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教学案例55292
余年寄山水
954次浏览
2021年01月25日 20:47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一劳永逸造句-
语文教学案例批评的艺术
新密市米村镇贾寨小学
王德金
新课程理 论强调:
“教育不主张溺爱,不迁就,批评要适时适度,就事论事,
而不能就事论人,
惩罚也不能伤害到学生的自尊为前提,
明确指给学生弥补过失
的方法。
使学生体会到老 师及家长的信任和宽容。
”
新课程还指出:
“在教学中还
要求教师要善于用两 只慧眼观颜察色,
了解学生的一言一笑,
一颦一笑,
学生的
性格特点因材施教 ,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因此,在教育学生的过程
中,对犯错的学生批评都在尊重学 生自尊心的前提下力求点到为止,适可而止,
让他们幼小的心灵不受到伤害,从而使他们改正错误,又受 到教育。
我们班是一个
45
名学生的班级,常常因为有些同学的作业不交< br>,
或者做得很
乱,
批阅起来十分地困难而惹得我很恼火。
其中有一名成 绩优秀的学生,
就因为
作业每次很乱,
我单独叫他到办公室批评了好几次,
有 几次,
我还当着全班同学
的面批评了他。
现在想起我当时批评他所用的语言及行为,< br>实在很后悔。
因为不
但没有起到好的效果,
反而他和我在以后的日子中有了抵触 情绪和隔阂,
有时干
脆作业不交,
因此我非常的困惑与无奈。
后来通过我仔细 观察,
发现他每次做作
业时总是好玩
,
好动,不专注,有时和前后同学说话, 有时边做边哼着歌。结果
不能按时完成,到最后看到其他同学都交上了,他就急了,就潦潦草草、慌慌張
張的写。通过这么几次观察后,我开始反思我的批评方法。一次改完作业后,我
写了一张小纸条 夹在作业本里面,上面写“慎子龙你很聪明、很活跃,你的学习
成绩老师和同学都是肯定的,
是 同学们一直学习的榜样,
老师很欣慰。
这里老师
对你有一个建议,如果你做作业时,能 静下心来,专心完成,老师相信你的作业
一定会整齐起来的,
过不了多久,
你的作业也 会是咱们班同学学习的榜样,
试试
好吗?”第二天,我亲自发作业本,要求同学们认真看看昨天 批阅的作业,我专
门留意慎子龙同学的反应,
他用和氣、
感激地目光看了我一下,然后他很珍贵地
把那张小纸条装进了自已的文具盒。
结果第二天的作业比以前整齐多了,< br>我用这
样的方式坚持了两三周,
又利用发作业的时间给予表扬。
后来我们班举办 了
“优
秀作业展评”,同学们向他投出了惊讶与赞许的目光。后来,我用同样的方法对
其他几名作业很乱的同学,
结果效果很好,
他们几个的作业批阅起来再也不费劲
了。< br>
反思:
批评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常用的教育手段之一,
也是评价学生 的主要
方法之一。
往往一些老师把批评当作发泄对学生不满的手段,
伤害了学生的自尊
心。
批评的目的是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和不足,
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
所 以
在新课改中我们教师应倡导一种善意的、激励性的批评,批评要讲究艺术。
六年级语文《桂林山水》教学设计案例
江西省上高县实验小学
徐海涛
一、
设计指导思想:
心理学研究表明 :
学生的学习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相贴近,
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更
浓,学习效果也 会更好!
当然这也更能体现新课程的要求。如何进行恰当的教学设计,
引发
学生的学习 兴趣,调动每位学生参与的热情,来进行本节课的探究、学习就显得更为重要。
优美的景色在日常生活中 随处可见,
它与我们的生活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本节内容是在学
生已有的基础知识和 生活经验上,
让学生产生对桂林美景的兴趣,
陶冶美的情操。
主要采取
自主探 索、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及建构过程。
二、教材分析:
课文抓住了桂林山水的特点,
以优美、
简练的语言 ,
生动形象的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
表达了作者对桂林风景的喜爱之情。
课文从
“桂林山水甲天下”讲起,既概括说明了桂林山水在祖国名胜中的地位,又交代
了作者观 赏桂林山水的缘由。然后,用对比的方法描述了漓江的水、桂林的山的突出特点。
最后,把桂林的山和水 联系起来,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展现在读者面前。
课文写的景是美的,
描述景的语 言也是美的,
而贯穿于美景、
美文之中的是作者被祖国
壮丽山河的美激荡起来的情感, 那种对祖国山河热爱的情感。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过很多写景的课 文,
对描写美景的文章特别感兴趣,
而桂林山水的美景更会
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因 为知道写景文章的特点,所以学习起来应该更轻松。
四、教学目标:
1
、学会生字词,能正确读写词语“漓江、无暇、翡翠、屏障、竹筏”等。
2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五、教法学法:
以情景教学为主,
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生活情景,
以组织学生出游为导学和学生活动的线
索,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1
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2
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3
尊重学生,和谐发展。
六、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漓江的水、桂林的山那种独特的美。
七、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语,如:“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八、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
、同学们 ,你们去过或听说过哪些风景优美的地方?哪处景色给你留下的印象最
深
?
说出来和大 家分享。
2
、今天,我们来欣赏桂林山水。播放配乐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谈感受。
二、自读交流,感悟语言
1
、学生自由读课文,抓住“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话总体感受桂林山水的特点。
2
、组织交流,各自谈体会。
3
、结合学生的总体感受,具体感受漓江水的特点。
(1)
观察图画, 用多媒体课件,先后配乐展示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和漓江
的水。
(2 )
自由练习朗读,然后指名读,教师相机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感受漓江水的静、清、
绿。
(3)
齐读课文,提问:漓江的水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4
、具体感受桂林山的特点。
(1)
出示多媒体课件,播放峰峦雄伟的泰 山、红叶似火的香山和桂林的山,并同步配乐
朗读课文。
(2)
自由练 习朗读,然后组织朗读比赛,结合赛前提建议、赛后评议,教师指导朗读,
引导学生感受桂林山的奇、秀 、险。
(3)
指名配乐朗读。
5
、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 展示游客乘竹筏畅游桂林山水的动画,同时出现出示第四自然
段的文字。
(1)
引导学生质疑。
(2)
引导朗读、感悟、解疑。重点理解“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概括观赏桂林
山水的整体感受)
(3)
再读第四自然段,引导读出陶醉之感。
三、自主质疑,拓展延伸
1
、学生读文分小组交流,然后小组代表汇报小组内还没有解决的问题。
2、教师处理方法:一是利用集体交流,当时解决;二是存疑,第二课时相机解决;
三是引导学生阅读 有关课外书籍。
3
、作业:
(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你喜欢的词语在书上画下来,抄在本子上;
(2)
阅读其他有关“桂林山水”的文章。
第二课时
一、回忆引文,畅谈感受
师:上节课我们走进这连绵不断的画卷,畅游了桂林的山水。你想说什么?
二、自由选择,感悟课文
1
、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自然段,反复诵读,边读 边思考:课文是怎样描写桂林山水的
特点的
?
2
、教师组织集体读议交流, 结合学生的朗读,相机品赏,抓住重点,指导品读二、三
两个自然段。品读第二自然段。
(1)
朗读这段的第二句话,然后根据学生收集的资料,引进其他有关描写漓江的片断。
(2)
比较阅读,引导学生体会以下三点:
课文用
“让你感觉不到 它在流动”
,
从感觉上突出了
“静”
;
用
“可以看见江底的 沙石”
,
从视觉上突出了“清”;用“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喻,突出漓江的 水绿
的纯净可爱。
(3)
多媒体出示:
以
“漓江真美啊< br>!
”
作为总起句,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说段话,
并写出来。
(4)
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怎么背下来,然后指导背诵。
3
、品读第三自然段。
(1)
朗读课文的第二句话,然后引进有关描写桂林的山的资料。
(2)
比较阅读,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想象的丰富,用词之精妙。
(3)
出示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并选一座山峰,发挥想象说话。
(4)
比较二、三两段,找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感悟比较衬托的写法,并注意分号
的用 法,然后指导背诵第三自然段。
三、朗读全文,整体背诵
1
、师:文中怎样描写桂林山水的。让学生回忆课文内容,为背诵做准备。
(第一段总的说人们赞美桂林山水甲天下;第二、
三两段分别描写漓江水、
桂林山,并
抓住了水静、清、绿的特点和山奇、秀、险的特点;最后将桂林的山水联系起来,突出桂林
的山水美如 画。
)
2
.练习背诵。
3
.提示背诵方法,全班背诵课文。
四、运用语言,相互评价
1
、同学们,桂林山水如此美丽,大家都很喜欢吧,游完了桂林山水,我相信你一定
也想赞美桂林山水。
喜爱书法的同学可以把赞美的话写在书里的插图上,
也就是题词,
别忘
了签名;
喜欢说说的同学可以选择图上象鼻山这一景点,
练练怎么做导游;喜欢创造的同学
可以给桂林设计旅游广告词。
2
、组织交流,选派代表汇报,师生共同评点。
教学反思: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获得审美体验重要途径,应让学生在积极思维和情感体验中,
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审美过程是一种见情、见性、见灵、见神韵活动,靠的是
熏陶感染,< br>潜移默化,
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
鲁迅说:
“文学作品有三美:
音 美以感耳,
形美以感目,意美以感心。”审美从文章三美入手。
1
、读出音 乐美、形象美。以一个游览者从容、轻松语气语速朗读,突出几处强调重音,
如“却从没见过”、“静、 清、绿”、“奇、秀、险”等。注意以上几点,分小组读课文,
在读中,注意力高度集中,学生感受到一 连串意象的美。
2
、自由读文、配乐读文、齐读课文,并配上少数民族乐器葫芦丝 优美旋律,学生审美
感受又进一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