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别妄想泡我
757次浏览
2021年01月25日 21:03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咏雪诗句-

2021年1月25日发(作者:爱不分歌词)
第六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内容总述

1.
本单元主题: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热爱土地保护环境”这个专题进 行编排的。主
要由《古诗三首》《只有一个地球》《三黑和土地》《青山不老》四篇课文
组成。 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增强学生热爱土地保护环
境的意识。

2.
本单元重点:


1
)朗读理解课文内容,背诵《古诗 三首》。本单元的四篇课文中
《古诗三首》的每一首诗都是描写美丽景色的,让学生感悟祖国河山的美丽 ,
为此而自豪。旨在教育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的害处,保护环境,为环保做出贡
献。
< br>(
2
)分析作者是怎样抓住关键句子来表达自己观点的。每篇课文中作
者都有意 地写出了一些关键性的句子,如《只有一个地球》中“我们这个地
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这句话,明确表达出了作者的观点;
《三黑和土地》中“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一句贯穿全文,使读者 从心底
里体会到翻身农民爱土地胜过爱生命的真实感受。《青山不老》中“这位普
通老人让我领 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我们在学习中,也要学会利用关键
的句子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17.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通过 反复朗读古诗,体会古诗的意境,了解诗句的意思,培养学生自学
能力。

2.
入情入境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以及互相交往、合作学习的
能力。
3.
欣赏诗中描写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和
审美能 力。

教学重点


1.
有感情地朗诵课文,理解诗句及整首诗的大意。

2.
用自己的话写一写诗句描绘的景色。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当时的感情。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读懂《浪淘沙》,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感受古诗意境。

2.
培养学生热爱黄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川秀丽,风景如画。 这节课我们要到黄河边上,去听听黄河的
涛声,去看看黄河的气势。接下来,我们要学习唐代诗人刘禹锡 作的诗《浪淘沙》。
【出示课件
2
】(板书:浪淘沙)

二、自主学习

1.
在学古诗之前,请同学来回顾一下古诗的学习方法。【出 示课件
3


解诗题,知作者——诵古诗——抓字眼,明诗意;理解大意——品意境,悟感情。

2.
【出示课件
4
】自学提纲


1
)“浪淘沙”怎样理解?互相交流资料,了解作者刘禹锡。


2
)将古诗读正确、流利。


3
)理解以下词语的意思。

九曲、簸、天涯、直上


4
)结合重点词语说说古诗大意。

三、合作学习
1.
《浪淘沙》是由九首诗歌构成的一组诗,这里是其中的一首。其形式为七言绝句。
后又 用为词牌名。

刘禹锡(
772

-842
年),唐代诗人 ,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是柳宗元
的好友,人称刘柳,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流放。他性格豪迈 ,决不向恶势力低头。他的
诗也写得很有豪气,白居易因而称他“诗豪”。

2.
指名朗读古诗。

3.
理解以下词语的意思。

①九曲:弯曲,形容黄河弯弯曲曲的样子。

②浪涛风簸:波浪滔天,大风颠动。

③天涯:天边。

④直上:一直到达。

4.
学生连起来说说诗意。

(弯弯 曲曲的黄河汹涌奔腾,卷来万里泥沙,大浪翻涌,狂风怒吼,仿佛来自天涯。
如今可以沿着黄河直上九天 银河,一起走进牛郎织女的家。)

(适时板书:黄河雄伟壮美的景象)

5.
【出示课件
5
】课文配套图片

借用图片理解。

四、质疑探究

1.
【出示课件
6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2.
品读,深化理解。

牵牛织女:指牛郎星和织女星。神话传说中把它们说成牛郎和织女两个人。自古相
传,织女为天 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
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 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在鹊桥上相会一次。

这首绝句用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 往。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
女生活的生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奔波。直上 银河,同去
牛郎织女家,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表现诗人奋发有为的精神
和豪迈浪漫的气魄。

(适时板书:奋发有为的精神

豪迈浪漫的气魄)

五、小结检测

这节课,我们欣赏了唐代诗人刘 禹锡创作的《浪淘沙》,古人用他们的双脚踏遍了
祖国山川河流,用饱含深情的语言写下无数千古不朽的 名篇。课余请大家再收集有关的
古诗读一读,去领略中华民族特有的古诗古韵
!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读懂《江南春》和《书湖阴先生壁》,体会诗人感情,感受古诗意境。

2.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3.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指名背诵刘禹锡的《浪淘沙》。

2.
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刘禹锡的《 浪淘沙》,领略了黄河宏大的气势,今天,
我们再来欣赏一下江南的景色和乡村风光。

3.
继续用学习上节课古诗的方法来学习《江南春》和《书湖阴先生壁》。(板书:
江南春

书湖阴先生壁)

二、学习目标

【出示课件
7
】《江南春》《书湖阴先生壁》自学提示:

1.
解释题目,了解作者。

2.
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古诗。

3.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理解重点词语。

4.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大意。

第一部分:《江南春》

(一)合作学习

1.
诗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江南的春天。全诗描写了江南春天的绮丽景色。
< br>2.
介绍作者:杜牧(
803

-852
年),唐代诗人。字 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
人)。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诗以七绝最为出色。与李 商隐齐名,
世称“小李杜”。

3.
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4.
理解重点词语,想想“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的意思,结
合注释理 解。

5.
说一说诗句的大意:春天的江南,处处黄莺鸣叫,绿叶中映着红花,河边村 庄,
山边城郭,酒旗随风摇动。南朝以来所建的许许多多座寺庙,又多少楼台笼罩在迷蒙的
烟雨 里!

(板书
:
江南美景

烟雨楼台)

(二)质疑探究

1.
重点词句

【出示课件
8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2.
品读,深化理解

南朝(公元
420

-公元
589
年),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统称,均设故都于江
南,是我国历史 上朝代时间存在较短的时期。由于佛教迎合了当时统治阶级,方便他们
统治人心,巩固江山。于是当权者 大兴建设寺庙,仅集中在建康一地的南朝寺院就有几
百座,是当时人民的一项极为沉重的负担。它不仅占 用了大量的民田、民宅和名胜之地,
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来建寺造塔和雕铸佛像,还要养活十几万的和尚 和尼姑,使得当时
的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现在大江东去,南朝的统治已经灭亡,那些 荒淫的当权者也已经不在了,只留下了
当年这
--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所以我们从后两句诗中,不仅读到了江南春雨的美,也读到了诗人慨叹南朝的灭亡,
借古喻今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板书:忧国忧民之情)

第二部分

《书湖阴先生壁》

(一)合作学习

1.
解题:《书湖阴先生壁》是作者访问朋友湖阴先生,被湖阴先生的人格及家周围
清新环境所吸引而写下的诗,并将它题写在湖阴先生的墙壁上。“书……壁”,即题写
在墙壁上的诗。< br>
2.
了解作者:王安石,宋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3.
理解重点词语:

长扫:即常扫,指经常打扫。

畦:这里指种有花木的一块块排列整齐的土地周围有土埂围着。

一水护田:指一条小河环绕田野流过。

两山排闼送青来:排,推的意思;闼,指门。 这句采用拟人手法,说两座青山推开
院门,送来莽莽青翠。

3.
说说诗句 的大意:茅屋檐下经常打扫得干净,一畦畦的花木是主人亲手栽种的。
一溪流水环绕着绿油油的农田,两 座青山破门而入送来了莽莽青翠。

(板书:院里:茅檐

花木

院外:一水

两山)

(二)质疑探究

1.
【出示课件
9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2.
品读:第一二句暗示了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第三四句表现了主人的高洁。

(板书:景美人更美)

三、总结拓展

1.
黄河的磅礴气 势,江南的美丽春色,乡村的青山绿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使我们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为 我们的祖国而骄傲。

2.
描写自然风光的诗还有很多,同学们在课下可以自己找来读 一读,背一背,积累
下来。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8.
只有一个地球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工 整地书写
11
个生字,理解“晶莹、恩赐、节制、枯竭、滥用、威胁、指
望、破碎、和 蔼可亲”等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

2.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握课文 主要内容,说出课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体会
课文中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
联系实际思考,“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这句话的含义,认识精
心保护地 球,保护地球生态环境是迫在眉睫的事。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课文的说明方法,体会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联系实际,让学生从心灵深处认识“只有一个地球”,从而树立 起精心保护地球,
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意识。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通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
读懂课文介绍了地球哪些方面内容,学习文中说明方法、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片,导入新课

1.
【出示课件
1
】宇航员拍摄的地球图片

学生仔细观察图片,然后结合自己对地球的了解,同桌间相互交流。

2.
引 入新课,板书课题,(板书:只有一个地球)齐读课题。【出示课件
2
:课题】

3.
释题,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只有一个地球”?是一个怎样的地球?

4.
明确本课时的学习目标:【出示课件
3



1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了解课文写了关于地球的哪些方面内容?有哪些让
你感触最深? 是什么感触?为什么有这样的感触?


2
)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初读课文、读后交流

1.
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就自己感触深的词语、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2 .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课文写了地球哪些方面的内容?运用了怎样
的说明方法与 修辞手法?

3.
全班交流(围绕课文写地球哪些方面内容,交流感受、说明方法、修 辞手法),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重点内容。板书:美丽壮观、和蔼可亲,渺小

资源有限,生
态灾难

无处可去,精心保护

4.
小结:通过学习,我们看出这篇文章是关于环保主题的,文章先讲了地球的美丽
与可爱,接下来又讲了 地球上资源有限,人类的一些行为会造成生态灾难。如果地球被
破坏,人类将别无去处。最后提醒人们要 保护地球。

三、再读课文,把握内容

1.
根据板书的内容,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
学生概括内容后,老师引导学生说出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四、朗读课文,互相评价

1.
想一想,应该怎样来读这篇课文?

2.
读给同桌听,然后相互评价。

3.
指名一位同学读给大家听,师生评价。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练习书写生字词语。

2.
抓重点词句,深入研读课文。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齐读诗歌,导入新课

1.
【出示课件
4
】学生齐读诗 歌《地球累了》(节选),读后谈自己的感受。

2.
教师总结,导入新课:那是一种 心理的纠结,那是对人类愚昧无知的感叹,那是
一种对环境的忧虑。宇航员遨游太空,也发出感叹。读出 宇航员的感叹。(我们这个地
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二、围绕感叹,研读课文

1.
地球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1
)学生齐读宇航员遨游太空所见的地球。

学生齐读:“地球, 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
可亲。”


2
)联系实际,认识“地球太容易破碎了”这一观点。

补充资料 :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的破坏,以及带来的后果。(臭氧层对太阳光中的紫
外线有极强的吸收作用,能吸收 高强度紫外线的
99%
,从而挡住了太阳紫外线对地球上人
类和生物的伤害。一旦臭氧 层遭到破坏,紫外线便会增强,则全球气候会变暖,人类生
命健康堪忧。)

2.
地球的“渺小”


1
)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地球就像一叶扁舟。

(“宇宙”与“扁舟”对比,想象出地球的渺小。)


2
)结合地 球的一些实际数据,认识“地球太容易破碎了”这一观点。【出示课件】

半径:约六千四百千米



表面积:大约
5.1
亿平方公里



世界人 口:截止到
2013

1

4
日,全世界有
70. 57
亿人

陆地面积:
1.49
亿平方千米



可供人类居住:约
0.8
亿平方公里

3.
地球“自然资源有限”


1
)矿物资源是经过几百万 年,甚至几亿年的地质变化才形成的。地球无私地、慷
慨地向我们提供矿产资源。体会地球太可爱了。< br>

2
)联系实际,人类不加节制地开采矿产,必将加速矿产资源的枯竭。那时 人们将
没有煤、石油、天然气、金属矿,人类需要的工业原料就没有了,进而认识地球太容易
破 碎了。

4.
地球的“生态灾难”


1
)人类生 活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
长期给人类服务的。何为“本来” ?去掉“本来”,读出地球的可爱;加上“本来”,
读出这句话的言外之意。

2
)人类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主要有哪些?联系实际展开会议与想象,体会地球“太
容易破碎 了”。

污水排放,乱砍滥伐,捕杀野生动物,废气排放,滥用化学品等。并由此展开联想,< br>想到不堪的后果。

三、层层深入,得出结论

1.
科学家证明什么?是何意?科学家设想什么?是何意?

(至少在以地球 为中心的四十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
说明人类要保护地球;科学家设想在 火星或月球上建造移民基地。这是为了让读者想象,
假如有移民基地,人们都去居住也是不可能的事情, 进一步突出保护地球的重要性。)

2.
展开想象,说说人类别无去处的结果?

3.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列出保护地球切实可行的办法。

四、书写字词,拓展练习

1.
正确工整地抄写课后
11
个 生字,
15
个词语。【出示课件
6


晶莹

遥望

恩赐

慷慨

毁坏

目睹

交错

贡献

节制

枯竭




威胁

指望

破碎

和蔼可亲

2.
谈谈对“如何去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的想法。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9.
三黑和土地

教学目标


1.
训练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2.
掌握作者比喻的修辞手法。

3.
了解三黑对土地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教学重点






1.
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三黑对土地的热爱之情和重获土地的喜悦。

2.
想象文字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农民对土地的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理解重点词语来体会诗人描绘的景物。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师生谈话,导入课题。

1.
每个人都有非常喜欢和珍爱的东西,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农民三黑,看看他所
珍爱的东西是什么?

(板书课题:三黑和土地)

2.
苏金伞介,学生初步了解。

【课件出示
2


苏金伞
(1906-1997)
,原名

苏鹤田

,河南

睢县

人,是中国五四以来最杰出的诗
人之一,
1932
年开始发表作品。
1946
年,《大公报》介绍苏金伞时说,

他的诗讽
刺深刻得体,当世无第二人



1949 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曾任河南省文联第一届主席,著有诗集《地层厂》《窗
外》《鹁鸪鸟》《苏金 伞诗选》《苏金伞诗文集》等。


谈话环节可以创设一个氛围,使学生兴趣被激发,能够集中精力到新的学习任务中
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初读,解决字词。

1.
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识生字词语,扫除字词障碍。

2.
出示词语。

【出示课件
3



旱天

恨不得

土疙瘩

顺溜

松散

麦籽

白霎霎

荞麦

耙地


抓抓

蹚坏

闺女

3.
指名读词语,相机解释词语意思。

(二)读懂文意

1.
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感情。

边读边想象作者所描绘的景物画面,读给同桌听,两人互相评价。

2.
理清思路,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1
)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本文主要写了农民三黑得到土地后,爱不释手,认真 侍弄土地,种上荞麦,等到
丰收。)


2
)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请给每个部分加个标题。

【出示课件
4


第一部分:(
1-6
小节)农民三黑有了土地,视若珍宝, 把整个生命投入到土地上,
翻地、耙地。标题:翻地耙地

第二部分:(
7-12
小节)三黑把荞麦种到地里,听到蝈蝈叫,想起童年的生活。
标题想起童年生活

第三部分:(
13-15
小节)三黑展望美好的未来。

标题:展望未来

(板书:翻地、耙地

播种,蝈蝈和童年

展望未来)

三、再读课文,深入分析。

1.
诗歌塑造了三黑怎样的人物形象?(翻身 做主人的老农民形象。)读出最能打动
你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出自己的感受。

2.
你最喜欢诗歌的哪些语句?圈点勾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想一想这些语句好在哪
里?

【出示课件
5



1
)活像旱天的鹅,一见了水就连头带尾巴钻进水里。


2
)地翻好,又耙了几遍,耙得又平又顺溜,看起来,好像妇女刚梳的头。


以上两个句子,都用到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农民见到土地比作“旱天的鹅见到
了水”;把耙过的土地 比作“妇女刚梳的头”。

3.
【出示课件
6
】“从来没有睡过这么好的床”是什

么意思?


预设:这里的“床”是指翻过后耙平整的土地,很松散、很柔和。


预设 :三黑太热爱自己的土地,把整过的土地比作一张床,一张非常适合种子生
长的温暖的床。

4.
【出示课件
7
】读了这篇课文,你对脚下的土地有了什么新的感受?

(也对土地产生了感情,非常热爱它。)

四、分组探讨,体悟感情。

1.
小组讨论:这篇课文表达了三黑什么感情?

(学生结合课文讨论,教师巡视)

2.
学生反馈汇报,教师指导:

这首诗歌表达了重获土地的农民喜悦心情以及对土地的无 比热爱和对未来生活的憧
憬和向往之情。

(板书:热爱土地

憧憬未来)


出示本课的难理解的词语,便于学生用较短的时间掌握这些词

语,为理解课文打基
础。同时,还可以学到一些学习词语的方法。

以问题方 式来引导学生读懂文意,使学生的问题意识明确,注意力集中。随着问题
的逐步解决,课文的大意也就明 确了。

此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感知一些优美句子的特点,了解比喻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小组讨论,教师指导,使学生能够从更深层次来理解课文,了解作者的内心情感。

五、总结全文。

1.
自读课文后,说说三黑是怎样看待土地的?

(把土地看作一张床,一张非常适合庄稼生长的温床。)

2.
说一说你学到了什么?

(学习本文比喻、拟人的写法。)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咏雪诗句-


咏雪诗句-


咏雪诗句-


咏雪诗句-


咏雪诗句-


咏雪诗句-


咏雪诗句-


咏雪诗句-