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字”与“练字”的分离现象及矫正策略
玛丽莲梦兔
753次浏览
2021年01月25日 09:04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幼儿园教师个人计划-
“写字”与“练字”的分离现象及矫正策略
“写字”与“练字”的分离现象及矫正策略
写字”与“练字”的分离现象及矫正策略
钱红梅
施建锋
[
摘要
]
“作业字普遍劣于练习字”
,
“写、练分 离”
,这
已是语文教师以及其他学科教师最常见的头痛现象。究其原
因:一是写字时忙 于追赶作业进度,无心关注字的美观;二
是练字时只专注书写技巧,忽略写字速度。矫正这一现象的针对性策略也有二:
练字时
“技巧与速度并重”
,
写字时
“求< br>速与求美并重”
。如此若能长久坚持,则日常的作业字必能
走向“既快又美”的理想境界 。
[
关键词
]
分离
整合
技巧与速度
美观
与实用
“规范、端正、整洁的书写汉字是有效进行书面交流
的基本保证”
。现今语 文写字教学普遍得到重视,却又出现
另一种普遍现象,即很多学生练字时候写的字工整、规范、
漂亮,
而在作业本上写的字,
却令人担忧。
写字练习,
即
“练
字”
,与日常作业书写,即“写字”
,似乎毫不相干,形成了
严重的
“两张 皮”
现象。
这一现象的形成,
有课业负担过重,
平时对书写不重视等原因。但 更重要的,是应当反思我们的
写字教学方法是否得当?“练字”不得法,缺少实用书写技
巧的训 练,通向“写字”的正确道路被“堵塞”
,导致“练
字”与“写字”严重脱节。于是,形成这样 一个病态的畸形
发展的写字教学模式。要想改变这一现象,必须先从根本上
澄清对
“练 字”
用途的认识,
牢固树立
“练字”
必须走向
“写
字”、为写字服务是其重要功能之一的意识。遵循楷书练功
力,行书练技巧,各种书写格式练实用功能的 训练序列,从
而扎实稳步地推进,以达到“写字”具有一定的速度,在此
前提下使得页面清爽整 洁,
字迹清楚娟秀,
取得
“时半功倍”
的理想效果。
一、
“两张皮”现象:写归写,练归练
(一)写字差于练字
翻开学生的作业本,很多学生 的书写可以用“惨不忍
睹”来形容,有的龙飞凤舞,难以辨认;有的满地蚯蚓,歪
歪扭扭;有的 密密麻麻,一片混乱;有的写出的字缺胳膊少
腿,差错连片。
语文作文的书写,更是糟糕,不管格子大小,一律按
照平时的书写习惯,有的小如芝麻,辨认起 来相当困难;有
的则把格子占得满满当当,甚至还要超出格子,一眼看去,
整片模糊;还有的排 列不齐,上上参差,犹如五线谱上的音
符;或涂改成性,什么涂改液,修正贴,透明胶,一篇文章
写下来,十八班武艺全搬上场……
难得看到清清爽爽、
赏心悦目的作业,
老师们不禁感慨:
“现
在的学生不知道是怎么了?练字的时候写得挺工整漂亮的,
可到 作业本上,就完全变形了。
”这就是写字教学中普遍存
在的“两张皮”现象——“练字”与“写 字”严重分离,练
归练,写归写。
(二)写字多于练字
写字是学生的日常 习惯性活动,课堂练习要写字,
课余练习要写字。不写字,学习就无法进行。练字,每天最
多抽 出
15
分钟左右的书法课时间进行练习,有些学校就是
五天中抽出一节课的时间作为练 字课,练习的量不大,每次
几个字,给学生造成的印象是练字是一项专门性的活动,是
练习技巧 的。无论从数量上、时间上和思想认识上,教师、
学生都难以将写字与练字等同起来。因此,产生“写归 写,
练归练”的严重脱节现象也说毫不足怪。
当前 ,作业书写已经向写字教学敲响了警钟,写字教
学的出路到底在哪里?是何原因导致这样病态畸形的“两 张
皮”现象产生的呢?
二、成因追溯:写、练分离
(一)
写字:只讲“速度”不讲“美观”
1
.课业负担过重
写字求快不求美
过重的课 业负担将学生带入了日常大量书写的痛苦之中。用
学生的话说,如果像练字那样认认真真工工整整写的话 ,作
业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完成,不完成作业麻烦可就大了。尽
管很多学生主观上也想把字写好 ,但面对沉重的作业负担,
他们还是会选择以完成作业为准,宁可牺牲书写,只求写得
快,结果 一快,字就变形了,作业看去就糊里糊涂了。长此
以往,
养成了提笔写字快涂快抹的坏习惯,< br>每天大量的书写,
滋长了这样的坏习惯,并且越来越根深蒂固,要改也难。还
有一部分学 生,学习态度本来就存在问题,借着书写量大的
籍口,更是乱涂乱画,字写得歪七扭八,难以辨认。这样 的
一种书写氛围在校园中蔓延,于是就有了翻看作业所见到的
书写现状。
2
.教师姑息迁就
忽略美观形成定势
作业评改,很多教师关注的是答案对不对,而极少去关注页
面整不整洁,字写得好不好。学生抱有侥幸心理,第一次作
业糊里糊涂也能过关,第二次心然会用同样 的方法过关。在
掌握了老师只看做没做、对不对的信息后,他们对书写的要
求自然而然地就降低 了标准。在教师不由自主的姑息迁就
下,于是学生的书写质量越来越糟糕。也有教师说,有时候
看见学生的字实在太烂,
想去管一管,
但新的学习任务来了,
没办法,只好随它过去。 如此一过两过,就过成了多数学生
书写态度的坏习惯和质量惨不忍睹的坏毛病。
语文 试卷中也有书写题的考试,但老师视此题为送分题,无
视书写差别的存在一律给分。久而久之,学生遇到 此题也就
极为随意地抄一遍,和做答其它题目的书写没有什么区别
了。这道题也就形同虚设,无 从检测学生的书写水平,也起
不到监督学生书写的作用了。
(二)练字:只讲“美观”不讲“速度”
1
.讲究形似
忽略实用的速度
练字时过于做作,起笔、 收笔都要顿一顿,极个别老师还要
求孩子一个笔画顿三顿,写捺也要顿一顿再捺出去,一个字
写 很长时间,认为这样才叫有笔锋。这样的“造字”
,只是
手指运动,手腕没有得到解放,所以写 起来既慢又生硬。真
正的书法家写字都是非常灵动的,哪怕是楷书家,写字的速
度也非常快,在 灵动的过程中笔端好似在纸上翩翩起舞一
般,轻重、疏密、快慢,全都自然而然表现出来,绝非故意造作。尽管我们的孩子在学书之初并不能达到这么高的境
界,但一定要有这样的意识,我们是在写字 ,并非“造字”
,
轻重的表现是在写字的过程中体会的,而非“顿笔”所为。
只有这样 不懈坚持,才会解开练字的束缚,使写字变得轻松
自如,有个性,有风格,不然,则会陷入练字的困境, 在泥
沼中挣扎,难以突破,更别说写得又快又好了。怪不得常有
家长感慨:练练字有什么用?速 度这么慢,就是练起来看看
的,真正写作业的时候,一点也派不上用场。这种“练字无
用论”的 形成,是对孩子书写练字和平时作业之间未取得有
效实用价值的无奈叹息。
2
.技巧缺失
实用速度无从追寻
练字时,不注重字的笔画之间的有机联系,像搭积木一样地
教孩子,写一笔停停再写第二笔,忽视了现在的楷书学习是
为孩子将来写行书打基础。行书才是真正的 工作字体,是最
实用最有效的。现实社会里,极少有成人是用正楷作为工作
字体的。孩子须学会 从正楷到行书的正确过渡,这种过渡就
是“楷书快写”
。
实际教学中,很少 有教师真正能掌握“楷书快写”的技巧,
因此学生就将楷书快写与潦草字划上了等号,导致作业写得乱七八糟。
到底该如何正确有效地引导,让作业走向“既快又
美”的理想境界呢?
三、矫正策略:写、练整合
(一)练字:美观与实用并重
苏霍姆林斯基说:阅读和书写是 学生的两种最必要的学习工
具,同时也是通往周围世界的两个窗口。学生如果没有流利
地、快速 地、有理解地阅读和流利地、快速地、半自动化的
书写技能,他就像半盲目的人一样。书写过程的半自动 化是
提高读写水平以及全面自觉地掌握知识的极为重要的条件。
可见,掌握熟练的书写技能是多 么重要!练字的最终目的是
为了走向实用,因此在关注美观的同时,关注实用技巧的训
练是练字 的必然趋势。
1
.练活双手
做好准备
首先要对手的小肌肉进行一定数量的操练。多年的经 验证
明,这种练习应当比写字先行一步。要让手(包括右手和左
手)做一些精细的劳动动作,如 用小刀(雕刻刀)和剪刀,
雕刻木料,裁剪纸板,设计和制作小型的木质模型等。精细
的劳动动 作能训练手指动作的协调和节奏,形成手指的灵巧
性和对小图案(实质上汉字笔画也就相当于这种小图案 )的
敏感性。
第二是要尽力使小孩子的劳动动作成为一种审美的创造活
动。 在儿童制作的物品中,要多让他们重复圆形的、椭圆形
的、波浪形的线条,让他们从小就习惯于进行那些 要求高度
机敏性的精细而平稳的动作。经验证明,如果儿童完成过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