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如何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
别妄想泡我
686次浏览
2021年01月24日 21:48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见习报告的格式-江畔独步寻花
家长如何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
家长如何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
一、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
如今,国家取消了毕业分配,无论哪个层次的学生,毕 业以后,都面临竞争就业的问题,如
果没有深厚的知识功底,就很难在激烈的竞争中站住脚,如果孩子学 习成绩不好、学历低,
将来就业会非常困难,许多家长真为孩子的前途着急,渴望能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 绩。
孩子学习成绩的提高是一个综合的过程,需要学校、老师、家长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一些家长在观念上存在误区,把“三位一体”(社会、学校、家庭)的教育,看成是学校一
家的事情,< br>认为教孩子学习是教师的事,
在孩子学习成绩等方面出现了差距以后,
只是一昧
地追究孩子和学校的责任。同时,许多家长不是不想对孩子进行教育,而是“不会”教育,
家长如果用不 正确的方法抓孩子的学习,
必然导致效果不好
(孩子对家长的话听不进去,
学
习成绩上不去,对学习没兴趣),甚至起反作用(两代人关系紧张,产生激烈冲突),不少
家长就放弃了 平时对孩子的帮助,
使得孩子也放弃了平时自身的努力,
导致孩子迷恋上游戏,
甚至网 吧。
要培养孩子的优良品德,
让孩子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不能 只希望学校教师提高
教育教学水平,还必须同时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
孩子缺少了有效地家庭教育,就很难走上成功之路。
二、处理好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
学校教育是一种针对许多孩子共同点的“共性教育”(也叫普遍教育)。
⑴从时间来讲,学校不可能对每个孩子进行全程教育;
⑵从形式来讲,只能以“上大课”的教学方式为主;
⑶从精力来讲,学校和老师也不可能针对每一个孩子的特点进行深入教育。
每个孩子 的学习都具有独特性,
所以,
家长应该针对自己孩子的特点进行“个性教育”,
认识到学校普遍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不同,
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尽可能完美结合,
帮助自己的
孩子在每个阶段达到尽可能高的标准。在对孩子教育方面,家长最容易出现的失误是“放
弃”,
如果孩子进了普通学校,
有的家长便会埋怨学校不好,
埋怨老师水平不高,
放 弃了平
时对孩子的教育与帮助;如果孩子进了重点学校,有的家长就特别容易满足,而满足之后,
也容易导致放弃,觉得“我可省心了”,把教育孩子的事全推给了老师。由于家长的放弃,
使得孩子也 放弃了自身的努力,最终结果必然是学习成绩不好。
不少教子成功的家长用自己的经验证明:
谁积极主动地担负起家庭教育的责任,
把家庭教育
与学校教育完美结合,
谁就 会获得成功;
不少教子失败的家长用自己的教训证明:
谁总想把
教育孩子的责任推给别 人,总是在埋怨外界条件不好,总是在用落后错误的方式教育孩子,
谁就会教子失败。
三、学习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
监督管理、注重平时、关注错误、查漏补缺、巩固提高。
(一)、让孩子学会学习:
孩子的学习是一个很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放弃了努力,学习成绩就会出现差
距。
许多孩子不是不想认真学习,
而是“不会”学习。
谈到学习,
不只是上课 认真听老师讲课就
行了。
在上小学的时候,
上课认真听讲,
课后认真完成作业 ,
100
分是常有的事;
到了初中,
同样做就开始出问题了,小学时经常100
分的孩子上初中后成绩单上居然出现了
80
分,高
中甚至出现了< br>60
分,考完后经老师指点,马上明白了未能做正确的题目是哪些基础知识的
拓展、变形,
但老师没讲过,
在考场上就想不出来。
为什么同样的投入会收到不同的效果 呢?
因为从小学到大学的学习过程,
是一个从“模仿为主”逐步过渡到“自学为主”的过程,< br>上
中学后老师课堂上讲的许多知识需要学生课后自己去灵活应用和拓展,
为了让孩子尽快 完成
从“模仿”到“自学”的过程,
家长应尽早培养孩子自觉学习的习惯和自学能力。
让孩子学
会学习,具体作法是:“跟着跑、自己找”。
跟着跑:紧跟学校老师的进度,基础的东西要记得住。
自己找:成绩好的学生自己要 主动去巩固加深
(“拔高”);
成绩中等或成绩差的学生跟不
上学校普遍教育的进度时 ,即在“吃不了”的时候要想办法及时弥补(“补齐”)。
(二)、边学边查:
< br>一天
24
小时,时间对每个人都是一样的,为什么有的孩子能够有大量的时间来做自己喜 欢
的事情,
同时学习成绩还很好?因为他们很好地运用了“查”的手段,
在学习上投入 的时间
绝大部分是有效时间(有的同学投入时间很多,可惜无效的太多)。查:是改正不足的第一
环节,
不少家长和孩子忽视了检查的重要性。
“只学不查”其表现常是:
成绩落后了 ——着
急;成绩排名靠前——心虚,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不知道自己的差距在哪里。只学不查,是
最累的学习方式,一些孩子在学习中为什么觉得特别累?就是因为不清楚自己“差”在哪,
使得在平时 学习中,
学了一个知识点,
就等于背上一个包袱——学过的老得想着,
总怕忘了,在考试之前复习的时候,
也只能是按照学过的顺序,
一遍一遍地把精力分配在复习己经学过
的全部知识上,
结果是由于复习缺乏针对性,
使得己经掌握的,又重复了一遍,浪费了 时间
和精力,
没有掌握的,
由于时间和精力投入不够,
依然没有深入理解和掌 握,
很容易出现“复
习的时候觉得全会,
考试的时候觉得全不会”的现象。同时,只学不查,
还会造成极大的心
理负担,
由于不知道自己哪有不足,
所以总 是被一种“无名”的恐惧心理所困忧
(表现为心
里总是“没底”)
,
尤其在重 大考试之前表现更为强烈,
因为不知道自己差在哪?也就不知
道从哪里进行补救。
< br>家长一定要转变观念,
对孩子的学习不要平时不管,
不要只是在期中期末考试以后才管,
不
要只注重期中期末考试的名次,
采用“秋后算帐”的错误做法,
要把对孩子 学习成绩的关注,
从考试以后转移到日常学习中,
重视学校平时的测验,
在老师的“普 查”之外,
多利用课外
资源让孩子积极主动进行“自查”,
只有多查,才能知道差在哪 里,才能克服不足。很多家
长和学生都表现为只看考试得分,不看丢分,
更不管为什么丢分。< br>只看得分,得分高容易看
不到自己的不足,产生自满,得分低容易看不到自己的成绩,
产 生自卑,两者后果都容易导
致放弃努力;有的家长甚至只盯着中考高考,
认为孩子刚上初一不着 急,等到了初三,
给孩
子找一个好的家庭教师就行了,
这样做,
使得孩子必然 放弃日常的努力——只是在考试前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