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的演化历史~
别妄想泡我
909次浏览
2021年01月25日 20:43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生病祝福语-
四川盆地属扬子陆台一部分,
称为四川陆台,
属较稳定的地区,
但仍经过两< br>次大规模的海浸。
第一次从
5
亿多年前的寒武纪开始,
延续到
3.7
亿多年的志留
纪,
不断下陷成了海洋盆地,
志留纪时发生加里东运动,
除了西部的龙门山地槽
继续下陷外,其余地区上升为陆。
2.7
亿年前的石炭 纪末,发生范围更大的第二
次海浸,
盆地再次为海洋占据。
二叠纪时海陆交替,
形成重庆附近的南酮、
松藻、
天府等煤矿。
二叠纪末,
盆地西部岩浆喷出,
峨眉山小金顶及清音阁一带的玄武
岩就在这时生成。
距今
1.9< br>亿年的三叠纪,
“印支运动”
使盆地边缘逐渐隆起成
山,
被海水淹没的 地区逐渐上升成陆,
由海盆转为湖盆。
当时湖水几乎占据现今
四川盆地的全境,称为“ 巴蜀湖”
,从此结束了海浸的历史。在中生代漫长的
1
亿多年里,盆地气候温暖湿润, 到处生长蕨类、苏铁和裸子植物,是又一个成煤
期,永荣煤矿即在三叠纪和侏罗纪时形成。东起长寿、垫 ,西到江油、邛崃,北
抵大巴山麓,
南到贵州赤水,
还是天然气富集区。
这一 时期爬行动物恐龙称霸一
时。
1957
年在合州发现的“合州马门溪龙”身长
22
米,高
3.5
米,是我国亚洲
最大和最完整的恐龙化石。
70 00
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发生又一次强烈的地壳
运动“燕山运动”
。盆地四周山地继 续隆起,同时产生不少大断层,如西部的龙
门山大断层和东部的华莹山大断层,把盆地分为三部分。巴蜀 湖缩小为仅有
2
万平方公里的蜀湖。封闭的盆地地形及急剧缩小的水面,使气候逐渐变得干热,
沉积物由海相、海陆交替相变为陆相,大量风化、侵蚀、剥蚀的物质在盆地堆积
了数千米厚,形 成红色和紫红色的砂、泥、页岩。裸子植物不断衰退,恐龙灭绝
了。
内陆湖泊在干燥条件下,< br>经强烈蒸发,
浓度增大,
盐分不断积累,
形成盐湖,
后来泥沙掩埋而保 存于地层之中,
经过漫长的地质作用形成岩层,
自贡一带是著
名的井盐产地。
2000
多万年前的新第三纪,受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影响。距今
二、三百万年的第四纪,地壳 再次发生构造运动。巫山两侧水系溯源侵蚀,共同
切穿巫山,形成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盆地之水纳入长 江水系。从而,四川盆地
由内流盆地变为外流陆盆,
由封闭的内流区变为外流区,
由以 堆积为主变为侵蚀
为主,经历了海盆——湖盆——陆盆的沧桑之变。
第四纪是冰川广 布的时代,
盆地西北山地发育大量冰川。冰川消融后,大量沉积物由岷江、沱江等携带,堆
积在 西部的凹陷区,
即以前的蜀湖之中,
最终形成了成都平原。
四川盆地地貌丰
富 平原
7%
,丘陵
52%
,低山
41%
。
迁西运动
(
Qianxi movement
)是发生于中国北方中太古代末 的一次构造运动
及构造
—
热事件。因河北迁西得名。在冀东,表现为迁西群遭受强烈的 变形、以角闪岩
相
—
麻粒岩相为主的变质作用和以钠质花岗岩为主的岩浆事件。在华北 及东北南部各太
古宙麻粒岩
—
片麻岩区具有广泛性和一定代表性,应属一次主要的构造 运动。铁架山运
动、兴和运动与之相当,为迄今中国境内确定之最早的构造运动。
阜平运动
(
Fuping movement
)是新太古代的一次褶皱运动。 五台群与
下伏的阜平群上亚群
(龙泉关群)
间确属角度不整合接触。
五台群与 阜平群无论
在构造形态、
构造方向、
混合岩化作用、
变质作用以及沉积建造上 都有明显差异。
因而主张将其放在阜平群与五台群之间,其时限置于
26
亿年。阜平运 动在华北
各太古宙变质岩区影响较广,
它使阜平群及更老地层普遍发生变形和产生以角闪
岩相为主的区域变质,
并伴随大量花岗质岩浆侵位。
所造成的
角度不整合
,
除五
台—太行山区外,
还包括吕梁山区吕梁群与下伏界河口群之间、
中条山区 绛县群
与下伏涑水杂岩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等。阴山、燕山及辽东、吉南、山东、豫西以
及小秦岭 等地亦然。
五台运动
(
Wutai
orogeny< br>)由马杏垣等于
1955
年创名,是太古宙末的
一次褶皱运动。
是根据 五台山区新太古界五台群与古元古界滹沱群之间的角度不
整合确定的。
广义的五台运动应包括甘 泉不整合、
探马石不整合及金洞梁不整合
等
3
个褶皱幕。在华北除太行、吕梁 及中条山等地发现不整合界面外,阴山、燕
山、
辽东、
吉南及豫西等地皆已获得与之有 关的构造—热事件的同位素年龄数据;
在新疆塔里木库鲁克塔格地区,
达格拉格布拉克群与上覆 古元古界的不整合应与
之相当。在扬子古大陆西缘康定群中达麻粒岩相层位取得
2451
百万年的锆石
U
Pb
年龄,可能亦属五台运动的构造—热事件之反映。
吕梁运动
是古元古代
(2500-1800Ma)
期间的构造期, 在此期间,在今中
国及周边地区发生了吕梁运动称吕梁事件。
因为吕梁运动在山西吕梁山的表现 最
典型,故而得名。与此同时,山西五台山地区也有比较强烈的构造运动,学界称
之为滹沱运动 (以滹沱河命名)
,所以也有不少人把吕梁期称为滹沱期。吕梁运
动的其他名称尚有中条运动( 晋南)
、兴东运动(黑龙江)和凤阳运动(安徽)
等
。
吕
梁
期
相
当
于
国
际
地
质
科
学
联
合
会
(2004)
确
定
的
古
元
古
代
成
铁
纪
(2500-2300Ma)
、
层侵纪
(2300-2050Ma
)
和造山纪
(2050-1800Ma)
的全部。
吕梁期
的年代久远,
目前只能对这期间的构造运动做粗略的描述。
在 吕梁期,
可以识别
出构成后世中国大陆的五个地块,即原始中朝地块、扬子地块、华夏地块、哈 尔
滨地块和准噶尔地块。
其中原始中朝地块是在吕梁期第一次由塔里木克拉通和中
朝克 拉通等小陆块拼合而成的,
从而形成了统一的结晶基底。
其他地块在吕梁期
也发生了强 度不同的构造运动,但都未能形成统一的结晶基底。
晋宁运动(
Jinning
movement
,
Tsinning
movement
)由米士(
)于
1942
年创名,是新元 古代中期的一次构造运动。系据云南中、东部晋宁、玉溪
等地南华系澄江砂岩与下伏中元古界—新元古界 下部昆阳群之间的显著角度不
整合确定。
这次运动发生于距今
8
亿年左右。< br>使昆阳群剧烈褶皱,
而澄江组则为
后造山磨拉石建造。此不整合在华南普遍存在。前澄江 运动、皖南运动、休宁运
动、雪峰运动等均与之相当。
加里东运动是古生 代早期地壳运动的总称。
泛指早古生代志留纪与泥盆纪之
间发生的地壳运动,
属早古生 代的主造山幕。
欧洲普遍用于早古生代变形的名词。
以英国苏格兰的加里东山而命名,
志留系及更早地层被强烈褶皱,
与上覆泥盆系
呈明显的不整合接触。
加里东 运动其所形成的褶皱带称加里东褶皱带。
1888
年由休斯(
)
创用 ,
主要指欧洲西北部晚志留纪至泥盆纪形成北东向山地的褶皱运动。
这一时
期的地壳运 动,
使延伸于北爱尔兰、
苏格兰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北东向格兰扁
地槽、
西 伯利亚的萨彦岭地槽、
中国东南部加里东地槽、
澳大利亚的塔斯马尼亚
地槽及北阿帕拉 契亚地槽
(古大西洋)
形成褶皱山地。
加里东运动的完成标志着
早古生代的结 束。
加里东运动在寒武纪时最主要的地壳变动为升降运动。
自早寒武世开 始海侵,
中寒武世海侵达到最高峰,
海水侵入阿拉伯陆台和印
度陆台的北部;
到晚寒武世时,
由于有些地方陆地开始上升,
故海水面积相对缩
小,
特别在西 伯利亚陆台。
寒武纪时,
亚洲各大地槽带都沉积有砂岩和石灰岩等
地层。志留纪时,在 陆台区和中央哈萨克斯坦等大地槽区,有大规模的海侵。整
个寒武纪和志留纪末期以前,
亚洲陆 台基本上是沉降时代和海水侵入时代,
这是
加里东运动的前半期。志留纪末泥盆纪初,亚洲在很 多地区发生了褶皱运动。
在原来的许多大地槽中,
发生了大规模的海水后退,
形成众多高山。
这一阶段是
加里东运动的后半期,
亦即造山时期。
贝加尔湖 沿岸诸山、
东萨彦岭、
西萨彦岭、
叶尼塞山脉、库兹涅茨阿拉套山、阿尔泰山、唐努乌 拉山、杭爱山以及我国华南
的加里东褶皱带,都是这一阶段形成的。至此,亚洲原有的地槽缩小了,而陆 台
却扩大了。
海西运动:
由德国海西山得名。
其所形成 的褶皱带,
称海西或华力西褶皱带。
海西运动起初在德国用于不同时期褶皱、
断裂作用 造成的任何山地,
后限指晚古
生代造山运动。
海西运动使西欧的海西地槽、
北 美东部的阿帕拉契亚地槽、
欧亚
交界的乌拉尔地槽、中亚哈萨克地槽及中国的天山、祁连山、南 秦岭、大兴安岭
等地槽褶皱回返,
形成巨大山系。
此时北半球各古地台之间的地槽带变 为剥蚀山
地。海西运动的完成,标志着古生代的结束。
构造回返(
tectonic
inversion
)又称褶皱回返(
folding
inversion
)
,是
别洛乌索夫(
В
.
В
.
Б
е
л
о
у
с
о
в
)阐述地槽发展过程中所用的一个 术语,
指地槽演化过程中由早期下沉构造体制转变成晚期褶皱隆升体制的转换过程。
他
将回返分成两种类型:
全面回返和局部回返。
赋予全面回返一词以两重密切相关
的含义 :
其一是,
由地槽早期沉降占优势阶段,
转变为后期上升占优势阶段的构
造变 化;其二是地槽内部的原坳陷(地向斜)因回返作用而变成隆起,而原隆起
(地背斜)则相应地转变成坳 陷(山间坳陷)
,这种隆起和坳陷构造在空间上的
易位,
导致地槽演变为褶皱带的构造 格局。
至于局部回返,
指地向斜转变为构造
隆起的转折过程,
这种回返仅限于 局部地区,
与地槽的总体上隆趋势
(全面回返)
的出现无关。
别洛乌索夫以阿 尔卑斯期的高加索地槽为例,
坚持地槽经历回返发
展的途径;与此相反,沙茨基(
Н< br>.
С
.
Ща
т
с
к
и
й
) 以乌拉尔古生代地槽系
为例,认为地槽经历了继承发展的途径。哈因(
В
.
Е
.
Х
а
и
н
)则认为地槽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