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指导意见(完整资料).doc

萌到你眼炸
519次浏览
2021年01月24日 22:25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汤姆索亚读后感-

2021年1月24日发(作者:轩辕剑电影)
小学语文教学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
2011
版)》为指针,遵循语文学
习规律,践行教育新理念,
以培养学生 全面的语文素养为目标,开发
学生创造潜能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核心,探索语文教学的正确方
向、有效途径和科学方法。

本学期,要着眼于根基教育,利用语文学科的资源优势,培养学< br>生的审美情趣,
终生受益的良好习惯,
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生
活兴趣,教 会学生科学的生活方法、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重视课程
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创新性地开展各类 活动,
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
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以推广潍坊市 教
科院研究倡导的理想高效课堂基本教学流程为抓手,
以提高语文教学
质量为重点,提 高课堂教学效益,注重当堂达标,全面推进课堂教学
改革。在此基础上,鼓励教师根据教学实际,大胆创 新,探索具有自
己鲜明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拼音、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
语交际、教 学评价、习惯培养等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根据自己的教
学实际,选择自己的突破点,注重实践与总结, 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
特色。

二、教学遵循的基本理念

(一)坚持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标准》一再强调的观念,有着极为丰富的
内涵。课程标准所说的“语文素养”指中小学生具有比较稳定、最基
本的、
适应时代发 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
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语文 素养以语文知
识为基础,语文能力(识字、
写字、
阅读、习作、
口语交际)为 核心,
是语文能力、
语文知识、
语文积累、
文化底蕴、
审美情趣、< br>思想道德、
思想品质、
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融合。
这种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
精编文档,下载后可编辑

的阅读、习作、
口语交际的能力,而且也表现为有 较强的在生活中运
用语文的能力。

(二)注重实践性

语文是实践 性课程,
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让学生在
听说读写的实践中全面提高语文素 养,
不光仅仅局限于课本,
还应让
学生接触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
重视各种语 文学习的实践机会,
把语
文课程规定的各个学习领域全部落实,不能厚此薄彼,避重就轻。
(三)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语文的教学必须坚持
“以人为本”
的原则,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讲究师生平等对话,
不能变相引导学生达到教师自己 的目的,
教学中
要摆正篇章分析与学生感悟的关系,
即分析是学生领悟的手段,
而非
目的。

(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合 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不仅仅是学习方式的变
化,
更重要的是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是学生,
学生在教学中的主
体地位得到了真正的确认和尊重。
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学会 求知、

会学习的核心。
自主学习是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

教师的科学指导下,
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自由地选择学习内容、
学习
方法,并 通过自我调控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创造性的学习方式。
“自
主”是合作和探究的基础。
它既要求学生主动地学习,又鼓励学生有
独到的见解,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并要求学 生用
适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进行学习。
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的作用就是引
导。 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独立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的机会,
把课堂还给学生。
注重营造一种 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
更着眼于引导、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教 学效应。

三、教学基本要求

(一)确立三维教学目标


一是知识与能力。
作为三维目标之首,
也就是要求我们始终加强
语文基础知识 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这是突出语文工具性的重要
特征,
在教学中要继续夯实这一 基础,
否则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会
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二是过程与方法。要让 学生寻求
并掌握知识形成的过程与方法,
体现出提高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
文实践。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
要改变过去重知识传授和被动接受
的倾向。
三是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
要注重在语文教育活动中培养学生
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
态度。

(二)树立三种意识

一是 主体教育的意识。
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
要充分尊重每一
位学生的生命主体,尊重他 们在学习、生活中的主人翁地位。尊重个
性,张扬个性,因势利导发展他们的个性。二是“大语文”意识 ,引
导学生把学习语文与现代社会和环境结合起来,
把语文学习与自身生
活结合起来, 使之认识到处处有语文,处处可学语文,培养他们学习
语文的兴趣。三是质量意识,要立足于学生语文素 养的培养,摒弃一
切不利于学生素质发展的做法,落实好每一个阶段每一个环节的工
作。

(三)遵循三个原则

一是整体性原则,
从发展学生全面的语文素养角度 出发,
进行教
材、教法、学法、教学评估,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
实践 能力。
二是以学定教原则。
教师要坚持从学生学习实际与经验出
发,确定教学思路,设 计教学过程,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三是学
语习文原则。阅读教学要排除“泛语文”和“非语文”的干 扰,强化
“本体论”

要在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
突出学语习文的教学原则 ,
坚守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四、教学内容及建议

精编文档,下载后可编辑

(一)学习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贯穿于小学教
学过程的始终。
各年级在习惯培养方面,都要落实以下三个环节:

1

从小处抓起,注意示范,抓住关键,加强 指导。(
2
)坚持反复抓,
抓反复,并注意课内外、校内外的沟通。(
3)运用示范、比赛、表
演等各种方式激发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兴趣。

(二)学习兴趣

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多种方法,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调动学生的兴趣;要将竞争机制引入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要
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提高学习语文的趣味性,
如语文素养展示、
读书汇报会等;要从我们教师自身出发,努力提 高的授课水平,增强
授课生动性;要通过讲故事,引起学生的学习欲;要通过推荐作品,
刺激学 生的阅读欲;要通过比赛,激发学生的表现欲;要通过评选学
习标兵,满足学生的成就感;要从我们教师 自身出发,努力提高的授
课水平,增强授课生动性。

(三)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的归纳,
不能只靠教师讲授,
教师应在有意识地运用了
一个学习方法之后 ,
先提示学生回顾学习过程,
让学生自己进行归纳,
根据学生归纳的情况,
教 师进行整理,
最后再用这个方法学习一项同
类的学习内容,
让学生巩固对方法的认识进 而增强运用能力。
久而久
之,学生掌握的方法就丰富了。

(四)识字写字的教学

1.
要落实课标提出的识字、写字是“第一学段的教 学重点,也是
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的思想。在教学时间、教学
环节、教师指 导、学生认写等方面予以保证,特别是在阅读课上,要
防止只抓课文的阅读、理解、蜻蜓点水式地处理识 字、写字的情况出
现。


2.
要严格落实课程标准
“认写 分开”
的要求,
努力做到当堂认记,
并采取多种形式在学生学习、
生活中重复 出现,
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
及时巩固。要求认识的字,努力做到当堂认记,及时巩固,在教材中
认识,
挪个地方还认识,
不要拔高要求,
也不能完不成这一任务目标。
要求会写的字,要做到会读、会写,了解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逐步做到能在口头和书面语言表达 中运用,
要按照写字教学的要求达
到规范、端正、整洁的书写要求。

3.< br>高度重视写字教学。首先,要保证课堂写字时间,
2011
版语
文课标明确要求 :
“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

10
分钟,在教师指导 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因此,在课堂
上要拿出足够的时间来让学生动手写字。
低年级每节 课都应安排写字
内容,由写字渐渐过渡到写词,每节课可安排写字
10
分钟左右的时< br>间。一、二年级铅笔字,三至六年级钢笔字的练习务必落到实处,积
极创造条件进行毛笔字练习。
要抓好每一节语文课中的写字环节。

次,要明确学习写字的顺序:先描红,再仿影, 然后临摹;描红做到
一笔描成,笔笔到位。三是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从抓坐姿入手,强
调练字 先练姿,做到:身正、肩平、臂开、足安。每次写字一定要提
醒执笔姿势,直至养成良好的习惯。四是要 认真读帖,正确掌握字的
笔顺、笔画、结构,低年级要抓好基本笔画的起笔、行笔、收笔。每
写 一个字,一笔一画的起笔、止笔,一笔一画的占格、占位,每个字
的间架结构,每个部件的高矮宽窄,部 件笔画之间的穿插挪让……都
要交代得清清楚楚。
五是教师要板书示范。
写字指导教师 要边讲边示
范,之后让学生先读帖再描后临,发现问题,在评议中指导,教师不
能用课件演示代 替板书。
一定要严格要求学生的写字作业。
写字的训
练,不在于数量,而在于质量。< br>
(五)阅读教学

1.
阅读技能训练要加强

精编文档,下载后可编辑

要加强朗读、默读和诵读的训练。朗读训练的初期,要把重 点放
在学习用普通话正确地朗读课文上。
在每篇课文的朗读教学中,
要体
现这 样的教师指导和学生学习的过程:由读得不完全正确到读正确,
读得不大通顺到读得通顺、流利,读得比 较平淡到读出感情。在学生
有了一些朗读的基础之后,就要加强默读训练,默读要做到不出声,
不指读,一边读一边想,要在逐渐提高默读速度的同时,指导学生逐
惭学会在什么地方想,想什么,怎样 想,把读和思,把阅读和获得个
人感受、提出疑问结合起来。诵读,特别适用于古诗文的理解,要读出语感、情趣和韵味。

2.
阅读方法指导要到位

在阅读方法 上,既要重视精读,又要重视略读和浏览。精读,要
坚决摒弃离开语言文字进行繁琐的内容分析,
注重整体把握,
重对文
章的总体感受和文章精髓的把握,
对语言的积累和写法的借鉴 。
无论
年级高低,课文长短、深浅,都要重视自读自悟、整体感知,重视个
人阅读后感 受、体验的交流。要结合语言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概括
的能力,逐渐发现、习得一些语言规律和表达方 法。要在整体感悟的
基础上,联系全文,抓住少量重点、难点、精彩的句段,引导学生理
解、揣 摩、内化、吸收,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不断提高分析概括和品
积累的能力。重视引导借鉴,从读学写。由 词句到语段到篇章,不仅
要抓理解,还要抓表达。要引导学生发现表达的特点、闪光点,鼓励
他 们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迁移、运用。

4.
教学内容要精

语文课程 资源的主体是课本。
课本是教学内容的载体,
教学内容
隐藏在课文之中。要依据年段目 标、单元目标、课文特点、课后思考
练习等,综合确定每课的教学内容,做到“该教该学的就教就学,不
该教不该学的不教不学”。
要摒弃什么都要教、什么都要学的陈旧的

教学思 想,在确保抓实单元训练重点的前提下,该放弃的放弃,反对
面面俱到,封杀逐段逐句讲解。

5.
备课要体现理想高效课堂。
备课要体现教学模式的要求,
根据
各 年级的课时安排,
穿插设计课本和丛书的教案或学案。
学案设计要
体现教材单元特点,
不要千篇一律的搞什么
“初读……”
“浏览……”

有条件的学校可 以利用电子备课,
解放教师过于繁重的劳动。
但电子
备课的利用要注意三点:
一是既要参考通用学案,
又要精心设计个性
化学案;二是教师省出的时间要认真研究教材,认真 批改作业;三是
要充分利用教本空白处进行勾划,这将是今后的检查重点。

6.
教学环节要简

要下决心改变繁琐的、
面面俱到地分析课文内容 、
或离开文本挖
掘人文内涵的教学套路,
依据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
突出语言 的理解、
积累与运用,来构建简约、实用的阅读教学。

无论教哪个年段的阅读课,< br>无论教哪篇课文,
都离不开学生自学,
教师引导,师生交流。阅读教学要从始至终贯穿“ 读”,朗读、默读
(要有一定速度),不是只言片语地读,也不是少数人的读,是大面
积地落实 到每个同学的潜心地读。问题要少提,要整合;书要多读,
有目的、有层次地读。通过课上的反复练读, 把课文读正确、读顺畅
直至读出感情。

精读课:
初读课文,
整体感 知;
抓住重点,
深入领悟;
品读赏读,
揣摩写法;积累语言,尝试运用。
略读课:建议采取几遍读的方法。如,一读,读对读通,了解大
意;二读,画画批批,粗 知大意;三读,交流收获(可以是受到教育
启发的,
可以是好词佳句的,
可以是文章写 法的,
可以是读书方法的)

积累语言。
也可以运用学案导学的方法,
指导学生运用精读课学到的
方法,以学案引领学生自主学习课文。

精编文档,下载后可编辑

为增加学生的积累,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br>应大量让学生诵
读古典名著,今年要充分利用市教科院编写的《爱经典》系列丛书,
结合 我县要求,
将诵读内容分配到各学期中,
将作为质量检测内容之
一。

(六)作业布置

1.
作业布置要贯穿教学始终。
语文教学要加强课 前预习、
深化课
堂练习、注重课后延伸。因此,教师要根据学段特点和教学内容,用
心 布置预习作业,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精心设计课堂练习,提
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
潜心研究课后拓展作业,
实现教学的
增值。

2.
培养良好的作业 习惯。要求学生规范书写,不准乱涂乱画,按
时完成;教师认真批改作业,普遍性问题及时讲解纠正,对 不及时完
成作业和作业潦草的学生做到热心教育、耐心帮助。

(七)作文教学

作文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和表达的重要方式。
作文能力 是语
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乐于表达,使学
生具有实用的写作能力 。就小学阶段来说,
1

2
年级为写话,
3

6< br>年级为习作,
旨在培养习作的兴趣和自信心,
使学生能写简单的记事
作文、想象 作文和常见的应用文。

小学阶段的习作教学,
1

2
年级 重在培养兴趣,使学生乐于表
达;
3

4
年级重在减少束缚,使学生 自由表达;
5

6
年级重在表达
真情实感,使学生进行有个性的表达 。

习作教学要着重抓好三方面工作:
一是指导观察。
训练学生观察
自然,
观察社会,
做生活的有心人,
养成留心周围事情的习惯。
这样,
习作就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二是引导阅读。训练学生多读
书、善读书、重视积累语言。这样 ,习作就有丰富的语言材料。三是
指导构思。
想明白表达什么、
按什么顺序表达、怎样表达出真情实感。

汤姆索亚读后感-


汤姆索亚读后感-


汤姆索亚读后感-


汤姆索亚读后感-


汤姆索亚读后感-


汤姆索亚读后感-


汤姆索亚读后感-


汤姆索亚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