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教学模式
玛丽莲梦兔
510次浏览
2021年01月24日 22:36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一件小事给我的启示-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实施课改的主要阵
地。小学语文是基础的学科。< br>科学地设计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体
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乐学、 会学,逐
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
一、构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原则
近年来,
小学语文教学已从孤立 、
封闭的教学手段逐步变为综合、
开放的教学手段。
我认为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应 遵循以下四个基
本原则。
1
.整体性原则。一是要注意面向全体,注意学生 听、说、读、
写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二是要注意对教材内容与知识的整体理解与掌
握,
不能将优美的语言文字搞得支离破碎;
三是注意在具体的教学过
程中引导学生品味课文 的语言美,
理解课文的形象美,
赏析课文的意
境美,引导学生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学词、学句,促进儿童形成良好
的语文素质。
2
.基础性原则。儿童从 “呱呱”落地起,语言就和他们结下了
不解之缘,到入学前,
他们已经具备了较丰富的口头语言 基础。
我们
要不失时机地在此基础上培养儿童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使
儿童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
3
.发展性原则。儿童一旦独立地投入到阅 读活动中去,便会逐
渐将课文的知识融入自己的知识结构。
如何使儿童由被动接受知识转
化为主动地、
独立地获取知识,
教师的引导是至关紧要的。
现行的“举
一反 三”、
“导引发现”、“推演尝试”、“生疑求异”、“虚拟设
置”等教学方法,
对发 展儿童思维、
促进儿童能力的形成是很有帮助
的。
4
.层次性原则 。重视儿童的个性发展,提高每一个儿童的素质
是语文教学的目标。
受教育者因先天的影响而形 成了个性差异。
小学
语文教学应重视这一客观事实,
从儿童的实际出发,
针对 儿童的个性
差异,多层次教学,让每一个受教育的儿童都能获得成功的愉悦。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
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多种多样、各有 特色。一个显著的
共同特点是体现了“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
在构建的教学模式
上都体现了“启发式”这一培养发展学生思维的基本的教学方法,
可
以看出教学模式探 索者的共识,
反映了现代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
1
.科学设计课堂教学 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是一组运动
着的矛盾,
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只有去 掉教的“包办”,
学的
“放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与学 才能
达到和谐的统一。为此,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应以培养儿童的语
文素质为教学 目标,围绕儿童的认知水平、
身心发展规律,设计教法
和指导学法。教法设计要体现一个“诱” 字,学法指导要体现一个
“主”字。
其基本教学模式如下
(即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五导 式”教
学模式)。
(
1
)教法——“诱导”。导标——导引——导 拨——导练——
导形。
导标,
定向、
导出学习目标;
导引,
启发、
引导、
激趣;
导拨,
辅导、点拨;导练,指导听、说、读、写训练;导 能,激励、培养、
形成能力。
(
2
)学法——“自主”。读——析 ——议——评——读。读,
初读感知课文内容,借助工具书识字、释词;析,细读课文,分析理
解课文结构;议,精读课文重点段落,重点语句,议其意(词义、句
意、段意),理解全文;评,评价听 、说、读、写能力,自我评价,
完善学习,
促进知识深化;
读,
熟读课文,< br>知识内化,
促进知识迁移。
(
3
)能力——“形成”。感知 ——理解——推理——深化——
迁移。
语文能力的形成过程是科学的教法与科学的学法相互作用 的结
果,它们的关系是成正比的,即能力
=
教法×学法。
三、小学语文主体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和灵魂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 主体性,促进学生
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因为主体性是具有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
(主体)< br>所具有的根本特征,
是现代人的基本特点。但是由于受应试
教育的影响,
长期以 来,
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是不能根据需要主动地
发展自我;
在主动性上,缺乏主动参与 、大胆竞争、勇于表现的意识
和能力;在创造性上,
不善于独立思考,办事不灵活,缺乏分析问 题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实施语文主体性教学。
那什么是主体性教学呢? 所谓主体性教学,
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
性、
主动性及创造性为前提,
培养 学生自主学习习惯与能力为主要目
的,实现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新型教学方式,
其核心是调动、发 掘、激
发学生个性需要与参与乐趣。
那么语文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将如何具
体实施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求知
在学习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精心设计一些对 理解课文有帮助,
又有情趣的内容,在启发、质疑、解疑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自己去尝
试发现问 题、提出问题,并参与解决问题
,
探索研究问题,努力使学
生更多更主动地参与学习的 全过程,
从而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和
能力。创设情境,激发求知就是为了知识学习作准备, 同时养成一种
习惯。
1
、激疑求知
教学新课时,
教师宜用简洁明了的语言,
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
使学生大脑处于积极思维状态,
通过潜心阅读课文去思考问题。
“学
贵有疑,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
其 可贵之处在于探理求源,继
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只要学生产生了疑问,教师便可因势利导,
引导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思考,仔细揣摩文章的内涵。
2
、激趣求知
陶行知先生认为“学生有了兴味,就会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
乐不可分。”浓厚的学习兴趣能激发 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因此,教
师抓住文章趣处,进行巧妙点拨,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3
、激情求知
教师充满激情的讲述,同 样可以调动起学生美好的情感,使他们
感同身受,
带着愉悦的情感投入到学习实践中去。
比如在教学苏教版
第
12
册第
1
课《我们爱你啊,中国》时,教师 以饱含深情的语调,
用诗一般的语言去感染学生:
“同学们,我们所生活的国度,有悠久
的历史,灿烂的文化,
勤劳淳朴的人民,富饶美丽的土地,我们可以
观赏景色秀丽的祖国山河 ,可以倾听万马奔腾的前进号角。祖国啊,
你如此伟大,请允许我们唱出心中的歌——我们爱你啊,中国!
”学
生的情感受到了强烈的震撼,
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
进 而与文
章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二)合作探究,质疑解疑
合作 学习既能照顾个别差异,
发挥个体特长,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又不能体现团结、
互相协作的精神。
小组合作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必须
积极地主动地参与,学生一起合作探究,在 自己质疑的同时,小组共
同解疑,从而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