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使用的9点建议
温柔似野鬼°
597次浏览
2021年01月25日 02:11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酒会邀请函-
“
部编本”
语文教材总主编:新教材使用的
9
点建议
这是近日我为
“
部编本”
语文教材使用教研员培训会所 做的讲座整理稿,
文字来不及打磨,
先此发表,
供老师们参考,并批评指导。
“
部编本”
语文教材投入使用,就像一部作品面世,那么有哪些 成功与不足,是好是坏,就交给读者
去评判,就要看“
读者接受反应”
情况如何。教材 到底编得怎么样,不是我们这些参与编写的人所能评定
的,更不是我这个总主编说了算的,最终还得靠一 线教学的总体效果来评判。
这套教材从
2019
年< br>3
月启动编写,到现在
5
年多了,还有几个年级尚待最后通过中央思想宣传工作
小组的批准,时间实在拖得太长,编得也很辛苦。主要是上上下下都这套教材的期望值太高,中央和教育
部直接关注和领导,不断下达各种要求和指示,社会各方面也纷纷提出批评建议,目光都聚焦这套教材,
不容许出任何差错,教材编者的压力大,大量的精力都耗费在一些平衡和解释上。这大概也就是带官方色
彩的“
部编本”
的命运。
不过,因为中央重 视,教育部直接领导,这套教材的编写资源也是空前雄厚的。前后从全国调集五六
十位专家、学者、作家 、教研员、老师和编辑,组成编写组。人教社中语室和小语室在其中起到组织和编
写的中坚作用。实际参 与过这套教材咨询等工作的各个学科领域专家有上百人。教材还先后经过三十多轮
评审,几百名特级教师 的审读,以及多个省市几十所学校的试教。如果不是“
部编本”
,很难动员和运用
这么 庞大的编写资源。这也保证了这套教材政治上是符合要求的,基本质量也可以说是上乘的,起码是多
数人 能接受的公共知识产品。我在向中央汇报时说过,这也许不是最理想的教材,但显然已经超越现有各
个版 本同类教材的水平。我想这也大致符合实际,不必把这套教材的优点说的那么多、那么绝对,它可能
只是 相对的好一些,是站在既有的各种版本语文教材的肩膀上,提升了一些高度。所以“
部编本”
取 代原
来人教版,以及其他一些版本,不要忘记它们的功劳。
大 家来参加培训,我还想说的是,要重视“
部编本”
语文教材所体现的某些教学理念,以及改革语 文
教学现状的某些动向。要比较新教材和原来教材的不同,这是大家比较关心的,但我提醒大家更要关注 这
些“
不同”
、变化之中所体现的观念、意图和方法。当然,这些新的观念、意图与方 法不一定就是对的,
也不一定非得在教学中落实的,但总要去思考、鉴识和评判,甚至能引发某些问题意 识,某些新的研究课
题。那么这套新教材就会激发语文教学改革,帮助一线老师提升教学质量。要尊重新 教材,理解新教材,
用好新教材,但也用不着把新教材看做是不容置疑的教学标准与蓝图。教材教材,编 的再好,也只是用于
教学的材料和文本,是应当服务于一线教学实践,满足教学需要的,也是可以质疑、 改动和调整的。所以
这次培训会上我和我的团队提出的意见有什么不妥的,大家完全可以批评更正,我们 更期待通过千百万一
线教学的实践,来检验这套新教材,不断充实和完善这套新教材。
以上是一个情况介绍和表态,下来我说说这套教材的总体特色,或者从编者角度说 ,哪些方面是希望
有所创新和突破的。
“
部编本”
的总体特色,可以从四方面去看。
01
“
部编本”
语文的立意和眼界是比较高的。重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立德树人,
指导思想明确,
措施落实。价值观的体 现注意整体规划,有机渗透,化为语文的“
血肉”
。这套教材处处都注意立德树人,
却 又避免做表面文章,努力做到润物无声,不那么“
说教”
。这是第一点。
02
十多年来课程改革所提倡的“
以人为本”“
自主性学习”
等理念,在教材编写中“
沉淀”
下来了。这
些年 一线教学所出现的某些通病,也努力通过教材的编写去纠偏。应当说新教材还是注意“
接地气”
的,
希望有新理念,又不挂空,能实用好用。
03
注重学习和继承以往教材编写好的经验,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使教材编写更有科学性,符合 语文教
育规律。教材是“
公共知识产品”
,编写需要听取各方面意见,还会受到这样那 样的制约,但还是要努力
去创新,是“
守正创新”
,避免被媒体裹挟,随波逐流。
04
教材在课文选取、习题设计、教学活 动安排、编写语言、插图和装帧设计等方面,都力图贴近当代中
小学生的“
语文生活”
,体现时代性。
以上四点,是从总的方面说的,是“
部编本”
语文教材的基本思路和新的面貌。接下来,要说一些比
较具体的。我想分
9
个 方面来说。
一
课文有哪些重要的变化?
大家比较关注选文,先说说“
部编本”
语文教材课文数量的变化。和原来人教版作比较 ,课文数量总
的是减少了。
初中原来七上和七下都是
30
篇课文,现在每一册减为
24
篇。
数量 减少,不等于教学总量减少,而是几个板块的内容方式在调整,使教学内容更丰富,也更有效。
增加了课外阅读、名著导读和写作的分量。大家使用新教材,要理解课文相对减少 ,但其他几个教学
板块又有所加强的用意。
“
部编本”
语文教材的课文选篇,和原来人教版比较,有较大变化。
更加强调
4
个标准:经典性,文质兼美,适宜教学,当然,还要 适当兼顾时代性。这也是针对性的。
课改之后流行的各种版本语文,
都把人文性放在最重要位置 ,
另外,
很重视引起学生的兴趣,
甚至多选
“
时
文”
。这不能说不好,但不能偏了,新教材回到“
守正”
的立场,强调经典性、文质兼美和适宜教 学。大
家会发现,很多经典课文这次又回来了,尚未沉淀的“
时文”
相对少了。
传统文化的篇目增加了。
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古诗文,
整个 小学
6
个年级
12
册共选优古诗文
132
篇,
占所 有选篇的
30%
,比原有人教版增加
55
篇,增幅达
80%
。平均每个年级
20
篇左右。初中古诗文选篇
占所有选篇的
51.7%
,比原来的人教版也有提高,平均每个年级
40
篇左右。体裁更加多样,从《诗经》
到清代的诗文,从古风、民歌、律诗、绝句,到词曲,从诸子散文到历史散文,从两汉论文到唐宋古文、
明清小品,均有收录。革命传统教育的篇目也占有较大的比重。小学选了
40
篇,初中
29
篇。鲁迅的作品
也选有《故乡》《阿长与山海经》等
9
篇。
这次“
部编本”
的编写,对某些课文同样也是做了改动的。凡是 改动过的,都在注解中说明。对某些
原作做少量必要的改动,并非显示编者“
高明”
, 主要是为了适合教学的需要,另外,对原作某些显然不
规范的词句(不是指文学性的表达),也会改动。 特别是小学低年级的课文,为了认字的安排,改动是常
有的。教材编写对原作的改动非常慎重,会反复斟 酌,并不存在乱改的“
习惯”
。凡是原作者还健在的,
都经过作者的同意,有的还会请 作者自己动手来改。而经典作品一般是不作改动的。
社会上有很多对教 材的批评,有些可能是不了解编写的情形。教材不只是美文的汇集,选文需要考量
教学点的设置、学段的 教学目标、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文学价值、人文价值等多个方面要求,要在众多
维度中平衡、寻找到一 篇比较合适的课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二
为何要采用双线单元结构体例?
“
部编本”
语文教材的结构是分单元织教学,若干板块的内容穿插安排在各个单元之中。
< br>初中的结构是,每个单元都有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这是重头。另外,每学期有三次综合性学习,两
个名著导读,还有两个课外古诗词诵读。
在教学实践中,大致可以按 照教材的单元顺序进行,把若干板块的教学穿插安排。教学实践中可以大
致依照几个板块的顺序进行,也 可以做些灵活调整。初中的
5
个板块,都比其他流行的版本语文教材更清
晰。条件较好 的学校,完全可以多一些融合重组。
另外,综合性学习次数有所减少, 中心更加突出。新教材的口语教学表面上比以往教材要少,实际上
是分散了,在综合性学习中有安排,在 阅读教学中也有所体现。比如有些习题就设计了课堂的讨论,也是
口语表达的练习。
“
部编本”
语文教材的板块设置比以前清晰,但彼此融合,综合性也有所加 强。老师们使用教材时,
要在彼此融合方面多用心。几个板块的划分主要是方便,大致上有序可循,但教 学实践中还应当根据各自
的实际来适当组合,没有必要划分得那样界限分明。
再说说单元的设置,“
部编本”
语文教材这方面也有些新的想法。
“
部编本”
语文教材结构上明显的变化,是采用“
双线 组织单元结构”
,按照“
内容主题”
(如“
修
身正己”
“< br>至爱亲情”
“
文明的印迹”
“
人生之舟”
,等等)组织单元, 课文大致都能体现相关的主题,
形成一条贯穿全套教材的、显性的线索,但又不像以前教材那样给予明确 的单元主题命名;同时又有另一
条线索,即将“
语文素养”
的各种基本“
因素 ”
,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
略和学习习惯,以及写作、口语训练 ,等等,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的“
点”
,由浅入深,由易及难,
分布并体现在各 个单元的课文导引或习题设计之中。
注意每个单元都有单元导语,对本单元主题略加提示,主要指出本单元的学习要点。
为何要采用“
双线组织单元结构”
?是因为现有各种版本语文教材,基本上 都是主题单元结构。这是
前些年实施课改,提倡人文性的结果。但主题单元结构有问题,只照顾到人文性 ,而可能忽略了语文教学
的规律。选文也往往只顾一头,只考虑所选课文是否适合本单元主题,难于照顾 到本单元应当学习那些知
识、训练哪些能力。语文教学也就失去必要的梯度。这个问题是严重的,教学中 大家都不满意。所以“
部
编本”
语文教材采用“
双线组织单元结构”
,既适当保留人文主题,又不完全是人文主题来组织单元,有
的则是文体组织单元,还有,就是适当淡化 单元的主题,以便把必要的语文教学的要点、重点,按照一定
顺序落实到各个单元中。老师们教学实践中 可以按照新教材的单元顺序来安排教学,但不能拘泥于人文主
题,要特别注意语文知识、能力的落实这条 线。还要注意把单元中阅读、写作、综合性学习等几方面结合
起来。
< br>初中的单元设计栏目没有小学那么多,但也各有各的功能。如七下第一单元,先是导语,
4
篇课文都
有预习。课后有思考探究,积累拓展,读读写写。自读课文设计最引人瞩目的是旁批,还有阅 读提示。
三
新教材为何要重建语文知识体系?
这套教材重新确定语文教学的“
知识体系”
,落实那些体现语文核心素养的 知识点、能力点。
在十多二十年前,
语文教学的知识体系是比 较清楚的,
听说读写的能力点、
知识点,
也都比较成体系。
但在教学中出现的 普遍现象,是考什么,就学什么、训练什么,语文教学的知识体系实际上已被应试教育
的题海战术和反复 操练所绑架。实施新课程以来,特别是课标的出台,首先要去解决的就是题海战术和反
复操练的问题,因 此特别强调语法修辞和语文知识讲授不要体系化,要“
随文学习”
。而且课程改革几乎
一边倒,就是强化人文性。教材受这种观念支配,也就都采用以人文性为中心的主题单元建构。和之前的
教学比起来,最近几年的教学要活跃得多,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得到尊重。
但又出现另一趋向,就是语文的知识体系被弱化,甚至被拆解了,教材在知识体系的建构上,不敢理
直 气壮地讲语文知识,不敢放手设置基本能力的训练,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点不突出,也不成系列。结果教
学 梯度被打乱,
必要的语文知识学习和能力训练得不到落实。
有时课上得满天飞,
可就是 没有把得住的
“
干
货”
。某一单元每一课到底要实现什么教学目标,这个目标 在整个小学或者中学的语文课程中到底是什么
位置,通过这一单元或者某一课,能让学生具体学会什么, 大致达到什么程度,都不是很清楚。特别麻烦
的是,现在各种教材都是课改之后编写的,大都是以人文主 题来建构单元,考虑更多的是选文如何符合单
元主题,而对语文课程内容目标如何实现,就难于处理。结 果大多数教材都只是在思考练习题上做点平衡
和补救。
“
部编本”
语文教材很重要的一点改进,就是让课程内容目标体现的线索清晰,各个学段、年
级、单元的教学要点清 晰。
这套新教材的编写一开始就注意这个问题,按照“
课标”
的学段目标要求来细化那些知识的掌握与能
力的训练,
落实到各个单元。
有些 必要的语法修辞知识,
则配合课文教学,
以补白形式出现。
努力做到
“
一
课一得”
。现在不是强调“
语文核心素养”
吗?“
部编本”语文教材就已经在努力建构适合中小学的语文
核心素养体系。但这是“
隐在”
的, 不是“
显在”
的,在教材的呈现和教学中并不刻意强调体系,防止过
度的操练。但总是 要让一线老师使用这套教材有“
干货”
可以把握,最好能做到一课一得。
“
部编本”
语文教材体现知识体系和能力点,主要靠
5
个 “
渠道”
。
第一,教师用书,会给大家排列一个表, 每个学段、单元,甚至每一课要学习哪些基本的知识,进行
哪些必要的训练,都一目了然。
第二,每个单元的导语,对本单元学习的重点,包括知识点或能力点,亦有提示。
第三,是每一课的思考题和拓展题,必定有一二道题是按照相关的知识点或者能力点来设计的。
第四,
综合性学习、
写作、
名著选读等方面,
全都有学习方法或者训练目标等提示,
有的还比较具体。
第五 ,初中每个单元都有一两块“
补白”
,努力练习课文和教学实际,用比较浅易和生动的语言来介
绍语法修辞等语文知识。
老师们使用部编本教材,要注意这< br>5
个“
渠道”
所体现的语文知识体系,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中。
备课要现有全局意识,不能备一课是一课,也不能临时抱佛脚,克隆现成的教案了 事,一定要研究教
材,梳理其“
隐在”
的知识体系,比较自然而又扎实地体现在自己的 教学中。
目前学界在这个问题上仍然有争论,我们认为应当实事求是, 稍有平衡,目标是加强科学性。老师们
安排设计教案,虽然也可以随文学习,但还是要有整体的考虑和安 排,有潜在的体系。中小学语文的知识
教学不要过分追求体系化,
不能满足于让学生去反复操练 ,
但也要有教学的知识体系,
要有训练,
有干货。
总之,使用“
部编 本”
语文教材,不要体系化,但要有体系。
这不是开倒车,不 是回到以前(其实现在也有)那种完全围绕知识能力点展开的教学,而是在教材中
让“
语、修、 逻、文”
基本知识和技能要求更清晰,教师教学有章可循。“
部编本”
语文教材的结构 是考
虑要充分考虑到教学需要,各个单元重点突出,单元与单元之间衔接也注意由浅入深,不断积累提升 ,反
复落实基本训练。
四
为何阅读教学要重视区分不同课型?
现在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 几乎都分精读和略读两类课型。(有的小学二年级开始分为精读、略读和选
读)
但是,
在教学实践中,
普遍的做法是精读作为重点多讲一点,
略读就少讲一点,
差别就是时间 的多少。
很多老师怕完成不了教学计划,几乎就不怎么分精读、略读,或者全都按照精读要求来安排。两 种课型几
乎没有什么区分。
其实精读和略读两种课型的区分, 是有讲究的。精读课主要老师教,一般要求讲得比较细,比较精,
功能是什么?就是给例子,给方法,举 一反三,激发读书的兴味;而略读课呢,主要不是老师讲,而是让
学生自己读,把精读课学到的方法运用 到略读课中,自己去试验、体会,很多情况下,略读课就是自主性
的泛读。两种课型不同,功能也有不同 ,配合进行,才能更好地完成阅读教学。
不分精读略读,这是一种课型 混淆。还有另外一种课型的混淆,不管学什么文体,无论小说、散文、
诗歌、童话、议论文、科技文,全 都用差不多的程序和讲法,都要讲什么作者介绍、写作背景、段落大意、
主题思想、生词修辞,等等。课 型也是没有变化,没有节奏。老是那一套,学生能不腻味?这样的课怎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