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温柔似野鬼°
541次浏览
2021年01月25日 19:04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aoe教学设计-

2021年1月25日发(作者:于半珊)
第三单元

教材解析

本单元以“传统文化”为主题,选编了《古诗 三首》
《纸的发明》
《赵州桥》
和一篇略读课文《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从传 统节日、古代发明、建筑、绘画等
几方面来突显传统文化。本单元还安排了“综合性学习”和“语文园地 ”
,其中
“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
“识字加油站”
“词句段运用”和“ 日积月累”

学习本单元课文,
要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让课本走进生 活,
了解中国深
厚的传统文化,
从而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激发学生热爱 祖国传统文化的情
感。

《古诗三首》

本课由三首描写中国传统文 化的古诗组成。

元日》
是宋代诗人王安石写的,
通过对春节放鞭炮、
喝屠苏酒、
贴春联等传统风俗习惯的描述,
表达了辞旧迎新
的喜悦心情;
《 清明》是唐代诗人杜牧写的,

诗的前两句写清明时节,路人在蒙
蒙春雨中孤身上路的 愁闷,
后两句通过一问一答,
把路人的愁思转化为继续前行
的奋斗心态;
《九 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写下的流传千古的思乡佳
作,借重阳佳节表达自己对家乡、对亲人的 思念之情。

《纸的发明》

本文是篇说明文,
按时间的先后顺序介 绍了纸的发明过程,
赞扬了古人的聪
明才智。

《赵州桥》

这篇说明文向我们介绍了赵州桥精巧的设计风格和美丽的外观,
赞美了中国
古代劳动人民的智 慧和才干。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本文通过对
《清明上河图》< br>的介绍和对画面内容的描绘,
体现了这幅作品的
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表达了作者对中国 传统文化的喜爱与赞扬之情。

教学目标

1.
认识
50< br>个生字,
会写
37
个生字,
正确读写
“造纸术、
伟大 、
石匠、
设计、
创举”等词语。

2.
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文理解词语,学会运用词语。

3.
理解背诵古诗,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

4.
收集中国 传统的发明、
建筑、
绘画等方面的图片资料,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
传统文化的兴 趣。

教学重点

1.
学会本单元的生字及新词,读懂课文内容。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相关传统文化知识。

3.
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法与学法

1.
学生自读自悟、
借助多媒体深入了解课文内容,< br>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2.
收集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料,增强民族自豪感。


9
古诗三首

设计说明

《元日》是宋代诗人王安石所作,通过对春节 放鞭炮、喝屠苏酒、贴对联等
场景描述,表达了辞旧迎新的喜悦心情。

《清明》是唐代诗人杜牧写的,
诗的前两句写清明时节路人在蒙蒙春雨中孤
身上路的愁闷,
后两句通过一问一答,
把路人的愁思转化为继续前行的奋斗心态。

《九月九日忆山东 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写下的一篇流传千古的思乡佳作,
诗人借重阳佳节表达了自己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 情。

教学古诗,
首先是熟读古诗,
再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诗意,
感受 诗人所要表达
的情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会认“屠、苏”等
7
个字,会写“旧、符”等
12
个字。

过程与方法:

1.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这三首古诗,默写《清明》


2.< br>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生自由表达,充分展示自己
的个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
感受作者的心情,
了解祖国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古诗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在比较欣赏中了解祖国传统节日的风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3
课时

教学过程



《元日》

教学目标
< br>1.
会认“屠、苏”
2
个生字,会写“符”
1
个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元日》
,同时能够进行背诵。

3.
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元日的喜庆场面,体会诗人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教学重点

1.
认读生字,正确、有节奏地朗读古诗。

2.
理解《元日》的诗意,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的氛围。

教学难点

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
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
感受 诗中表达的全民族
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走近生活,谈话导入。



1.

【课件出示】
一组春联和春节过年的画面)


2.
同学们,你知道春节指的是农历的哪一天吗?
(指名并板书:
正 月初一

这一天在古时候又叫做“元日”
(板书:
元日)
“元”是开 始的意思,
“元日”就
是一年的第一天。



3.
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古诗的题目就叫作“元日”
,请大家一起来读题。



4.
简介作者。

【课件出示】

王 安石,生于天禧五年(西元
1021
年)
,卒于元佑元年(西元
1086年)
,字
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世称临川先生。宋临< br>川人,汉族。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
一。在北宋文学中 具有突出成就。其诗“学杜得其瘦硬”
,长于说理与修辞,善
用典,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 亦有情韵深婉之作。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谥号“文”
。其政治变法对宋初社会经济 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
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
。< br>
二、初读古诗,识记生字。

1.
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诗歌,
引导学生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同时感知诗歌的
朗读节奏,试着读出诗歌的节奏美。< br>【课件出示】

爆竹声中
/
一岁除,
春风送暖
/入屠苏。
千门万户
/
曈曈日,
总把新桃
/
换旧符。
2.
学生自主朗读诗歌,
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读音。
同桌相互交流读,
互相纠
正读得不准确的读音。

3
.指名朗读诗歌,提醒“屠、苏” 两个生字及“曈”字的准确读音,同时
指导学生读准诗歌的节奏。

4
.课件 出示诗歌中的生字,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字形,教师相机指导生字书
写。
【课件出示】








1
)指名朗读,师生评价,纠正不正确的读音。

注意读准平舌音“苏”



2
)教师范写,学生认真观察 ,然后临写生字三遍。教师巡视检查指导,
及时纠正并进行指导。

“符”上短下长。
“付”的左下竖稍短些,横写在横中线上,点写在竖中线
上。

三、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1.
质疑引入。

过渡:同学们,
学习一首古诗,
我们需要了解关于古诗哪些方面的知识呢?
(理解诗歌大 意,体会诗人的感情。

是的,只有准确理解了诗意,并体会了诗
情,
我们才 算真正读懂了这首诗歌。
而要实现这两点目标,
我们必须从理解诗歌
的字词入手。
2.
引导学生自主研读诗歌,
借助课文注释理解词语的意思。
看看还有 哪些
字词的意思不能理解,做上记号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

3.
汇报交流,扫清理解障碍。

一岁除:一年过去了。除,去。

屠苏:这里指一种酒,根据古代风俗,常在元日饮用。

曈曈:形容太阳出来后天色渐亮的样子。

新桃,旧符:桃符是古代新年时悬挂于大门上的辟邪门饰,春联的前身。

4.
引导学生再读诗歌,边读边展开想象。理解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

送暖入屠苏”



1

在元日这一天,
旭日东升的时候,
当你走在路上,
你会看到些什么?
会听到些什么?又会闻到些什么呢 ?
(我会听到噼里啪啦的爆竹声,
可热闹了!



2
现在过春节的时候我们又用什么方式来表现这种热闹的气氛呢

(放
烟 花。我们不仅可以听到声音,还能看到漂亮的焰火呢!



3
)那 你们知道,从古到今,人们为什么喜欢在农历新年的时候放爆竹
和烟花吗?
(听我爷爷说,以前 是为了赶走年兽,后来是为了辞旧迎新。



4
)课件适时出示诗 句“爆竹声中一岁除”
,引导学生解释诗意,教师进
行简单补充。
(人们在一片爆竹声 中送走了旧的一年。



5
)除了听到爆竹声,我们还似乎闻到了 什么呢?
(屠苏酒的香味。



6

人们在元日 那一天喝屠苏酒又有什么讲究呢?
(据说可以驱除瘟疫。
喝屠苏酒也寄寓了人们美好的新年愿望 ,
就是能够赶走不好的运气,
新的一年顺
顺利利,好运相伴。

< br>(
7
)课件出示诗句“春风送暖入屠苏”
,指名学生说说诗意,教师适时补充。
(人们饮着醇美的屠苏酒,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



8
)节日里人们的心情是怎样的?
(欢乐,充满希望。


5.
引导学生继续展开想象,理解“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1
)在诗句中找找看,节日里人们除了放爆竹、饮屠苏酒以外,还有什
么习 俗?
(新桃换旧符。



2
)联系生活经验,想象并说一 说过春节时家里贴春联的情景。你们知
道怎么诵读春联吗?
(春联是对联的一种,
读的 时候应该先读右边再读左边,

联读完了,再读横批。



3
)古人“新桃换旧符”有着怎样的意义?
(按照古代的风俗,正月初
一清晨人们会 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挂在门上,用来避邪和祈求平安。
表达了人们祈求新年平安、吉祥、好运 的愿望。



4
)大胆想象,人们有什么美好的愿望呢?


5

【课件出示】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引导学生说说诗
意。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家家门上的桃符都换成了新的。



6
)想象诗句画面,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明亮,美好 ,喜庆,
欢乐……)

6.
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全诗的大意,
并 有感情地朗读整首诗,
注意在
脑海中形成诗歌的画面。

7.
揭示写作背景,体会诗人情感。

过渡:
同学们,
我们 大胆猜想一下,
诗人王安石在看到眼前这番热闹欢乐、
明亮美好的情景时,心里会有什么样的感 受呢?


1
)教师介绍并出示王安石变法的相关背景资料。

【课件出示】

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
20
岁以前 随父亲在各地游历,了解老百姓的疾苦。
21
岁中进士;当过十年地方官,做了很多有利于国家 和老百姓的事情。
49
岁时被
任命为宰相。为了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他不顾大官僚 的反对,推行新法,废
除不合理的制度,
在这喜庆的节日里,
他更坚信新法的实行会让 老百姓每天都能
像过节一样幸福。
《元日》这首诗就写于这一年的春节,那时他正在大刀阔斧地
进行改革,
推行新政。
所以这首诗并不只是单纯地记录北宋的春节民俗,
还表 达
了诗人除旧革新的政治理想。


2
)读完资料,你觉得王安石仅 仅是为我们描绘春节的喜庆场面吗?你对
哪个词、哪句诗有了新的理解?

【课件出示】

“爆竹声中一岁除”
:过去的不仅是旧的一年,还有不合理的 制度、陈旧的
法规……

“千门万户曈曈日”

“曈曈日”不仅仅指 初升的太阳,还指新的生活,新的
希望,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安居乐业的理想。

“总 把新桃换旧符”

“旧符”暗指不合理的制度、陈旧的法规;
“新桃”也
暗指 新政策、新法规。
“总把新桃换旧符”有推陈出新的意味。


3

再读题目
“元日”

它仅仅是新的一年的开始吗?还是什么的开始?
(美好生活的开始,新政策的开始。



4
)诗人此时除了迎接新 年的喜悦,还会有什么心情?
(富国强民的美
好愿望和坚定信心。


8.
学生再次有感情地诵读诗歌,试着进行背诵并齐背诗歌。

四、总结回顾,作业设计。

1.
总结回顾全诗内容。

【课件出示】

这首诗写了古时候人们过春节时的热闹景象,
诗中写到了三种 过节习俗:

爆竹、喝屠苏酒、换桃符。一年复始,万象更新,整首诗读来给人一种积极奋发< br>的感情。

2.
课后延伸,布置作业。


1

过春节,
除了诗中描写的这三种习俗,
流传到现在的还有哪些习俗呢?
课 下同学们可以自己查查资料了解一下。


2
)搜集另外一首描写春节的古诗 ,与《元日》对比阅读,看看两首诗之
间的区别,读一读并试着背一背。

五、板书设计

元日


爆竹
/
声中//
一岁除
,春风
/
送暖
//
入屠苏


...
...
千门
/
万户
//
瞳瞳日
,总把
/
新桃
//
换旧符。


...
..
放爆竹

饮屠苏酒

贴桃符



《清明》

教学目标
1.
会认“魂、酒、牧”
3
个生字,会写“欲、魂、借、酒、何、牧”
6
个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清明》
,并能进行默写。

3.
能借助注释理解古诗的大意,想象诗中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复杂的情绪。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
师:同学们,我们学过许多关于春天的诗句,谁能说说有哪些诗句?



学生背诵。

2.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关于春天的诗——《清明》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板书:
清明


3
.简介诗人杜牧:


【课件出示】


杜牧
(
公元
803
—约
852

)
,字 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
(
今陕
西西安
)
人,
唐 代诗人。
杜牧人称
“小杜”

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并称
“ 小李杜”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
,著有《樊川文集》


二、通读感知,体悟诗情。

1.
学生自主朗读诗歌,
注意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读音,
并读通诗句。
教师巡
视指导、点拨。

2.
检查学生自主朗读诗歌的情况。


1
)教师范读诗歌 ,注意提醒学生读准“魂(
h
ú
n


“牧(
m< br>ù)
”两个生
字的读音,同时,指导学生读好诗歌的节奏。

【课件出示】

清明时节
/
雨纷纷,
路上行人
/< br>欲断魂。
借问酒家
/
何处有?牧童遥指
/
杏花村。


2
)落实字词,指导书写。

①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指名认读。

【课件出示】













②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生字的字形及结构特点,说说注意点。

③教师范写,学生认真仿写,教师巡视,并及时予以书写纠正和强调。


三、细读品味,感悟理解。


1.
学习第一句
【课件出示】
(出示第一二行)





1
)指名读。




2
)点击重点词语:雨纷纷、欲断魂。
【课件出示】




雨纷纷:细雨绵绵不绝。


断魂:形容凄迷哀伤的心情。


3
)这两行诗的意思是什么?(自己试讲,再讲给同桌听,最后全班交流)
【课件出示】

清明节的时候,诗人不能够回家扫墓,
却孤零零一个人在异乡路上奔波,

里已经不是滋味;况且 ,天也不作美,阴沉着脸,将牛毛细雨纷纷洒落下来,眼
前迷蒙蒙的,春衫湿漉漉的。诗人心里很是哀伤 。


4
)师归纳,生质疑:



师:
学了这两行诗,
你有什么要问的?路上行人为什么
“欲断魂”

(天
气不好;恰是清明节在外奔波)
这时他的心情如何?
(凄迷哀伤)

师生交流。




6
)指导朗读:想象诗句的意境,指导朗读(指名读、齐读)





7
)总结学法: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刚 才学习的方法。
(生试讲,
师概括:
抓住重点字词,
联系上下文或观察插图, 理解诗意。

现在请同学们运用这种方法来自学第三四
行诗句。

2.

学习第二句(
【课件出示】
第三四行)



1
)出示句子,指名读、齐读。
【课件出示】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2
)点击重点词语:借问、遥指。
【课件出示】

借问:请问。

遥指:远远地指着。


3
)这两 行诗的意思是什么?
(自己试讲,再讲给同桌听,最后全班交流)
【课件出示】


找个酒店避避雨,暖暖身,消消心头的愁苦吧,可酒馆在哪儿呢?便问牧
童哪儿有酒 馆,牧童指着远处的杏花村里有酒馆。


4
)学生自学,再集体交流。

师:
想象当时的情景,< br>你认为儿童会说些什么呢?
(远处的杏花村里有酒店)
“牧童遥指杏花村”的“遥”妙在 何处?
(还要很远的路才能到达酒店,心里更
加烦闷。



5
)体会作者的心情,指导诵读古诗。在这一过程,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
者当时那种“抽刀断 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的无限惆怅的心情。

3.
描述全诗的画面,背诵古诗。

4.
出示填空,反馈所学知识。
【课件出示】

“清明时节雨纷纷”这句诗出自(

)朝的(

)所写的《


。全诗通过
描写的(

)景色和(

)的情景,表达了诗人



)的心情。

5.
学生小结学法:解题目
--
知作者
--
释词句
--
懂诗意
--
品诗味。

(板书: 解题目
--
知作者
--
释词句
--
懂诗意
--品诗味)

四、总结回顾,布置作业。

1.
课堂小结:
清明时节雨纷纷,
如同行人止不住的思念的泪水,
诗中人物因
这清明时节的雨而更加 思念逝去的亲人,
是真正的景中有情,
情中有景,
情景交
融,最后让我们再来 欣赏一段配乐古诗《清明》
,感受一下当时的情景。

2.
布置作业:
在理解诗意的前提下,
熟读并能够背诵和默写今天所学的古诗
《清明》
。预习下一节 课的内容: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五、板书设计

清明


解题目
--
知作者
--
释词句< br>--
懂诗意
--
品诗味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目标

1.
认识“兄、倍”
2
个生字,会写“兄、独、异、佳”
4
个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
理解诗歌大意,
能展开想象描述古诗画面,
感受诗人独在异乡、
思念 亲人
的感情。

教学重点

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教学难点

感受诗人独在异乡、思念亲人的感情。感受传统节日的内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引入新课。

1.
在遥远的古时候,
当深深的思念,
浓浓的乡愁涌上心头,
许多诗人就用手
中的笔来表达心中的无尽思念,著名诗人王维就写下一篇流传千古的思乡佳作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
读题、释题
(板书: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题目很重要。是我们走进课文、走进古诗中的一扇门,从题目中,你知道了
什么
?


①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重阳节的资料。
【课件出示】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
。汉中叶以后的儒家阴阳
观,有六阴九阳。 九是阳数,固重九亦叫“重阳”
。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
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
。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说法。

除此之外,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
,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
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
重阳节与除夕、
清明、
盂兰三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
的四大节日。只是近年来,人们对老人的推重,故此节日又被称为老人 节。



②借助注释理解“山东”不是指现在的我国山东省,而是指华山以 东,诗中
指作者的家乡山西省。

3.
简介诗人王维:
【课件出示】

王维(
701

761

,唐代著名诗人,画家,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因重阳节
思念家乡 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今天的山西省永济县)
,在华山之东。所
以题称“忆山东兄弟”< br>。写这首诗时他正在长安谋取功名。他多才多艺,擅长绘
画、书法,精通音乐,被誉为“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他与另一位唐代诗人孟浩然并称“王孟”


二、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1.
熟读诗句,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课件出示】
要求把字读准确。遇到不认识的字读一读下面的拼音。

xi
ō
n
ɡ
b
è
i





1
)自由读,指名读。


2
)师生共同正音:
“兄”是后鼻音,
“异”整体认读音节。


3
)开火车读,齐读。



2.
老师范读,划出朗读节奏,男女生分组读。

【课件出示】
< br>独在
/
异乡
//
为异客,每逢
/
佳节
//< br>倍思亲。

遥知
/
兄弟
//
登高处,遍插
/
茱萸少
//
一人。

三、吟诵感悟,想象画面。


1.
【课件出示】
独在异乡为客



独:孤身一人;独自一人。



异乡:他乡、外乡。就是家乡以外的地方。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诗意:我独自一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做外乡的客人。



2.
【课件出示】
每逢佳节倍思亲



每:每当。



逢:遇到。倍:格外;加倍、更加。



“佳节”指的是什么节日?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
为 什么这一天
王维

倍思亲


(
因为他独自一个人在外 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感到寂寞。
)



诗意:每当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3.
【课件出示】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遥知:在遥远的地方猜想。



为什么要登高?
(古时候 有这样一种习俗,
就是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
天,人们都要登高避灾。


【课件出示】

图文




茱萸(
zh
ū
y
ú)
: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一种香草 )古时候每年的农历
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人们都喜欢插戴茱萸,据说这样可以避邪、消灾。



诗意:
我在遥远的地方,
想到今年重阳节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 处。
他们都
插戴着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遗憾的是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4.
齐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加深理解全诗的意思。理解诗句的意思。



师:
请同学 们想一想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这首诗可分为几层?每层写了
什么?
【课件 出示】



第一层(前两句)
:写身处他乡异地的诗人,每逢佳节就更加思念亲人。

第二层(后两句)
:写作者想象兄弟们重阳节登高的情景。

四、拓展延伸,课堂小结。

1.
教师小结。

。孩子们, 将来你们长大了,或许也会像大诗人王维一样,离开生你养你的
故乡,
远离你的父母亲人,你们也一定会在心里时时牵挂着远方的家。
让我们最
后再用饱含深情的语调来诵读一遍今天 学过的这首诗歌,
读出诗歌中满满的思念
的味道。

2.
开展一次综 合性学习活动,
了解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
节日里有哪些习俗。

五、板书设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
王维

独在
/
异乡
/ /
为异客,每逢
/
佳节
//
倍思亲。

遥知
/
兄弟
//
登高处,遍插
/
茱萸少
//
一人。< br>

10.
纸的发明

设计说明

本文按时 间顺序介绍了纸的发明过程,
赞扬了古人的聪明才智。
教学时,

先按课文的 叙述顺序理清纸的发明过程及每个过程的缺点,
最后展示了纸的发明
对全世界文明发展的重要意 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会认本课“ 创、携”等
11
个字,其中两个多音字“累、鲜”
,会写“术、
伟”等
12
个字,理解相应的词语。

2.
朗读课文,了解纸的发明过程。

过程与方法:

1.
学生反复诵读,通过品读,抓住重点词句,理解纸的发明过程。

2.
展开小组讨论,对课文的思想内容及情感进行体验,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中华民族祖先的聪明才智,为做一个中国人而自豪。

教学重点

1.
引导学生完成对生字的认、读与写的任务。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理 解纸的发明过程及其重要作用,
意识到造纸术的发明对推动世界文明进程
的重大意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会认
11
个生字,会写
12
个生字。

2.
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学习本课生字词,熟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教学难点

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纸的发明过程及造纸术的发明意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
引导学生交流我国古代四大发明,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
中 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我们的先祖们用自己无穷的智
慧推进了社会的文明进程并发挥了不 可替代的作用,
其中最了不起的要数中国古
代的“四大发明”了。
同学们能够跟大家分 享一下关于这些发明的知识吗?

2.
学生交流,
【课件出示】
“< br>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造纸术

,并将画
面定格在造纸术上,教师质疑引 入。

对于造纸术这一发明大家知道多少呢?同学们知道最初的纸是什么样的吗?
它有 着怎样的发展历程?是谁发明的纸?这节课,
就让我们一起乘坐时光机穿越
到古代,去了解纸的 发明吧!

3.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纸的发明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
认识造纸“鼻祖”蔡伦。

【课件出示】

蔡伦(约
62

121


字敬仲,桂阳郡(今湖南郴州)人。汉明帝永平末年
入宫给事,章和二年(公元
88< br>年)
,蔡伦因有功于太后而升为中常侍,后蔡伦又
以位尊九卿之身兼任尚方令。
蔡伦总结以往人们的造纸经验革新造纸工艺,
终于
制成了“蔡侯纸”
。元兴元年(公元
105
年)奏报朝廷,汉和帝下令推广他的造
纸法。蔡伦的造纸术被列为中国古代“四 大发明”之一,对人类文化的传播和世
界文明的进步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千百年来备受人们的尊 崇。
被纸工奉为造纸鼻
祖、
“纸神”


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


1
)边读边圈 出课文中的生字,借助拼音将生字读准确,将不理解的词语
做上标记。


2
)边读边将各自然段标上序号,把课文读通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3
)小组合作识记生字:认读生字,相互正音;交流各自识记生字的好方
法 。


4
)边读边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
教师检查自读情况。


1

【课件出示】< br>词语。指名读一读,教师相机指导识记生字新词。

sh
ù
w
ě
i
l
ù
c
è
b
ǎ
o
c
ú
n
yu
ē
y
à
n
造纸





记录

一册











ā
ō
u
zh
ō
u< br>sh
è
chu
à
n
ɡ
xi
é


拉伯














zh
ì
m
á
c
à< br>i
l
ú
n
l
ě
i
qi
ē
p i
á
n
xi
ǎ
n

















便






2
)正音 。平舌音“蔡、存”
,翘舌音:
“制、创、洲、社”
;前鼻音:
“伦、






另外,
“鲜、
累”< br>是多音字,
“鲜”
在这里读

xi
ă
n
”< br>,
还有一个读音是

xi
ā
n


组词为
“鲜花”

“累”
在这里读

l
ě
i


还有一个音是

l
è
i


组词
“劳
累”



3
)识记字形。

形声字结构特点:创







熟字带生字:隽一携

区一欧

土一社

4.
巩固记忆。男女对读、分组比赛读、齐读。

三、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师:
大家能不能理清楚这篇课文的脉 络,
把握住作者的思路呢?带着这个问
题,请大家再去认真读课文。



2
.小组讨论。



3
.交流讨论结 果:课文共五个自然段,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划分段落如下:
【课件出示】

第一部 分(
1
自然段)
:造纸术是中国对世界的伟大贡献之一。
(总)

aoe教学设计-


aoe教学设计-


aoe教学设计-


aoe教学设计-


aoe教学设计-


aoe教学设计-


aoe教学设计-


aoe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