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

余年寄山水
916次浏览
2021年01月25日 06:17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合作合同书-

2021年1月25日发(作者:空梦长安)
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



一、初中文言文练习题

1

把下面一段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之人予之猫,善捕鼠及鸡。月余,鼠尽而其鸡 亦尽。其子
患之,告其父曰:

何不去之乎?

其父曰:

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夫
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墙,毁伤吾器用 ,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
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去之猫也?

【答案】

这不是你所了解的。我所担忧的在于老鼠,不在于没有鸡。


【解析】
【分析】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


”< br>:这。



:你。



:担忧 ,忧虑。



:于。


故答案为:这不是你所了解的。我所担忧的在于老鼠,不在于没有鸡。


【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
要忠于原文,不遗 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
的正确理解。


【参考译文】


有一个赵国人担忧家里的鼠患,他去中山 国求要猫。中山国的人给了他一只猫。猫善于
捕捉老鼠和鸡。一个多月了,老鼠被猫吃光了,但是鸡也被 猫吃光了。他的儿子觉得猫是
祸害,告诉他的父亲说:

为什么不赶走猫呢?

他的父亲说:

(这)不是你所想的那样。
我所担忧的是老鼠,不在乎有没 有鸡。我们家有老鼠,(它)就偷窃我们的粮食,毁坏我
们的衣服,穿破我们的墙壁,破坏我们的器具。 我们将会挨饿受冻,不是比没有鸡吃的害
处更大吗?如果没有鸡,只是不吃鸡罢了,那么距离挨饿受冻还 远着呢。像这样为何要赶
走那只猫呢?



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轼年十二时,于所居纱縠行

宅隙地中,与群儿凿地为戏。得异石,如鱼,肤温莹,作浅碧色。表里皆细银星,扣之铿然。试以为砚,甚发墨,顾无贮水处。先君曰:

是天砚< br>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

因以赐轼,曰:

是文字之祥也。< br>”
轼宝而用之,且为铭
曰:一受其戒,而不可更。或主于德,或全于形
……

元丰二年秋七月,予得罪下狱,家属流离,书籍散乱。明年至黄州,求砚不复得 ,以为
失之矣。七年七月,舟行至当涂




发书笥




忽复见之。甚喜,以付迨、过

。其匣
虽不工,乃先君手刻其受砚处,而使工人就成之者,不可易也。


(注释)

纱縠行:苏轼故里,在四川眉山。

当涂:地名。

书笥:书箱。

迨、
过:苏找的儿子苏迨与苏过。


1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含义。



扣之铿然(
________



轼宝而用之(
________



其匣虽不工(
________



不可易也(
________



2
)下面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
于所居纱毂行宅隙地中
/
万钟于我何加焉

B.
与群儿凿地为戏
/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C.
且为铭日
/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D.
乃先君手刻其受砚处
/
乃诈称公子扶苏、
项燕


3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


4
)选文围绕天石砚写了哪些事情?请写出其中的两件。


【答案】


1
)敲击;视为珍宝;精致;交换


2

B


3
)这是一方天然的砚石,具有砚台的品质,就是形状不太完整罢了。


4
)示例:十二岁时和同伴嬉戏时发现天石砚;父亲把天石砚赐子我。


【解析】
【分析】(
1
)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 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
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 见的文言
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



, 敲击;



,动词,视为珍宝;





精致;



,交换。



2

A.“


解释为:在
/
对于;< br>B.



解释为:和;
C.



解释为:并且
/
况且;
D.
“< br>乃


释为:却是
/
于是;故选
B




3
)要求学生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 要找出关键实词、
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 句
等。运用


”“

”“

”“

”“


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重点字词:



,这;



,天然的;



,形状。



4
)结合

轼年十二 时,于所居纱縠行宅隙地中,与群儿凿地为戏。得异石,如鱼,肤温
莹,作浅碧色。表里皆细银星,扣之 铿然。

概括得出:十二岁时和同伴嬉戏时发现天石
砚;结合
“‘
是 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

因以赐轼

概括得出:父亲把天石砚赐 子
我。结合

甚喜,以付迨、过。其匣虽不工,乃先君手刻其受砚处,而使工人就成之 者,不
可易也

概括得出:把天石砚交给儿子苏迨和苏过。


故答案为:


敲击;视为珍宝;精致;交换



B




这是一方天然的砚石,具有砚台的品质,就是形状不太完整罢了。




示例:十二岁时和同伴嬉戏时发现天石砚;父亲把天石砚赐子我。
【点评】

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 br>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
言词语进 行积累。



本题考查的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题要 求考生了解句意,结合句
意进行分析,注意平时对常用虚词的积累。


⑶< br>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
原文,不遗 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
理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注意
准确的概括。

【附参考译文】


苏轼十二岁的时候,在 所住的纱縠寓所空地上,和一群少年玩掘地的游戏。得到一块奇
异的石头,形状像鱼,外表色温润晶莹, 呈现浅绿色,里外都点缀着细小的银星,击打它
就发出铿锵的声音。试着拿它当砚使,很容易发墨,只是 没有储水的地方。先父说:

这是
一方天砚啊!具有砚的品质,就是形状不太完整罢了 。

于是把它还给我,说:

这是你文
章发达的祥瑞之兆。

我十分珍爱地使用它,并在上面刻上铭文说:

一旦接受了上天的造
就,就 永远不再改变初衷。或以品德为高,或要保全形体。如果两者都有,那我取法什
么?仰人鼻息跪人脚下吗 ?这样的人世间有很多。


元丰二年秋七月,我获罪入狱,全家人流离失所,书籍也 丢失散乱。第二年来到黄州,寻
找我那方砚台,却怎么也找不到,我以为把它丢失了。元丰七年七月,乘 船到到当涂,翻
开书箱,忽然又看见了它,非常高兴。于是把它交给儿子苏迨和苏过。装砚的匣子虽然不
十分精致,却是先父亲手雕刻的啊,并命匠人按砚的形状做的,不能更换。


3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蜀侯迎金牛


蜀侯性贪,秦惠王闻而欲伐之。山涧峻险,兵路不通, 乃琢石为生多与金日置生后号牛





言以遗蜀侯。蜀 侯贪之,乃堑山填谷,使五丁力士以迎石牛,秦人帅师随后而至,
灭国亡身,为天下所笑。

(选自北齐
·
刘昼《刘子
·
贪爱》)


1
)下列各项中加下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秦惠王闻而欲伐之
/
伐竹取道
B.
言以遗蜀侯
/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C.
使五丁力士以迎石牛
/
不使学
D.
灭国亡身
/
河曲之叟亡以应


2
)请用三条
“/”
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乃琢石为牛多与金日置牛后号牛粪


3
)根据上文,请 概括蜀侯

为天下所笑

的原因和启示。


【答案】


1

B


2)乃琢石为牛
/
多与金
/
日置牛后
/
号牛粪


3
)原因:蜀侯个性贪婪而又愚蠢,为迎石牛

堑山填谷

,做到了敌人想做而不能做的
事,最终自取灭亡,

为天下所笑




启示:贪婪之心不可有,贪图小利,必然不能顾全大局,可能最终会无所有。

【解析 】
【分析】(
1

A
攻打;砍伐。
B
遗(
wèi
):给予。
C
派;让。
D
死亡;通无,没
有。



2
)这句话的意思是:于是,(秦惠王叫人)用石头雕凿成一头牛, 每天把许多金子放
在石牛的后面,说是(石牛拉的)

牛粪

。据此 可知这句话正确的断句方法是:

乃琢石为

/
多与金
/< br>日置牛后
/
号牛粪。



3
)这篇短文一 开头就是蜀国国君性格贪婪,秦惠文王就是利用其贪婪的特点就编造牛
会拉金粪的事,但让人不可思议的 是蜀国国君竟然相信,为了得到这头牛,他竟然让人去
挖平山路填平谷地(开设道路),结果秦国就走这 条路把蜀国灭了,由此看出蜀国国君的
愚蠢。蜀国国君为了自己的贪婪付出了亡国的代价,告诉我们贪婪 之心不可有,贪图小
利,必然不能顾全大局,可能最终会无所有。


故答案为:

B




乃琢石为牛
/
多与金
/
日置牛后
/
号牛粪




原因:蜀侯个性贪婪而又愚蠢,为迎石牛

堑山填谷

,做到了敌人想做而不能做的事,
最终自取灭亡,

为天下所笑< br>”
。启示:贪婪之心不可有,贪图小利,必然不能顾全大局,
可能最终会无所有。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一词多义。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 后再根
据句意解释词语含义。



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 答此类题目,首先诵读语句,通过诵读,力求对语句的
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 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
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⑶< br>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能力及给人启示的能力。。要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需
要在文章各 个部分寻找关键的词语,提取关键的信息来组织表达。

【参考译文】


蜀国的国君性格贪婪,秦惠王听说后准备讨伐他。蜀国山高水险,军队没有道路可以过
去。于是 ,(秦惠王叫人)用石头雕凿成一头牛,每天把许多金子放在石牛的后面,说是
(石牛拉的)

牛粪

,并说要把它呈送给蜀国的国君。蜀国国君贪图这个可拉金粪的石
牛, 于是派人挖平山路填平谷地(开设道路),又派遣五名身强力壮的大汉去迎接石牛。
(道路通达),秦国 大将带着大军(跟着石牛)随后就攻到了蜀国,一举灭亡蜀国,杀死
了蜀国的国君,(蜀亡国,死了君主 这件事,)被天下人耻笑。


4

阅读以下文言语段,完成小题。



熙宁八年夏,吴越大旱。九月,知越州赵公




前民 之未饥,为书问属县:灾所被者几
乡,民能自食者有几,库钱仓粟几人,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使各书以 对,而谨其备。


州县吏录民之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二万一千九百余人以告。故事




岁廪穷人,
当给粟三千石而止。公敛富人所输,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使自 十月朔





人受粟日一
升,幼小半之。忧其 众相蹂也,使受粟者男女异日。忧其且流亡也,于城市效野为给粟之
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受之,而告 以去其家者勿给。


明年春,大疫。为病坊,处疾病之无归者。募僧二人属以 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恃。公于
此时,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民不幸 罹旱疫,得免
于转死,虽死得无失敛埋,皆公力也。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

选自曾巩《越州赵公救灾记》

【注释】

赵公:赵抃(
1 008

1084
),字阅道,谥清献,衢州西宁(今浙江衢县)人。
晚年执 越州政务,政治卓著。

故事:向来规矩。

朔:农历每月初一。


1
)解释下列加下划线字意思。



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
________

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
________


2
)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
其仁足以示天下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
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C.
其施虽在越

其仁足以示天下

D.
于城市效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3
)用


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二处)



































4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


5
)古代志士仁人常< br>“
以仁为己任

,请联系本文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分别简要分析



的具体内涵。


【答案】


1
)谨慎;稍微


2

A


3
)募






/













/








恃。


4
)(赵公)让人从十月初一开始, 每人每天领一升救济粮,孩童每天领半升。


5
)本文:赵公在百姓受灾中 与民同忧。《醉翁亭记》:写欧阳修虽被贬仍治理好滁州,
与民同乐的思想。


【解析】
【分析】(
1



使各书以对,而谨其 备

:让各县呈文上报知州,并且谨慎地作
好准备。谨:谨慎。

力 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

:从未稍微懈怠,事无论巨细必定亲自处
理。少:稍微。


2

A.
前者

足以

连用,完全可以;后者

因为


B.
都是表递 进,

而且


C.
都是代词,

他,他 的

之意。
D.
都是结构助词



。故 选
A




3
)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 出正确答案:募僧二人
/
属以视医药饮食
/
令无失所
恃。译为:招募 两位僧人,把照料病人的医药和饮食委托给他们,让那些病人不失去依
靠。此题要注意把相关的几个意思 之间划开。



4
)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


:农历每月第一天。



:代指粮食。



:领一
半。



5
)要 答好此题,首先要整篇阅读好两篇文言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并要注意
议论抒情的语句,充分把 握内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心,看看原文到底要表明一个什么
主要观点。如本文可分析
公于此时,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给病者药食多
出私钱。民不幸罹旱疫,得免于转死 ,虽死得无失敛埋,皆公力也

等句,可概括为赵工在
百姓受灾中与民同忧。《醉翁亭 记》通过描写醉翁亭的秀丽、自然风光和对游人之乐的叙
述,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 者与民同乐的理想。


故答案为:

谨慎;稍微



A



(募






/













/








恃。



赵公)让人从十月初一开始,每人每天领一升救济粮,孩童每天领半升



本文:赵公在百姓受灾中与民同忧。《醉翁亭记》:写欧阳修虽被贬仍治理好滁州,与
民同乐的思想。

【点评】

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 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
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 要注意对常见文
言词语进行积累。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思和 用法的理解和辨析,要求考生在平时注意常用虚词的积累,
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语句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进行 断
句,要结合现代语法,注意停顿。



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 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
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 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
理解。



本题考查 考生对文章内容和主题赏析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
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 握主旨的赏析情感,要结合文章的重点语句进行分析理解。

【参考译文】


熙宁八年夏天,吴越一带遭遇严重旱灾。这年九月,资政殿大学士赵公出任为越州长
官。在百姓 未被饥荒所苦之前,就下文书询问所属各县遭受了灾害的有多少乡,百姓能够
养活自己的有多少户,应当 由官府供给救济粮的有多少人,让各县呈文上报知州,并且谨
慎地作好准备。


州县官吏登记报告,全州孤儿、老人、疾病、体弱不能养活自己的共有二万一千九百多
人。向来 规矩,官府每年发给穷人救济,应当发到三千石粮米就停止。赵公征收富户人家
上缴的,以及僧人道士吃 余下的粮米,共得谷物四万八千多石,就用它来补助那救济的费
用。让规定从十月初一开始,每人每天领 一升救济粮,孩童每天领半升。赵公担心领米的
人太多会相互践踏,又让男人女人在不同的日子领米,并 且每人一次领两天的口粮。他又
担心乡民将流离失所,就在城镇郊外设置了发粮点共五十七处,让各人就 便领粮,并通告
大家,离开自家的不发给粮食。


第二年春上,瘟疫 很严重。官府设立病院,安置无家可归的病人。招募两位僧人,把照
料病人的医药和饮食委托给他们,让 那些病人不失去依靠。赵公在这段时间,早晚劳心
力,从未稍微懈怠,事无论巨细必定亲自处理。给病人 吃药吃饭的开销花的多是自己的
钱。百姓不幸遭遇旱灾瘟疫,能避免辗转死去;即使死了也不会无人收敛 埋葬,都是靠赵
公的力量。他的德政虽然只有在越州推行,但他对人民的仁爱却完全可以作天下的示范。


5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颜渊论御马


颜渊侍坐鲁定公于台,东野毕御马于台下。定公曰:< br>“
善哉,东野毕之御也!

颜渊曰:

善则善矣,其马将佚< br>①
矣。

定公不悦,以告左右曰:

闻君子不谮人。君子亦谮 人乎?

颜渊退,俄而厩人

以东野毕马佚闻矣。定公躐

席而起,曰:



驾召颜渊。


颜渊至,定公曰:

乡寡人曰:

善哉,东野毕之御也!
吾子曰:

善则善矣,然则马将佚
矣。

不识吾子何以知之。< br>”
颜渊曰:

臣以政知之。昔者舜工于使人,造父工于使马。舜不
穷其 民,造父不极其马。是以舜无佚民,造父无佚马也。今东野毕之御,上车执辔,衔体
正矣;周旋步骤,朝 礼

毕矣;历险致远,马力殚矣。然犹策之不已,所以知其佚也。



定公曰:

善,可少进乎?

颜渊曰:

兽穷则啮,鸟穷则啄,人穷则诈。自古及今,穷其
下能不危者,未之有也。诗曰:
‘< br>执辔如组





两骖如舞。

善御之谓也。

定公曰:

寡人
之过矣。


(选自《韩诗外传》,有删节)

【注释】

佚(
):同



,逃跑。

厩(
jiù
)人:马棚的差役。

躐(
liè
):超越。

趣:同




朝礼:指调服车马的法度。

组: 编织。


1
)解释文中划线词的意思。



乡寡人曰
________


昔者舜工于使人
________


然犹策之不已
________


2
)下列划线词在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定公不悦,以告左右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B.
定公躐席而起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鱼我所欲也》)

C.
不识吾子何以知之

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送东阳马生序》)

D.
舜不穷其民

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3
)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颜渊退,俄而厩人以东野毕马佚闻矣。


自古及今,穷其下能不危者,未之有也。


4
)这篇文章说明了怎样的道理?


【答案】


1
)同



,从 前(先前);擅长(善于);用鞭子打(驱赶)


2

C


3


颜渊告退后,不一会儿,马棚的差役把东野毕驾驭的马跑了 的事禀报了(鲁定
公)。

从古到今,使自己的百姓走投无路而不发生危机的,从来都 没有过。


4
)为政者要体恤民情,使百姓安居乐业(不能把老百姓逼得走投无路)。


【解析】
【分析】(
1
)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 语意思,注意



是通假
字,


”< br>属于此类活用。



2

A
把;因为。< br>B
连词,表顺接;连词,表转折。
C
代词。
D
代词;用来加重 语气的助
词。



3


翻译文言文句 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
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俄而:不久;以:把;佚:逃跑;闻:消息。故此句可以翻
译为:

颜渊告退 后,不一会儿,马棚的差役把东野毕驾驭的马跑了的事禀报了(鲁定
公)。

穷:走投 无路;危者:危机;之:助词,不译。故此句可以翻译为:从古到今,
使自己的百姓走投无路而不发生危 机的,从来都没有过。



4
)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这篇文章的题 目是颜渊论御马,其实论的是国君治理国家和人
民,两者有相同之处,颜渊给鲁定公为举舜使人,造父使 马的事例就是为了说明了为政者
要体恤民情,使百姓安居乐业(不能把老百姓逼得走投无路)。


故答案为:





,从前(先前) ;擅长(善于);用鞭子打(驱赶)



C





颜渊告退后,不一会儿,马棚的差役把东野毕驾驭的马跑了的事禀报了 (鲁定
公)。

从古到今,使自己的百姓走投无路而不发生危机的,从来都没有过。< br>



为政者要体恤民情,使百姓安居乐业(不能把老百姓逼得走投无路)。

【点评】
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实词意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要借助于平时的知识积
累,因此平时 要对文言词语归类记忆。如文言实词可从词类活用、古今通假、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等多方面归类。解题 时,如遇到课本中学过的,可运用联想法,结合语境分析比
较做出选择。



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对来说较难,要求在平时学
习时一 定要认真积累,答题时,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后再根据句意解释词语含
义。



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

字字有着落, 直译、意译
相结合,以直译为主

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 用

增、删、
调、换、留

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 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
到完美。



本题考查学生的 个性化阅读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不设统一答案。解答时,只要
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结合文 章内容并联系实际,谈说明的道理,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译文】




颜渊陪同鲁定公坐在台上,东 野毕在台下表演驾车技术,定公说:

东野毕的驾车技术
真漂亮啊!

颜渊说:

好倒是好,不过他的马将要跑了。

定公听了不高兴,把这话告 诉了
手下人,并且说:

我听说君子不在背后说人坏话。君子也会说人坏话吗?

颜渊告退后,
不一会儿,马棚的差役禀报鲁定公东野毕驾驭的马跑了。定公听了急忙上起身 从旁边跨出
坐席,对手下人说:

赶快驾车去请颜渊来。



颜渊来到后,定公说:

我刚才说:

东野毕 的驾车技术真漂亮啊!

您却说:

好是好,但
他的马将来逃跑了。

不知道你根据什么知道这件事的?

颜渊回答说:

我根 据从政的道理
推知这一点的。从前舜帝擅长于用人,造父擅长于用马。舜帝不使民力用完,造父也不让< br>马把力气用光。因此舜帝时没有逃亡的百姓,造父也没有逃跑的马匹。现在东野毕驾车,
上车拿起 缰绳,马的勒口和身体都很端正了;转圈驰骋,调教得合乎规范了;经历险阻,
跑了很远的路了,但仍然 不停地鞭打它们。根据这些我就知道马逃跑的原因了。





定公说:

你说得对!还可以再稍微进一步谈谈吗?

颜渊说:
野兽到走投无路时就要
咬人,禽鸟到无可奈何的地步就要啄人,人到山穷水尽的地步就会 去诈骗。从古到今,使
自己的百姓走投无路而不发生危机的,从来都没有过。《诗经》里说:

抖动着的丝缰如纵
横编织,车辕两旁的马儿如舞驰骋。

就是说的要善于驾驭 马(不要使它们过分劳累)
啊。

定公听了说:

这也是我的过错啊 。



6

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 ,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
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 然而前陈者,太守宴
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
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己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
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 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 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

【乙】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

也。群贤毕至,少长
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






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

之盛,所 以游目骋怀,足以
极视听之娱,信

可乐也。

(节选自《兰享集序》)

【注】

修禊(

) 事:为了做禊事。禊事,一种祭礼,到水边洗濯,嬉游,并举行祈福
消灾的仪式。

流 觞:把盛酒的杯子浮在水面上,从上游放出,循曲水而下,流到谁的面
前,谁就取来饮酒。曲水:引水环 曲状成为水渠。

品类:指万物。

信:实在。


1
)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



泉香而酒洌
________


树林阴翳
________


少长咸集
________


茂林修竹
________


2
)翻译下面的句子。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3
)【乙】文中与【甲】文画线句子描写的情景相似的是哪一句?



4






















“________”

“_ _______”

“________”




5
)【甲】【乙】两文均体现了



,两文之



有什么不同?


【答案】


1
)清;遮盖;全,都;长,高


2


苍老的容颜,花白的头发,醉倒在众人中间的,(这)是太守喝醉了。

这一天,天空晴朗,空气清新,春风和煦,舒心畅快。


3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4
)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5
)【甲】文 的乐是与民同乐,【乙】文的乐是与友赏景饮酒赋诗之乐(或与友同游之
乐)。


【解析】
【分析】(
1
)此题有古今异义词,如



:全,都。



:长,高。所以千万不
要以今释古。 而


”“


作为生僻词的意思,理解好上下文内容(句 意)是作答的关键。



2
)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

苍颜

:苍老的容颜。

颓然

:醉醺醺的样 子。




这。

惠风

:柔 和的春风。还有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判断句的翻译。


3
)首先理解好【乙】文,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 ,梳理各句之间的内
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如【乙】文中与【甲】文画线句子描写的情景 相似
的句子可直接提取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 br>作为答案。



4



临溪而 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
宴也

为< br>“
太守宴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 交错,起坐而喧哗者,
众宾欢也

为众宾欢;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 间者,太守醉也

为太守醉。



5
)比较两文 之



的不同点。《醉翁亭记》中心思想:作者通过对琅琊山优美风景及< br>太守宴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兰亭集序》首先记述了集
会的时间 、地点及与会人物,言简意赅。接着描绘兰亭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周围景物,语言
简洁而层次井然。描写景 物,从大处落笔,由远及近,转而由近及远,推向无限。先写崇
山峻岭,渐写清流激湍,再顺流而下转写 人物活动及其情态,动静结合。然后写人排列坐
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喝点酒,作点 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
的感情。意境清丽淡雅,情调欢快畅达。兰亭宴集,真可谓
“< br>四美俱,二难并

。写景表现
的是与友赏景饮酒赋诗之乐。


故答案为:

清;遮盖;全,都;长,高;




苍老的容颜,花白的头发,醉倒在众人中间的,(这)是太守喝醉了。

这一天,< br>天空晴朗,空气清新,春风和煦,舒心畅快。;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甲】文的乐是与民同 乐,【乙】文的乐是与友赏景饮酒赋诗之乐(或与友同游之
乐)。


【点评 】

解答本题要借助于平时的知识积累,因此平时要对文言词语归类记忆。如文言
实词 可从词类活用、古字通假、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方面归类。解答此类题目时,如遇
到课本中学过的,可 运用联想法,结合语境,分析比较,做出选择;



翻译文言文句子要遵循

一一对应,字字落实

的原则,把文言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
语 表达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
要对文章 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
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本题考查短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答题时应注意,在准确理解词义,句意,段意的 基础
上,梳理大局之间的联系,依据体感要求来概括重点作答。


【附参考译文】


【甲】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来去行路的 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
答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 是滁州的游客。到溪
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清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横七竖 八地
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射的中了,下棋的
赢 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一个脸色苍老的
老人,醉醺醺地坐 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 守回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林,鸟儿
到处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 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
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 啊。醉了
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呢?是
庐陵欧阳修吧。


【乙】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 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为了做
禊礼这件事。诸多贤士能人都汇聚到这里,年长、年少者都聚集在这里。兰 亭这个地方有
高峻的山峰,茂盛高密的树林和竹丛;又有清澈激荡的水流,在亭子的左右辉映环绕,我< br>们把水引来作为飘传酒杯的环形渠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但
喝着酒作 着诗,也足够来畅快表达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习习 ,抬头纵观广阔的天空,俯看观察大地上繁多的万物,用
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 ,实在很快乐。


7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下面小题



秦将伐魏。魏王闻之
,
夜见孟尝君
,
告之曰
:“
秦且攻魏
,
子为寡人谋奈何
?”
孟尝君曰
:“
有诸侯
之救则国可存也。

王曰
:“
寡人愿子之行也。



……


又北见燕王曰
:“先日公子常约两王之交矣。今秦且攻魏
,
愿大王之救之。

燕王曰
:“
吾岁不
熟二年矣
,
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
,
且奈何< br>?”
田文曰
:
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
,
此国之利也。今魏
王出国门而望见军
,
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
?”
燕王尚未许也。


田文曰
:“
臣效便计于王
,
王不用臣之计,
文请行矣
,
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

王曰
:“
大变可得闻

?”

:“
秦攻魏
,
而燕不救魏< br>,
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
,
秦必去矣。秦已去魏
,
魏王悉 韩、
魏之兵
,
又西借秦兵
,
以因赵之众
,
以四国攻 燕
,
王且何利
?
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
?
利出燕南门而
望见军乎
?”


燕王曰
:“
子行矣
,< br>寡人听子。

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选自《战国策》
,
有删改)

(注)

孟尝君< br>:
即田文
,
此时在魏国为相。


:
,
呈献。


1
)下列对句中划线词的理解
,
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魏王闻之


:
听说

B.
寡人愿子之行也


:
愿望

C.
燕王尚未许也


:
答应

D.
王且何利


:
好处


2
)为文中画线的语句断句
,
正确的一项是(




A.
乃为之
/
起兵八万
/
车二百
/
乘以从田文

B.
乃为之起兵八万
/
车二百
/
乘以从田文

C.
乃为之起兵八万
/
车二百乘
/
以从田文
D.
乃为之起
/
兵八万
/
车二百乘
/
以从田文


3
)下列对文本的理解
,
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得知秦国将要攻打魏国的消息
,
魏王连夜召见孟尝君询问对策。

B.
孟尝君认为
,
如果有其他诸侯国的救援
,
魏国就可以 得到保全。

C.
起初
,
燕王以连续两年收成不好和路途遥远为由婉拒救助魏国。

D.
孟尝君提醒燕王
,
秦王攻占魏国后马上就会组织联军进攻燕国。


4
)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
,
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
?”


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
,
秦必去矣。

【答案】


1

B


2

C


3

D


4



1
)现在魏王出城门盼望燕军,其它诸 侯即使想跋涉几千里来帮助,可以做到
吗?

魏王降低身份、委屈自己割让土地,将半 个魏国(的土地)割让给秦国,秦军一定
会离开。


【解析】
【分析】(
1

B.“
寡人愿子之行也

翻译为

寡人希望您能出行游说





意思是

希望

。故选
B




2< br>)

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翻译为

于 是为孟尝君发兵八万,战车二百辆,
跟从孟尝君

,据此断句为:乃为之起兵八万/
车二百乘
/
以从田文。故选
C




3

D.
秦王攻占魏国后,应该是魏国会马上就会组织联军进攻燕国。故选
D




4

①“
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
,
虽 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
?”
句中



意思是

即使





意思是

办到< br>”

②“
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
,
秦必去矣
”< br>句中

折节

在这里可以理解


委屈自己





意思是







意思是

离开

。两个句子语 序正常,据此翻译。


故答案为:

B

C


D





现在魏王出城门盼望燕军,其它诸侯即使想跋涉几千里来帮助,可以做到吗?


王降低身份、委屈自己割让土地,将半个魏国(的土地)割让给秦国,秦军一定会离开。

【点 评】

文言实词的理解,主要指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实词,这
些 词语都有内在的规律可掌握,复习时应从归纳复习并加以识记。
B
项中

愿< br>”
意思是

希望

不是

愿望
”< br>的意思。



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言文的断句能力,理解句子的意 思可有助于断句。读清句读,正
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读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句中 停顿,特别是文
言文中的阅读停顿是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有以下几种情况注意停顿:主谓之间要停顿;
谓宾之间要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关联词后面要停顿;总领性词语后
面要停 顿。



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答题时务必注意,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善于 从细微处着眼,筛选
重要信息,归纳概括要点,同时要推敲答案用语的准确性,概括力求要言不烦,不偏 不
倚,切中要旨。
D
项应该是魏国会马上就会组织联军进攻燕国,而不是秦国组织联军 进攻
燕国。



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 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
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 应的现代汉语,使字
不离词,词不离句。第

句中


”< br>意思是

即使





意思是< br>“
办到

;第

句中

折节

这里可以理解为

委屈自己





意思是







意思 是

离开

,注意落实到位。

【附参考译文】


秦国将要讨伐魏国。魏王听说这件事,夜里去见孟尝君,告诉他说:

秦国将要进攻魏国
了,您替寡人谋划一下,怎么办?

孟尝君说:

有诸侯援救的国家就可以保存下来。

魏王
说:

寡人希望您能出 行游说。



……


孟尝君又北 上拜见燕王,说:

从前家父经常为燕、魏两王的交往约会,现在秦国将要进
攻魏国了 ,希望大王救救魏国。

燕王说:

我国已经连续两年收成不好,现在又要跋 涉几
千里去援助魏国,这将怎么办呢?

孟尝君说:

跋涉几千里去 拯救别人,这将给国家带来
好处。现在魏王出城门盼望燕军,其它诸侯即使想跋涉几千里来帮助,可以做 到吗?

燕王
还是没有答应。


孟尝君说:

臣下献上好的计策给大王,大王却不采用臣下忠诚的计策,我请求离开了,
恐怕天下将有大 的变化了。

燕王说:

您说的大的变化,可以让我听听吗?
孟尝君说:

秦国攻打魏国,然而燕国却不去援救魏国,魏国屈节割地,把国土的一半送给 秦国,秦国
一定会撤兵。秦兵撤离魏国后,魏王倾韩国、魏国的全部军队,又西借秦国的军队,再依靠赵国的军队,用四个国家的力量攻打燕国,大王将会得到什么好处呢?好处会自己跋涉
几千里去帮 助人吗?好处会出燕国的南门而盼望援军吗?


燕王说:

您走吧 ,寡人听从您的了。

于是为孟尝君发兵八万,战车二百辆,跟从孟尝
君。


8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推、敲


贾岛初赴举,在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又欲作



字,炼之未 定,于驴上吟哦,引手做推敲之势,观者讶之。

(节选自《诗话总龟》)

【注】

出自《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 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1
)解释下列划线词语。



一日于驴上得句云
________


又欲作




________


2
)把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引手做推敲之势,观者讶之。


3


鸟宿池边 树,僧敲月下门。

出自贾岛的《题李凝幽居》,是历来传诵的名句。请从

炼字

的角度对比


”“


二字,说 说贾岛为什么最终选用



字?


【答案】


1
)在;想要


2
)伸出手来做着推和敲的动作,看到的人感到很惊讶。


3
)敲显得有礼貌,衬托出夜的宁静,起到以动衬静的作用。


【解析】
【分析】(
1
)解答时,要注意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 含义。结合课内所学
①“


翻译为




②“


翻译为

想要





2
)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语的理解:引手:伸手;势:动作。



3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是历来广为传诵的名句。这两句诗,粗看有些费解。
诗人当然不可能连夜晚宿在池边树上的鸟 都能看到。其实,这正见出诗人构思之巧,用心
之苦。正由于月光皎洁,万籁俱寂,因此老僧(或许即指 作者)一阵轻微的敲门声,就惊
动了宿鸟,或是引起鸟儿一阵不安的噪动,或是鸟从窝中飞出转了个圈, 又栖宿巢中了。
作者抓住了这一瞬即逝的现象,来刻画环境之幽静,响中寓静,有出人意料之胜。倘用< br>“


字,当然没有这样的艺术效果了。


故答案为:

在;想要



伸出手来做着推和敲的动作,看到的人感到很惊讶。




敲显得有礼貌,衬托出夜的宁静,起到以动衬静的作用。

【点 评】

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
进 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
言词语进行积累。



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 的方法,要忠于
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
理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出游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求考生在理 解文章的内容基础上进行分析。


9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岳阳楼记(节选)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
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 讥,满目萧然,感极而
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 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
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 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
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
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

先天下 之忧
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去国怀乡

去:到,往
B.
锦鳞游泳

锦鳞:美丽的鱼

C.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求:探求

D.
吾谁与归

归:归依


2
)下列各项中划线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渔人甚异之

B.
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出则无敌国
外患者

C.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以其境过清

D.
感极而悲者矣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3
)登楼者面对两种不同景色产生了







的感情,作者写这一内容的目的是 什么?
请结合选文回答。



4
)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选文景物一暗一明,触发了人们一悲一喜两种截然不同的感情。

B.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运用了动静结 合的写法。

C.
选文写景状物词句整齐,辞采华美,音韵和谐。

D.
选文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乐以忘忧的思想感情。

【答案】


1

A


2

C


3
)写登楼者以物喜、以己悲的感情,是为了引出

古仁人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的思想
感情,也表明作者希望像
古仁人

那样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4

D

【解析】
【分析】(
1

A
去:离开。
BCD
理解正确。



2

A
宾语后置的标志;代词。
B
连词,就;连 词,不译。
C
因为。
D
连词,表示顺接;
连词,表并列。



3
)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第三、四段分别写览物而悲 者和览物而喜者,这两段属于描写
和抒情,而第五段作者在列举了悲喜两种情境后,道出了超乎这两者之 上的一种更高的理
想境界,那就是古仁人的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古仁人无论

居庙堂之高

还是

处江湖之
远< br>”
,忧国忧民之心不改,

进亦忧,退亦忧

。据此可知,这 两段文字写

迁客骚人



览物
之情

,既为下文的议论抒情做铺垫,也表明作者希望像

古仁人

那样< br>“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4

ABC
理解正确。
D
表达了自己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的旷达胸襟与

先天下之忧而
忧,后天下之 乐而乐

的政治抱负。


故答案为:

A


C





写登楼者 以物喜、以己悲的感情,是为了引出

古仁人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的思想感
情,也表明作者希望像

古仁人

那样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D

【点评】

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 。考查的词语,
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 br>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此题考查 对文言虚词的理解掌握能力。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可以从以下几
方面入手:识记常用文言虚 词的意义和用法;结合语句翻译确定该虚词在句中的意义;根
据虚词在语句中的作用,巧妙的用现代汉语 中的词语来代替;先多朗读,体会语气,进行
判断。



本题考查 分析文章某个材料作用的能力。文章材料是为主旨服务的,某部分内容需不需
要写,是详写还是略写,这 些都要根据文章的写作目的来决定,分析其作用也就是分析其
对表现主旨的作用。



此题考查对课文语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首先理解语句本身的意思及写法特点,其次还
要从全篇着眼,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理解全篇的主旨感情,再判断语句的意思及写法即
可。


10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蛛与蚕


蛛语蚕曰:

尔饱食终日以至于老,口吐经纬




黄口灿然




固之自裹。蚕妇 操汝入
于沸汤,抽为长丝,乃丧厥

躯。然则其巧也适以自杀不亦愚乎!
”< br>蚕答蛛曰:

我固自
杀,我所吐者,遂为文章




天子衮龙




百官绂绣




孰非我为?汝乃枵腹而营口





吐经纬织成 网罗,坐伺其间,蚊虻蜂蝶之见过者无不杀之,而以自饱。巧则巧矣,
何其忍也!

蛛 曰:

为人谋则为汝自谋,宁为我!

噫,世之为蚕不为蛛者寡矣夫!

【注】

经纬:纺织品中直线为经,横线为纬。此指所吐之丝。

黄口灿然:即言蚕黄
色的嘴金光灿灿。

厥(
jué
):作代词用 ,意为





他(它)



文章:带花纹的
织品。

衮龙:衮(
gǔn
),衮龙,古 帝王之礼服。

绂绣:绂(

),绂秀,祭祀时穿
的礼服。

枵腹而营口:枵(
xiāo
),枵腹,空腹。营,经营,此为

寻找

意;营口,即
寻找食物糊口。


1
)下列划线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尔饱食终日以至于老
/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B.
固之自裹
/
汝心之固

C.
世之为蚕不为蛛者寡矣夫!
/
寡不敌众
D.
蚕妇操汝入于沸汤
/
汤熨之所及也


2
)用
“/”
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3
)蚕答蛛的话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现了蚕怎样的感情?


【答案】


1

C


2
)然则其巧也
/
适以自杀
/
不亦愚乎


3
)对比,既表现了蚕的自豪,又表现了对蛛的憎恶。

< br>【解析】
【分析】(
1

A
项,吃
/



,饲养、喂养。
B
项,固然
/
顽固。< br>C
项,都解释





D
项,热 水
/
是通假字,同



,用热水焐。故选
C



2
)这句话的意思是:那么你巧妙的技艺,正好用来自 杀,(这)不是太愚蠢了吗?据
此可断句为:然则其巧也
/
适以自杀
/
不亦愚乎。



3
)分析蚕的话

我固自杀, 我所吐者,遂为文章,天子衮龙,百官绂绣,孰非我为?汝
乃枵腹而营口,吐经纬织成网罗,坐伺其间, 蚊虻蜂蝶之见过者无不杀之,而以自饱。巧
则巧矣,何其忍也!

,用自己和蜘蛛做对 比,蚕所吐的丝,都成为带有花纹的织品,它很
自豪。蜘蛛只是为了自己吃饱,所以蜘蛛是自私的,冷血 的,残忍的。表现出对蜘蛛的憎
恶。


故答案为:

C




然则其巧也
/
适以自杀
/
不亦愚乎



对比,既表现了蚕的自豪,又表现了对蛛的憎恶。

【点评】
⑴< br>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
进行理解,词语的意 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
言词语进行积累。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对句意的理解,考生要 结合
句意进行断句。



本题考查考生读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 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注意对文章的理解,
注意结合题意进行分析。

【附参考译文】


蜘蛛对蚕说:

你饱食终日一直 到老。口吐出纵横的蚕丝,金光灿灿,使它牢固地裹住自
己。蚕妇拿着你们放入到沸腾的水中,抽取成为 长丝,于是丧失你们的躯体。你可能吐丝
虽然巧妙,但用来自杀,难道不愚蠢吗?

蚕 回答蜘蛛说:

我固然自寻死路,我所吐的
丝,都成为带有花纹的织品,帝王穿的礼服 ,百官祭祀时所穿的礼服,哪个不是我吐的丝
做成的呢?你现在空腹制造(网),吐出纵横交叉的丝织成 网,在那上面等候着。看见经
过的蚊、虫、蜂、蝶没有不杀了它们的,只为(让)自己(吃)饱。巧妙是 巧妙啊,多么
残忍啊!

蜘蛛说:

为别人着想就做你;为自己着想 的宁愿做我。

唉,世上做蚕不做蜘蛛
的人少啊!


11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
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醉翁亭也。作
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 br>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
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
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
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 ,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
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 ,太守宴
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
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 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
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 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
)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________


云归而岩穴暝
________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________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________


2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间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3
)下列句子 中



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蔚然而深秀
B.
溪深而鱼肥
C.
泉香而酒洌
D.
而不知人之



4
)欧阳修虽被贬滁州,却能够与民同乐,这给你怎样的启示?


【答案】


1
)茂盛的样子;聚拢;领会;以
……
为快乐


2


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啊。

醉了 能和他们一起快乐,酒醒后能
写文章来记述这件事的人,就是太守啊。


3

D


4
)面对困难和挫折能够豁达乐观、恬然自适、积极向上、有所作为。


【解析】
【分析】(
1
)第一句大意是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 又秀丽的。故

蔚然

的意
思是茂盛的样子。第二句大意是云聚拢过 来,山里就昏暗了。故



的意思是聚拢。第三
句大意是领会在心 里,寄托在酒上。故



意思是领会。第四句大意是却不知道太守以宾

合作合同书-


合作合同书-


合作合同书-


合作合同书-


合作合同书-


合作合同书-


合作合同书-


合作合同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