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大江东去》赏析
萌到你眼炸
795次浏览
2021年01月25日 01:11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我问心无愧-
苏轼《大江东去》赏析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 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
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 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
多情笑我,早生华发。人 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首词是苏轼四十七岁时被贬黄州时所作。作者早年颇有远大的政治 抱负,但在党争激烈
的环境中屡遭贬斥。来黄州之前,因“乌台诗案”他曾下狱,险遭杀身之祸。但他毕 竟是个旷
达的人,尽管政治上失意,却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这首词就是他这种复杂心情的集中反映,< br>词中抒写的是郁积在他胸中的块垒,而格调是豪放的。
词中借咏史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 的郁闷心情。上片先以“其来无端,其往何何处的长江”
为背景,展示出波澜壮阔的景象,点出赤壁战场 雄奇险要的形势,称颂当时众多的英雄人物;
下片塑造了周瑜这个英雄形象,描绘了火烧曹营的历史事件 ,最后抒发自己的感叹。这首词真
可谓横写长江,纵写历史。
一开篇苏轼就展示了涤 荡尘埃、气象非凡的长江景象:一泻千里、奔腾咆哮的长江,自古
以来这里上演过多少威武雄壮、惊人魂 魄的战争,历史上出现过多少才华横溢的英雄人物,他
们辉煌、显赫一时,成为时代的骄子。谁不赞叹他 们的豪杰风流,谁不仰望他们的姿容风采!
然而,
“长江后浪推前浪”
,那些“风流人 物”及当年的业绩都已随同时间流逝而消失,犹如被
源源而来的浪涛从历史上冲洗掉了一样。词人用“浪 淘尽”三个字,把眼前的长江和历史上的
人物巧妙地联系起来,在这种自然而又形象的联想中,表现苏轼 对历史人物的怀念,对古代英
雄的向往,于是他开始寻找英雄们的遗迹,果真找到了。
“故垒西 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
周郎,即周瑜,他二十四岁就当了将军,当时吴国人称他为周郎 。这三句词说,在那古代营盘
西边,据说,就是三国时代周瑜打胜仗的赤壁。点出了赤壁的历史意义,也 为下片歌颂周瑜埋
下了伏笔。那么,作者当时看到的赤壁,景象如何呢?“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 堆雪”
。
陡峭的石崖直插高空,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象要把堤岸撕裂,激起的浪花象无数耀 眼的雪
堆,峻伟雄奇、气势磅礴,蔚为壮观。
“乱、穿、惊、卷
”
刻画了自然 而然环境的特点。面对这
雄伟的景象,不能不使人激动异常,联想到那当年群雄逐鹿、刀枪林立、赤壁鏖 战的三国古战
场。难怪作者要赞叹不已:既赞美这雄伟的大好河山,更赞美历史上曾经在这里叱咤风云的 无
数英雄豪杰。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将江山之胜和怀古之情融为一体。江山 如此秀美,
人物又是一时俊杰,这长江,这赤壁,岂能不引起人们怀古幽情?读罢使人止不住内心激荡,
颇有“天风海雨通人”之感。
词的上片将“周郎”和“赤壁”并称,已经肯定了周瑜 在赤壁之战中的决定性作用,表明
了词人对他的景仰。到下片着力刻画他的才华和功勋,英雄形象就变得 格外鲜明了。苏轼写这
首词时,距离发生于公元二
0
八年的赤壁之战,已有八百多年。 他想象着几百年前的往事,用
“遥想”两个字把我们引向了遥远的过去。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 初嫁了,雄姿英发”
。
“公瑾”
,
周瑜的字。
“小乔”
,< br>周瑜的妻,
是当时著名的乔氏姊妹的的妹妹。
词中提到他们的婚事这一笔,
似乎 显的唐突,却有词人的深意在:一是说明周瑜指挥赤壁之战时,年纪很轻;二是美女衬英
雄,足以表现他 当时春风得意;更为重要的是,小乔之姊大乔是孙权之嫂,所以周瑜跟孙权外
托君臣之义,内有葭莩之亲 ,能取得孙权的绝对信任,这是他能建功立业的一个重要条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