。
本单元的习作编排,
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
初步学
习积累习作的 素材,并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

【学情分析】

由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年 龄小,
生活阅历浅,
可能对古诗所表达的感情不容易理解,

要他们通过画面 ,以及多次诵读,从字里行间去品味。

秋天,
对孩子来说并不陌生,在生活中学生对 秋天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资料。
所以,
在教
学中指导学生采用自读自悟、情境朗读、边读边想象画面等学习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
为主导、训练为主线,通过多种 形式的读,在读中积累、读中感悟、读中运用。学生初次接
触现代诗,
教学的重点和关键都落在 了朗读上,
课堂上老师的精彩范读往往可以促进学生朗
读欲望的产生,形成学习的动力。

【教法建议】

1.
本单元课文最大的特点是语言生动优美,
适 合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教学中要引导学
生读出秋天的韵味,
读出秋天的美好,在理解 、朗读中熟读成诵,
初步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
力,
并摘抄积累自己喜欢的句子;
要注意依托课后题和泡泡示例把
“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
的词语”
这一语文要素与课 文内容的理解有机结合起来,
在探究交流中不断总结与提高,

后通过“交流平台”进 行方法的梳理与总结。

2.
本单元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安排了一些从读到写的仿写练 习,
让学生将自己观察到的
秋天的景象写下来,
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提前 观察。
写日记的教学要考虑到三
年级习作起步阶段的特点,
不要随意拔高要求,
重在让学生感受写日记的好处,
了解日记的
基本格式,
并注意激发学生坚持写日记的 信心,
使其逐步养成写日记的习惯,
并感受写日记
的乐趣。

3.
引导学生关注和阅读篇章页,形成对单元的整体认识。

【课时安排】

分类


课文

4.
古诗二首

5.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6
.秋天的雨

7.
听听,秋的声音

习作

语文园地

写日记

交流平台

词句段运用

书写提示

日积月累


2
/
44

内容

课时

3
2
2
1
2
2

合计



4
古诗三首
(
精读课文
)
12
【教学目标】

1.
会认本课“径、斜”等
10
个生字, 读准多音字“挑”,会写“寒、径”的
13
个会写
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默写《山行》。

3.
借助 注释,
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
能从古诗中的景象知道古诗描写的季节。
激发学生
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 读三首古诗并能背诵。激发
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

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教学课时】
3
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
会认“径、斜”
2
个字,会写“寒、径”等
4
个字。

2.
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 重
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3.
能正确、流利、有感 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
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
的浓浓秋色和诗人抒发 的感情
,
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4.
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 ,
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
激发学生对秋天的美
的欣赏,以及对大自然的 热爱之情。

【教具准备】

课件

(笔顺动态演示

朗读音视频

建议使用小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
交流古诗
,
激发兴趣。

教师口述:
老师发现我们班的同学们都非常喜欢古诗,
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
的 文化瑰宝,
在古诗中作者用最凝练、
最简洁的语言表达出美妙的境界。
大自然
的日月星辰、江河湖海、花草树木、鸟兽虫鱼都是诗人作诗的素材,春夏秋冬各
具特色的奇特景色在诗人 笔下变得更加奇妙。
同学们一定积累了很多描写四季景
色的古诗,请大家互相交流,展示自己的 才华。
(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交流
情况进行评议和小结。)

总结交流:

春夜喜雨
(
唐代
)
杜甫

好雨知时节
,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
润物细无声
.



春日

(宋代)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夏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

课件页














关键能力
必备品格


3
/
44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代)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枫桥夜泊

(唐代)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秋思

(唐代)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代)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江雪

(唐代)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展示图片:
你知道这是什么季节吗?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秋天有哪些特
点?











2








教师提示:
深秋的一天,
我国唐代著名诗人杜牧乘着马车在山中行走的时候,

被枫林美景所吸引,
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
在诗人杜牧眼中,
秋天枫叶的生 命

力仿佛比春天鲜花的生命力还要旺盛,晚秋的景色也同样生气勃勃,充满活力。

他触景生情,挥毫写下了千古传颂的名诗——《山行》。这节课,我就和大家一

起来学这首诗。板书:山行(杜牧)。


这么美的景色,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中去领略一下吧!


3


【设计意图:
通过师生交流描写四季的古诗导入课题,
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

的兴趣,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教学情景。】


二、介绍作者
< br>杜牧:(
803-852
)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精通

4


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诗以七绝最为出色。与李商 隐齐名,世称
“小李杜”。

三、初读感知

1.
听范读。
边听边画出诗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

同学们,
首先请你们自由朗读这首古诗,
用你们平时学会的学
习古诗的方法学习交流,
朗读的时候,
要把字音读准,
然后边读边边记下自己 读
懂了什么,标出读不懂的地方。

课件出示初读要求: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注意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
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检查交流情况。

3.
检查初读情况


1
)认读生字


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4
/
44




6



7










石径

倾斜

(重点指导读准前鼻音“径”。)

②你认为诗中哪些字词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2

理解词语:
结合注释和自己的学习经验,
互相交流对古诗中词 语的理解。


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寒山】

产生,生出。“白云生处”指山的深处。

【石径】

因为。

【生】

深秋时节的山。

【坐】

石子小路。


3
)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四、学习“会写字”

加彩字需重点指导。建议用课件
的“笔顺演示”完成教学。


8





9













10

13















1.
学生字:
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形近字辨析:“塞—寒”“经—径”“雷—霜”。

加一加:“余
+

=
斜”。

2.
指导书写


1
)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霜”:“雨”作偏旁时,左边竖变点,横折钩变成横钩。“寒”字的下
面不是两点水。“径 、斜”是左右结构的字,“径”要写得左窄右宽;“斜”要
写得左右等宽。)

2
)老师范写
,
重点指导上下结构的字“霜”和左右结构的字“斜”,学生
练写。

寒:上下宽中间窄,中间是三横两竖,下边的撇和捺要舒展。。

径:左窄右宽,左边是彳,右上边第二笔点在撇的下边中间位置、上边不交
叉。。

斜:余字第二笔捺变为点,竖钩连接上横,下横稍长,斗字的中竖要长。

霜:整体笔画多、要写紧凑,雨字要写扁一些、下框变为冖。


学生练写
,
教师巡视指导。

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
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设 计意图:
在会写字的教学中鼓励学生运用积累的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有效提高了学生 识字的能力。
对重难点生字的书写指导,
培养学生书写汉字的兴
趣,培养学生正确的写 字方法,为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打下基础。】

五、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
课件出示: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现部编版教材多元识字的理念。
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主动性和自觉性,






14




5
/
44


2.
学生熟读课文:开火车读、赛读、小组读、同桌读。

3.
借助注释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
全班交 流,
教师评议并小结:
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顶,
在白云
飘浮的地方 有几户人家。
停下来欣赏这枫林的景色,
那火红的枫叶比江南二月的
花还要红。

六、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一)初解诗意。

1.
谈话激趣:
杜牧在这首诗中只用了二十八个字,
就为我们描画了一幅异常
美丽的秋景图 。
诗中的每一个字都是经过诗人精心雕琢的,
下面我们一起来细细
地品味,看大家是否 会有新的发现。

2.
理解诗题:
“山行”就是在山中行走的意思。你知道作 者在山中行走时是
什么季节吗?(深秋)诗中哪些地方告诉了我们季节呢?(“寒、晚、霜叶”告
诉了我们当时的季节是秋季。)作者在山中行走看到了什么?(寒山、石径、白
云、人家、枫林、霜叶 。)

3.
交流:这么多的景物中,最吸引作者的是什么?(霜叶)

4.
交流:作者喜欢枫叶的原因是什么?(霜叶红于二月花)

5.
探究:
正是美丽的枫林晚景使得作者难以抑制自己的惊喜之情,
作者的什
么动作让我们 感受到这份惊喜?(停车)

6.
让作者“停车”的原因是什么?(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里让我们感受到作
者眼里深秋的红叶有什么特点?(和二月花相比,让我们感受到红叶红得鲜艳,红得旺盛,
红得有生命力;
我们从秋天的叶子中感受到的是生机勃勃,
甚至比春< br>天的花更觉生命力旺盛,丝毫看不出要走进冬天、走进衰败的痕迹。)

7.
诗 人为我们展现出的是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
这里有寒山、
石径、
白云、
人家 、
红叶,
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但是让诗人更动心的是深秋
的 红叶!
作者是用什么手段表现出来的呢?
(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句诗是什么意
思呢?
(和二月的红花对比。
让我们看到了深秋的枫叶上除了颜色的艳丽,
还具
有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经霜不凋,遇寒更显出旺盛的生命力。)

(二)深入体会。

1.
教师导言:
深秋时节,
天气已经转 冷。
远处山林中诗人杜牧乘坐的轿子正
2.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文插图,
说说 看到的景物。
结合图片小组交流景物的
特点。

3.
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小结:

一个“远上”写出了“山”的绵延起伏;

一个“寒”刻画了“山”的凄清寒冷。诗人面前是一条石头铺就的小路。

一个“斜” 字让我们体会石径的弯弯曲曲。在虚无飘渺,白云升腾的远处隐
隐约约可以看到有几户人家。

4.
教师小结:
诗的前两句
“寒”
字点明深秋季节;
“远”
字写出山路的绵长;
“斜”字照应“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 了白
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
烟 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

5.
学生边观察课文插图,边诵读前两句诗句。

6.
鼓励学生根据 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描绘出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

6
/
44























慢慢走来,
首先 映入诗人眼帘的是什么?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15






人家”的简笔画。

7.
谈话过 渡:
正当轿子缓缓前进时,
诗人又看到了什么?接下来发生了什么
事?(“停车坐爱枫 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8.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文图片,
说说看到的 景物。
结合图片小组交流景物的
特点及接下来发生的事情。

9.
小 组代表发言,教师小结:诗的后两句“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
层意思:①点明写傍晚之景。②傍 晚晚霞和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格外美丽。③诗
人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表达对红叶喜爱。④停车久,观 察细才能悟出“霜叶
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运用对比的方法 ,写
出深秋的枫叶形象生动,这是全诗的中心句。
“红于”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
仅 仅是色彩更鲜艳,
而且更能耐寒,
经得起风霜考验。
诗人通过描写了一幅秋景
图,表达对红叶的喜爱之情,赞美秋天的美丽。

10.
学生边观察课文插图,边诵读后两句诗句。

11.
鼓励学生 认真体会、感悟“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继续
完善自己的简笔画。

1 2.
引导体会:“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鲜明地表白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之
情,而“霜叶红于二 月花”一句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赞美之情表达得更加淋漓
尽致,以至作为名句千古流传。






16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插图,抓住重点字词,读中感悟,

理解诗文 ,
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有效地提高了学生感悟古诗、

感情诵读、积累古诗的能力。】


(三)指导朗读,体会情感。

1.
教师范读,学生注意老师朗读的节奏和停顿。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2.
指名朗读。学生自由评议。

3.
教师小结:读古诗应该抑扬顿挫,还应有感情。

4.
教师再次范读,指名读,指名领读,学生齐读。

5.
自由读,练习背诵。








6.

《山行》这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物?从哪些地方发现 的?(《山行》

17


这首诗写的是秋天的景物。从“寒山”“霜叶红于二月花”看出来的。)


(四)检查背诵,体会感情。


1.
抽取学生检查背诵,学生一起背诵。

2.
教师引导,体会感情 :诗人用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绘出
了一幅色彩热烈、艳丽的山林秋色图。前两句写远景 ,诗人只是作客观描述。后
一句写近景,写出了作者内心深处对秋天的独特感受。

(五)诗句积累。

1.
谁还了解诗人杜牧写秋景的诗句,说给大家听听。

2.
学生交流,教师小结:诗人杜牧写秋景的诗句还有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秋夕》







18



7
/
44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寄扬州韩绰判官》

【设计意图:在拓展交流中激发了学生积累古诗句的兴趣。】

七、课文主旨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山行》是一首明丽、
充满生气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秋景诗。
作者以

20


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写的是在“山行”途中目之所及的景物,

表达了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八、课堂小结


《山行》是晚唐诗人杜牧所写的一首清新俊逸的小诗,诗歌描绘了由寒山、
石径、白云、枫林构成的山林 秋色图。作者主要以秋天为主题,以丰富的想象,

21


生动的 描写,
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
我们可以在观赏胜于二
月春花的火红 枫叶的同时,
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
激发了我们对大自然的热
爱和对大自然了解, 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

九、当堂检测

(建议使用课件中的“当堂检测”做训练。)

十、课后作业

请完成本课《典中点》中的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寒山石径(斜)

山行

枫林(红)

热爱

白云(生处)人家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山行》是诗人杜牧的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
这首诗描
绘的是秋之 色,
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
这是一首秋的赞歌,
能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
的热爱和了解大自然,
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
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
欣赏
意境,
并体会作者的情感。各种形式的朗读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
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
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导课环节充分运用多媒体设计精美的深秋图片,
营造出浓郁的深
秋氛围,让学生感受浓浓的秋意,烘托出良好的教学气氛。接着设计了问题:自 由的观图,
说说秋天有哪些特点,表达自己的感受。
在交流总结时,
导入对描写秋景古 诗的了解,
进而
导入课题,
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投入到对古诗的学习中去。
在 课堂上教师为学生留出充足的
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研读古诗,让他们在自读自悟,合作交流中读准字音, 读通古诗,初步
感知大意。
在检查初读情况时,
可引导学生互相评议,教师鼓励性总结 ,让他们在体验成功
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在学生合作交流 理解前两句古诗的诗意后,
引导学生根据诗意来画简笔画,
在教学后两句诗时,
在学生 合作交流理解诗意后,
引导学生
根据诗意来完善自己的简笔画。在绘制简笔画的过程中学生会在 不知不觉中进入古诗的意
境。

不足之处:
在教学中教师只注重引导学生学会 文中的生字,
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
在理
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br>而没有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
根据诗句大胆
想象,没有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更深更远处 发展。在今后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感悟古诗的意境,
运用各种方法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因势利导 地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
想象诗句所描绘
的画面,并鼓励学生不受诗句约束,大胆想象。< br>

8
/
44





22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
会认“赠、刘”等
8
个会认字,会写“ 赠、刘”等
7
会写字。

2.
正确、
流利、
有感情 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感悟诗境。
从荷枯、
菊 败、橙黄、橘绿中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和对朋友的敬佩。

3.
学习古诗新唱,培养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课件页




导入类型:
交流秋天
,
激发兴趣。

教师口述:
从上节课的学习中老师发现同学们都很喜欢秋天。
谁来用一些词


句把自己所看到秋天的景色说给大家听。(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
从同学们的交流中,
老师感到大家不但喜欢秋天,
而且对秋天了

解的也很多,古人也很喜欢秋天,很多文人常常吟诗作词来赞美秋天。


导入课题:
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美丽景色的古诗

——《赠刘景文》(板书课题:赠刘景文

学生齐读课题。)认读生字:赠、刘,

2



读准平舌音“赠”,边音“刘”。


理解题目:
谁知道这首诗是谁送给谁的?(苏轼送给刘景文的。)

【设计意图:识字与学文相结合,引导学生养成“随文识字”的习惯,提高


了学生的识字能力。】


二、了解作者,介绍背景。


3


1.
了解作者:苏轼(
1037

1101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

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

诗词 、
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
他的书法与蔡襄、
黄庭坚、
米芾合称
“ 宋四家”


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

与欧 阳修齐名;
诗歌与黄庭坚齐名;
他的词气势磅礴,
风格豪放,
一改词的婉约,

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2.
介绍诗人的写作背景:


4


《 赠刘景文》是苏轼于宋哲宗元佑五年
(1090

)
任杭州太守时所作。苏轼

此诗虽似写景,
但每句都切合刘的身世,
并用以勖勉对方。
这在苏 诗中确属精心

之作。我们必须透过表面的景物描写,才能领略诗中的积极涵义。


【设计意图:
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内容,感悟

作者情感。】


三、初读感知。


1.
听范读。
边听边画出诗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6


2.
学生初读

同学们,
首先请你们自由朗读这首古诗,
用你们平时学会的学

习古诗的方法学习交流,朗读的时候,
要把字音读准,
然后边读边记下自己读懂

7
)< br>
了什么,标出读不懂的地方。



9
/
44




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4.
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检查交流情况。


3.
检查初读情况



1
)认读生字


8

9



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赠送

姓刘

菊残

犹有

傲霜

君子

橙黄橘绿


(重点指导读准平舌音“赠”;翘舌音“橙”;前鼻音“残”;后鼻音“赠、

橙”。)


②你认为诗中哪些字词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2

理解词语:
结合注释和自己的学习经验,
互相交流对古诗中词语的理解。



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刘景文】

举,向上托。


【擎】

不怕霜冻,坚强不屈。


10



【傲霜】

诗人的好朋友。刘景文名季孙,原籍开封,是北宋名将刘



平的小儿子。


【君】

最。


【正】

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您”。


【橙黄橘绿】

表面意思“橙子将黄,橘子犹绿”,指秋季景物。



11



3
)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加彩字需重点指导。建议用课件

四、学习“会写字”

的“笔顺演示”完成教学。

















1.
学生字:
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1
)熟字加偏旁:“曾
+
贝”是“赠”,“文
+
刂”是“刘 ”,“登
+
木”是

“橙”,“
+
皿”是“盖”。



2
)减一减:“群—羊
=
君”。



3
)换一换:“线”把“纟”换成“歹”,变成“残”。


【设计意图:
在识字教学中相信学生能够独立识字,
鼓励学生用自己最喜欢

的、最习惯的方法认识汉字,遵循识字的基本规律,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2.
指导书写



1
)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位置 及笔画,交流讨论如下:
(“盖”字的“羊”

没有尾巴;“君”字的第二笔横要露头;“赠、橙”都是左窄右宽,“残”左右

等宽,“刘”左宽右窄。)



2

老师范写< br>,
重点指导上下结构的字
“盖、
菊”
和左右结构的字
“赠、< br>橙”



学生练写。


12-18



:右边中间框要扁、里面是中竖、左点和右撇,不是日或田。




:文字横要短、撇要长、捺变为一长点。




:上窄下宽,中间是王字,下框要扁、里面是两竖、下横最长。


10
/
44

课件出示初读要求: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




:左边要窄小,右边两横都稍向上拉,下边是一撇,斜钩要长。



:上边扁框上横短下横稍长,中间一横最长,一撇从上横起笔、稍直一

些。



:登字左上边横撇上有一小点,右上边捺上有两短撇,位置都要靠上。



学生练写
,
教师巡视指导。

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


本对照,及时改正。


【设计意图:
在写字教学中严格落实新课标的有关要求,
给足时间让学生去

识字、写字,提高了学生的书写质量。】


五、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
课件出示:


赠刘景文

[

]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2.
学生熟读课文:开火车读、赛读、小组读、同桌读。

3.
借助注释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
全班交 流,
教师评议并小结:
荷叶败尽,
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
上再也不像 夏天那样亭亭玉立,
菊花也已枯萎,
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
然显得生机勃勃。
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
你必须记住,
最美景是在初冬橙黄桔
绿的时节啊!< br>
六、品读欣赏,整体感知。

(一)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1.
指名朗读,
教师评 议:
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
那你们知道这两句写了秋天
的哪些景色?

2.
指名说,板书:荷尽

菊残

3.
理解“荷尽”


1
)看到“荷”,我想起了一首小诗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
头。


2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中的“小荷”和“荷尽已无
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中的“荷”有什么区别?


3
)引导理解——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擎:举,向上托。雨盖 :
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4
)反复读:荷尽已无擎雨盖。

4.
理解“据残”。


1
)秋天来了,菊花开了,多美的 菊花呀,天气一天比一天凉了,早上还
看得见霜呢。这时候的菊花怎样了?(学生各抒己见。)


2
)引导理解——菊残:菊花凋谢。犹:仍然。傲霜:不怕霜动寒冷,坚
强 不屈。


3

菊花的花枝,
光着身子却依然挺立着,这是一株什么样的菊花呀?
(菊
残犹有傲霜枝
)
5.
对比朗读,教师小结:诗的前两句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

11
/
44


:上扁下高,勹要大一些,里面米字要写紧凑。


19


















19

















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20


读了这两句脑海中出现荷叶败尽,
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

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
荷花已经黄的、
白的、
紫的……各种颜色的菊花在秋风秋

雨中枯黄、卷曲的花瓣,随风飘落,但是还是不肯低下高傲的头颅,仍然露出孤


高之态。


(二)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1.
看到“橙黄橘绿”你会想到什么样的画面?(学生自由发言。)

2.< br>除了橙子、
橘子,
还有哪些果实也是在秋天成熟的?这真是一个丰收的季


节,这就是秋天的美呀!


3.
所以诗人苏轼怎么说?指名回答,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2.
齐读诗句,教师小结:诗的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冬景虽然萧瑟

21


冷落,但硕果累累、成熟丰收,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

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

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

薄。


(三)
《赠刘景文》
这首诗写了秋天哪些自然景物?你还知道秋天哪些景物

是什么样?


22


《赠刘景文》
这 首诗写了秋季的景色,
从枯荷
(荷尽已无擎雨盖)

残菊
(菊

残犹有傲霜枝)、
“橙黄橘绿时”这些地方发现的。我还知道秋天秋天的风,卷

起了片片黄叶,在街道和巷子里吹。又到家家户户储存秋菜的季节了。大白菜、

土豆、萝卜、冬瓜……堆满了菜店的棚子。田野里那好闻的气味。红薯地都翻过

了,玉米秸已砍倒,摘完棉花的花棵立在地里。经过秋霜的红薯秧,叶黑黑的,

一团团堆在地头,发出一种甘甜的味道。……(只要能体现秋天的特征就可)。



(四)指导朗读,体会情感。

1.
谈话过渡:
同学们已 经理解了诗意,
如果能读出诗的节奏,
读出诗的韵味


就更好了。下面我们一起来练习朗读,好吗?


2.
知道了解七言诗的朗读。


1
)古诗的朗读要注意在 诗句中适当的停顿,这样有节奏读,听起来才会

23



有美感。不同字数(五言诗、七言诗)的诗有不同的节奏。


2
)七言诗的诵读节奏基本句式应为上四下三,或上二中二下三。一般七


言诗我们都是后三字和前面的四字分为两个大节奏来读,也就是上四下三读法。


3.
教师范读,学生注意老师朗读的节奏。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
/已无
/
擎雨盖,菊残
/
犹有
/
傲霜枝。


一年
/
好景
/
君须记,最是
/
橙黄/
橘绿时。


4.
学生自由体会读。


5.
小组比赛读,男女生比赛读。


6.
齐读。


7.
指导背诵:同学们,刘景文受到了苏轼的鼓励,终于崭露头角,后来他还

受到了宰相王安石的赏识,做了官,有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 橙黄橘绿时。

这励志的诗句也成了千古佳句,
你们能把这首诗背下来吗?


12
/
44


(指名背诵)


8.
多元吟诵,古诗新唱。


同学们,
老师在课余的时间把这首古诗配上了音乐,
让这首诗变成了一首歌

曲,你们想听吗?欣赏“古诗新唱”——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诵读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

验,感受到了古诗语言的优美,同时还引入古诗新唱的方式,真正做到“创意地


教古诗,快乐地学古诗”。】


七、课文主旨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5


《赠刘景文》
的大意是: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
只有那开败了

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最好的景致你要记住,
那就是橙子金黄、
橘子青 绿

的时节。
诗人一反悲秋的调子,
突出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唤起 学生面对生活要


乐观向上
,
不泄气
,
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


八、课堂小结


26



《赠刘景文》第一句以荷败、菊残,写出了秋末的特征。接下来诗人以橙子

的金黄与 橘子的青绿,
把深秋的景色点缀得色彩鲜明而富有生气。
诗人在此一反

悲秋的调子,突出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擎雨盖”指荷叶。第二行诗赞颂了菊
花的残枝有傲霜凌寒的气概。
唤起了我们面对生活要乐观向上
,
不泄气
,
珍惜现在


的大好时光。


九、当堂检测


(建议使用课件中的“当堂检测”做训练。)


27

十、课后作业

30


请完成本课《典中点》中的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荷尽已无

赠刘景文

菊残傲霜

乐观向上

橙黄橘绿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在教学这首诗之前,
我先引导学生对这首诗的作者苏轼的生平事迹作了简单
的了解,
拉近了学生和诗人之间的距离。
再让他们理解这首诗的题目,
并进一步了解这首诗
的 写作背景。
由于三年级学生知识储备较少,
生活阅历较浅,
在理解这首诗时存在很大的 难
度,特别是“擎雨盖”
“傲霜枝”这样的词语。因此我引导孩子们一边对照注释,一边自己< br>理解课文,让他们对全诗有一个大概把握。接下来我重点对“擎雨盖”
“傲霜枝”这两个词
语进行了讲解,让他们明白为什么要将
“荷叶”叫做“擎雨盖”
,怎样的枝条叫“傲霜枝”。
通过交流孩子们对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有了基本的认识。

不足之处:
虽然孩子 们理解了诗句意思,
但由于教学上的不足和时间的关系,
致使学生
对诗人所要表达的思 想也没有很好的理解。
如果在课前或课后指导孩子细致了解作者的写作
背景,教学效果会更好。



13
/
44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
背诵课文。

2.
能借助注释、看图、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词语,进而理解古诗文。(重点)
3.
学习一组写秋景的古诗,感受作者对秋天的赞美,体会借景物描写抒发的情感。
(难< br>点)

【教具准备】

课件

(笔顺动态演示

朗读音视频

建议使用小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
谈话导入,营造诗境。

课件页




教师口述:
出示课文插图,
请学生说出插图中的景物、
人物,
然后互相交流,

2


根据自己的想象用一段通顺连贯的话说说图上的内容。


总结导题:同学们说得真精彩,这样美的画面写成诗也一定会很精彩!来,

我们一起来学习宋代诗人叶绍翁的《夜书所见》。(板书:《夜书所见》)


【设计意图:
遵循儿童的认识规律,
利用形象直观的课文插图导入课题,


过图片营造诗文意境,
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看图说话,
一是为了训练口语表达

的能力,二是为了有一个轻松的开始,创造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在老师的引


导下提高学生的阅读期待,为更好地阅读和理解古诗奠定了基础。】


二、介绍作者


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他是江湖派诗人,他的诗以七言绝 句最佳。主要作

3


品:《游园不值》《嘉兴界》《访隐者》《四朝闻见录》等。


三、初读感知


5


1.
听范读。
边听边画出诗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

同学们,
首先请你们自由朗读这首古诗,
用你们平时学会的学
习古诗的方法学习交流,
朗读的时候,
要把字音读准,
然后边读边边记下自己 读
懂了什么,标出读不懂的地方。

课件出示初读要求: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注意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
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检查交流情况。

3.
检查初读情况

理解词语:结合注释和自己的学习经验,互相交流对古诗中词语的理解。


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夜书】

风声。

【萧萧】

晚上写。

【梧】

梧桐树。

【客情】

旅客思乡之情。

【知】

读作“
ti
ǎ
o
”,用细长的物件逗引。

【挑】

篱笆。


14
/
44


6










7







【促织】

猜想。

【篱落】

俗称蟋蟀,也叫蛐蛐。

4.
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四、学习“会写字”

加彩字需重点指导。建议用课件
的“笔顺演示”完成教学。



8











9

10












11











12








1.
学生字:
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形近字辨析:“送—进”“挑—桃”

加一加:“辶
+

=
送”“扌
+

=
挑”

2.
指导书写


1
)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2
)老师范写
,
重点指导,学生练写。

送:“辶”的捺要长;“关”下横稍长,最后一笔捺变为点。

挑:左窄右宽,左边是“扌”不是“木”,“儿”左右各有两笔,居中间位
置。


学生练写
,
教师巡视指导。

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
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3.
认读生字


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1
)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送寒声

挑促织

(重点指导读准

“送”既是前鼻音,又是平舌音。)


2
)学习多音字。

①读一读下面的句子,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挑(tiāo
ti
ǎ
o


tiāo :
1>
扁担等两头挂着东 西,用肩担着,如挑土、挑夫;
2>
挑的东西,
如挑担;
3>
选,拣 ,如挑选、挑拣、挑剔、挑肥拣瘦。

ti
ǎ
o

1>
用竿子棍棒等的一头举起或支起,如挑起帘子;
2>
拨弄,引动,
如挑拨、挑 动、挑头。

②读一读:小孩们精心挑(
ti
ā
o
)选了两 只看上去很勇猛的蟋蟀,用竹竿挑

ti
ǎ
o
)逗它们斗起来,吸引 了很多大人围观。


3
)你认为诗中哪些字词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4
)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五、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
课件出示:

夜书所见

[

]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15
/
44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2.
学生熟读课文:开火车读、赛读、小组读、同桌读。

3.
借助注释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
全班交流,
教师评议并小结:
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的叶子,< br>送来阵阵寒意,
江上的秋风让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猜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因为夜深了,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六、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一)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1.
谈话过渡:
你们知 道捉蟋蟀最好的季节吗?
(秋季)
秋天是捉蟋蟀的最好

季节,这时的蟋蟀又 大又壮,叫的声音特别好听。到这首诗中找一找秋天,你一
定能找到?(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 情。)

2.
读一读,
用自己的话说说词语的意思。
(萧萧:
风声;
梧:
梧桐树;
客情:
旅客思乡之情。)

4.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5.
引导学生理解词语“客”,相机介绍作者背景 资料(江上的秋风吹过来,
梧桐树沙沙作响,
使人感受到了寒意。
秋风的声音,
最能触动在外的人的思乡之
情。夜已深了,还有儿童点着灯,在篱笆边找蟋蟀,并捉蟋蟀。节候迁移, 景物
变换,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作者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
的小诗。)

6.
引导交流:这位漂泊在外的人是谁呢?(是诗人,就是叶绍翁。)说起叶
绍翁还有一个故事:
叶绍翁是福建人,
小时侯被送给浙江的一个叶氏的人家做儿
子。 他的爷爷原来是朝廷的一位大官,因为朝廷政变,受到别人的迫害,所以他










的整个家族受到牵连,< br>他的家变得凄惨不堪。
他的爸爸妈妈不得不把他送给别人。


7.< br>教师引导:诗的前两句中“寒”字一语双关,不仅写出秋风的寒凉逼人,

13


更体现了诗人的孤独,不如意。一“送”一“动”,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用梧

叶摇落,萧萧作响,江上秋风寒气袭人,写出了秋意的清冷,表达了游子漂泊流

浪、孤单寂寞得凄凉之感。

8.
引读:
了解了这些,
你就 更能体会江上秋风为什么牵动诗人的情怀?漂泊
在外的他会想起——
(生答……)
那就 是思乡之情。
我们带着这思乡之情再读一
读。)

(二)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1.

理解“知”:借 助注释我们知道“挑促织”的意思,那么这个“知”是
什么意思?(料想。)

2.
在漆黑的夜晚诗人怎么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夜深篱落一灯明。)

3.
引导交流:你捉过蟋蟀吗?指名生说。

预设二:学生没有体验过。教师 充满激情地描述:一提起捉蟋蟀,我就想起
小时侯和小伙伴到草丛里捉蟋蟀的事。
捉蟋蟀可不是 件容易的事,
顺着声音好不
容易发现一只,赶紧用手去捂,觉得应该捂到手里了,可是打开一看 ,却什么也
没有。如果能捉到一只,我会高兴得不得了!

4.
朗读指导。

5.
师范读,
并小结:
诗的后两 句:
这两句描写了儿童挑灯夜捉蟋蟀的生活场






预设一:
学生捉过蟋蟀。
教师让学生自由交流分享体验,
训练口语 表达能力。







14



16
/
44


景,
自然容易引发作者的联想。
她回想起自己的童年时代也是如此天真烂漫 ,

忧无虑;想起家乡得温馨美好。儿童无忧无虑、活泼天真得举动,巧妙地反衬出
了 诗人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及对家乡得思念之情。

6.
全班齐读。

(三)指导朗读,体会情感。


(四)指导全文朗读。

1.
齐读。


师:就在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时候,看 到一群孩子在捉蟋蟀,诗人又
会想到想到什么?(生答)是呀,也许他会想起自己的童年,也许会想起儿 时的







伙伴,
也许 想起家乡的孩子,
想到这些,
他的思乡之情就更浓了。
身在浙江的他,

多么想回到福建老家,跟自己家人团聚啊。


2.
教师范读,学生注意老师朗读的节奏和停顿。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
/
梧叶
/
送寒声,江上
/
秋风
/
动客情。

知有
/
儿童
/
挑促织,夜深
/
篱落/
一灯明。

3.
学生齐读。

4.
配乐读(配乐曲马思聪《思乡曲》)。

5.
唱诗(配上《世上只有妈妈好》旋律)。

6.
指导背诵古诗: 这首诗要把诗人“想家”的感情读出来,声调要缓慢些。
最后两句“捉蟋蟀”场景确实令人高兴,但同时 又牵动了诗人“动客情”思念家
乡呀!所以后两句语气可明快些,但不可过快。
(学生先读,老 师指导,老师再
范读,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

(四)检查背诵,问题交流。

1.
抽取学生检查背诵,学生一起背诵。

2.
教师引导,问题交流 :
《夜书所见》诗人在瑟瑟秋风中看到了什么,想到
了什么?(《夜书所见》诗人在瑟瑟秋风中 看到了秋叶、秋风、秋江、秋灯、想
到了儿童在明亮的灯光照耀下挑促织。)

【设计 意图:
朗读古诗,
配乐唱诗,
都是为了激发学生感受诗人对家乡的思
念之情, 有利于更好地把握古诗思想感情。】

七、课文主旨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夜书所见》诗人通过对秋风落叶、小孩捉蟋蟀 、篱笆下的灯火等的描写,
抒发了自己在秋夜思念家乡的感情。

方法指导

1.
借助资料理解古诗。

概念:借景抒情(诗人写景物是为了把自己的想法 、感情表达出来)是古诗
的主要写法,
由于古诗离我们的生活已经很遥远了,
要想准确 把握古诗所要表达
的情感,借助作者写诗时的背景资料,会容易很多。

运用:比如《 赠刘景文》这首诗的情感把握,就要读一读刘景文、苏轼写诗
的背景资料,才会把握得准确。











15





16




17






18







17
/
44


八、学习写作方法

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1.
想象是我们写好作文的一种必备能力,读词语想画面是常用的一种方法。

2.
举例:比如读古诗《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看到“枫林”脑海中就
出现这样的画面 :秋天来了,一丝微凉的秋风拂过,有点丝丝的寒意!也带来漫
天的树叶纷纷落下,
有的像蝴蝶 翩翩起舞,
有的像黄莺展翅飞翔,
还有的像舞蹈

19





20



演员那样轻盈地旋转着 飘飘而下。
我看看这儿,
看看那儿。
突然,
一片
“火光”


不对,是一片片红云映入眼帘。我走近一看,原来不是火光也不是红云,而是一

片枫树林,那枫树林格外动人,一层层、一段段、红的鲜艳、红的可爱……衬着

白云蓝天格外的艳丽,我心中不由发出感叹:我爱这如诗如画般的枫林之季!

3.< br>练一练:读古诗《夜书所见》“萧萧梧叶送寒声”中“萧萧梧叶”会想到

21


什么景象?

九、课堂小结

《夜书所见》
是 南宋诗人叶绍翁写的客游在外,
因秋风落叶,
感到孤独郁闷,
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
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
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
的生活。
让我们体会到 作者秋夜思念家乡的感情。
在体会古诗感情的同时,
我还
学习了借助注释、看图、想象 画面等方法理解词语,进而理解古诗文的方法。

十、拓展延伸



22






23


这三首诗都是写秋天的景物的,学完后我们组织一次“秋天的诗歌诵读会”


吧!建议如下:


1.
自己收集不少于
3
首写秋景的诗;



2.
先自己练习朗读,再读给家人听,听听他们的建议;


3.< br>做好朗诵的准备,形式多样:可以诗配画、可以表演
(
跳舞、歌唱
)
、 也可

以做成
PPT
配上音乐诵读……


24

25


十一、推荐阅读


本课推荐阅读《和杜录事题红叶》《秋夕》


(一)阅读《和杜录事题红叶》背诵这首诗,思考:


借助资料思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秋夕》思考:


1.
看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
从“冷”“凉”读出诗人要表达什么感情?



十二、当堂检测


26

(建议使用课件中的“当堂检测”做训练。)

27


十三、课后作业

请完成本课《典中点》中的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梧叶送寒声



秋风动客情

夜书所见

思乡怀亲


18
/
44




儿童挑促织



篱落一灯明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通过这节课,
有几点需要说明:
一是在语文教学中对孩子进行学习方法上的
指导是必要的。
在教学中 ,
不但传授孩子们语文知识,
而且让孩子们掌握如何去获取这些知
识。例如,课堂上, 教师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去学这首古诗,在学习古诗中,让学生知道学
习的方法、
步骤。
在指导学生让学生读懂诗句的基础上朗读感受诗的内容,
引导学生读中领
悟诗人的情感。
不足之处: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
学生能解决的问题,
教师一 定不能越俎代庖,
一定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4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
.会认
“径、
斜”

1 1
个字,
会写
“寒、
径”

13
个字,
正 确认读多音字
“挑”


2
.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 、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
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3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并能背诵。

【教学重点】


1.
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古诗表达的情感。

2.
在比较欣赏中体会古诗中饱含的“情”。

【教学难点】


通过看注释,
查字典,
联系学过的古诗、
成语,
根 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
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教学课时】
3
课时

第一课时

山行


【课时目标】

1.
会认“径、斜”
2
个字,会 写“寒、径”等
4
个字。

2
.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 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
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3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
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
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重点】


1.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19
/
44


2.
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
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
体会诗的意境,
激发学生对秋天的欣赏美的欣赏 ,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交流古诗,体验情趣:同学们一定非常喜欢古诗,

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用最凝练、简洁的语

言表达出美妙的境界。大自然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都

是诗人作诗的素材,春夏秋冬各具特色的美景在诗人笔

下变得更加奇妙。请同学们交 流自己积累的描写四季景
【设计意图:
交流四
色的古诗。(学生自由交流)

季古诗引入课题,使
2.
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情况进行评议和小
学生 兴趣盎然地进入
结。

教学情景。


3.
(课件 出示
2

5

描写四季的古诗,鼓励学生阅

读积累。

咏柳


(唐代)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日


(宋代)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小池


(宋代)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代)杨万里

















20
/
44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秋夕


(唐代)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秋思


(唐代)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代)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江雪


(唐代)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4.
交流秋天:同学们,现在正是深秋季节。你能用

自己积累的四字词语说说这个季节的景色或你的感受

吗?
(课件出示
6

秋景图
,学生自由交流。


5.
导入课题:在我国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眼中,秋天

枫叶的生命力仿佛比春天鲜花的生命力还要旺盛,晚秋

的景色也同样生气勃勃,充满活力。深秋的一天,诗人

杜牧乘着马车在山中行走的时候,被那美景所吸引,山

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触景生情,挥毫写下了千古传

颂的名诗——《山行》。这节课,我就和大家一起来学

这首诗。板书:山行(杜牧)


6.
(课件出示
7

古诗《山行》
,学生自由朗读。




7.
简介作者。

(课件出示
8





21
/
44


杜牧(
803

852
年):唐代诗人。字牧之,号樊川,

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的诗文集《樊川文集》

共二十卷,他的诗豪放、旷达、俊逸。他的七律和七绝

都写得很成功,而七绝尤为凝炼、自然,很多名篇为后

人所传诵。由于他在诗歌方面成就较高,后人把他与杜

甫相提,
称为
“小杜”

与李商隐并提,
称为
“小李杜”



二、诵读古诗,探究初成。

(一)初读课文,感知诗意。



1.
鼓励交流:同学们,首先请你们自由朗读这首古

诗,用你们平时学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交流,朗读

的时候,要把字音读准,然后边读边边记下自己读懂了

什么,标出读不懂的地方。

2.
(课件出示
9

阅读与交流的要求:


1
)自己读,定位识字,读准字音。


2
)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
)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3.
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

4.
检查交流情况。

(课件出示
10
:生字)

h
á
n j
ì
n
ɡ
xi
é
shu
ā
n
ɡ










1
)指名朗读,师生评价,纠正不正确的读音。












注 意读准翘舌音
“霜”

前鼻音
“寒”

后鼻音
“径 ”




2
)交流对重点词语的理解。教师评议,多媒体出

示重点词语的注释。


(课件出示
11

12



①山行:在山上行走。


②远上:登上远处的。






③寒山:深秋时节的山(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

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

天的山)。



22
/
44

男神节-妹


男神节-妹


男神节-妹


男神节-妹


男神节-妹


男神节-妹


男神节-妹


男神节-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