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语文教材的变迁

绝世美人儿
661次浏览
2021年01月25日 02:03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母校我想对你说-

2021年1月25日发(作者:你摊上事了)



























龙源期
刊网














新中国语文教材的变迁


来源
:
:
读书文章2014

05




除了简单的识字课本 (类似于鲁迅小说《孔乙己》中提
及的那种用以传授

上大人孔乙己

的读法、
写法的初级读本)
外,在中国封建时代,基本上没有一本真正的母语教材。正
所谓

文以载道

,在中国传统文人眼中,文章是用来表达道
德、 道义、正义、伦理的;同样,那些用以表达道德、道义、
正义、伦理的文章,亦可以当作语文教材来读。 所以,在中
国传统的教学模式中,除识字、习字外,儒家经典基本上就
充任着母语教材的角色。

民国时期,曾经出现过语文教学的短暂繁荣,并且出现了像
胡适、蔡元培、梁启超、 吕思勉、朱自清、陶行知、周谷城、
周予同、陈望道、郭绍虞、萧涤非、浦江清、罗庸、余冠英、
傅庚生、李广田、王季思等一批

大师级

的教育行家及语文
教育 家。但是,由于时间短暂(基本上也就
30
年)
、战乱频
仍(抗战和内战)< br>,特别是意识形态方面的隔膜,这段时期
的母语教学未能形成很有影响力的成果,有关语文教学的 理
论、实践方面的经验教训在新中国建成后亦未得到很好的总
结和扬弃,内地的语文教学、教材 编纂基本上完全脱离了民
国时期的语文教学的路数,可以用

推倒重来


另起炉灶

来形容。



新中 国建国初期的中小学语文教材,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
是以鲜明的政治色彩体现强烈的国家意志。在民族 积弱、个
体国家意识薄弱的时代背景下,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唯有依
靠高强度的政治组织,才可 能集中力量发展现代工业,提升
国力,不受外人欺侮。另一个鲜明色彩是

苏式标准< br>”
。在上
个世纪
50
年代初期的国际形势下,中国政府急切希望在知< br>识体系、教育体系上与苏联

老大哥

全面对接,以快速汲取
现代工业知识体系和经验。

1949
年秋,新中国第一批小学生使用的语文教材是以 叶圣
陶等人主编的解放区

国语课本

为基础的修订本,新中国第< br>一批中学生拿到手的也是以老解放区的

中等国文

为蓝本修
订出来的一套临时课本。这两套临时课本里的课文都是白话
文,不分单元,只有简单的注解和问答式的习 题。这些课文
的特点是高度重视政治思想性,有较强的政策观念。

1950

12
月,新组建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着手编辑出版新中
国首套正式语文教材。这套教材 遵循着

听说读写四项并重

的教学原则,
但限于当时的条件,教材存在着总体分量太轻、
语文训练和语文知识重视不够、没有系统、各类文章混编、
不分 单元、缺乏科学性等问题。
1951

7
月出版的《初级
中学语文课 本》和
1953
年改编出版的语文课本,具有强烈
的政治气息,课本中涉及中共党史和 革命领袖等方面的内容
非常突出,诸如小学课本里的《八角楼上》
《毛主席在韶山》
《 毛主席尊敬老师》
《毛主席小时候是怎样学习的》等等,
中学课本里的《毛泽东同志的青年时代 》
《学习白求恩》
《任
弼时同志二三事》等等即为代表。

为了在知 识体系、教育体系上与苏联全面对接,这个时期,
大量的苏联作品被选入语文教材。这些作品多反映苏联 现代
生活,其中不乏佳作,也有一些政治色彩浓厚,文学色彩较
弱。除此之外,苏联专家的意见 和建议也在很大程度上左右
着中国语文教学的走向。

建国初期,一位苏联教育专家评 价中国当时的语文教学状
况,认为不重视语言因素和文学因素,政治说教太多。针对
这一现象, 在叶圣陶的倡导下,
1956
年,

语文

课被一分为
——
分为语言部分和文学部分,进行分科教学。这年出版
的汉语和文学教材,即 《初级中学汉语课本》和《初级中学
文学课本》
,借鉴了当时苏联语文课本分为俄语和文学的做
法,并收录了不少俄罗斯文学作品,如契诃夫的《小公务员
的死》
、普希金的《寄西伯 利亚》等。这两套教材建立了比
较完整的汉语与文学教学体系,加强了语文知识的系统性,
是建 国后语文教材建设的一个亮点。不足之处是过分强调了
文学教学,忽视了对学生一般读写能力的培养。由 于时代局
限,
1956
年语、文分科的教材仍然存在政治化、简单化解
读的倾 向。



1958
年掀起的

大跃进

狂潮在当时的语文教材中留下了深
深的印痕。其中最大的变化是中止了语言和文学课程的分科,一批艺术水准较高的文学作品被政治时文取代。

1958

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文,允许各地自行修订
甚至编写教材。当时浙江省初中三册语文课本收录的
31

文章中,马列著作和政论文章占
15
篇,其余
16< br>篇文章,
6
篇是报道农业生产大跃进的,
2
篇是表扬大炼钢铁的,4

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在人民教育出版社
1958
年编辑出
版的初中语文课本中,和鲁迅同期的名家几乎

集体蒸发


取而 代之的是歌颂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

运动的作品,
语文
教材完全成了宣传手册。

1966
年,文化大 革命开始。人民教育出版社横遭解散,编
辑们下放劳动,各地自行编写的

革命教材< br>”
五花八门,十年
文化浩劫在新中国语文教材上留下了荒诞的一页。

当时,各地语文课本的选文标准是

以毛主席著作为基本教
材,
选读文化大革 命的好文章和革命作品


如此,
各地语文
课本不可避免地充斥着< br>“
语录加批判

式的文字。


文革
初期教育部曾明确要求

语文、
政治合并


在这一精 神
的导引下,有的地方甚至把语文、政治、历史合并在一起,
取名

政文课< br>”
;有的地方将政治、语文、音乐、美术合在一
起,称

革命文艺课< br>”

1974
年广州市编印的高二《语文》课
本共分六个部分,一是马 、恩、列、斯、毛关于思想文化工
作的论述,二是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辅导,三是阶级教
育 ,四是大批判,五是团结人民打击敌人的小评论,六是革
命故事。
1972
年上海市编 印的《初中语文课本》中,毛泽
东的诗文、
马恩列斯文章、
鲁迅杂文占
50. 2%

样板戏选场、
评论、总结、家史和通讯占
37.3%
,古代诗 文仅占
2.4%

直到
1976
年,各地小学语文课本中还有大量具 有时代痕迹
的文章,如《毛主席语录》和《从小爱唱东方红》等。


1976
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但一个新时代的真正开始,则
要等到两年以后。对时代变迁 作出迅疾反应的最重要的载体
之一,就是语文课本。
1977
年,邓小平复出主持工作 ,立
即指示恢复中小学教育秩序,重组人民教育出版社,组织编
写教材。一直处于混乱状态的中 小学教材编撰工作开始走上
正轨,但此时的语文课本仍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和左的痕迹。
像《华主 席在太阳升起的地方》
《华主席在战火纷飞的年代》
等文章就被编进了小学课本。
< br>1978
年,一个真正的新纪元的开始。中小学生拿到了和过
去完全不一样的新书。这套 课本清除了十年动乱时期的谬
误,吸取了国际中小学课程改革的经验,进行了教学内容的
现代化 改革。
1978
年版小学语文第一册,在三篇政治内涵
课文之后,紧接着的五篇课文都 是有关科技、自然、社会的

母校我想对你说-


母校我想对你说-


母校我想对你说-


母校我想对你说-


母校我想对你说-


母校我想对你说-


母校我想对你说-


母校我想对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