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柱和圆锥――面的旋转
余年寄山水
836次浏览
2021年01月24日 20:14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为运动员加油的句子-开场词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
圆柱和圆锥――面的旋转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下册第
2
-
5
页
教学背景:
1
、面向学生:小学
2
、学科、年级、课题:小学数学
六年级
圆柱和圆锥第一课时
3
、课时数:
1
课时
4
、学情分析:
本课时教学面对的是六年级学生,< br>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
在知识系统上也认识
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 角形、梯形、圆等平面图形和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
形,对于圆柱和圆锥学生已经能够直观辨认,但本 课学生对平面图形经过旋转形成几何体,
从“静态”到“动态”的转化是本课的一个难点。这不仅是对几 何体形成过程、面和体的关
系的学习,也是发展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如:认识圆柱,见过生活中的点、 线、面运动的
情况,
但是这些也只是停留在直观的表面上,
本课将在学生原有的认知基 础之上,
进一步认
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使学生深切体会几何体的形成过程。
学生在低年级时对圆柱已有初步
地感知,
但对于建立正确的圆柱圆锥的特征的知识还是比较困难 。
由认识点到认识平面的直
线图形到认识平面上的曲线图形,是学生认识发展的一次次飞跃。< br>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
通过由 面旋转成体的过程,认识圆柱和圆锥,体会圆柱、圆锥等几何体的形成过程,
初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组成 及特点。
2
、通过操作,多角度地探索圆柱和圆锥的特征,从而体会“点、线、面、 体”之间的
联系,发展空间观念。
3
、结合具体情境,联系生活,会在生活 中辨认类似圆柱和圆锥的物体,并从中抽象出
几何体图形的形状,感受到其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 的生活经验。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活动,让学生经历认识圆柱和圆锥的过程,掌握其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习惯,体会数学的应用与美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材分析:
教材呈现了几个生活中的具体情境,
使学 生经历
“点到成线”
、
“线动成面”
、
“面动成体”
的过程 ,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整体把握知识。首先让学生观察,
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 ,
然后运用多种方法探索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进一步
认识圆柱和圆锥 ,并在“练一练”中强化表象,进一步了解其组成和特征,形成空间想象能
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和了解圆柱和圆锥的特征,体会“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
难点:通过具体情境,体会由平面图形旋转成几何体的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一、回顾旧知识
师: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平面图形?
设计意图
通过回忆以
前所学的平面图
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圆形。
还学过哪些立体图形?
生:长方体、正方体。
课件出示:
二、探索交流,引出问题
活动一
:
将自行车后轮支架支 起,
在后轮辐条上系上彩带。
转动后轮,
观察并思
考彩带随车轮转动后形成的 图形是什么?
师:通过观看视频,同学们根据发现的现象,说说自己的想法。
生:(彩带随着车轮的转动形成了一条曲线。)
师:同学们,这就是旋转的奥秘。今天我们学习“
面的旋转
”。
. ...
形和立体图形,引
出新知识,同时让
学生在头脑中先
有平面和立体图< br>形的不同点,从而
引出更复杂的立
体图形。
以
学
生
生
活
实例为切入口,从
生活背景出发,让< br>学
生
体
会
数
学
源
于生活。初次感受
活动二
:
点动成线。
观察下图,你发现什么?(小组讨论,老师参与其中)
[
百度图片(风筝)
]
[
百度图片(汽车雨刮)
]
通过观察,引导学
[
百度图片(旋转门)
]
生
在
讨
论
交< br>流
中
讨论后,展示结果,小组长汇报。
第一组:
第一幅图是 “很多小点
(风筝的体节)
在天空中连成一条线”
,
体会点动成线,线
当风筝在窜运动的时候就形成了一条线,
发现
“点的运动形成
动成面,面动成体的含义。
线”
。
第二组:第二幅图是“雨刮运动时的情况”
,由于雨刮的左右摆动,形
成了一个半圆形,发现“线的运动形成面”
。
第三组:第三幅图是“转门”
,由于长方形转门在转动过程中形成了一
个圆柱,发现“面的旋转形成体”
,即平面图形经过旋转形成
立体图形是由“静态”到“动态”的过程。
师:
同学们观察很仔 细,
我们一起把这三幅图总结一下,
得出以下的结
论:
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
..............
活动三
:
如 图,
用纸片和小棒做成下面的小旗,
快速旋转小棒,
观察并
想象纸片旋转后所形成的图形,再连一连。
通
过
初
步
感
知,结合生活实际
再动手操作,一步
一步地进行学习,
动画演示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