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优质教学设计
绝世美人儿
833次浏览
2021年01月24日 19:39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男神节-妹
第二单元
单元教学总览
【教材分析】
1.
单元主题:
本单元主题为“金秋时节”,教材围绕主题编排了《山行》 《赠刘景文》《夜书所见》
三首古诗和《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秋天的雨》《听听
,
秋的声音》三篇课文,从不同
角度展现了秋天别样的风景。
《古诗三首》描述的是古代诗人眼 中的秋景,或咏景言志,或
借景物描写劝勉朋友,
或借景描写表达思乡怀旧之情,
三首 古诗都配有插图,
有助于学生理
解古诗内容,体会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铺满金色巴 掌的水泥道》以儿童的视角,描写了
一阵秋风、
一夜秋雨后铺满法国梧桐落叶的水泥道上的美景 ,
课文配有一幅插图,
精美的插
图与课文描绘的情景极为吻合,
有助于学生图 文对照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秋景之美。
《秋天
的雨》
是一篇洋溢着诗情画意和童真童趣 的散文,
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
写秋天缤纷的色彩,
秋天的丰收景象,深秋中各种动物 、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从整体上带出一个美丽,丰收,
欢乐的秋天,课文的文字与插图很自然地融合在 一起,图中的花、
树、田野配合着文中优美
的词句,能让学生对秋天产生无限的遐想,可以更好 地帮助学生进入课文描绘的情景。
《听
听
,
秋的声音》抓住秋天里大自然一些 声响,用诗的语言,赞美了秋天,是个语言精练,表
达富有韵味,
展现了秋天的生机和活力,< br>课文配有一幅插图,
表现了天上的一排排大雁和地
上农作物丰收的景象,能帮助学生体会 秋景的美丽,想象秋天的画面和声音。
本单元主旨是引领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
学习写日记。
篇章页上呈现了诗
歌形式的人文导语“金秋的阳光,洒在树叶上,洒在花 瓣上,也洒在我们的心田。”配合描
绘两个孩子骑着自行车穿行于深秋道路的视野宏阔的画面,意境深远 ,耐人寻味。
2.
单元重点:
(
1
)阅读时, 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
这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学生在低年级
学会了借助图画、利用字 典、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等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
本单元是
在以上基础上的延展和提升,
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方法,
并综合运用多种方法理解
阅读中遇到的难懂的词语 ,并逐步做到运用自如。本单元教材中
,
《古诗三首》侧重引导学
生借助注释理解古诗 中难懂的词语;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侧重引导学生运用联系上下
文、
结 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课文中难懂的词语,
课后练习二直指本单元要素,
引导学生学
会 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
《秋天的雨》以词语“五彩缤纷”为例,引导学生运用多种
不同的 方法,如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
想象画面等理解词语的意思;
完成课后练习三
的 仿写时,引导学生用上课文中描写秋天的词语。
《听听,秋的声音》一文用词优美,想象
1
/
44
丰富,
通过阅读引导学生学会运 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语文园地的
“交流平台”引导学生总
结理解词语的方法
,
“词句段运用”的第二题安排了实践运用的练习。
(
2
)运用日记记录生 活。
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学习写日记”。日记是三年级习作起
步练习的一个重要形式,
日记属于应用文,写日记选材灵活,
写法自由,学生可以在日记中
无拘无束地记录自己的生活 。
本单元的习作编排,
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
初步学
习积累习作的 素材,并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
【学情分析】
由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年 龄小,
生活阅历浅,
可能对古诗所表达的感情不容易理解,
需
要他们通过画面 ,以及多次诵读,从字里行间去品味。
秋天,
对孩子来说并不陌生,在生活中学生对 秋天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资料。
所以,
在教
学中指导学生采用自读自悟、情境朗读、边读边想象画面等学习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
为主导、训练为主线,通过多种 形式的读,在读中积累、读中感悟、读中运用。学生初次接
触现代诗,
教学的重点和关键都落在 了朗读上,
课堂上老师的精彩范读往往可以促进学生朗
读欲望的产生,形成学习的动力。
【教法建议】
1.
本单元课文最大的特点是语言生动优美,
适 合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教学中要引导学
生读出秋天的韵味,
读出秋天的美好,在理解 、朗读中熟读成诵,
初步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
力,
并摘抄积累自己喜欢的句子;
要注意依托课后题和泡泡示例把
“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
的词语”
这一语文要素与课 文内容的理解有机结合起来,
在探究交流中不断总结与提高,
最
后通过“交流平台”进 行方法的梳理与总结。
2.
本单元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安排了一些从读到写的仿写练 习,
让学生将自己观察到的
秋天的景象写下来,
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提前 观察。
写日记的教学要考虑到三
年级习作起步阶段的特点,
不要随意拔高要求,
重在让学生感受写日记的好处,
了解日记的
基本格式,
并注意激发学生坚持写日记的 信心,
使其逐步养成写日记的习惯,
并感受写日记
的乐趣。
3.
引导学生关注和阅读篇章页,形成对单元的整体认识。
【课时安排】
分类
课文
4.
古诗二首
5.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6
.秋天的雨
7.
听听,秋的声音
习作
语文园地
写日记
交流平台
词句段运用
书写提示
日积月累
2
/
44
内容
课时
3
2
2
1
2
2
合计
4
古诗三首
(
精读课文
)
12
【教学目标】
1.
会认本课“径、斜”等
10
个生字, 读准多音字“挑”,会写“寒、径”的
13
个会写
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默写《山行》。
3.
借助 注释,
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
能从古诗中的景象知道古诗描写的季节。
激发学生
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 读三首古诗并能背诵。激发
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
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教学课时】
3
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
会认“径、斜”
2
个字,会写“寒、径”等
4
个字。
2.
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 重
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3.
能正确、流利、有感 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
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
的浓浓秋色和诗人抒发 的感情
,
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4.
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 ,
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
激发学生对秋天的美
的欣赏,以及对大自然的 热爱之情。
【教具准备】
课件
(笔顺动态演示
朗读音视频
建议使用小学课件)
【教学过程】
内
容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
交流古诗
,
激发兴趣。
教师口述:
老师发现我们班的同学们都非常喜欢古诗,
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
的 文化瑰宝,
在古诗中作者用最凝练、
最简洁的语言表达出美妙的境界。
大自然
的日月星辰、江河湖海、花草树木、鸟兽虫鱼都是诗人作诗的素材,春夏秋冬各
具特色的奇特景色在诗人 笔下变得更加奇妙。
同学们一定积累了很多描写四季景
色的古诗,请大家互相交流,展示自己的 才华。
(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交流
情况进行评议和小结。)
总结交流:
春夜喜雨
(
唐代
)
杜甫
好雨知时节
,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
润物细无声
.
。
春日
(宋代)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夏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
课件页
码
关键能力
必备品格
3
/
44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代)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枫桥夜泊
(唐代)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秋思
(唐代)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代)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江雪
(唐代)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展示图片:
你知道这是什么季节吗?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秋天有哪些特
点?
(
2
)
教师提示:
深秋的一天,
我国唐代著名诗人杜牧乘着马车在山中行走的时候,
被枫林美景所吸引,
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
在诗人杜牧眼中,
秋天枫叶的生 命
力仿佛比春天鲜花的生命力还要旺盛,晚秋的景色也同样生气勃勃,充满活力。
他触景生情,挥毫写下了千古传颂的名诗——《山行》。这节课,我就和大家一
起来学这首诗。板书:山行(杜牧)。
这么美的景色,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中去领略一下吧!
(
3
)
【设计意图:
通过师生交流描写四季的古诗导入课题,
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
的兴趣,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教学情景。】
二、介绍作者
< br>杜牧:(
803-852
)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精通
(
4
)
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诗以七绝最为出色。与李商 隐齐名,世称
“小李杜”。
三、初读感知
1.
听范读。
边听边画出诗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
:
同学们,
首先请你们自由朗读这首古诗,
用你们平时学会的学
习古诗的方法学习交流,
朗读的时候,
要把字音读准,
然后边读边边记下自己 读
懂了什么,标出读不懂的地方。
课件出示初读要求: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注意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
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检查交流情况。
3.
检查初读情况
(
1
)认读生字
练
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4
/
44
(
6
)
(
7
)
石径
倾斜
(重点指导读准前鼻音“径”。)
②你认为诗中哪些字词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
2
)
理解词语:
结合注释和自己的学习经验,
互相交流对古诗中词 语的理解。
练
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寒山】
产生,生出。“白云生处”指山的深处。
【石径】
因为。
【生】
深秋时节的山。
【坐】
石子小路。
(
3
)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
四、学习“会写字”
加彩字需重点指导。建议用课件
的“笔顺演示”完成教学。
(
8
)
(
9
)
(
10
—
13
)
寒
径
斜
霜
1.
学生字:
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形近字辨析:“塞—寒”“经—径”“雷—霜”。
加一加:“余
+
斗
=
斜”。
2.
指导书写
(
1
)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霜”:“雨”作偏旁时,左边竖变点,横折钩变成横钩。“寒”字的下
面不是两点水。“径 、斜”是左右结构的字,“径”要写得左窄右宽;“斜”要
写得左右等宽。)
(2
)老师范写
,
重点指导上下结构的字“霜”和左右结构的字“斜”,学生
练写。
寒:上下宽中间窄,中间是三横两竖,下边的撇和捺要舒展。。
径:左窄右宽,左边是彳,右上边第二笔点在撇的下边中间位置、上边不交
叉。。
斜:余字第二笔捺变为点,竖钩连接上横,下横稍长,斗字的中竖要长。
霜:整体笔画多、要写紧凑,雨字要写扁一些、下框变为冖。
练
学生练写
,
教师巡视指导。
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
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设 计意图:
在会写字的教学中鼓励学生运用积累的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体
有效提高了学生 识字的能力。
对重难点生字的书写指导,
培养学生书写汉字的兴
趣,培养学生正确的写 字方法,为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打下基础。】
五、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
课件出示: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现部编版教材多元识字的理念。
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主动性和自觉性,
(
14
)
5
/
44
2.
学生熟读课文:开火车读、赛读、小组读、同桌读。
3.
借助注释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
全班交 流,
教师评议并小结:
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顶,
在白云
飘浮的地方 有几户人家。
停下来欣赏这枫林的景色,
那火红的枫叶比江南二月的
花还要红。
六、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一)初解诗意。
1.
谈话激趣:
杜牧在这首诗中只用了二十八个字,
就为我们描画了一幅异常
美丽的秋景图 。
诗中的每一个字都是经过诗人精心雕琢的,
下面我们一起来细细
地品味,看大家是否 会有新的发现。
2.
理解诗题:
“山行”就是在山中行走的意思。你知道作 者在山中行走时是
什么季节吗?(深秋)诗中哪些地方告诉了我们季节呢?(“寒、晚、霜叶”告
诉了我们当时的季节是秋季。)作者在山中行走看到了什么?(寒山、石径、白
云、人家、枫林、霜叶 。)
3.
交流:这么多的景物中,最吸引作者的是什么?(霜叶)
4.
交流:作者喜欢枫叶的原因是什么?(霜叶红于二月花)
5.
探究:
正是美丽的枫林晚景使得作者难以抑制自己的惊喜之情,
作者的什
么动作让我们 感受到这份惊喜?(停车)
6.
让作者“停车”的原因是什么?(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里让我们感受到作
者眼里深秋的红叶有什么特点?(和二月花相比,让我们感受到红叶红得鲜艳,红得旺盛,
红得有生命力;
我们从秋天的叶子中感受到的是生机勃勃,
甚至比春< br>天的花更觉生命力旺盛,丝毫看不出要走进冬天、走进衰败的痕迹。)
7.
诗 人为我们展现出的是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
这里有寒山、
石径、
白云、
人家 、
红叶,
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但是让诗人更动心的是深秋
的 红叶!
作者是用什么手段表现出来的呢?
(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句诗是什么意
思呢?
(和二月的红花对比。
让我们看到了深秋的枫叶上除了颜色的艳丽,
还具
有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经霜不凋,遇寒更显出旺盛的生命力。)
(二)深入体会。
1.
教师导言:
深秋时节,
天气已经转 冷。
远处山林中诗人杜牧乘坐的轿子正
2.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文插图,
说说 看到的景物。
结合图片小组交流景物的
特点。
3.
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小结:
一个“远上”写出了“山”的绵延起伏;
一个“寒”刻画了“山”的凄清寒冷。诗人面前是一条石头铺就的小路。
一个“斜” 字让我们体会石径的弯弯曲曲。在虚无飘渺,白云升腾的远处隐
隐约约可以看到有几户人家。
4.
教师小结:
诗的前两句
“寒”
字点明深秋季节;
“远”
字写出山路的绵长;
“斜”字照应“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 了白
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
烟 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
5.
学生边观察课文插图,边诵读前两句诗句。
6.
鼓励学生根据 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描绘出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
6
/
44
慢慢走来,
首先 映入诗人眼帘的是什么?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
(
15
)
人家”的简笔画。
7.
谈话过 渡:
正当轿子缓缓前进时,
诗人又看到了什么?接下来发生了什么
事?(“停车坐爱枫 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8.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文图片,
说说看到的 景物。
结合图片小组交流景物的
特点及接下来发生的事情。
9.
小 组代表发言,教师小结:诗的后两句“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
层意思:①点明写傍晚之景。②傍 晚晚霞和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格外美丽。③诗
人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表达对红叶喜爱。④停车久,观 察细才能悟出“霜叶
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运用对比的方法 ,写
出深秋的枫叶形象生动,这是全诗的中心句。
“红于”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
仅 仅是色彩更鲜艳,
而且更能耐寒,
经得起风霜考验。
诗人通过描写了一幅秋景
图,表达对红叶的喜爱之情,赞美秋天的美丽。
10.
学生边观察课文插图,边诵读后两句诗句。
11.
鼓励学生 认真体会、感悟“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继续
完善自己的简笔画。
1 2.
引导体会:“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鲜明地表白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之
情,而“霜叶红于二 月花”一句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赞美之情表达得更加淋漓
尽致,以至作为名句千古流传。
(
16
)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插图,抓住重点字词,读中感悟,
理解诗文 ,
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有效地提高了学生感悟古诗、
感情诵读、积累古诗的能力。】
(三)指导朗读,体会情感。
1.
教师范读,学生注意老师朗读的节奏和停顿。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2.
指名朗读。学生自由评议。
3.
教师小结:读古诗应该抑扬顿挫,还应有感情。
4.
教师再次范读,指名读,指名领读,学生齐读。
5.
自由读,练习背诵。
6.
《山行》这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物?从哪些地方发现 的?(《山行》
(
17
)
这首诗写的是秋天的景物。从“寒山”“霜叶红于二月花”看出来的。)
(四)检查背诵,体会感情。
1.
抽取学生检查背诵,学生一起背诵。
2.
教师引导,体会感情 :诗人用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绘出
了一幅色彩热烈、艳丽的山林秋色图。前两句写远景 ,诗人只是作客观描述。后
一句写近景,写出了作者内心深处对秋天的独特感受。
(五)诗句积累。
1.
谁还了解诗人杜牧写秋景的诗句,说给大家听听。
2.
学生交流,教师小结:诗人杜牧写秋景的诗句还有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秋夕》
(
18
)
7
/
44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寄扬州韩绰判官》
【设计意图:在拓展交流中激发了学生积累古诗句的兴趣。】
七、课文主旨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山行》是一首明丽、
充满生气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秋景诗。
作者以
(
20
)
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写的是在“山行”途中目之所及的景物,
表达了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八、课堂小结
《山行》是晚唐诗人杜牧所写的一首清新俊逸的小诗,诗歌描绘了由寒山、
石径、白云、枫林构成的山林 秋色图。作者主要以秋天为主题,以丰富的想象,
(
21
)
生动的 描写,
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
我们可以在观赏胜于二
月春花的火红 枫叶的同时,
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
激发了我们对大自然的热
爱和对大自然了解, 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
九、当堂检测
(建议使用课件中的“当堂检测”做训练。)
十、课后作业
请完成本课《典中点》中的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寒山石径(斜)
山行
枫林(红)
热爱
白云(生处)人家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山行》是诗人杜牧的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
这首诗描
绘的是秋之 色,
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
这是一首秋的赞歌,
能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
的热爱和了解大自然,
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
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
欣赏
意境,
并体会作者的情感。各种形式的朗读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
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
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导课环节充分运用多媒体设计精美的深秋图片,
营造出浓郁的深
秋氛围,让学生感受浓浓的秋意,烘托出良好的教学气氛。接着设计了问题:自 由的观图,
说说秋天有哪些特点,表达自己的感受。
在交流总结时,
导入对描写秋景古 诗的了解,
进而
导入课题,
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投入到对古诗的学习中去。
在 课堂上教师为学生留出充足的
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研读古诗,让他们在自读自悟,合作交流中读准字音, 读通古诗,初步
感知大意。
在检查初读情况时,
可引导学生互相评议,教师鼓励性总结 ,让他们在体验成功
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在学生合作交流 理解前两句古诗的诗意后,
引导学生根据诗意来画简笔画,
在教学后两句诗时,
在学生 合作交流理解诗意后,
引导学生
根据诗意来完善自己的简笔画。在绘制简笔画的过程中学生会在 不知不觉中进入古诗的意
境。
不足之处:
在教学中教师只注重引导学生学会 文中的生字,
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
在理
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br>而没有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
根据诗句大胆
想象,没有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更深更远处 发展。在今后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感悟古诗的意境,
运用各种方法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因势利导 地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
想象诗句所描绘
的画面,并鼓励学生不受诗句约束,大胆想象。< br>
8
/
44
(
22
)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
会认“赠、刘”等
8
个会认字,会写“ 赠、刘”等
7
会写字。
2.
正确、
流利、
有感情 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感悟诗境。
从荷枯、
菊 败、橙黄、橘绿中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和对朋友的敬佩。
3.
学习古诗新唱,培养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内
容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课件页
码
导入类型:
交流秋天
,
激发兴趣。
教师口述:
从上节课的学习中老师发现同学们都很喜欢秋天。
谁来用一些词
句把自己所看到秋天的景色说给大家听。(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
从同学们的交流中,
老师感到大家不但喜欢秋天,
而且对秋天了
解的也很多,古人也很喜欢秋天,很多文人常常吟诗作词来赞美秋天。
导入课题:
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美丽景色的古诗
——《赠刘景文》(板书课题:赠刘景文
学生齐读课题。)认读生字:赠、刘,
(
2
)
读准平舌音“赠”,边音“刘”。
理解题目:
谁知道这首诗是谁送给谁的?(苏轼送给刘景文的。)
【设计意图:识字与学文相结合,引导学生养成“随文识字”的习惯,提高
了学生的识字能力。】
二、了解作者,介绍背景。
(
3
)
1.
了解作者:苏轼(
1037
~
1101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
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
诗词 、
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
他的书法与蔡襄、
黄庭坚、
米芾合称
“ 宋四家”
;
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
与欧 阳修齐名;
诗歌与黄庭坚齐名;
他的词气势磅礴,
风格豪放,
一改词的婉约,
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2.
介绍诗人的写作背景:
(
4
)
《 赠刘景文》是苏轼于宋哲宗元佑五年
(1090
年
)
任杭州太守时所作。苏轼
此诗虽似写景,
但每句都切合刘的身世,
并用以勖勉对方。
这在苏 诗中确属精心
之作。我们必须透过表面的景物描写,才能领略诗中的积极涵义。
【设计意图:
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内容,感悟
作者情感。】
三、初读感知。
1.
听范读。
边听边画出诗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
6
)
2.
学生初读
:
同学们,
首先请你们自由朗读这首古诗,
用你们平时学会的学
习古诗的方法学习交流,朗读的时候,
要把字音读准,
然后边读边记下自己读懂
(
7
)< br>
了什么,标出读不懂的地方。
9
/
44
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4.
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检查交流情况。
3.
检查初读情况
(
1
)认读生字
(
8
—
9
)
练
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赠送
姓刘
菊残
犹有
傲霜
君子
橙黄橘绿
(重点指导读准平舌音“赠”;翘舌音“橙”;前鼻音“残”;后鼻音“赠、
橙”。)
②你认为诗中哪些字词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
2
)
理解词语:
结合注释和自己的学习经验,
互相交流对古诗中词语的理解。
练
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刘景文】
举,向上托。
【擎】
不怕霜冻,坚强不屈。
(
10
)
【傲霜】
诗人的好朋友。刘景文名季孙,原籍开封,是北宋名将刘
平的小儿子。
【君】
最。
【正】
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您”。
【橙黄橘绿】
表面意思“橙子将黄,橘子犹绿”,指秋季景物。
(
11
)
(
3
)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加彩字需重点指导。建议用课件
四、学习“会写字”
的“笔顺演示”完成教学。
赠
刘
盖
菊
残
君
橙
1.
学生字:
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
1
)熟字加偏旁:“曾
+
贝”是“赠”,“文
+
刂”是“刘 ”,“登
+
木”是
“橙”,“
+
皿”是“盖”。
(
2
)减一减:“群—羊
=
君”。
(
3
)换一换:“线”把“纟”换成“歹”,变成“残”。
【设计意图:
在识字教学中相信学生能够独立识字,
鼓励学生用自己最喜欢
的、最习惯的方法认识汉字,遵循识字的基本规律,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2.
指导书写
(
1
)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位置 及笔画,交流讨论如下:
(“盖”字的“羊”
没有尾巴;“君”字的第二笔横要露头;“赠、橙”都是左窄右宽,“残”左右
等宽,“刘”左宽右窄。)
(
2
)
老师范写< br>,
重点指导上下结构的字
“盖、
菊”
和左右结构的字
“赠、< br>橙”
,
学生练写。
(
12-18
)
赠
:右边中间框要扁、里面是中竖、左点和右撇,不是日或田。
刘
:文字横要短、撇要长、捺变为一长点。
盖
:上窄下宽,中间是王字,下框要扁、里面是两竖、下横最长。
10
/
44
课件出示初读要求: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
残
:左边要窄小,右边两横都稍向上拉,下边是一撇,斜钩要长。
君
:上边扁框上横短下横稍长,中间一横最长,一撇从上横起笔、稍直一
些。
橙
:登字左上边横撇上有一小点,右上边捺上有两短撇,位置都要靠上。
练
学生练写
,
教师巡视指导。
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
本对照,及时改正。
【设计意图:
在写字教学中严格落实新课标的有关要求,
给足时间让学生去
识字、写字,提高了学生的书写质量。】
五、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
课件出示:
赠刘景文
[
宋
]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2.
学生熟读课文:开火车读、赛读、小组读、同桌读。
3.
借助注释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
全班交 流,
教师评议并小结:
荷叶败尽,
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
上再也不像 夏天那样亭亭玉立,
菊花也已枯萎,
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
然显得生机勃勃。
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
你必须记住,
最美景是在初冬橙黄桔
绿的时节啊!< br>
六、品读欣赏,整体感知。
(一)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1.
指名朗读,
教师评 议:
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
那你们知道这两句写了秋天
的哪些景色?
2.
指名说,板书:荷尽
菊残
3.
理解“荷尽”
(
1
)看到“荷”,我想起了一首小诗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
头。
(
2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中的“小荷”和“荷尽已无
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中的“荷”有什么区别?
(
3
)引导理解——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擎:举,向上托。雨盖 :
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
4
)反复读:荷尽已无擎雨盖。
4.
理解“据残”。
(
1
)秋天来了,菊花开了,多美的 菊花呀,天气一天比一天凉了,早上还
看得见霜呢。这时候的菊花怎样了?(学生各抒己见。)
(
2
)引导理解——菊残:菊花凋谢。犹:仍然。傲霜:不怕霜动寒冷,坚
强 不屈。
(
3
)
菊花的花枝,
光着身子却依然挺立着,这是一株什么样的菊花呀?
(菊
残犹有傲霜枝
)
5.
对比朗读,教师小结:诗的前两句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
11
/
44
菊
:上扁下高,勹要大一些,里面米字要写紧凑。
(
19
)
(
19
)
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
20
)
读了这两句脑海中出现荷叶败尽,
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
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
荷花已经黄的、
白的、
紫的……各种颜色的菊花在秋风秋
雨中枯黄、卷曲的花瓣,随风飘落,但是还是不肯低下高傲的头颅,仍然露出孤
高之态。
(二)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1.
看到“橙黄橘绿”你会想到什么样的画面?(学生自由发言。)
2.< br>除了橙子、
橘子,
还有哪些果实也是在秋天成熟的?这真是一个丰收的季
节,这就是秋天的美呀!
3.
所以诗人苏轼怎么说?指名回答,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2.
齐读诗句,教师小结:诗的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冬景虽然萧瑟
(
21
)
冷落,但硕果累累、成熟丰收,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
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
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
薄。
(三)
《赠刘景文》
这首诗写了秋天哪些自然景物?你还知道秋天哪些景物
是什么样?
(
22
)
《赠刘景文》
这 首诗写了秋季的景色,
从枯荷
(荷尽已无擎雨盖)
、
残菊
(菊
残犹有傲霜枝)、
“橙黄橘绿时”这些地方发现的。我还知道秋天秋天的风,卷
起了片片黄叶,在街道和巷子里吹。又到家家户户储存秋菜的季节了。大白菜、
土豆、萝卜、冬瓜……堆满了菜店的棚子。田野里那好闻的气味。红薯地都翻过
了,玉米秸已砍倒,摘完棉花的花棵立在地里。经过秋霜的红薯秧,叶黑黑的,
一团团堆在地头,发出一种甘甜的味道。……(只要能体现秋天的特征就可)。
(四)指导朗读,体会情感。
1.
谈话过渡:
同学们已 经理解了诗意,
如果能读出诗的节奏,
读出诗的韵味
就更好了。下面我们一起来练习朗读,好吗?
2.
知道了解七言诗的朗读。
(
1
)古诗的朗读要注意在 诗句中适当的停顿,这样有节奏读,听起来才会
(
23
)
有美感。不同字数(五言诗、七言诗)的诗有不同的节奏。
(
2
)七言诗的诵读节奏基本句式应为上四下三,或上二中二下三。一般七
言诗我们都是后三字和前面的四字分为两个大节奏来读,也就是上四下三读法。
3.
教师范读,学生注意老师朗读的节奏。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
/已无
/
擎雨盖,菊残
/
犹有
/
傲霜枝。
一年
/
好景
/
君须记,最是
/
橙黄/
橘绿时。
4.
学生自由体会读。
5.
小组比赛读,男女生比赛读。
6.
齐读。
7.
指导背诵:同学们,刘景文受到了苏轼的鼓励,终于崭露头角,后来他还
受到了宰相王安石的赏识,做了官,有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 橙黄橘绿时。
”
这励志的诗句也成了千古佳句,
你们能把这首诗背下来吗?
12
/
44
(指名背诵)
8.
多元吟诵,古诗新唱。
同学们,
老师在课余的时间把这首古诗配上了音乐,
让这首诗变成了一首歌
曲,你们想听吗?欣赏“古诗新唱”——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诵读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
验,感受到了古诗语言的优美,同时还引入古诗新唱的方式,真正做到“创意地
教古诗,快乐地学古诗”。】
七、课文主旨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25
)
《赠刘景文》
的大意是: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
只有那开败了
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最好的景致你要记住,
那就是橙子金黄、
橘子青 绿
的时节。
诗人一反悲秋的调子,
突出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唤起 学生面对生活要
乐观向上
,
不泄气
,
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
八、课堂小结
(
26
)
《赠刘景文》第一句以荷败、菊残,写出了秋末的特征。接下来诗人以橙子
的金黄与 橘子的青绿,
把深秋的景色点缀得色彩鲜明而富有生气。
诗人在此一反
悲秋的调子,突出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擎雨盖”指荷叶。第二行诗赞颂了菊
花的残枝有傲霜凌寒的气概。
唤起了我们面对生活要乐观向上
,
不泄气
,
珍惜现在
的大好时光。
九、当堂检测
(建议使用课件中的“当堂检测”做训练。)
(
27
—
十、课后作业
30
)
请完成本课《典中点》中的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荷尽已无
赠刘景文
菊残傲霜
乐观向上
橙黄橘绿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在教学这首诗之前,
我先引导学生对这首诗的作者苏轼的生平事迹作了简单
的了解,
拉近了学生和诗人之间的距离。
再让他们理解这首诗的题目,
并进一步了解这首诗
的 写作背景。
由于三年级学生知识储备较少,
生活阅历较浅,
在理解这首诗时存在很大的 难
度,特别是“擎雨盖”
“傲霜枝”这样的词语。因此我引导孩子们一边对照注释,一边自己< br>理解课文,让他们对全诗有一个大概把握。接下来我重点对“擎雨盖”
“傲霜枝”这两个词
语进行了讲解,让他们明白为什么要将
“荷叶”叫做“擎雨盖”
,怎样的枝条叫“傲霜枝”。
通过交流孩子们对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有了基本的认识。
不足之处:
虽然孩子 们理解了诗句意思,
但由于教学上的不足和时间的关系,
致使学生
对诗人所要表达的思 想也没有很好的理解。
如果在课前或课后指导孩子细致了解作者的写作
背景,教学效果会更好。
13
/
44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
背诵课文。
2.
能借助注释、看图、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词语,进而理解古诗文。(重点)
3.
学习一组写秋景的古诗,感受作者对秋天的赞美,体会借景物描写抒发的情感。
(难< br>点)
【教具准备】
课件
(笔顺动态演示
朗读音视频
建议使用小学课件)
【教学过程】
内
容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
谈话导入,营造诗境。
课件页
码
教师口述:
出示课文插图,
请学生说出插图中的景物、
人物,
然后互相交流,
(
2
)
根据自己的想象用一段通顺连贯的话说说图上的内容。
总结导题:同学们说得真精彩,这样美的画面写成诗也一定会很精彩!来,
我们一起来学习宋代诗人叶绍翁的《夜书所见》。(板书:《夜书所见》)
【设计意图:
遵循儿童的认识规律,
利用形象直观的课文插图导入课题,
通
过图片营造诗文意境,
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看图说话,
一是为了训练口语表达
的能力,二是为了有一个轻松的开始,创造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在老师的引
导下提高学生的阅读期待,为更好地阅读和理解古诗奠定了基础。】
二、介绍作者
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他是江湖派诗人,他的诗以七言绝 句最佳。主要作
(
3
)
品:《游园不值》《嘉兴界》《访隐者》《四朝闻见录》等。
三、初读感知
(
5
)
1.
听范读。
边听边画出诗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
:
同学们,
首先请你们自由朗读这首古诗,
用你们平时学会的学
习古诗的方法学习交流,
朗读的时候,
要把字音读准,
然后边读边边记下自己 读
懂了什么,标出读不懂的地方。
课件出示初读要求: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注意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
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检查交流情况。
3.
检查初读情况
理解词语:结合注释和自己的学习经验,互相交流对古诗中词语的理解。
练
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夜书】
风声。
【萧萧】
晚上写。
【梧】
梧桐树。
【客情】
旅客思乡之情。
【知】
读作“
ti
ǎ
o
”,用细长的物件逗引。
【挑】
篱笆。
14
/
44
(
6
)
(
7
)
【促织】
猜想。
【篱落】
俗称蟋蟀,也叫蛐蛐。
4.
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四、学习“会写字”
加彩字需重点指导。建议用课件
的“笔顺演示”完成教学。
(
8
)
(
9
—
10
)
(
11
)
(
12
)
送
挑
1.
学生字:
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形近字辨析:“送—进”“挑—桃”
加一加:“辶
+
关
=
送”“扌
+
兆
=
挑”
2.
指导书写
(
1
)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
2
)老师范写
,
重点指导,学生练写。
送:“辶”的捺要长;“关”下横稍长,最后一笔捺变为点。
挑:左窄右宽,左边是“扌”不是“木”,“儿”左右各有两笔,居中间位
置。
练
学生练写
,
教师巡视指导。
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
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3.
认读生字
练
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
1
)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送寒声
挑促织
(重点指导读准
“送”既是前鼻音,又是平舌音。)
(
2
)学习多音字。
①读一读下面的句子,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挑(tiāo
ti
ǎ
o
)
tiāo :
1>
扁担等两头挂着东 西,用肩担着,如挑土、挑夫;
2>
挑的东西,
如挑担;
3>
选,拣 ,如挑选、挑拣、挑剔、挑肥拣瘦。
ti
ǎ
o
:
1>
用竿子棍棒等的一头举起或支起,如挑起帘子;
2>
拨弄,引动,
如挑拨、挑 动、挑头。
②读一读:小孩们精心挑(
ti
ā
o
)选了两 只看上去很勇猛的蟋蟀,用竹竿挑
(
ti
ǎ
o
)逗它们斗起来,吸引 了很多大人围观。
(
3
)你认为诗中哪些字词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
4
)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五、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
课件出示:
夜书所见
[
宋
]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15
/
44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2.
学生熟读课文:开火车读、赛读、小组读、同桌读。
3.
借助注释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
全班交流,
教师评议并小结:
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的叶子,< br>送来阵阵寒意,
江上的秋风让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猜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因为夜深了,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六、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一)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1.
谈话过渡:
你们知 道捉蟋蟀最好的季节吗?
(秋季)
秋天是捉蟋蟀的最好
季节,这时的蟋蟀又 大又壮,叫的声音特别好听。到这首诗中找一找秋天,你一
定能找到?(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 情。)
2.
读一读,
用自己的话说说词语的意思。
(萧萧:
风声;
梧:
梧桐树;
客情:
旅客思乡之情。)
4.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5.
引导学生理解词语“客”,相机介绍作者背景 资料(江上的秋风吹过来,
梧桐树沙沙作响,
使人感受到了寒意。
秋风的声音,
最能触动在外的人的思乡之
情。夜已深了,还有儿童点着灯,在篱笆边找蟋蟀,并捉蟋蟀。节候迁移, 景物
变换,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作者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
的小诗。)
6.
引导交流:这位漂泊在外的人是谁呢?(是诗人,就是叶绍翁。)说起叶
绍翁还有一个故事:
叶绍翁是福建人,
小时侯被送给浙江的一个叶氏的人家做儿
子。 他的爷爷原来是朝廷的一位大官,因为朝廷政变,受到别人的迫害,所以他
的整个家族受到牵连,< br>他的家变得凄惨不堪。
他的爸爸妈妈不得不把他送给别人。
7.< br>教师引导:诗的前两句中“寒”字一语双关,不仅写出秋风的寒凉逼人,
(
13
)
更体现了诗人的孤独,不如意。一“送”一“动”,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用梧
叶摇落,萧萧作响,江上秋风寒气袭人,写出了秋意的清冷,表达了游子漂泊流
浪、孤单寂寞得凄凉之感。
8.
引读:
了解了这些,
你就 更能体会江上秋风为什么牵动诗人的情怀?漂泊
在外的他会想起——
(生答……)
那就 是思乡之情。
我们带着这思乡之情再读一
读。)
(二)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1.
理解“知”:借 助注释我们知道“挑促织”的意思,那么这个“知”是
什么意思?(料想。)
2.
在漆黑的夜晚诗人怎么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夜深篱落一灯明。)
3.
引导交流:你捉过蟋蟀吗?指名生说。
预设二:学生没有体验过。教师 充满激情地描述:一提起捉蟋蟀,我就想起
小时侯和小伙伴到草丛里捉蟋蟀的事。
捉蟋蟀可不是 件容易的事,
顺着声音好不
容易发现一只,赶紧用手去捂,觉得应该捂到手里了,可是打开一看 ,却什么也
没有。如果能捉到一只,我会高兴得不得了!
4.
朗读指导。
5.
师范读,
并小结:
诗的后两 句:
这两句描写了儿童挑灯夜捉蟋蟀的生活场
预设一:
学生捉过蟋蟀。
教师让学生自由交流分享体验,
训练口语 表达能力。
(
14
)
16
/
44
景,
自然容易引发作者的联想。
她回想起自己的童年时代也是如此天真烂漫 ,
无
忧无虑;想起家乡得温馨美好。儿童无忧无虑、活泼天真得举动,巧妙地反衬出
了 诗人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及对家乡得思念之情。
6.
全班齐读。
(三)指导朗读,体会情感。
(四)指导全文朗读。
1.
齐读。
师:就在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时候,看 到一群孩子在捉蟋蟀,诗人又
会想到想到什么?(生答)是呀,也许他会想起自己的童年,也许会想起儿 时的
伙伴,
也许 想起家乡的孩子,
想到这些,
他的思乡之情就更浓了。
身在浙江的他,
多么想回到福建老家,跟自己家人团聚啊。
2.
教师范读,学生注意老师朗读的节奏和停顿。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
/
梧叶
/
送寒声,江上
/
秋风
/
动客情。
知有
/
儿童
/
挑促织,夜深
/
篱落/
一灯明。
3.
学生齐读。
4.
配乐读(配乐曲马思聪《思乡曲》)。
5.
唱诗(配上《世上只有妈妈好》旋律)。
6.
指导背诵古诗: 这首诗要把诗人“想家”的感情读出来,声调要缓慢些。
最后两句“捉蟋蟀”场景确实令人高兴,但同时 又牵动了诗人“动客情”思念家
乡呀!所以后两句语气可明快些,但不可过快。
(学生先读,老 师指导,老师再
范读,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
(四)检查背诵,问题交流。
1.
抽取学生检查背诵,学生一起背诵。
2.
教师引导,问题交流 :
《夜书所见》诗人在瑟瑟秋风中看到了什么,想到
了什么?(《夜书所见》诗人在瑟瑟秋风中 看到了秋叶、秋风、秋江、秋灯、想
到了儿童在明亮的灯光照耀下挑促织。)
【设计 意图:
朗读古诗,
配乐唱诗,
都是为了激发学生感受诗人对家乡的思
念之情, 有利于更好地把握古诗思想感情。】
七、课文主旨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夜书所见》诗人通过对秋风落叶、小孩捉蟋蟀 、篱笆下的灯火等的描写,
抒发了自己在秋夜思念家乡的感情。
方法指导
1.
借助资料理解古诗。
概念:借景抒情(诗人写景物是为了把自己的想法 、感情表达出来)是古诗
的主要写法,
由于古诗离我们的生活已经很遥远了,
要想准确 把握古诗所要表达
的情感,借助作者写诗时的背景资料,会容易很多。
运用:比如《 赠刘景文》这首诗的情感把握,就要读一读刘景文、苏轼写诗
的背景资料,才会把握得准确。
(
15
)
(
16
)
(
17
)
(
18
)
17
/
44
八、学习写作方法
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1.
想象是我们写好作文的一种必备能力,读词语想画面是常用的一种方法。
2.
举例:比如读古诗《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看到“枫林”脑海中就
出现这样的画面 :秋天来了,一丝微凉的秋风拂过,有点丝丝的寒意!也带来漫
天的树叶纷纷落下,
有的像蝴蝶 翩翩起舞,
有的像黄莺展翅飞翔,
还有的像舞蹈
(
19
)
(
20
)
演员那样轻盈地旋转着 飘飘而下。
我看看这儿,
看看那儿。
突然,
一片
“火光”
,
不对,是一片片红云映入眼帘。我走近一看,原来不是火光也不是红云,而是一
片枫树林,那枫树林格外动人,一层层、一段段、红的鲜艳、红的可爱……衬着
白云蓝天格外的艳丽,我心中不由发出感叹:我爱这如诗如画般的枫林之季!
3.< br>练一练:读古诗《夜书所见》“萧萧梧叶送寒声”中“萧萧梧叶”会想到
(
21
)
什么景象?
九、课堂小结
《夜书所见》
是 南宋诗人叶绍翁写的客游在外,
因秋风落叶,
感到孤独郁闷,
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
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
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
的生活。
让我们体会到 作者秋夜思念家乡的感情。
在体会古诗感情的同时,
我还
学习了借助注释、看图、想象 画面等方法理解词语,进而理解古诗文的方法。
十、拓展延伸
(
22
)
(
23
)
这三首诗都是写秋天的景物的,学完后我们组织一次“秋天的诗歌诵读会”
吧!建议如下:
1.
自己收集不少于
3
首写秋景的诗;
2.
先自己练习朗读,再读给家人听,听听他们的建议;
3.< br>做好朗诵的准备,形式多样:可以诗配画、可以表演
(
跳舞、歌唱
)
、 也可
以做成
PPT
配上音乐诵读……
(
24
—
25
)
十一、推荐阅读
本课推荐阅读《和杜录事题红叶》《秋夕》
(一)阅读《和杜录事题红叶》背诵这首诗,思考:
借助资料思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秋夕》思考:
1.
看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
从“冷”“凉”读出诗人要表达什么感情?
十二、当堂检测
(
26
—
(建议使用课件中的“当堂检测”做训练。)
27
)
十三、课后作业
请完成本课《典中点》中的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近
梧叶送寒声
处
秋风动客情
夜书所见
思乡怀亲
18
/
44
远
儿童挑促织
处
篱落一灯明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通过这节课,
有几点需要说明:
一是在语文教学中对孩子进行学习方法上的
指导是必要的。
在教学中 ,
不但传授孩子们语文知识,
而且让孩子们掌握如何去获取这些知
识。例如,课堂上, 教师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去学这首古诗,在学习古诗中,让学生知道学
习的方法、
步骤。
在指导学生让学生读懂诗句的基础上朗读感受诗的内容,
引导学生读中领
悟诗人的情感。
不足之处: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
学生能解决的问题,
教师一 定不能越俎代庖,
一定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4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
.会认
“径、
斜”
等
1 1
个字,
会写
“寒、
径”
等
13
个字,
正 确认读多音字
“挑”
。
2
.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 、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
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3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并能背诵。
【教学重点】
1.
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古诗表达的情感。
2.
在比较欣赏中体会古诗中饱含的“情”。
【教学难点】
通过看注释,
查字典,
联系学过的古诗、
成语,
根 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
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教学课时】
3
课时
第一课时
山行
【课时目标】
1.
会认“径、斜”
2
个字,会 写“寒、径”等
4
个字。
2
.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 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
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3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
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
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重点】
1.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19
/
44
2.
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
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
体会诗的意境,
激发学生对秋天的欣赏美的欣赏 ,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交流古诗,体验情趣:同学们一定非常喜欢古诗,
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用最凝练、简洁的语
言表达出美妙的境界。大自然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都
是诗人作诗的素材,春夏秋冬各具特色的美景在诗人笔
下变得更加奇妙。请同学们交 流自己积累的描写四季景
【设计意图:
交流四
色的古诗。(学生自由交流)
季古诗引入课题,使
2.
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情况进行评议和小
学生 兴趣盎然地进入
结。
教学情景。
】
3.
(课件 出示
2
—
5
)
描写四季的古诗,鼓励学生阅
读积累。
咏柳
(唐代)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日
(宋代)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小池
(宋代)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代)杨万里
20
/
44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秋夕
(唐代)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秋思
(唐代)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代)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江雪
(唐代)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4.
交流秋天:同学们,现在正是深秋季节。你能用
自己积累的四字词语说说这个季节的景色或你的感受
吗?
(课件出示
6
)
秋景图
,学生自由交流。
5.
导入课题:在我国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眼中,秋天
枫叶的生命力仿佛比春天鲜花的生命力还要旺盛,晚秋
的景色也同样生气勃勃,充满活力。深秋的一天,诗人
杜牧乘着马车在山中行走的时候,被那美景所吸引,山
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触景生情,挥毫写下了千古传
颂的名诗——《山行》。这节课,我就和大家一起来学
这首诗。板书:山行(杜牧)
6.
(课件出示
7
)
古诗《山行》
,学生自由朗读。
7.
简介作者。
(课件出示
8
)
21
/
44
杜牧(
803
~
852
年):唐代诗人。字牧之,号樊川,
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的诗文集《樊川文集》
共二十卷,他的诗豪放、旷达、俊逸。他的七律和七绝
都写得很成功,而七绝尤为凝炼、自然,很多名篇为后
人所传诵。由于他在诗歌方面成就较高,后人把他与杜
甫相提,
称为
“小杜”
,
与李商隐并提,
称为
“小李杜”
。
二、诵读古诗,探究初成。
(一)初读课文,感知诗意。
1.
鼓励交流:同学们,首先请你们自由朗读这首古
诗,用你们平时学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交流,朗读
的时候,要把字音读准,然后边读边边记下自己读懂了
什么,标出读不懂的地方。
2.
(课件出示
9
)
阅读与交流的要求:
(
1
)自己读,定位识字,读准字音。
(
2
)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
3
)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3.
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
4.
检查交流情况。
(课件出示
10
:生字)
h
á
n j
ì
n
ɡ
xi
é
shu
ā
n
ɡ
寒
径
斜
霜
(
1
)指名朗读,师生评价,纠正不正确的读音。
注 意读准翘舌音
“霜”
,
前鼻音
“寒”
,
后鼻音
“径 ”
。
(
2
)交流对重点词语的理解。教师评议,多媒体出
示重点词语的注释。
(课件出示
11
、
12
)
①山行:在山上行走。
②远上:登上远处的。
③寒山:深秋时节的山(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
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
天的山)。
22
/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