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精彩故事爬雪山
萌到你眼炸
871次浏览
2021年01月25日 10:30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高考报名号查询系统-
红军长征精彩故事爬雪山、过草地
中央红军占领泸定城后继续北上,于< br>1935
年
6
月
8
日突破敌人芦山、宝兴防线,随后翻越了长 征路上第一座大雪山
——
大金山。红军
大多来自气候炎热、
潮湿的南方亚热带 地区,
好多人以前从未见过大雪山,
更不用说爬了。
一开始见到雪山,的确非常壮观。
白雪皑皑,
一片银色,雪连天,天连雪,全是雪的世界。可真正爬起来,却一点也不觉得美了。 大金山被当地老百姓叫做神仙山。他们告诉红军,
只有神仙才能登越大金山。如果你能在山上张开嘴,山 神就会把你掐
**
。总之,大金山是一座不可思议的山。鸟儿都飞不过去,人最好
是别 靠近它,但无畏的红军却偏偏要与命运抗争。
到了大金山的跟前,从山下就可看到 覆盖山顶的大雪,而且看上去这一大片一大片的积雪并不远。开始人们根本意识不到要爬这么高。
数月行 军,粮食不足,人也筋疲力尽。爬山起初似乎还很顺利,后来突然进入了冰雪世界。雪山刺得人们睁不开眼睛,又 没有路,人们
在冰上滑行,摔倒了,要站起来,浑身无力,有的就这样永远地躺倒在雪山的怀抱里了。< br>
6
月
12
日,中央红军先头部队终于翻过几座大雪山, 在北进途中与红四方面军先头部队胜利会师。两大主力红军会师后,总兵力达
10
万余人,士气 高昂。但张国焘却以种种借口延误红四方面军主力北上,并以改组党中央和红军总部相要挟。为维护红军的团结, 并争取
张国焘本人,党中央于
7
月
18
日发出通知,任命 张国焘为红军总政治委员,随后又对红军序列进行了一系列调整。
8
月< br>3
日,红军总部制定了夏洮计划,将红军分成左右两军:左路军由红军总司令朱德、总政委张国焘 率领,经阿坝北进;右路军由前
敌总指挥徐向前、陈昌浩率领,经班佑北上。党中央、中央军委随右路军 行动。
8
月
20
日,中共中央局在毛儿盖召开会议,批评了张
国焘 的错误主张,决定以主力迅速占领洮河流域地区,并以此向东发展取得陕甘。随后,右路军进入茫茫的毛儿盖大草 原,这又是人类
历史上的一次大挑战。美国革命作家史沫特莱在她的著作《伟大的道路》中勾画了这一令 人毛骨悚然的可怕地带:
大草地位于康藏交
界地区的高地上,一望无垠,广袤达数百英 里,全是没有路的沼泽地带。走了一天又一天,极目四顾,红军所看到的,除了无边无际的
野草外,没有 别的东西,而野草下面则是浑水深达数英尺的沼泽。
**
草堆上又长出了大片野草,谁也说不上 是不是几百年来就如此。大
树小树一概没有,看不到鸟类飞翔,听不到虫声唧唧,甚至连一块石头都找不 到。这里什么东西都没有,只有无边无际的野草,夏天任
凭狂风暴雨冲打,冬天任凭大雪覆盖。天空永远 密布乌云,把大地衬托成灰暗而阴沉的地狱。
红军走出草地的时候,只剩下一支褴褛
不 堪、瘦得只有骨头架子的部队。成千上万的人咳得喘不过气来,可是它还能一师又一师地击败军阀部队,称得上是 世界上最顽强、最
结实、
最有政治觉悟的老战士,
是历史上一支无与伦比的坚强队伍。
红军将士以藐视一切困难的革命精神,
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
历尽艰辛,终于在
8
月底以前到达班佑、巴西地区,左路军也于
8
月
20< br>日经过草地到达阿坝。班佑以东的上下包座位于松潘北部,群
山环抱,地势险要。守敌胡宗南部独 立旅第
2
团凭借山险林密,筑以集群式碉堡,构成一个防御区,卡在红军进入甘南的 必经之路上。
胡宗南发现红军过草地北上,急令第
49
师由松潘以北的敌人支援包座, 并在上、下包座至阿西一线堵截红军。消灭包座之敌,开辟前
进道路,是摆在右路军面前的迫切任务。徐 向前主动向党中央建议,攻打包座的任务由第四方面军部队来承担,并准备采取围点打援的
战法,求歼包 座和来援之敌。
29
日黄昏,部队发起攻击。经一夜激战,红军扫清外围据点,残敌退入大戒寺 后山碉堡负隅顽抗,等待
援兵。为诱敌来援,红军对其围而不攻。
30
日夜,援敌49
师先头部队
291
团进抵大戒寺以南,为诱敌深入,红
30
军以
264
团略作阻
击便且战且退,
至当日下午,
敌
49< br>师全部被诱入我伏击圈内。
下午
3
时,
我军向敌人发起总攻 ,
隐蔽在山上的红军将士一齐向敌出击,
敌
49
师被分割成
3
块,首尾不能相顾。刚刚走出草地的红军英勇拼杀,在气势上完全压倒了敌人。经七八小时的激烈战 斗,我军终于
在当晚将胡宗南的第
49
师全部歼灭,敌师长伍诚仁受重伤后跳河自杀。 固守在大戒寺后山高地的
300
余敌人,见大势已去,在我军政
治攻势下全部缴械投降 。
此役是红一、
四方面军会师后的一个大胜仗,
我军歼灭包座地区守敌及援敌
49
师的大部,
共毙、
伤、
俘敌
5000
余人,缴获轻重机 枪
50
余挺,长短枪
1500
余支,还缴获了红军急需的牦牛、骡马、粮食、 弹药等军用物资,扫清了红军北上的障碍,
打开了向甘南进军的通道,使敌企图把我困在草地的阴谋彻底 破产。
15
岁少年
率
171
人加入红军
1932
年
12
月,红四方面军的主力到达川北,川东地下党领导的游击队开始在达县一带活动。当时,因贫困辍学的任 老正在家中帮助父
亲务农。
“
党的队伍给了我思考的能力,我明 白了为什么穷人辛劳一生后代还要继续受穷
”
,红色政权打土豪分田地,给穷人指出一条活路, 这在
任老心中掀起了巨澜。红军队伍为贫苦农民作主,任老明白了,这是一支穷人的队伍。
红色家庭对他的影响至关重要。大哥早他加入游击队,但不久便在一次战役中英勇牺牲,父亲 积极响应革命队伍的号召,担任村苏维埃
主席。这位老人在红军离开根据地的岁月里,被反动军队关进监 狱,活活折磨致死,父亲死后不久,母亲也含恨离去,这一切,更坚定
了任老参加革命的决心。
1933
年是任老走上革命道路的关键年份。
6月,任老参加了游击小组,不久便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任老思想活跃,积极探讨
革命的道理 ,
很快便成为游击队的中坚力量。
红军主力占领达县后,
他被选为区少年先锋队大队长 ,
15
岁的少年成了
171
名红小鬼的
“
头
领”
,在他的带领下,全队
172
人集体加入了红军。
打
“
扇子队
”
少年军人名声大振
从 游击队员变成了名副其实的革命战士,但四川强横的反动军阀势力还是逼迫部队流动开展革命工作。
1934
年
7
月,任老时任四川省少先指挥部政教科长兼干部连指 导员。在四川西部丹巴地区开展工作。一天,当任老等人在一座
3
层小
楼上开会时,反 动军阀的武装突然冲到了楼里,与负责放哨的同志在楼梯上展开了激烈的枪战。脚步声密集急促,逐渐近了,留下 来肯
定是死,任老等三人跳窗逃生,一名同伴当场摔死,任老右臂支撑着地,上臂骨折后戳断肋骨插进了 胸腔,他忍痛与同伴钻入夜幕迅速
转移。
但没过多久,绷带吊起伤臂的任老再次活跃于山间的村庄里。
革命者的工 作激起了恶势力的疯狂反扑,
在新塘坝地区,
有一支
500
人左右的地主武装 ,
他们疯狂袭击革命者的工作队,
屠杀革命群众,
打仗时人人拿着一把扇子,
妄称是刀枪不入的神兵,
当地群众称之为
“
扇子队
”
。
一天 深夜,
任老带领干部连在地方赤卫队的配合下夜袭
“
扇
子队
”
。战斗中,他被敌人刺刀捅伤,仍坚持参加战斗。是役,扇子队被全歼,少年军为川陕根据地人民除了害,一战 成名。
一过草地
竹签穿透他的脚掌
“
年轻人,用语言表达不出长征真实场景,你根本不可能想像出当时有多么艰苦
”
。任老对记者说。任老前段时间坚持每天收看电视连续
剧《长征》,他看得比家里每个人都专注,他为这 部电视连续剧感动,但仍然对家人说,
“
有些苦他们拍不下来
”
。
任老头上的三块伤疤和脚弓部位所受的一次穿透伤都是在长征时留下的。说起长征开始后的第 一次受伤,任老脱下鞋子,右脚背中央部
位赫然有一块大约三厘米见方的凹陷。
< br>“
红四方面军的长征路最长,三过草地,第一次过草地时,我的右脚便被反动军队布下的竹签阵穿 透了
”
。
那是一次夜间急行军,前有堵截,后有追兵,任老带着 一支十几人的队伍迅速向阿坝前行。任老走在最前面,他小心地穿过反动军队布
下的铁丝网,突然脚心一 阵剧痛,落在地上再也迈不动步子。战友提来马灯一看,一根近
0.1
米长的竹签穿过了他的右 脚脚掌,脚背上
还露出长长一截。
受伤只是一瞬间,此后几个月任老被伤 脚折腾苦了。队伍连续行军,根本没有机会停下来养伤。伤口化脓了,战友便将纱布裁成窄长的
细条,蘸 了水穿过伤洞,来回扯动,清除里面的脓血和息肉。每拉扯一下,都伴随了钻心的疼痛,但有什么办法,那是缺医 少药环境中
遏制进一步感染的惟一办法。
红军长征中一个感人的小故事
长征时期,发生了一个又一个动人、感人的故事,我较为了解的一个故事叫《一袋干粮》。它 讲述了一个
13
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
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 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冲走了。她为了大家有足
够的干粮吃,坚 持没告诉他们。为了装成没事发生一样,她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就不行了,在护士 长发
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
“
干粮
”
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事情的真相, 于是大家每人分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
……
故事虽小,
内涵不小。这 些点点滴滴的细节,小故事却能够反映红军战士们的优秀品质
——
不怕苦、坚强、无私、热心< br>……
小兰,她只是一个
13
岁的小女孩,却有男孩一样坚强的意志;却知道体谅 他人。在她没有粮食之际,她大可伸出双手向战友们要一些,她没有这么做,她选
择沉默,不告诉任何人 ,自己吃苦,此刻,她脑海里想的只有战友的利益,而忽略了自己的困难;而对伤势严重的伤员们,她大可丢下< br>他们,让他们自生自灭,可她没这么做,她细心照料一个伤员,没有怨言,没有后悔。一个小兰尚且如此, 可想而知,我伟大的红军整
支队伍的品质了。
长征时期,发生了一个又一个动人、感 人的故事,我较为了解的一个故事叫《一袋干粮》。它讲述了一个
13
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
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 河中冲走了。她为了大家有足
够的干粮吃,坚持没告诉他们。为了装成没事发生一样,她拔了许多野菜塞 入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就不行了,在护士长发
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
“
干粮
”
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分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 br>……
故事虽小,
内涵不小。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小故事却能够反映红军战士们的优秀品 质
——
不怕苦、坚强、无私、热心
……
小兰,她只是一个
13
岁的小女孩,却有男孩一样坚强的意志;却知道体谅他人。在她没有粮食之际,她大可伸出双手向战友们要一些 ,她没有这么做,她选
择沉默,不告诉任何人,自己吃苦,此刻,她脑海里想的只有战友的利益,而忽略 了自己的困难;而对伤势严重的伤员们,她大可丢下
他们,让他们自生自灭,可她没这么做,她细心照料 一个伤员,没有怨言,没有后悔。一个小兰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我伟大的红军整
支队伍的品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