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使用建议
绝世美人儿
610次浏览
2021年01月25日 02:14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如果上天再给我一次机会-
统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使用建议
减轻使用统编教材带来的压力
统编教材改动比较大,
老师们拿到新教材,
看到 许多课文是新的,
体例和
教法是新的,改革的力度大,担心跟不上,用起来困难。这可以理解。 但也
要看到,这套教材的
“
新
”
,并非以革命的姿态把以前的教材教 法全部颠覆,
它是
“
守正创新
”
,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变化革新,是那 种大家经过努力就跟得
上的
“
创新
”
。所以不必焦虑,要以积极而又 正常的心态来使用教材。
特别是高中语文统 编教材,改革的幅度大,推开使用的步子应当稳一点。
不能指望新教材一用,教学就来个天翻地覆。使用 新教材,采用新教法,这
是时代要求,大家对语文教学都有这样那样的不满嘛,要借新教材的使用去改进教学。但也不必把以往的语文教学说得一无是处,那并不符合事实,别
把语文老师弄得
“
灰头土脸
”
。其实我们就是那样一步步走过来的,要尊重历
史,有所继承, 有所扬弃,有所发展。
使用新教材,
改革我们的语文教学,
一定要立足于各自的学情,
根据自己
所 在地区、学校或者班级的条件,在原有基础上去逐步调整、改进与更新。
新教材的使用能否让我们的教学 更上层楼,关键是教师,老师的思想和业务
水平必须跟上,吃透教材,才能用好教材。而这需要时间,不 可能靠几次培
训就解决问题。
< br>使用新教材,我不赞成一哄而起搞
“
运动
”
,不赞成形式主义,不赞成
“
一
刀切
”
。办学条件好的,改革步子可以大一点,条件差的,也可 以分步实施,
创造条件去改,能改一寸是一寸。
今年秋季学期开学之后老师才拿到教材,
时间这么紧张,
现在 对新教材还
来不及熟悉和消化。应当容许先尝试采用新方式教一两个单元,积累了经验
后,再把 新教法推开。全国那么大,地区差异也大,办学的条件不同,要给
学校和老师一定的选择权。
使用新教材,
不只是教学方法要变 化和适应,
最主要的还是教学观念要更
新。要理解新教材
“
新
”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变化,有什么学理支持。建议
大家备课时,
认真研读高中语文课程标 准
(
2017
年版)
,
和新教材对照着读,
以加深对教材编 写理念和设计意图的理解。因为新的高中语文教材是按照高
中语文新课标编写的,如果说有创新,那是新 课标要求之下的
“
新
”
;如果说
新教材存在某些缺失,可能是课标的 精神
“
转化
”
为教材内容的过程中出现的
缺失。新的初中和小学语文 教材的编写,主要依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但也显然接受了高中语文新课标的某些新理念。所以初中 和小学老师也有必
要研读一下高中新课标。把新教材和新课标对照研究,才知道教材哪些方面
发 生变化和创新,这些变化、创新是源于哪些理论、政策的要求。这样,我
们对于如何用好新教材,
站位就会高一些,
而不至于
“
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
”
。< br>
现在全国的中小学老师都在着手 研究如何实施新教材提出的那些新的理
念和教学方式,这种研究和讨论是必要的,有些问题和困扰的解决 会有一个
过程。我想讲几点意见,澄清一些误解,让新教材使用和教学改革更加切实
可行。
如何理解
“
学习任务群
”
按照新课标要求,
新教材是以
“
学习任务群
”
来 整合单元教学的。
这样有什
么好处呢?好处是突破单篇阅读精讲细析的固定模式,更加放手让学 生自主
学习,建构
“
语文核心素养
”
。把过去比较零散的 课文教学分为若干
“
学习任务
群
”
,并且以任务群来组织单元教学, 这样做,教学的目标就会比较集中而且
清晰,我们的教学就不至于面面俱到,也可以避免什么课都大致是 那一套程
式的
“
同质化
”
弊病。使用新教材,备课就应当根据
“
学习任务群
”
所提示的
“
任
务
”
去组 织教学,把握某个单元或者某一课的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让每个单
元教学有哪些
“
干 货
”
,
都做到心中有数,
这将有助于克服语文教学的随意性。
采用
“
学习任务群
”
的单元教学,更重要的,是为了减少灌输式讲解,减少
“
刷题
”
,多匀出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带着问题学,拓展阅读面,扩大阅读
量。这对于解决语文教学长期以来存 在的
“
读书少
”
的问题,会有帮助。
采
用
“
学
习
任
务
群
”
的
单
元
教
学
,
应
当
多
往
“
学
习
活
动
”
方
面
靠
拢
。
备
课
就
不
能
满
足
于
准
备
好
讲
稿
,
而
要
考
虑
如
何
让
学
生
在
某
种
学
习
情
境
下
带
着
某
些
“
问
题
”
(
课
题
)
去
读
书
、
思
考
和
探
究
。
老
师
要
转
变
角
色
,
由
主
要
担
负
讲
授
,
转
为
引
导
学
生
在
语
文
实
践
即
“
活
动
”
中
学
习
。
不
是
讲
授
不
重
要
,
也
不
必
限
定
讲
授
,
而
是
把
教
学
的
落
脚
点
放
在
安
排
好
学
生
的
自
主
学
习
。
有
些
课
也
可
以
多
讲
一
点
,有
些
少
讲
一
点
,都
可
以
,但
都力
求
围
绕
自
主
学
习
的
“任
务
”
去
设
计
。
教
材
的“
学
习
提
示
”
和
“
单
元学
习
任
务
”
的
编
写
方
式是
新
的
,
和
以
前
常
见
的习
题
不
太
一
样
,
学
生
的自
主
学
习
如
何
安
排
,
其中
都
已
经
有
所
提
示
或
者建
议
,备
课
要
关
注
教
材
中< br>的
“
单
元
学
习
任
务
”
是< br>如
何
引
导
学
生
的
学
习
“< br>活
动
”
的
,
这
种
“
活
动< br>”
不
能
离
开
语
文
,
主
要< br>是
读
书
、
思
考
和
合
作
探< br>究
。
其实,课标中对各个
“
任务群
”
的教学功能、目标都有要求,有些属 于
“
上
位
”
的要求,似乎比较原则,备课时也应当特别关注,让教学 设计的方向更加
明确。比如,课标在论述
“
语文核心素养
”
时,提到 要
“
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
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
”
,还提到要帮助
学生形成
“
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 与鉴赏品味
”
。诸如直觉思
维、形象思维、审美情趣,等等,是新提法,我们以前教学 中较少关注的,
新教材也在努力体现,备课时就应该多考虑。设计
“
文学阅读与欣赏< br>”
类的课,
就要考虑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形象思维和审美情趣。比如古诗< br>词教学,
不能满足于了解
“
作者原意
”
和
“
艺术手法
”
,
更应当重视激发学生自主
阅读中所获得的审美感受,帮助学生学 会如何去欣赏。所谓
“
溯源性审美
”
,
不能取代
“
生成性审美
”
。
整本书阅读的教学重在
“
目标管理
”
这是新的课型,到底怎样做才有好的效果?还需要在实践中积累总结经
验。统编初中 语文的
“
名著导读
”
,每册指定必读
2
种书,三年一共12
种。这
也是
“
整本书阅读
”
。高中教材原来也考虑 读
4
部以上的名著,后来考虑高中
的学业负担重,还要面对高考,就把阅读的量减少, 一共才读
2
部
——
《乡
土中国》
(费孝通)和《红楼梦》。
“
整本书阅读
”
是作为
“
任务群
”
专设< br>2
个单
元的,都安排在必修。教材中的
“
整本书阅读
”
设计是提示性的,主要包括
“
阅
读指导
”
和
“
学 习任务
”
两部分,比较简单。
“
学习任务
”
主要引导阅读和 思考,
供学生选择其中一二,不必全部完成。
现在大家都在讨论如何教
“
整本书阅读
”
,
我想老师们会总结出好的办法。
我的理解,
“
整本书阅读
”
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建
构读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 。
“
整本书阅读
”
的功夫在课外,应
以课外阅读为主,课堂上可以安 排一些交流分享活动。老师也可以给一些引
导,主要是读
“
某一类书
”
的方法引导。比如,读《乡土中国》,要求学生注
意概念和大小纲目,注意理论推导。读《红楼梦》, 要求整体把握作品的思
想内容和艺术特点,注意从自己感触最深的地方入手去探究、体验与欣赏,
等等,都是方法的引导。不要和一般课文教学那样去多加讲解,更不能教师
的讲解代替或限制学生的阅 读与思考。
我最近写 了《乡土中国》导读,主要是提供读这类书的方法,定位在初步
接触社会科学论著,扩展知识面,这个标 准不宜定得太高,只要坚持读完,
对书的内容及表达方式有大致了解,对社会科学研究有些体验和印象, 就可
以了。如果还能探索一下阅读这类书的门径,甚至引发对某些问题的思考探
究,那就更好。 老师可以给一些阅读方法的建议,主要让学生课外自主阅读,
没有必要和单篇课文教学那样精雕细刻,也 没有必要布置很多
“
活动
”
和
“
任
务
”< br>。
阅读可以促进写作,
但读书又不能处处指向写作,
也不要老是想着考试,那会败坏读书的兴趣。
别忘 了,
“
整本书阅读
”
可以多少起到
“
磨性子
”作用,
“
读书养性
”
,培育毅
力,涵养心智,祛除浮躁。总之,
“
整本书阅读
”
的教学不必搞得太复杂,重
在
“
目 标管理
”
,不要太多
“
过程管理
”
,能坚持完整通读几本书 ,就很不错了。
处处安排写作或者讨论,
“
过程管理
”
太细,反而可 能败坏读书的兴致。
语文老师要
“
读书养性
”
新教材实施
“
学习任务群
”
单 元教学,所谓
“
课
”
的构成原则也产生了变化,
不再以单篇课文或者 课时作为
“
课
”
的基本构成单位,而是根据
“
任务
”
来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