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玛丽莲梦兔
620次浏览
2021年01月24日 19:39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麦奇的礼物-感动
(网课)统编六年级语文下册第
3
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统编教材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
3
课《古诗三首》
【教材简析】
本课是统编义务教育教科书六 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本课的三首古诗
均与我国传统节日习俗或传说有关。《寒食》和《十五 夜望月》这两首诗分别涉及到
寒食节和中秋节这两个传统节日的一些习俗。《迢迢牵牛星》借牛郎织女的 传说抒发
了诗人的忧思。
《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翃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生动地描摹 出长安城中寒食节时
的景象,真切地再现了节日的风俗。诗的前两句抓住暮春时节典型景物,描写了整个
长安城的美好春景。后两句写夜晚景象,生动描绘出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表现出一
派承平气象 。
《迢迢牵牛星》是一首东汉时期的五言诗,是《古诗十九首》中极为动人的篇章。
这首诗借牛郎织女被银河相隔不得相会的神话传说,表达夫妇之间的离情别意,也可
以认为是一种相思而 不可得的愁绪。诗人开篇先描绘了仰望星空所见之景,进而联想
到牛郎织女的爱情悲剧,想象她如何忧伤 难过,进而发出感慨:牵牛与织女虽只一水
之隔,却只能含情凝望,不得相会。这首诗情感浓烈,诗中用 大量叠词渲染气氛,细
腻、传神地描绘种种情态,使诗歌节奏鲜明,韵律优美。
《十 五夜望月》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描写中秋月夜的七言绝句,诗人运用
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渲 染了中秋望月特定的环境气氛。诗的前两句写景,后两
句抒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月夜 图。在微凉的秋夜,诗人由自己望
月想到天下人皆望月,由自己的孤独想到天下人都孤独,由自己的怀人 遥想天下人都
怀人,营造一种悠远的意境,使情思有了动态之美,仿佛如月光洒落般情韵含蓄,意
境悠远。
学习这三首古诗,要借助诗中描写的传统节日或传说的场景,在脑海中形成画面,
把握意境
课后练习题紧扣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揭示了本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
选做
”
题要
求在本课学习的基础上,查找资料,拓展积累其它与传统节日和习俗相关 的古诗词。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可以放手让学生借助资料、运用
已经习得的方法理解古诗大意。在三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学生已 经了解了一
些传统节日习俗,积累过跟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词如《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元日》等。
这三首诗学生最为熟悉的是中秋节,在学习《十五夜望月》的时候,可以回顾 一下跟
中秋节相关的诗歌。《迢迢牵牛星》涉及到中国神话传说故事“牛郎织女”,在统编
教材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快乐读书吧”中,学生阅读过相关的中国神话故事,也
学习过跟“七夕”相关的 诗歌《乞巧》,有一定的学习基础。
只有“寒食节”是最为陌生的,并且现在大都不过这个节 日了,跟清明节混在了一起,
因此老师需要补充相关的背景资料,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习俗的理解。
【教学目标】
1
、会写
“
侯、章
“
等
7
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
、朗读古诗,注意读好节奏,体味叠词重音,感受韵脚,熟读成诵。
3
、巩固学习古诗的多种方法,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4
、结合诗中涉及的节日习俗与传说,感受诗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
巩固学习古诗的多种方法,结合诗中涉及的节日习俗与传说,感受诗中 体现的传
统文化内涵。
【教学难点】
运用多种方法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20
分钟)
学习目标:
1.
能读准生字新词,会写“侯、栖、鸦”等生字。
2.
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寒食》《十五夜望月》这两首古诗。
3.
能借助注释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意,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4.
能了解诗中涉及的节日习俗,感受诗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
板块一:单元导入,明确主题
一、结合单元导语,回顾主题古诗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泱泱华夏,孕育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而传统节日是其
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古代的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描写节日的诗歌。新春佳节,爆竹声
响,我们会想起: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王安石《元日》
清明时节,小雨如酥,我们会诵道: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清明》
重阳登高,思乡怀亲,我们会吟着: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二、图猜古诗,导入新课
本节课要学习的古诗也是与传统节日有关的。走 进第三课《古诗三首》,感受古诗中
的传统节日习俗。
看图猜诗,走进《寒食》与《十五夜望月》。
【设计意图:结合单元主题,引导学生 回忆所学的节日古诗,将学生带入学古诗的氛
围中。用看图猜诗的方式,既能直接自然地导入新课,又能 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趣。
板块二:整体感知,品味音韵
一、品味音韵,读出美感
(一)读准字音
1.
诵读是学习诗歌的一个重要方法,听老师读古诗。
2.
读准难读的字。
有几个字音需要提醒:“散”,读第四声,“栖”,读
q
ī。
(二)指导书写
诗中的“五侯”泛指权贵豪门,写
“侯”字,要和“等候”的“候”字要有所区别。
(三)读出节奏
1.
读出节奏。
2.
读出韵律。
这两首诗都是押的同一个韵,是“ɑ”韵,押韵的字可以读得长一点。
二、整体感知,点拨方法
(一)整体感知
读好了古诗,想一想:这两首诗描写了哪两个节日?
(二)点拨方法
读古诗一定要善于利用诗题、注释、内容、插图等传达的信息,把握更多的
细节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感知诗意和诗情。
【设计意图:逐步提高朗读要求,由读得 准确,到读出节奏,再到读出音韵美,使学
生在逐层提升的朗读中感受古诗的音韵美,为熟读知意打下基 础。在学生熟读诗句之
后,让学生整体感知诗歌,并点拨方法。】
板块三:整合学习,体会情感
一、紧扣注释,了解大意
(一)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首先来看《寒食》。
春天的京城, 到处飞舞着落花,寒食节这天,春风吹拂,皇城里的杨柳随风摇曳。太
阳快落山了,皇宫中正在传着蜡烛 ,蜡烛的轻烟在权贵豪门的府第里飘散开来。
(二)继续借助注释,理解《十五夜望月》。
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 点点无声,打湿了院中桂花。今夜明月当空,
世间人人都来仰望,不知道这秋日情思会落到谁家
?
二、结合内容,想象画面
(一)寻找诗中之景
1.
、这两首诗都描写了哪些景物呢?
2.
读一读这两首诗的前两句,圈画出诗句中写到的景物:
春城、飞花、御柳;中庭、树、鸦、冷露、桂花。
《寒食》笔下的主要景物有“花、 柳”,花是飞花,柳是御柳斜。尤其是这个“飞”,
写出了花的动态之美。
(二)想象诗中画面
1.
想像自己就是诗人韩翃,置身于长安街头,带着这样的情感读出这句诗。
2.
体会《十五夜望月》让我们感觉到的一种宁静之境。
三、走进习俗,体会情感
(一)拓展资料,了解习俗
1.
找寻诗中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