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风雨兼程,文章很精彩
别妄想泡我
617次浏览
2021年01月25日 01:09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以欣赏为话题的作文-
60
年风雨兼程,我们共同走过;
60
年辉煌成就,我们共同拥有。
伟大的祖国,您是我们的母亲,您的血液在我们心中流淌,我们的激情在您的大地燃
烧。新中国 成立
60
周年
之际,我们为您骄傲,为您奉献,为您祝福!
我们伟 大的祖国
!
我们可爱的家乡!同呼吸、共命运,怀着昨天的感动,沿着今天的道
路,我 们共同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每当听到大禹治水
“
三过家门而不入
”
的美好传说,每当看到小平同志
“
我是中国人民的
儿子
”
的革命人生,就有一种刻骨铭心的人民至上的情怀。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自强不息,
生生不已
——
我们的激情在中华大地燃烧
从中华文明诞生的时候起,从
“
小 康
”
到
“
大同
”
一直是中华民族为之奋斗不息的共同理想。
据《山海经》、《史记》等文献记载,我国古代治水传说,很可能是从岷江开始的。
大约在
4000
多年前,
有大禹在四川治水的传说。大禹
15
岁奉命治水,在外十三载,
三过家
门而不入,提出
“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br>”
的民本思想和
“
正德利用厚生惟和
”
的养民政策,形成不朽的大禹精神。至今,在北川、汶川、茂县、理县等地方还留存着不少大禹治水的古迹。
大禹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源头。大禹精神哺育了中华民族,哺育了四川人
民。大禹精神的优 良传统,是我们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人民世世代代的梦想和 追求;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道路,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以爱国主 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
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是中华儿女一路上团结奋斗、
勇 往直前的强大精神力量。
中国共产党在
革命战争年代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中,
锻造了充满 革命英雄主义的井冈山精神、
长征精神、
延
安精神;
在新中国的建设中,培育出了铁人精神、
雷锋精神、
焦裕禄精神、
“
两弹一星
”精神、
载人航天精神。
在波澜壮阔的抗震救灾中,我们用理想凝聚力量、
用信念铸 就坚强、用真情
凝结关爱,大力培育和弘扬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 重
科学的抗震救灾精神,
集中体现和进一步发展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和当代中国人民的< br>时代精神。
新中国成立
60
周年之际,
四川人民正在大力弘 扬抗震救灾精神,
使之转化为艰苦奋斗、
重建家园的坚定意志,转化为
“
两个 加快
”
的强大力量。
从民族精神看四川人民自强不息,我们的大智大勇有一 种源远流长的爬坡精神和穷则
思变的革命传统。
“
噫吁戏,危乎高哉!
”一首《蜀道难》,道出了古代四川人民爬坡上坎的
艰难生存环境。
矗立在成都西郊的
“
五丁开山
”
雕塑,把四川人民世世代代爬坡上坎、融入文
明海洋的焦灼、
执着与坚韧,深深镌刻在子子孙孙的心里。站在红军长征纪念碑前,站在川
陕革命根据地纪念馆 前,
我们热血喷涌,
我们激情燃烧!
在争取中华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
斗争中 ,四川人民不屈不挠、执着坚韧,四川大地上走出了邓小平、朱德、刘伯承、陈毅、
聂荣臻等一大批开国 元勋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时期,
四川涌现出无数感天动地、可歌可 泣的英雄模范,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立下丰功伟绩。
从民族精神看四川人民自强不息,我们 的大仁大义有一种平凡中见伟大的草根精神和
锐意进取的坚定意志。
还记得我们的仪陇老乡张思 德吧,
这个在陕北安塞烧炭的八路军战士,
死在坍塌的炭窑里,
没有轰轰烈烈,
只有平平凡凡。毛主席为张思德写下一篇纪念文章,就
是《为人民服务》。在平凡中坚持,四川人民有 一种舍我其谁的主人翁责任感,有一种以苍
生和天下为念的坚定信念。
再看一看最近在
“
双百
”
人物评选中感动中国的
“
马班邮路
”
邮递 员
王顺友、抗震救灾英雄少年林浩、
“
天梯小学
”
夫妻教师李桂林、 陆建芬,就会感受到四川人
民的仁爱多么平凡、多么坚韧、多么博大深厚!还有黄继光、邱少云、邱光华 、赖宁、谭千
秋烈士,他们的精神已经在中华大地生根开花。
从民族精神看四川人民 自强不息,我们的大爱至善有一种共赴危难的互助精神和知恩
图报的传统美德。
“
国家 有难,匹夫有责
”
;
“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
;
“
受人滴水之恩,必当
涌泉相报
”
。八年抗战,川军共有
40
万人开赴前线,四川为全国补充了近
300
万兵员,四川
人民吃观音土也倾其所有交抗 战公粮。四川人民这种共赴危难的互助精神和知恩图报的美
德,在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中更是表现得淋漓 尽致。
“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
我的祖国和人民
”——
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的这句话,我们永远铭记在心!
每当听到都江堰
“
水旱从人
”
的涛声,
每当看到武侯祠
“
先主因之以成帝业< br>”
的
《隆中对》
,
就有一种根深蒂固的
“
天府
”
情结。创业富民,创新强省;城乡统筹,科学发展
——
我们的激
情在中华 大地燃烧
四川是
“
千河之省
”
。岷江哺育出了灿烂的古蜀 文明,又常常洪水滔天,泛滥成灾,三
星堆、宝墩、鱼凫等古城曾毁于一旦。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李冰创 建都江堰,成都平原由此
成为
“
水旱从人
”
的
“
天 府
”
。
都江堰是四川人民创新创业的伟大实践,距今
2000多年仍在造福子孙,灌溉面积由初
期的
70
万亩,发展到历史上的
300
万亩。都江堰留给四川人民的不仅是引水灌溉、分洪减
灾、排沙防淤的丰功伟绩,而且是
“
道法自然
”
的治水文化和代代相传的李冰精神。
都江堰工
程看起 来
“
最土
”
,实际上
“
最牛
”
,至今仍然 是世界奇迹,仍然是
“
科学之谜
”
。
“
再造一个 都江堰!
”
新中国成立后,都江堰的改造和发展开始了一个新纪元。通过渠
系改造和灌 区拓展,到上世纪
60
年代末,成都平原的土地得到全部灌溉;
70
年代以后 ,灌
区开始向
“
十年九旱
”
的川中丘陵区拓展。
1994< br>年
4
月
5
日,中国水利部暨四川省人民政府
共同在都江堰人字 堤立碑纪念实灌
1000
万亩。目前,都江堰浇灌了四川
1/3
的农田,灌区
生产了四川
1/3
的粮食,养活了四川
1/3
的人口
……< br>于是有此一说:
“
天府之国
”
的美誉靠都
江堰,
四川 农业大省地位的支撑靠都江堰。
省委九届六次全会提出:
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
转变, 水利是根基,到
2012
年,还要
“
再造一个都江堰!
”
“
创建一个钒钛之都!
”
新中国成立后,四川加快工业化进程,从实施第一个 五年计划
起就从东北和沿海调进大批施工力量和工业技术人才,
从事工业和交通建设。
后来进行三线
建设,
攀枝花钢铁工业基地和成昆铁路的建设成为
“
重中之重< br>”
。
攀钢堪称三线建设的一个样
板,充分体现了四川人民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 斗、特别能奉献的创新创业精神。
攀钢所在地的山坡,
当地人称
“
弄弄坪
”
,
上世纪
60
年代只有一棵攀枝花树,
7
户人家。
按照
“
进山、靠边、隐蔽
”
的原则,四川人民和天南地北汇 集于此的
5
万建设大军自力更生,
艰苦创业,
勇于创新,只用一年时间,就完 成了两三年才能完成的建设前期准备。
1970
年
7
月
1
日 ,攀钢第一炉高炉出铁。
如今,攀枝花已发展成为上百万人口的工业城市。
按照省委
提 出的
“
建设全国一流、世界一流的钒钛资源开发基地
”
的要求,这座
“
百里钢城
”
正向
“
钒钛
之都
”
转身。< br>
三线建设为四川的工业布局、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开创了新局面。从绵阳科技城到西
昌 卫星发射中心,从
“
两弹一星
”
到载人航天,四川人民的创新创业精神得到充 分展现。
可爱的四川有一个可爱的
“
天府之都
”
。
受到都江堰和良好地理环境保护,
成都历经
2000
多年而不衰。
1999
年中央西部大开发号令一响,省委提出了
“
追赶型、跨越式
”
发展战 略,
加快了大成都的城市化进程。成都市委提出,要在发展现代特大中心城市中实现三个
“最
”
:
中西部地区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综合竞争力最强。在加快灾后重 建上走在前头、
在城乡统筹发展上走在前头、
在打造西部综合交通枢纽上走在前头、
在 产业优化升级上走在
前头、在保障改善民生上走在前头
——
如今,开放的成都城镇化水 平上升到
61.5%
,是西部
地区科技、商贸、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引人注目 的是,成都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
呈现出现代城市和现代农村和谐相融、
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交 相辉映的新型城乡形态。
从创
新创业看天府巨变,
最大的亮点是
“
两 个加快
”——
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
加快建设西部
经济发展高地。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省委九届四次全会确立了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战
略定位和
“
一主、三化、三加强
”
的发展思路。
“5.12”
汶川特大地震重 创四川。受灾不是放慢
速度的理由,而是对加快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省委审时度势,
作 出奋力推进
“
两个加快
”
果断
决策。从
“
百日攻坚
”
转入
“
千日奋战
”
,四川人民坚持用创新思维指导
“
两个加快
”
,树立
“
抓
重建就是抓发展
”的理念,向历史交出了一份坚强奋起的答卷。灾区没有发生饥荒,没有爆
发疫情,没有引起社会动荡 ,堪称抗震救灾史上一大奇迹。灾后一年,四川在
“
两个加快
”
中坚强挺立, 今年上半年实现
GDP
同比增长
13.5%
,以高于全国
6.4个百分点的高速度走
在全国前列。
奋力推进
“
两个加快
”
,四川人民需要保持一种特别讲大局、特别讲付出、特别讲实干、
特别讲纪律的精神状态。 弘扬这样一种富民强省的创新创业精神,可爱的四川
“
很有希望
”
!
每当听到
“
川江号子
”
感天动地的吼声,每当看到
“
川军
”
出川勇往直前的脚步,就有一
种
“
敢为天下先
”< br>的勇气。脚踏实地,开拓进取;追求卓越,勇于改革
——
我们的激情在中华
大地 燃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