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渗透德育教育案例

余年寄山水
772次浏览
2021年01月25日 05:25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个人述职总结-

2021年1月25日发(作者:展望21世纪)
语文学科渗透德育教育案例

——〈示儿〉

2008――2009学年度第二学期

刘艳梅

教学案例:

梦空
——
《十一月四日夜风雨大作》

请先听老师读一遍。


想象一下:在一个孤冷偏远的小山村里,风 雨飘摇。一个卧病在
床的老人辗转难眠。终于睡着了,可梦里仍然是铁马冰河、跃马横戈
的场面 。


这梦仅仅是指诗人夜里做的梦吗?

还指什么?(他一生的梦想
呀!)


来,让我们再来读《 示儿》这首诗,体会诗人直到死,还念念不
忘那深深的爱国情,浓浓的报国梦!


诗中的每一行都读得这么低沉哀婉吗?从哪一句能隐隐感到诗人
心中那澎湃激荡的梦呢?


他希望孩子们努力奋斗,实现遗志,不要忘记他们的父亲还在九
泉之下等 候着北定中原的胜利消息呢!


还会是指什么



呢?

泪空
——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自己出声读一读。


诗人从梦中惊醒,站在自家的篱门外,遥望远 方。尽管深秋的寒
风吹透那单薄的衣裳。同学们,轻轻地再来读一读,静静地想一想,
他能望到 什么,又会想到什么呢?


你能想象到此时诗人双眼含泪吗?


他那滴滴的泪为谁而流呀?



a
)、为大好河山而流;



b
)、为软弱无能的政府而流;



c
)、为花天酒地的官员而流;



d
)、为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百姓而流;



e
)、为自己空报无门而流;

教学《示儿》时
,
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
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 忘告乃翁。

这首脍炙人口的爱
国诗句,从而理解诗人陆游至死念念不忘
“< br>北定中原

、统一祖国的深
挚强烈的爱国激情,让学生从中受到熏陶,激发他们 的爱国热情
……
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道德观、生死观、荣辱观等多
方 面的思想教育,让他们的人格逐渐完善,成熟起来,明白要怎样做
人,做什么样的人的深刻道理。这是我 们每一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
责任。因此,在语文教学实践中
,
我们一定要深入研究新 课程标准和
教材,做好教学过程中的德育工作。





















语文科德育教育渗透案例

——《再见了,亲人》

2008----2009
学年度第一学期

刘艳梅

.研读文段,理解亲人

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志愿军跟哪位亲人告别的情形最打动你的心?

简单交流

2.
学习大娘跟志愿军告别的文段


1


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读书: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画出最令
你感动的语句,在旁边简单地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学生默读、标画,教师巡视,了解学情。


2
)交流,相机出示幻灯片:




















穿


























a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送打糕”:这么珍贵的打糕是怎样送来的 ?
(指一生)大娘他们送打糕的途中可能会遇到什么情况?(指两三个学生)
同学们再读读这两 句话,此时此刻你感受到什么?






读< br>读







(b)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志愿军吃着朝鲜大娘送来的打糕心里面是什麽感
受?

指一生回答

哪个词语最能体现这种感受?

交流,理解“雪中送炭 ”:从字面上看,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指一生)
谁还能联系上下文,联系志愿军当时的处境说说你对 它的理解?(指一生)

教师总结,创设语言情境:是啊同学们,对于饿了三天三夜的志愿军来 说,
大娘他们送来打糕真像冰天雪地里送来一盆暖人的火,这是多么令人感动
啊!假如你就是一 名志愿军,你会动情地说(指一生读句子)你会深情地说
(指一生读句子)

































































,把







;当






小< br>孙








经< br>炸








去< br>了








引< br>导








到< br>了








,< br>读








牺< br>牲







,这








?(





















怀






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教师引导:是啊!不能忘怀, 我想把这句话变一变:
“不用您说,这比山还高比
海还深的情谊我们也不能忘怀”同学们说,改 得好不好?

学生读句子,教师引导交流(一生即可)请你读一读(评)感情多深哪,请你读
(评)太感人了好,你再读,(评)真好,同学们自己读一读,我们一起读!


3
)感情朗读

(音乐响起)
离别的时刻终于到了,这位朝鲜阿玛尼依依不舍地拉着志愿军的手,
她流泪了,志愿军战士也含着眼泪劝阻她。亲爱的同学 们,捧起我们的书来,谁
愿把整段话读给大家听?(指一生)

3.
学生自学二、三自然段


1
)志愿军与大娘送别的情 形确实深深触动了我们的心,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
下我们是怎样学习这个段落的。

引导学生梳理,简单板书:读——思——诵

下面请大家按照这种方法自学二、三自然段其中一段,等会儿我们交流。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2
)交流,相机出示:

第二天传来噩耗,
你妈妈拉响手榴弹跟敌人同归于尽了。
同志们伤心地痛哭起来,
你却 把脚一跺,嘴角抽动着,狠狠地说:

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


抓住刚强引导理解朗读

(音乐再次响起)多么慈祥的大娘,多么刚强的小金花,多么 了不起的大嫂,他
们跟志愿军没有血缘关系,可是能不能把他们称作亲人呢?

交流,完成板书

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获得最基本的语文素养,还要从中受到 思想品
德教育。这是语文学科的性质与地位决定的,是社会、国家赋与的我们语文教师
的历史使 命。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出除了要正确把握好教材,找准德育切入
点;还要认真研究教材,教师在教学 中,要善于抓住关键,引导学生分析文章最
能感动自己、震撼自己的语言文字,从中加深体会,产生共鸣 ,在潜移默化中教
育学生、影响学生、塑造学生。通过突出文章中的闪光点,使学生发现其光辉,
且深切地感悟到其道理的正确或精神的可贵

让他们把这些精神的种子撒播到自
己的 心田。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这一课时
,
教师除了要教学作者是如何选
择材料来体 现、突出中朝两国人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共产国际主义情谊的,,
还要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知识的同时受 到这方面的教育。

























语文科德育教育渗透案例

————〈

梅花魂〉

2007――2008学年度第一学期

刘艳梅

【教学案例】

一、复习导入,交流学习

1
、课文围绕梅花说了哪几件事?

2
、梅花虽然是一种名花,但是 为什么说梅花也有魂呢?课题

梅花魂

与本文所
记叙的五件事有什 么联系?

二、启发点拨、提出问题

1、作者离开外祖父的时候,是多大的孩子?

2
、关于外公的记忆,都是作 者幼年时期的记忆了。一个孩子,虽然记住了看到
的经历过的事情,
可是又有多少是她能懂的呢 !
在作者幼小的心中,
外祖父的言
行使她产生了许许多多的疑问。你能从文中找到她的 疑问吗?

三、讨论交流、升华感情

1
、读课文,找出并用
“??”
画出有关描写外祖父哭的语句,读一读,共有几处?

2
、学生自 由读第二自然段,交流体会外祖父

一哭

时的情感:


1
)了解外祖父教我吟诵的三句诗的出处,读懂它们的意思: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是唐代诗人王维的诗句,意思是

独自一个
人在远方居住,每到过节的时候就格外思念家乡的亲人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也是王维的诗句,意思是

明年春 天绿草如茵的时候,
您回不回来?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 细如愁

是北宋词人秦观的词,意思是

在空中随风
飘飞的落花,轻 得好像夜里的猛,无边无际落着的雨丝,细得好像心里的愁。



2
)外祖父教我读唐诗宋词的用意所在:

这三句诗都表达了游子 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外祖父叫



的目的在于借诗句表达
他对家乡的思念。


3
)说说外祖父哭的原因:

因为这 些诗句触动了他思乡的情感,教



读着诗句,他心里涌动的是对家乡,< br>对家乡亲人的怀念,泪水就不知不觉流了下来。

3
、三次落泪:
< br>课文三次写到外祖父的眼泪:
读诗时无声地落泪;
不能回国时呜呜地哭泣;
送别
时泪眼蒙
?
。外祖父这三次落泪,都表明了他渴望回国返乡的强烈感情,所谓叶
落归根,年纪越大,这种情感越强烈。从眼泪中我们感受到,不能回国,已成为
他心中刻骨铭心的痛, 最终成为他终生的憾事。

4
、一次生气:


1
)他的墨梅图,家人碰都碰不得,小孩子不小心弄脏了,不仅拉下脸来,还
训斥孩子的妈妈。


2


清白

是什么意思?

玷污

又是什么意思?


3
)外祖父动作的细节描写??“
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
净。

(从外祖父动 作可以看出,梅花在他眼里,不仅是梅花,而且是祖国的象
征,值得他用全身心去爱。)

5
、赠墨梅图:

(出示老人深情地说的那段话)读一读这段话,反馈你读懂了什么?


1< br>)

这梅花,是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
愈 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
骨气的呢!

①有四个



,前两个是恶劣的环境,后两个是赞美。

②这是梅花的精神,由此可见老人爱梅花其实是爱梅花的精神。



2


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尽多少< br>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
样。
”< br>(这是对梅花和中华民族有气节人物的赞誉。借物喻人。梅花的精神就是
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老 人赞梅花,就是赞具有梅花精神的中国人。)


3
)举例说明具有梅花精神 的人。(岳飞、戚继光、江姐
……



4

“< br>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秉 性

是本性的意思。这里梅花的秉性就是指梅花的精神,梅花魂。其实,也是老人自
己 心灵的表白。他漂泊海外,中国人的气节没有变,对祖国的爱没有变,就像他
深爱的梅花一样,有品格, 有灵魂,有骨气。)

6
、外祖父说的这段话有几层意思?

有三层 意思,
开始他赞美的是梅花的精神,
接着他赞美了中华民族出现的有梅花
精神的人,最 后他想说的是,一个中国人,要有梅花的秉性。

7
、送别亲人,思乡难归:


赤道吹来的风撩乱了老人平日梳理得整整齐齐的银发,我觉得外祖父一下子衰
老了许 多。



1

外祖父一下子衰老了许多仅仅是因为风撩乱 了老人的头发吗?
(思归难归,
愁苦变老。)


2
)外祖 父把自己最珍爱的墨梅图和绣着梅花的手绢送给作者的目的是什么?
(向梅花学习,做个有气节的中国人 。)

四、回顾整体,深化主题

1

读到这儿,
你发现课文首尾两个自然段有什么联系吗?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

2
、外祖父是在简 单的赞赏梅花吗?不,他是在借物喻人,是在赞美着那些有着
梅花精神的中国人。


2
、有着梅花精神的民族,是个多么值得骄傲的民族。具有这样精神的民族,
才会令漂 流在外的海外赤子日思夜盼。

3
、让我们替那些漂流在外的海外赤子们向祖国母亲表 达心声吧!播放歌曲《我
的中国心》。


语文科德育教育渗透案例

————《永生的眼睛》

2007---- 2008
学年度第二学期

刘艳梅

教学片断

1


温迪说,她也要学外公将眼睛角膜捐给失明的人,让 他们重
见天日。这一刻妈妈紧紧搂住温迪,激动的泪水夺眶而出。妈妈为自
己的女儿
? ?14
岁的温迪而骄傲。
是呀,
温迪是妈妈的骄傲,
也是我们
大家的 骄傲
??
2


课文到这里戛然而止,但故事本 身并没有结束,下面请同学
们轻声读一读故事原文的结尾,
读后老师相信大家一定有话想说。< br>(配
乐小提琴《爱的礼赞》)


那天我紧紧搂着温迪,没能想到, 仅仅两周之后,我再一次为器官
捐献组织签署了同意书。我可爱的女儿,才华横溢的温迪,在一交交通事故中丧生了
……


当我签字时,她的话仍萦绕在我耳际:
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有多
么痛苦吗?
……

失去温迪三周后,我收到一封来自奥列根勇敢者角膜中心的信。

亲爱的瑞弗先生和太太:


角膜移植非常成功。现在,
两位昔日盲 人重见天日,他们成为您的女

??
一位极其热爱生命的女孩的纪念,并有幸分享她的 美丽。

如果哪位被捐献者有机会到我们的家乡一游,
并且爱上马,
坐下描绘
它们,我想知道那慷慨

施主

是谁。金发的温迪的画笔依旧不辍地 挥
动着,她的碧眼仍然闪烁着骄傲的光芒。

3
、(教师朗读)这是文章真正的结尾,读了听了以后有什么新的感
受?
< br>4
、课前的那首诗就是获得温迪捐赠的角膜的人写出来的。现在假如
你们就是重见光明的 人,知道为你们捐赠角膜的人是金发碧眼的温
迪,最想与温迪或者她母亲、还有外公他们一家人说些什么 ?

5
、将想说的话写下来,用心写!

[
设计意图
]
:文章以母亲为女儿骄傲而戛然而止,留下了许多悬念:
温迪后来真的做到了吗?她离开人 世后,
谁为她办理捐赠手续呢?她
的女儿还是
……
呈现原文结尾,
还 故事以完整,
更震撼人心的莫过于
此,这是一个悲壮而美丽的结局。这样设计安排,旨在激发学 生的强
烈情感,
在对温迪一家尤其是对温迪的深深敬佩之余,
获得对自我人
生 价值的追忆!

[
课后教学反思
]
《永生的眼睛》是
“< br>热爱生命

单元的一篇文章,展示了



的父辈为
了他人能够更好地生活,
尽自己最大所能来帮助别人延续生命、
生活
得更美好 的可贵品德,并借此来教育所有读者,宣扬了

一个人不但
自己要热爱生活,活得美好 ,而且更要为他人生活的美好做出努力

的道理。

个人述职总结-


个人述职总结-


个人述职总结-


个人述职总结-


个人述职总结-


个人述职总结-


个人述职总结-


个人述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