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官兵收河南河北
玛丽莲梦兔
890次浏览
2021年01月25日 07:22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记一件难忘的事作文-
赏析:
杜甫
在这首
下自注:
“
余田园在东京。< br>”
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
老家的喜悦。
“
剑外 忽传收蓟北
”
,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诗人多年飘泊
“
剑外
”
,备尝艰苦,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是由于
“
蓟北
”
未收,安史之乱未平。如今
“
忽传收
蓟北
”
,惊喜的洪流,一下子 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令诗人心中涛翻浪涌。
“
初闻涕
泪满衣裳
”,
“
初闻
”
紧承
“
忽传
”
,
“
忽传
”
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
“
涕泪满衣裳
”
则 以形传神,
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
“
初闻
”
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 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真
实表现。
“
蓟北
”
已收,战乱将息 ,乾坤疮痍、黎民疾苦,都将得到疗救,诗人颠沛流离、
感时恨别的苦日子,
总算熬过来了。< br>然而痛定思痛,诗人回想八年来熬过的重重苦难,
又不
禁悲从中来,
无法压抑。
可是,
这一场浩劫,
终于像噩梦一般过去了,
诗人可以返回故乡了,
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于是又转悲为喜,喜不自胜。这
“
初闻
”
捷报之时的心 理变化、复杂
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写法,必需很多笔墨,而诗人只用
“
涕泪满衣裳”
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
就足以概括这一切。
颔 联以转作承,落脚于
“
喜欲狂
”
,这是惊喜的更高峰。
“
却 看妻子
”
、
“
漫卷诗书
”
,这
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 ,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当诗人悲喜交集,
“
涕泪满衣裳
”
之时,自然
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
“
却看
”
就是
“
回头看
”
。
“
回头看
”
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
人似乎想向 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其实,无需说什么了,
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
不知跑到哪儿去 了,
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
亲人的喜反转来
增加了诗人 的喜,诗人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
一联,就
“
喜欲狂
”< br>作进一步抒写。
“
白日
”
,指晴
朗的日子,点出人已到了老年 。老年人难得
“
放歌
”
,也不宜
“
纵酒
”
;如今既要
“
放歌
”
,还
须
“
纵酒
”,正是
“
喜欲狂
”
的具体表现。这句写
“
狂
”
态,下句则写
“
狂
”
想。
“
青春
”
指春天的
景物,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
“
作伴
”
,正好
“
还乡
”
。诗人想到这里,
自然就会
“
喜 欲狂
”
了。
尾联写诗人
“
青春作伴 好还乡
”
的狂想,身在梓州,而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诗人
的惊喜达到高潮,全诗也至此结束。
这一联,
包涵四个地名。
“
巴峡
”
与
“
巫峡
”
,
“
襄阳
”
与
“
洛
阳
”
,
既各自对偶
(句内对)
,又前后对偶,
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
“
即从
”
、
“
便下
”绾合,
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又是活泼流走的流水对。再加上
“
穿
”、
“
向
”
的动态与两
“
峡
”
两
“
阳
”
的重复,
文势、
音调,
迅急有如闪电,
准 确地表现了诗人想象的飞驰。
“
巴峡
”
、
“
巫峡
”
、
“
襄
阳
”
、
“
洛阳
”
,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
“
即从
”
、
“
穿
”
、
“
便下
”
、
“
向
”
贯串起来,就出现了
“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
的疾速飞驰的画 面,一个接一个
地从读者眼前一闪而过。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
诗人既展示想象,
又描绘实境。
从
“
巴峡
”
到
“
巫
峡”
,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
“
穿
”
;出
“
巫峡
”
到
“
襄阳
”
,顺流急驶,所以用
“
下
”
;
从
“
襄阳
”
到
“
洛阳< br>”
,已换陆路,所以用
“
向
”
,用字高度准确。
全诗感情奔放,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比喜悦的心情。后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此 诗,
浦起龙赞其为杜甫
“
生平第一首快诗也
”
(《读杜心解》)。< br>
此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
其余各句,
都是抒发诗人忽 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
诗
人的思想感情出自胸臆,奔涌直泻。仇兆鳌在《杜少陵集详注》 中引王嗣奭的话说:
“
此诗
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 真,他人决不能道。
”
< br>杜甫(
712
-
770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
“< br>杜工部
”
、
“
杜少陵
”
等,汉族,河南
府巩 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
“
诗圣
”
,其诗
被称为
“
诗史
”
。杜甫与李白合称
“
李杜
”
,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
“
小李杜
”
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
“
大李杜
”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
1400
余首诗被保
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br>759-766
年间曾居成都,
作者生平:
年少优游
杜甫
因青少年时因家庭环境优越,
因此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
他自小好学,
七岁能
作
,
“
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
,有志于
“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 br>。他少年时也很顽
皮,
“
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 一日上树能千回
”
。
杜甫在青年时代曾数次漫游。十 九岁时,他出游郇瑕(今山东临沂)。二十岁时,漫游
吴越,历时数年。开元二十三年(
735
年),回故乡参加
“
乡贡
”
。二十四年在洛阳参加进
士考试 ,结果落第。他的父亲时任兖州司马,杜甫遂赴兖州省亲,开始齐赵之游。
天宝三载(
744
年)四月,杜甫在洛阳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
李白
相遇 ,两人相约为
梁宋之游。之后,杜甫又到齐州(今山东济南)。四载秋,转赴兖州与李白相会,二人一同
寻仙访道,谈诗论文,结下了
“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
友谊。秋 末,二人握手相别,杜
甫结束了
“
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
的漫游 生活,回到长安。
仕途不顺
天宝六载,玄宗诏天下
“
通一艺者
”
到长安应试,杜甫也参加了考试。由于权相
李林甫编导了一场
“
野无遗贤
”
的闹剧,参加考试的士子全部落选。科举之路既 不通,杜甫为实现
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得不转走权贵之门,投赠干谒等,但都无结果。他客居长安十年, 奔走
献赋,郁郁不得志,仕途失意,过著贫困的生活,
“
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
。
天宝十年正月,
玄宗将举行祭祀太清宫、太庙和天地的三大盛典,
杜甫于是在天宝九载
冬天预献三《大礼赋》,得到玄宗的赏识,命 待制在集贤院,然而仅得
“
参列选序
”
资格,
等候分配,因主试者仍 为李林甫所以没有得到官职。
天宝十四年,杜甫被授予一个河西尉这种 小官,但杜甫不愿意任此
“
不作河西尉,凄凉
为折腰
”
的官职,朝廷 就将之改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低阶官职,负责看守兵甲器杖,管理
门禁锁钥)。杜甫因已年四十四,至 长安也十年有余,为生计而接受了这所学无用之职。十
一月,杜甫往奉先省家,甫入门即闻哭泣,原来稚 子饿死。就长安十年的感受和沿途见闻,
写成著名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战乱流离
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次年六月,潼关 失守,玄宗仓惶西逃。七月,太子
李亨
即位于灵武,是为肃宗。这时,杜甫已将家搬到鄜州(今 陕西富县)羌村避难,他听说
了肃宗即位,立即在八月只身北上,投奔灵武,途中不幸为叛军俘虏,押至 长安,同被俘的
王维
被严加看管,但因官小,未予囚禁。
至德二年(
757
年)四月,
郭子仪
大军来到长安北方,杜甫冒险从成西 金光门逃出长
安穿过对峙的两军到凤翔(今陕西凤翔
)
投奔肃宗,五月十六日,被肃宗 授为左拾遗,故世
称
“
杜拾遗
”
。不料杜甫很快因营救房琯,触怒肃 宗,诏三司推问,幸赖宰相张镐救免十二
月肃宗召回杜甫复任左拾遗。
杜甫在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
758
年
)
六月至乾元二年
(
公元
759
年
)
秋,任华州司功
参军。
杜甫原在朝 中任左拾遗,
因直言进谏,
触怒权贵,
被贬到华州
(今华县)
,负责祭祀、
礼乐、学校、选举、医筮、考课等事。到华州后,杜甫心情十分苦闷和烦恼。他常游西溪 畔
的郑县亭子(在今杏林镇老官台附近),以排忧遣闷。他在《题郑县亭子》、《早秋苦热堆
案 相仍》、《独立》和《瘦马行》等诗中,抒发了对仕途失意、世态炎凉、奸佞进谗的感叹
和愤懑。
尽管个人遭遇了不幸,
但杜甫无时无刻不忧国忧民。
时值安 史之乱,
他时刻注视着时局
的发展,在此期间写了两篇文章:
《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冠 形势图状》和《乾元元年华州试
进士策问五首》
,
为剿灭安史叛军献策,
考虑 如何减轻人民的负担。
当讨伐叛军的劲旅
——
镇西北庭节度使李嗣业的兵马路过华州时 ,他写了
《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
的诗,表
达了爱国的热情。
乾元元年
(
公元
758
年
)
年底,杜甫暂离华州,到洛阳、偃师(均在今河南省)探亲。
第二年三月,唐军与安史叛军的邺城(今河 南安阳)之战爆发,唐军大败。杜甫从洛阳返回
华州的途中,
见到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和 人民忍辱负重参军参战的爱国行为,
感慨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