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科学 第一章 科学入门 知识点总结

玛丽莲梦兔
969次浏览
2021年01月24日 20:30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下元节是什么节-小人物

2021年1月24日发(作者:bunches)
七上科学

第一章

科学入门

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

科学并不神秘

一、科学并不神秘

1.
自然现象是相对于由人类引发的社会现象而言的,是 指自然界中由于大自然的运作规律自发形成的某种状

况,其完全不受人为主观能动性因素的影 响。主要有物理现象、地理现象、化学现象、生物现象等。

2.
科学研究的对象:< br>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寻找它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的学科。学习科学可

以帮助我们理解、解释和预测各种事物、现象及其变化。

3.
学习科学的方 法:科学研究是从疑问开始的。一个小小的疑问都有可能引发科学的发现。只要留心观察,
从发现周围的 问题招手,我们都可以进入科学的世界,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如牛顿好奇于苹果落地而发现
了万有引力; 瓦特好奇于水沸腾后顶起壶盖而改进了蒸汽机。

二、科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1.
科学技术的重要性


1
)科学的发展改变人们对自然 界各种事物的认识,人类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逐渐提高。

工业化时代
------
电器时代
------
信息时代。


2
)科学技术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


3
)科学技术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方法。

2.
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

科学技术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促进了社 会的进步,但是如果使用不当,也会给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带来负
面影响。如汽车尾气污染空气。

3.
学习科学知识的目的

我们要学会科学的思考方法,
正确运 用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
为人类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我们要多观察、
多实验、多思考 ,运用科学方法和知识,推动社会的进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生
活。

三、注意几个名词

1.
科学研究
是要通过不断地观察、实验、思考 等活动找到科学答案或总结出自然规律。

2.
科学问题
是关于科学知识或科 学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可以通过实验加以研究。

3.
科学发现
是科学活 动中对未知事物或规律的揭示,主要包括事实的发现和理论的提出。作出科学发现是一
切科学活动的直接 目标,重要事实或理论的发现也是科学进步的主要标志。

4.
科学探究的目的
是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活动

凹陷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乒乓球会恢复球形,因为球内气体遇热膨胀。





1

第二节

走进科学实验室

1.
科学实验室包括实验准备室(仪器室)和实验操作室(实验室)。

2.
实验室仪器和试剂的存放点必须符合环境要求(如温度、湿度、光线与通风情况等)。实验室仪器和试剂
被存放于实验仪器柜子内,并按不同的用途有序摆放,特殊的具有危险性的试剂或器材还必须按其规定要
求存放于规定地点。

3.
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


1
)烧伤或烫伤,应用大量冷水冲洗受伤处;


2
)被化学试剂灼伤,应用缓缓流水冲洗
1
分钟以上。

4.
常见的仪器的用途和操作方法:(注意:以下仪器使用方法和原因是一一对应关系)

一、试管

1.
主要用途:①盛放少量固体或液体;

②收集少量气体或验纯;

③在常温或加热时,用作少量物质的反应容器;

④用作少量气体的发生容器。

2.
使用方法:①可直接在酒精灯上加热,先均匀加热,再集中在药品部位加热;

②给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得超过试管容积的
1

3

< br>③使用时试管应干燥,加热液体时试管口不要朝着别人或自己,试管倾斜与桌面成
45
° 角;

④加热固体时,试管口略向下倾斜;

⑤使用试管夹夹持,夹在试管中 上部(约离试管口
1

3
处),加热后不能骤冷,也不能立即放

回塑料试管架上。

3.
原因:①防止试管因受热不均而破裂;

②防止液体溢出;

③防止液体喷出伤人,倾斜可增大受热面积,使受热均匀;

④避免管口冷凝水倒流使试管炸裂;

⑤避免烫伤手,防止试管炸裂,塑料试管架熔化变形。

二、试管夹

1.
主要用途:夹持试管。(长柄向内,短柄向外,手握长柄)
< br>2.
使用方法:①试管夹应从试管底部往上套,然后夹在试管中上部(约离试管口
1
3
处);

②手握长柄,不要把拇指按在短柄上。

3.
原因:①防止杂质带入试管,加热时烧焦试管夹。

②防止试管脱落。

三、烧杯

1.
主要用途:①用作常温或加热时较多量的液体物质的反应容器;

②溶解物质或配制溶液。

2.
使用方法:①加热时要垫石 棉网,液体体积不超过容积的
2/3
,加热前外壁应擦干,不能用于固体加热;

②进行反应时液体体积不得超过容积的
1/3


③配置溶液时,要用玻璃棒轻轻搅拌。

3.
原因:①避免受热不均引起破裂,加热沸腾使液体外溢;

②便于加热、搅拌以免溅出;

③以免损坏烧杯。

2

四、玻璃棒

1.
主要用途:①用于搅拌;

②转移液体时引流;

③蘸取少量液体。

2.
使用方法:①搅拌时不可碰击容器壁,不可用棒端击碎固体;

②用后要立即清洗。

3.
原因:①防止容器破裂;

②防止污染所取药品。

五、酒精灯

1.
主要用途:用于加热物质,使用时用外焰加热。

2.使用方法:①灯内酒精的量不可超过容积的
2/3
,不少于容积的
1/4


②灯芯松紧适宜,不能烧焦且应剪平;

③不准用燃着的酒精灯引燃另一酒精灯,
应用火柴点燃;

④不准用嘴吹灭
(用灯帽盖灭)


⑤不可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

⑥不用时必须盖上灯帽;

⑦调节灯焰大小时应熄灭酒精灯;

⑧应用外焰加热。

3.
原因:①酒精过多,在加热或转移时易溢出,太少时易引起爆炸;

②保证更好地燃烧,火焰保持较高温度;

③防止酒精洒出引起火灾;

④防止灯内酒精引燃失火;

⑤防止引起火灾;

⑥防止酒精挥发和灯芯吸水而不易点燃;

⑦防止引燃酒精蒸气而失火;

⑧外焰温度最高。

六、量筒

1.
主要用途:量取液体体积(精确到
0.1mL
,无零刻度)

2.
使用方法:①量筒要放平,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三点一线);

②不可加热、不可量取热溶液,不可用于配制溶液不可作反应容器;

③应根据所取液体量选取量程合适的量筒。

3
、原因:①保证读数准确;

②防止破裂;

③以免增大误差。发皿不能直接放在试验台上。

七、胶头滴管

1.
主要用途:①取用或滴加少量液体;

②滴瓶用于盛放液体药品。

2.
使用方法:①取液时先将胶头中的空气挤出,再用滴管取液,不可反复挤压胶头;

②滴加时应滴管悬空,位于容器口正上方,不可伸入容器内或接触容器壁;

③不能吸液过多,用后不可平放或倒置;

④取液之后立即清洗,不可一管多用。

3.
原因:①防止空气中的物质污染试剂;

②防止玷污滴管,污染试剂;

③防止腐蚀胶头;

④防止试剂相互污染;

⑤以免放错,污染试剂。

八、蒸发皿

1.
主要用途:①蒸发和浓缩结晶液体;

②用作较大量固体的加热。

2.
使用方法:①可直接加热;

②均匀加热,切勿骤冷;

③加热结束,用坩埚钳夹持移开。

④加热后的蒸发皿不能直接放在试验台上。

3.
原因:
①薄瓷质器皿能加热;

②防止炸裂;

③以免烫伤自己;

④防止烫坏试验台。

九、放大镜

用放大镜观察一些较小的物体 时,
一只手拿放大镜,另一只手拿物体,放在放大镜前方,
前后移动放大镜
或物体,< br>以获得大而清晰的图像。
若要观察的物体不能移动时,
可以同时移动自己的头部和放大镜 ,
以获
得大而清晰的图像。

3

第三节

科学观察

一、观察与观察力

1.
观察的意义:观察是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也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

2.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活动。

3.
观察的分类


1

直接观察:
人们 直接运用感觉器官进行的观察。观察范围有限。


2

间接观察:
人们借助于仪器、工具进行的观察。可以扩大观察的范围。


3

定性观察:
只需较粗略地知道物体的一般性质(如颜色、形状、气味等),不需知道具体数据的 观察。


4

定量观察:
较精确地知道具体数据的观察。

4.
借助仪器和工具进行观察


在很多情况下,单凭我们的感官 进行观察还不能对事物作出可靠的判断,因而经常借助于一些仪器和工具
来帮助我们作出准确的判断。< br>
二、观察结果的记录与整理、观察与实验

对观察的结果要客观、有效、规范 的记录。数据记录的方法:文字描述、表格记录、图形记录。在实验过
程中,我们应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记录、整理和分析实验数据,在对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认真分析和判断
的基础上,得出科学结论。

三、活动

1.
用放大镜观察指纹。

2.
将 鸡蛋放入清水中会下沉,向清水中加入食盐后,鸡蛋将上浮,最后漂浮在水面上。在溶解食盐时,要用
到 玻璃棒搅拌,搅拌的目的是:加快食盐溶解速度。


















4

下元节是什么节-小人物


下元节是什么节-小人物


下元节是什么节-小人物


下元节是什么节-小人物


下元节是什么节-小人物


下元节是什么节-小人物


下元节是什么节-小人物


下元节是什么节-小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