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量浓度及有关计算

余年寄山水
589次浏览
2021年01月25日 15:35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爱国古诗句-

2021年1月25日发(作者:西域)
5
.物质的量浓度及有关计算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理解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涵义,掌握有关计算的基本题型。

能力培养:
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思维能力。

科学思想:
在溶液计算中,贯彻守恒的思想。

科学方法:
演绎推理法,比较分析法。

重点、难点

< br>有关物质的量浓度计算的
6
种基本类型是重点;电荷守恒、
建立参比的基本解题 方法是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引入】今天我们复习物质的量浓度。

【提问】
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是什么?请写出它的计算公式。

学生活动

回答:
1L
溶液中含有溶质的物质的量。
板书:
c=n

mol

/V

L


【再问】溶液的组成还常用什么来表示?

回答:
也常用溶质的质量分数来表示。

溶质的质量分数表示单位质量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

板书:
a

=m
(溶质)
/m
(溶液)×
100




1




15


【提问】
根据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公式
c=n/V
,< br>我们能够联想起哪些有关的
计算思想?请同学们讨论后回答。

思考,讨论,回答:


1
)在公式计算中,已知任何两个量,可以求得第三个量。

(< br>2

还可以根据物质的量联系溶质的质量、
气体溶质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
及微粒数目等。


3
)当溶质的量一定时,浓度和体积成反比;当体积一 定时,浓度和溶质
的物质的量成正比。


4
)根据
n=c V
,当取出一定浓度的溶液时,溶液的浓度不变,但溶质的
物质的量和所取溶液的体积成正比。

【评价】
同学们说的都很正确,
不过,
有一个问题,
为什 么当取出一定浓度的溶液时,
溶液的浓度不变?

回答:
溶液是均匀稳定的体系。

【板书】类型
1
代入公式的计算

【投影】填空:


思考,完成练习。



2




15



【强调】体积必须以升(
L

为单位进行计算。
如果题目给的体积为
mL

则必< br>须进行换算。

【提问】
为什么醋酸的
[H
+
]
小于其酸的浓度?

回答:
醋酸为弱酸,
[H
+
]=ca


因此,
[H
+
]
小于酸的浓度。

【板书】类型
2

溶液物质的量浓度和溶质质量分数的换算
【提问】
在进行换算时,
根据那个不变的量来推导计算公式?请写出计算公
式?< br>
回答:
溶液中溶质的量是不变的,分别用物质的量浓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
计算 ,于是得到如下方程:

m=cVM=1000V
ρ
a


【强调】在此公式中,物质的量浓度(
c
)、溶质的质量分数(
a
% )、溶质的
摩尔质量(
M
)和溶液密度(
ρ
),已知任何三个量,可 计算第四个量。

【投影】练习:
63
%硝酸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14 mol
·
L
,溶液的密度
-1

______


思考,完成练习。

答案:
1.4 g
·
mL

-1
【板书】类型
3

稀释问题

【提问】溶液在加水稀释过程中,
不变的量和变化的量是什么?计算的依据
是什么?



3




15


回答:
不变的量是溶质的质量和物质的量,变化的量是水的质量、溶液的
体积、
溶液的密度和溶液物质的量浓度。
因此,
可根据如下公式计算:
n=C
1
V
1
=C
2
V
2

计算依据是,在此公式中,已知任何三个量,可计算第四个量。

【再问】如何计算稀释后溶液的体积?能否用浓溶液的体积和水的体积相加?

回答:
不能相加,应该用质量相加除以稀溶液的密度。

【板书】
V
(稀)≠
V
(浓)
+V
(水)

m
(稀)
=m
(浓)
+m
(水)

V
mL

=m
(稀)
g/
ρ
(稀)
g
·
mL
-1

记笔记。

【说明】对于浓度不超过
1mol
·
L
的稀溶液,混合时体积变化不大,可以作
-1
近似计算:用原溶液体积相加得混合后的溶液体积。

【投影】讨论题:将
12mol
·
L
-1
的盐酸
(密度为
ρ
1
g
·
mL
-1

50mL< br>和
1mol
·
L
-1
的盐酸(密度为
ρ
2< br>g
·
mL
-1

100mL
混合,所得溶液的密度为
ρ
g
·
mL
-1
,溶液物
质的量浓度为
_ _____mol
·
L
-1

讨论,思考,回答:

基本思路:
c=n/V

混合后溶质的物质的量为:

n= 12mol
·
L
×
O.05L+1mol
·
L
×< br>0.10L=0.7mol

-1
-1
混合后溶液的体积为:

V=

ρ
1
×
50+
ρ
2
×100

/1000
ρ

L


答案 :
700
ρ
/

50
ρ
1
+100
ρ
2

mol
·
L


【板书】类型
4

气体溶质问题

-1


4




15


【投影】讨论题:标准状况下,
AL
氯化氢气体溶于
1 L
水中,所得溶液密度为
ρ
g
·
mL
-1

则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______

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___ ___


【提问】
指导讨论:


1
)这类型题目的基本入手点是什么?


2
)请思考、讨论得出解题的正确思路。

思考,讨论,回答:


1
)解题的基本思路是从溶质的质量分数和浓度的定义公式入手:

a

=m
(溶质)
/m
(溶液)×
100

c=n/V


2
)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

m
(溶质)
=36.5g
·
mol
×
AL/22. 4L
·
mol

-1
-1
溶液的质量为:

m
(溶液)
=

36.5A/22.4+1000

g< br>
根据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定义得到:

a

=36.5A/< br>(
36.5A+22400
)×
100



3
)所得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为:

n
(溶质)
=AL/22.4L
·
mol

-1
溶液的体积为:

V=

36.5A/22.4+10 00

/1000
ρ

L


根据溶液的 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得到:
c=1000
ρ
A/

36.5 A+22400

mol
·
L
-1

【小结】



5




15


溶液的质量等于溶质和水的质量相加,
但溶液的体积不等 于溶质和水的体积相加,

不等于水的体积。溶液的体积一定用其质量除以密度来计算。

【板书】类型
5

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投影】 讨论题:体积比为
1

1

1
的氯化钠、
氯化镁和 氯化铝溶液,
分别加
入等体积、等浓度的硝酸银溶液,均恰好完全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则这三 种
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

【提问】
指导讨论:


1
)三个反应的实质是什么?消耗等量的硝酸银说明什么?


2
)请思考、讨论得出解题的正确思路。

讨论,思考,回答:


1
)这三个反应的实质均为:

Cl
+Ag

AgCl


-
+
消耗等量的硝酸银说明三种溶液中

C1
-
的物质的量相等。


2
)设:
n

Cl
-

=1mol

则:
n

NaCl

=1mol

n

MgCl
2

=1/2 mol

n

AlCl
3

=1/3 mol

根据
c=n/V
,体积相同时浓度和物质

的量成正比,因此浓度比为:

1
∶(
1/2
):(
1/3

=6

3

2

【小结】此类型题目的关键是找出与浓度有关的
n

V
的比例关系,
从而 得到浓
度的比例关系。



6




15


【板书】类型
6

烧瓶内气体溶于水的浓度计算

【投影】讨论题一:标准状况下,一圆底烧瓶充满氯化 氢气体,倒扣于水槽中,假设
溶液没有损失,则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______

【提问】
指导讨论:


1
)解题基本入手点是什么?


2
)请思考、讨论得出解题的正确思路。

讨论,思考,回答:


1
)解题基本入手点是公式:
c=n/V


2
)设烧瓶体积为
VL
,标准状况下,充满氯化氢气体,则氯化氢的物质
的量为 :
V/22.4mol

由于氯化氢极易溶于水,
则溶液将充满烧瓶,
所得溶液的
体积为
VL
。因此,烧瓶内盐酸溶液的浓度为:
1/22.4mol
·
L
-1


【评价】完全正确,所得溶液的浓度与烧瓶的体积无关。

【投影】讨论题二:标准状 况下,用圆底烧瓶收集氨气,当混合气的平均式量为
19
时,停止收集,并将其倒扣于水槽中, 假设溶液没有损失,则所得溶液的物质
的量浓度为:
______


讨论,思考,回答:

根据混合气的平均式量为
19
,算出氨气和空 气的体积比
5

1
,若设烧瓶的体
积为
6L
,则其 中的氨气为
5L

5/22.4 mol
。空气为
1L
。氨 气极易溶于水,而
空气不溶于水,
因此进入烧瓶的水形成的溶液的体积为
5L

溶液浓度为:
1/22.4
mol
·
L
-1

回答:
氨气极易溶于水,而空气不溶于水,因此氨气所占的体积也就
是所得氨水溶液的 体积。因此,无论氨气和空气的比例如何,溶液的浓度均为
1/22.4mol
·
L< br>-1


【评价】思路完全正确,还有没有更简单的思路。

【评价】
完全正确,
因此讨论题一和讨论题二的结果是相同的,
无论烧瓶的体积如何。

【投影】
讨论题三:
标准状况下,
将二氧化氮和氧气按
4

1
的体积比混合后,

满一烧瓶,倒扣于水槽中,当反应不再进行 时,假设溶液没有损失,则所得溶
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____




7




15

爱国古诗句-


爱国古诗句-


爱国古诗句-


爱国古诗句-


爱国古诗句-


爱国古诗句-


爱国古诗句-


爱国古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