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所有教案
别妄想泡我
887次浏览
2021年01月25日 01:17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小学数学教学计划-
高中语文所有教案
【篇一: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必修三《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金湖县
江苏省金湖中学
李清
【教材分析】《烛之武退秦师 》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中
“
寻觅
文言津梁
”
专题
“因声求气
”
板块的一篇讲读课文。本专题旨在引导学
生通过诵读觅得文言文的津梁 ,汲取古代经典的智慧,提高学生的
语言素养,丰富其精神世界。本板块的教学必须以
“
读
”
为重点,以
“
读
”
为主线,以
“
读
”
为主要的手段,要读出文言文的特点、气韵和
魅力。
课文安排在专题首位,是因为内容情节相对简单,但是又涉及秦、
晋、郑三国历史上的恩怨和古代官职、 人称以及外交辞令,更涉及
到许多古今异义的词语,所以扫除文言字词障碍是理解文章逻辑美
和 语言美的前提。
【学情分析】
“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 br>是古人总结的读书方法,但是现
在的学生普遍不会读或者读不好文言文。因而,本文的教学,教师
必须保证学生的诵读时间,指导诵读的方法,切实使学生了解文言
文诵读的要求、特点和方法。
关于文言文内容理解,学生经过初中三年和高中一年的学习,已经
初步掌 握利用工具书和书下注释疏通简易文言文的能力,教师要在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加强对文章思想情感的理 解,避免逐字逐句式
枯燥的讲解。
【设计思想】《烛之武退秦师》是一篇 叙事文章,有叙述,有描写,
以人物的对话为主,有多种语气的表达,因而我在设计此篇课文时
注要采用诵读法,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同时,在掌握重点文言句
式和字词的基础上,通过问题设置将烛 之武退秦师的背景、结果以
及烛之武的形象特点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了解劝谏艺术。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了解《左传》及相关文学常识;
2
、掌握文言句式及实虚词,了解文言文诵读的基本方法;
3
、分析人物(烛之武)形象。
【过程与方法】
1
、以诵读为手段,以问题为线索,梳理文章脉络;
2
、探究烛之武退秦师的原因;
3
、了解劝谏艺术的现实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学习烛之武临危受命,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2
、学会如何与人交流、沟通。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英雄在人们心 目中是伟大的,他们为民排忧,替国解难,殚精竭虑,
置个人安危于度外,今有之,古亦有之。春秋时期 郑国的烛之武就
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借选自《左转》的这篇历史散文了解烛之
武退秦师的起 因、经过和结果,一起去学习他的说话艺术。
题目中的
“
退”
是使动用法,
“
师
”
解释为军队。
【设计意图】利用阅读期待,激发学生急于阅读的兴趣。
二、检查预习
引导学生质疑,对课文中难以理解的字词解难。
【设计意图】通过质疑,了解学生预习情况,把握学生学习能力。
通过强调文中重点 实虚词,疏通课文内容,提高学生文言文理解能
力。
二、了解《左转》
《左传》是我国第一步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 传为春秋末
年左丘明所作。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
240
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
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多价值
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左 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
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生
动,是历代散文的典范。
【设计意图】文科生对于文学常识的学习需要落实到每节课,每篇
课文中。
三、把握文章脉络
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请大家再次速读课文,回答问题。
(一)烛之武是在怎样的背景下退秦师的?齐读第一自然段。
①其无力于晋:郑国曾经对晋文公无礼
②且贰于楚也: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国
投影:补充故事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
630
年, 在此之前,郑国做了两件对不起晋
国的事。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郑国没有以礼相待;而是公元前
632
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楚
国大败。
(二)一言使国兴,一语使国亡,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的呢?生
读第三自然段。
①郑既知亡郑
——
避其锐气。
理解:烛之武似乎是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说话,这自然会使秦伯放下
戒备之心,愿
意听他把话说完,从而为进一步打动秦伯提供了可能。
②邻之厚,君之薄也。
——
阐明利害。
理解:秦、郑相 距遥远,晋、郑确是近邻,因此亡郑只能对晋国有
利,对秦国不但无利益可言,反而因
“
邻之厚
”
而
“
君之薄
”
。烛之武
这两句话的目的 是阐明利害,委婉而谨慎地动摇秦君。
③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
以利相诱。
理解:以利益引诱秦伯,说明保存郑国对秦国可能有种种好处。当
然,获得这些好处的前提就是要秦国放 弃进攻郑国。
④君之所知也
——
以史为例。
理解:在一番拉拢利诱之后,烛之武察言观色,又不失时机地从两
国的历史关系上说明晋国曾对 秦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
⑤何厌之有?不厥秦,将焉取之?
——
推测未来。
理解 :从历史讲到现实,进而推测未来,烛之武分析了晋国的贪得
无厌,推测其灭郑之后必定要进犯秦国。烛 之武赤裸裸地挑破秦晋
关系,可以读得慷慨一些。
诵读指导:这段话说的 委婉谨慎,但又有着很强的内在逻辑力量,
诵读时要注意说话的口吻,口气不可太强,更不能咄咄逼人, 但又
不能软弱无力。
文言实虚词:
①越国以鄙远。
②敢以烦执事
③焉用亡邻以陪邻?
④何厌之有?
⑤舍郑以为东道主
⑥行李之往来
⑦既东封郑
⑧唯君
图之
齐读第三自然段。
【设计意图】本段的古今异义词语较多,重点讲解利于学生对内容
的理解。。
(三)烛之武退秦师的结果如何?
①秦国悦,与郑人盟。
②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③晋文公: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④吾其还也。
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诵读指导:此段以整句为主,思维严密,表现出晋侯清醒的头脑和
理智的判
断,要读得沉稳自如。
自由诵读课文一、三、四自然段。
【设计意图】以上教学环节,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诵读课文和寻
找关键词句感知课 文内容,把握文章脉络。
(四)烛之武究竟是个怎样的人?他是自告奋勇要求去劝退秦师的
吗?
< br>①佚之狐:
“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
(侧面描写)从佚之狐< br>口中我们得知,烛之武的能言善辩、才华横溢早已闻名郑国。
②(烛之武) 辞曰:
“
臣之壮也吗,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业
已。
”
(语言描 写)有满腹委屈和牢骚,不过牢骚发泄后又义无反顾
地奔赴敌营。说明他是个深明大义、知难而退的勇士 。
③巧妙地掌握秦伯的心理,一番话便说服了秦伯,说明烛之武是个
不卑 不亢、机警善辩的外交家。
势、统观全局的政治家。
诵读指导:烛之武满腹牢骚,郑伯情真意切,读这段话时虚词是关
键。
【设计意图】此环节目的在于总结人物形象特征,对人物塑造方法
的把握。
(五)烛之武为什么会成功?除了他自身的机智、善辩这些主观原
因还有那些客观原因?
①佚之狐
——
慧眼识英雄的伯乐。
②郑 伯
——
善于纳谏、勇于自责。
“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
寡人 之过也。
”
作为一国之君,能主动自责,可见其肚量和情真意切。
况且郑伯不止于自责 ,还能指明郑国灭亡的后果。诚意和透彻的分
析终于打动了烛之武(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③
“
无礼于晋
”
、
“
贰于楚
”
之事也是小事,晋郑间并无深仇大恨,且
与秦关系不大,所以危急情形尚可缓和。
④两军分兵驻扎,使郑有机会单独接触秦君。
(六)内容小结
全文以
“
退秦师
”
为 中心,从秦晋围郑开始,到秦晋退兵作结,塑造
了烛之武有勇有谋、能言善辩、审时度势的形象。
再次自由诵读全文。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筛选课文中有 用的信息,并发挥想象,加深
对烛之武形象的理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避免按课文顺
序讲解的枯燥沉闷。
四、合作探究
1
、古话说:伴君 如伴虎。披
“
龙鳞
”
、逆
“
圣听
”
需要大 智大勇,而作
为君王更需要虚心采纳方可成就伟业,你还知道哪些善谏忠臣和善
纳明君?
①邹忌与齐威王:齐王接受邹忌的进谏,听取群臣的意见,于是有
“
战 胜于朝廷
”
的美谈。
②触龙与赵太后:触龙抓住赵太后爱子之心 ,将心比心、动之以情、
申明大义,最终解开太后心结。
③魏征与唐太宗 :唐太宗
“
夫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
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 。今魏征殁,朕失一鉴矣。
”
④管仲与齐桓公:齐桓公豁达大度,不但没 有治管仲的罪,还任命
他为相,后来齐国日益强大。
2
、劝谏艺术对于现代人有怎样的意义?
①理解对方感受,委婉对话,有效沟通;
②倾听别人意见,完善自我,提高修养;
【设计意图】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关注,鼓励学生更好地把理论用于
实践。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了解了烛之武退秦师的相关内容,感受烛之 武的勇
敢、机智和善辩,这种委婉劝说的艺术在今天仍然有十分重要的意
义,同时我们还应学会 倾听和交流,唯有这样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六、布置作业
整理课文中文言句式和实虚词。
七、板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篇二:高中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教案:故都的秋
一、
教学目标
(
一
)
知识目标
1
、了解郁达夫的文学创作及风格。
2
、体会本文选择不同景物渲染刻画主题的方法。
3
、学习本文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4
、感受本文形散神聚的结构特点和细腻优美的语言。
(
二
)
能力目标
1
、培养学生品味鉴赏散文的能力。
2
、训练学生在散文写作中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对故都秋景的特点进行分析,掌握文中以情驭景 、以景显
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三、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对故都之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情
的由来,从而深层次理解本文 的丰富内涵。
四、教学方法
1
、
美读法。反复诵读,体味意境。
2
、
讨论法
。如对
“
清、静、悲凉
”
等秋的特点的深层把握。
3
、
情境赏析法
。如对五副画面的想象和理解。
五、教学安排
:1
课时
六、教学设计
:
读
--
品
--
悟
七、课前准备
:
1
、印发作者背景简介。
2
、动员学生搜集咏秋的诗句,分两类
:
乐秋和悲秋。
导入新课
:
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北方秋天的图画
:< br>辽阔蔚蓝的天空、人字形的南
飞的大雁、金灿灿的玉米棒子、红艳艳的高粱穗子、果园里沉甸甸< br>的果实
??
。古往今来,这些醉人的画面,唤起过人们多少诗情
!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
?
总是离人
泪
??
从我们学习过的文学作品中,不难看出,历史上咏秋的诗句, 乐秋
的少,悲秋的多,所谓
“
自古逢秋悲寂寥
”
。有一个人对北方的 秋更
是钟情,他甚至说
:“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
寿 命中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
他是谁呢
?
他
就 是现代作家郁达夫。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悲秋之作《故都的秋》。
整体感知
1
、
解题。标题是文章的眼睛,看到本文 的标题,你有怎样的感
觉
?(
引导学生从字面上分析,讨论法
)
故人西辞黄鹤楼、月是故乡明、故地重游
??
,这些词句给我们这样的感觉
:
故,有历史悠久,年湮代远之感,也有思念故人怀念故乡之
情,同时,也 有一种繁华退尽,荒凉落寞的意绪。作者在标题中不
用北平或北京,而用
“
故都
”
,就包含一种深切的眷
念以及悲凉之意。
“< br>故都
”
指明描写的地点,不是现代繁华的首都北京,而是有着文化
底蕴的文明古 都
;“
秋
”
字确定了描写的内容,与
“
故都
”结合在一起,
将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相融合。
2
、
播放配乐朗诵录音
(
或请个别学生为同学范读,提醒学生注意把
握感情基调,适当 给与点评,美读法
)
3
、
作者在文章开头说
“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
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尝一尝这“
秋
”
,这故都的秋味。
”
郁达夫对故都的秋,可谓痴情
!
现在我们一起品味文章,品味这北国
的秋味。
品读鉴赏
1
、
本文的文眼是什么
?
诗有诗眼,文有文眼。本文的文眼,即第
一自然段中
“
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 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
凉
”
。
2
、
第二段写什么内容
?
用什么样的手法写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第二段写 南国之秋景及其特点,通过北国之秋与南国之秋的对比,
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3
、
郁达夫满怀依恋,描写了故都之秋的哪些景物
?
课 文主体部分,
作者按照
“
清
”
、
“
静
”< br>、
“
悲凉
”
三个层次,逐一描绘故都的秋景。从
第
3
至
7
自然段,作者选取了故都之秋的富有特征的景物,分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