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与京剧《沙家浜》的前前后后
玛丽莲梦兔
893次浏览
2021年01月25日 00:44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门与路-
汪曾祺与京剧《沙家浜》的前前后后
汪曾祺(
1920
―
1997
)
,江苏高邮人。 他自称是“两
栖类”
,写小说,也写戏剧。在将沪剧《芦荡火种》改编为
现代京剧《沙 家浜》的过程中,他是主要执笔者。如今,提
起《沙家浜》
,人们就会自然地想到汪曾祺
;
对中国广大普通
老百姓来说更是如此,他们可能不知道汪曾祺,但他们不可
能不知 道京剧《沙家浜》
。
江青先后看中沪剧《红灯记》和《芦荡火种》
< br>1962
年
1
月,摘掉右派帽子的汪曾祺,结束在张家口
沙岭子农业科 学研究所长达三年的“流放”生活,在朋友们
的帮助下回到北京,调任北京京剧团专职编剧。
1 963
年冬,
他参与改编沪剧
《芦荡火种》
为现代京剧,
如同林斤澜 所说:
“由此揭开了他与样板戏、与江青十多年的恩怨与纠结,构
成他一生写作中最奇异、最复 杂、最微妙的特殊时期。
”
从某个角度 说来,所谓“八个样板戏”
,首先是源于现
代京剧《红灯记》和《沙家浜》
,这两个戏 都是由沪剧改编
而成,并且,这两个沪剧本都是由江青看中,进而于
1963
年先后分 别推荐给中国京剧院和北京京剧团的。江青有把握
断定,把这两个戏抓好了,既肯定能得到毛泽东的支持 ,也
定然能推动本人政治地位的上升,为她后来成为“文艺革命
旗手”积累一笔重要的政治资本 。当时,江青还不能直接发
号施令,她把任务交给了中宣部副部长兼文化部副部长林默
涵,由林 默涵出面具体操作。
其时,北京京剧一团刚从香 港成功演出后载誉归来,
接到上级交来的沪剧《芦荡火种》剧本后,从领导到演员都
很高兴,下 决心改编好、演出好这出戏。首先成立了剧本的
改编创作组,由四人组成,除汪曾祺外,另外三人是:剧 团
党委书记薛恩厚,副团长肖甲,编剧兼艺术室主任杨毓珉。
编创人员被特地安排住入颐和园龙 王庙,除了写作环境宜
人,生活安排上也很好。创作人员的写作情绪也十分高涨,
多年后,汪曾 祺在题为《关于〈沙家浜〉
》的文章中这样记
述道:
“我和肖甲、杨毓珉去改编,住颐 和园龙王庙。天已
经冷了,
颐和园游人稀少,
风景萧瑟。
连来带去,
一个星期,
就把剧本改好了。实际写作只有五天。初稿定名为《地下联
络员》
,因为这 个剧名有点传奇性,可以‘叫座’
。
”
从《地下联络员》到《沙家浜》
,汪曾祺逐步被明确为
主要执笔者
剧本《地下联络员》完成后,北京京剧团趁热打铁,
立即投入 排练。全团有一个共同的急切的想法,抓紧时间把
这个戏排好,早点与观众见面。这其中还有一个重要原 因,
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已决定于
1964
年
6
月在北京< br>举行。中国京剧院同样是从沪剧移植改编过来的、由阿甲执
导的《红灯记》
,早已紧锣密 鼓地投入排练之中,与此同时,
全国其他省市的京剧团体也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积极排演
现代 戏,
准备到北京亮相。
北京京剧团由此承受了巨大压力,
情急之下,他们也只有把希望 寄托在仅用五天时间匆忙移植
改编出来的《地下联络员》这出戏上。
但《地下联络员》首场彩排的效果不很理想。北京市
市长彭真、总参谋长 罗瑞卿以及江青等都来看了。全剧演完
后,
反映一般。
江青尤感失望,
上台接 见演员时,
她冷着脸,
一句话也不说。虽然北京京剧团归北京市领导,而且彭真认
为不 妨先演几场,听听意见。但江青看完彩排后,不仅让秘
书打来电话,传达她的指示,说还要改,改好了再 演
;
甚至自
己还亲自赶到排练现场,声色俱厉地批评了剧团匆忙赶戏的
做法, 当场下令把已经刊登的广告撤了。她说,就这样匆匆
忙忙把戏搞出来,不行!
江青的阻止给正在兴头上的北京京剧团兜头一盆凉透
心的冷水 ,全团弥漫着一股看不见、却人人感受得到的灰心
丧气的氛围。万幸的是,市委、市政府依然明确支持, 认为
这出戏基础不错,只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再下一番扎实功
夫,就一定能把这个戏改好。彭 真市长虽然工作很忙,但他
一有工夫就来看望演员,还多次鼓励大家:
“我看这个戏能
改好,你们不要泄气。
”这样,北京京剧团的劲头又鼓起来
了,决定重排,首先重写剧本。
1964
年初春,改编者们移师广渠门文化 局招待所,仍
沿用最初定下的每人分头改几场、然后由汪曾祺统稿的办
法。
但这一次,
杨毓珉病了,
另两位,
一位是剧团党委书记,
另一位是副团长。事情明摆在那 里,汪曾祺无可选择,再重
的担子也得挑起来。他,作为主要执笔者的身份从此确立。
汪曾祺想借助北京京剧团这个平台有所作为,毛泽东为
《芦荡火种》改戏名
在局外人看来,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正式举
行的日期 一天天迫近,汪曾祺身负主要执笔者的重任,首当
其冲,
压力很大,
但汪曾祺本人,< br>并不十分紧张。
究其原因,
江青早期抓现代戏时,对剧本不是抓得很紧,这就无意中给< br>了创作人员一点创作自由,汪曾祺正可利用将沪剧《芦荡火
种》改编为京剧的机会,实践他久藏心 中的关于京剧本写作
的一些想法。在汪曾祺看来,古老的京剧,存在四大弊病,
这就是,陈旧的 历史观,人物性格的简单化,结构松散,语
言粗糙。重写剧本时,他在精心构思核心唱段、仔细推敲人< br>物唱词的同时,汪曾祺更在人物塑造和场次及情节设计上下
功夫。既吸收了原来剧本中塑造人物的 长处,又进行了大量
的发展与提高,使剧中人物性格进一步丰富、多侧面起来。
如阿庆嫂,既写 好她作为茶馆老板娘的干练、泼辣、精明,
又写好她作为党的地下工作者的机警、
聪明、
多思
;
既着力写
她对党的事业的无限忠诚,又用心写她对人民群众的似火真
情。
如郭建光,
写他在敌人面前是横眉冷对的无产阶级战士,
在以沙奶奶为代表的人民 群众面前是甘为孺子牛的人民子
弟兵
;
对战士,他既是果断、英明的指挥员,也是情同 手足的
好兄长。对胡传魁、刁德一这两个反面人物,也决不作简单
的漫画式处理,
特别 是刁德一,
甚至写出他过人的分析特长,
这就表现了他狐狸般的狡诈与阴险,从而进一步地反衬 出始
终与其针锋相对的阿庆嫂、郭建光,能制服任何狡猾狐狸的
大智大勇和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 。
在对剧中人物塑造下工夫时,汪曾祺注意吸收 传统京
剧折子戏的长处,尽可能把每场戏写得集中、紧凑,防止松
散、拖沓。如今,这出戏中的 《智斗》
、
《授计》
、
《斥敌》等
场都已成为久演不衰、
脍 炙人口的折子戏,
它们既独立成篇,
又是全剧中不可分割的核心组成部分,在全剧中闪烁出熠熠
发光的迷人风采。
这次改写 ,前后花十多天时间,
改定后,恢复了沪剧原名《芦荡火种》
。
1964
年< br>7
月
23
日,
毛泽东出席观看京剧《芦荡火种》
,这不仅对北 京京剧团是
一次巨大的鼓舞,也把正在进行中的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
出活动推向高潮。此后毛 泽东先后对京剧《芦荡火种》作出
具体的修改意见,其中之一,即是将剧名改为《沙家浜》
。< br>他说:
“故事发生在沙家浜,中国有许多戏用地名为戏名,
这出戏就叫《沙家浜》吧。< br>”
汪曾祺深厚的文学功力给江青留下深刻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