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知识小论文
别妄想泡我
545次浏览
2021年01月24日 20:39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成长的烦恼600字-新鲜
关于加强科普教育的意义和策略
(
2000
年
6
月)
科普 教育是面向社会开展的科学知识、
科学精神和科学技术成果的普及性教育,是立足提高国民科学素质的教 育,涵盖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贯穿学历教育、
成人教育和终身教育。科普教育十分有利于培养青少
年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素质教育中占有极为重要的 地位历史证明,
任何科技的发
现、发明、
传播和应用都离不开高素质的人,
科 技只有与高素质的人才结合起来,
才能促进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这种结合的根本途径就 是教育。一度时期以来,
“
***
”活动在我国很多
地方十分猖獗,酿成了不 少人间悲剧。现在,尽管“
***
”已没有了市场,人们也逐渐认清
了邪教的本质和危 害,但是,
“
***
”现象留给我们的思考却是沉重的、深刻的、永久的。究
其原因,
除了一些人理想信念淡薄以及
“
***
”
的歪理邪说具有极 大的欺骗性和诡秘性之外,
与前几年科普教育的针对性、普及性、实效性不强有着很大的关系。当前,< br>不仅仅是教育系
统,整个社会都应该十分重视科普教育,
并充分发挥学校、家庭、
社会三结合教育的整合育
人优势,
逐步向社区教育、
成人教育和终身教育延伸,普遍提高包括青少年在内的全民科学
素质,增强人们对邪教歪理邪说的免疫力,促进全民族素质的整 体提高。
一、加强科普教
育的时代背景不久前,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发表了
2000
年度《国际竞争力报告》
,
中国科技竞争力排名继
1999
年大幅度下降
12
位后,
在本年度报告中的排名又下滑到名列第
28
位,
令国人十分震惊。
那么,
我国科技竞争力的源头
----
教育又怎样呢?据
1987
年联合国
科教文组织提供的材料,
1980年我国文盲占总人口的
23.7%
,
1984
年我国小学入学率为
37%
,
1984
年我国高校学生人数为
139.6
万,大学入学 率仅为
1%
,这个数字与同时期发达国家相
比差距很大,即使与印度相比,差距也不小 ,
1984
年印度高校学生人数为
344.2
万,入学
率为
9%
,我国教育的这种状况实在堪忧。近几年来,我国加快教育改革步伐,大力推进素
质教育, 尽管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但是仍然存在着很严重的问题:
一是学习负担过重,
对青
少年 的身心发展有较大的影响;
二是偏重智育,
青少年的素质不能全面发展,
扼杀了青少年
创造力的开发;
三是片面追求升学率,造成学生偏科应考,死记硬背,
忽视科普知识的 教育
和能力的培养。
在这种教育的大背景下,
青少年的科普教育也只能是见缝插针,< br>始终摆不上
应有的位置,
从社会到学校到家庭,
对科普教育重视和投入远远不够 。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科技教育的普及面不广,
一些科技活动、
科技比 赛仅仅局限于部分参赛学生;
二是科普
知识宣传教育没能形成合力,
社会与学校、家庭的科普教育很难接轨;
三是科普教育工作者
(包括家长)
的素质有待进一步提 高。
综合多方面的因素,
当前的科普教育远不能适应时代
的要求,
更不能适应 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
笔者认为,
只有全社会进一步认识科普教育
的重要意义并全 方位多层次地实施,
才能真正贯彻落实“科教兴国”的战略,
从而担负起中
华民族21
世纪全面复兴的伟大使命。
加强科普教育的重要意义小平同志说:
“科学技术 是第
一生产力。
”又说:
“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
”教育是科学技 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的前提和智力基础,
是培养高素质劳动力的根本途径。
在实施素质 教育过程中,
应该将科技
素质教育贯穿始终,并作为核心工作来抓,其意义主要有三个方面:< br>1
.有利于推进现代化
建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党全国人民的中心任 务就是振兴经济,
实现现代化。现
代化呼唤新的科学技术生产力,
现代化需要创造型的 高科技人才。
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
来看,
科普教育不仅能丰富青少年的科技知识,
完善知识结构,
更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科学
精神和创造能力,
塑造青少年探求 科学的意志品质。
早在
“五四”
时期,
仁人志士就呼唤
“德
先生”
、
“赛先生”
,就开始致力于科学救国。八十年过去了,现今我国的科技发展水 平究竟
如何呢?毋庸讳言,
“文革”不仅仅耽误了一代青少年,而且还严重耽误了我国科技发展 列
车的进程,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科技发展现状令人担忧。
面对电脑网络世界,< br>面对知识
经济时代,面对
21
世纪的机遇和挑战,面对世界各国的激烈竞争,我 们不仅要加大教育投
资,
加快实施素质教育的步伐,
更要重视青少年的科普教育,使科学的种子在青少年的脑海
中生根发芽,为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2
.有 利于增强国际竞争能力。当今世界,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